附錄
智顗年譜
538年(梁武帝大同四年),一歲
智顗俗姓陳,字德安,生於荊州之華容(今湖北監利)。祖籍潁川(今河南許昌),高宗茂積,盛傳於譜史。當永嘉南渡之際,為避北方戰亂,舉家南遷,寓居荊州。父陳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梁元帝時為散騎常侍,封益陽侯。母徐氏,性溫良恭儉,偏勤齋戒。
544年(大同十年),七歲
聰明好學,喜往伽藍,見僧必敬,有脫俗之誌。諸僧口授《法華經·普門品》一遍,即能通達。
552年(梁元帝承聖元年),十五歲
意求出家,但不為父母所許,乃刻檀像,披藏尋經,曉夜禮誦。
554年(承聖三年),十七歲
西魏軍攻陷江陵,梁元帝被執處死。江陵百姓十餘萬口被驅歸關中,其餘悉數被害。智顗雙親也於此時亡故。因見家國殄喪,親屬流徙,歎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乃發弘願,誓作沙門,以荷負正法。
555年(梁敬帝紹泰元年),十八歲
得湘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刺史王琳的勉勵和資助,辭別其兄陳,於湘州果願寺出家,拜沙門法緒為師,法名智顗。法緒授以十戒,導以律儀。
557年(陳武帝永定元年),二十歲
法緒示以北行,依慧曠律師,學大乘經典,並受具足戒。其間,詣大賢山(在今湖南衡陽南)隱居,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經典,並實踐方等懺法。
560年(陳文帝天嘉元年),二十三歲
入光州(今河南光山)大蘇山,詣慧思禪師,受學禪法。慧思示以普賢道場,為說《法華》“四安樂行”。智顗乃昏曉苦到,如教研心。切柏為香,柏盡則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則燎之以鬆。不久,即證悟“法華三昧”。慧思便令代講《大品般若經》,時慧曠律師亦來會坐。慧思評論他“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561年(天嘉二年),二十四歲
灌頂出生。
567年(陳廢帝光大元年),三十歲
慧思於隱遁南嶽衡山前,正式付法於智顗,並命其往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傳燈化物,延續佛種。智顗奉師嚴命,即與同道法喜等二十七人東下金陵,開始一生的弘法活動。金陵弘法之初,首先折服禪者法濟和論者大忍,旋即朝野請益成蹊,頌聲溢道。朝廷命官如仆射徐陵、儀同沈君理、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善、仆射周弘正等紛紛求教,俱服戒香,同飧法味。白馬驚韶、定林法歲、禪眾智令、奉誠法安等金陵佛界上匠,皆舍指南之位,遵北麵之禮。
568年(光大二年),三十一歲
慧思率弟子四十餘人止於南嶽。
569年(陳宣帝太建元年),三十二歲
受朝廷禮請,住瓦官寺。在寺創弘禪法,講述《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撰著《六妙法門》;同時講說《法華經》和《大智度論》。
575年(太建七年),三十八歲
因見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又聞天台山深穀遠,有仙宮之稱,乃率慧辯等二十餘人,入天台隱居。雖宣帝有敕留連,徐陵濟涕請住,均被謝絕。初止石橋庵,後遷佛隴,實修止觀。
576年(太建八年),三十九歲
至天台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刻苦研修。頭陀既竟,複還佛隴。風煙山水,外足忘憂;妙慧深禪,內充愉樂。共慧綽等人種苣拾橡,安貧無戚。
577年(太建九年),四十歲
創寺新成,朝廷賜名修禪寺。宣帝下詔,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以供薪水。是年慧思入滅。
581年(太建十三年),四十四歲
講《金光明經》。建放生池。
583年(陳後主至德元年),四十六歲
灌頂於是年起師事智顗。
584年(至德二年),四十七歲
受陳永陽王伯智顗禮請,開講《法華經》。
585年(至德三年),四十八歲
後主七次遣使邀請,重返金陵。即被延上東堂,四事供養,禮遇殷勤。住靈耀寺。於太極殿開講《大智度論》,禮法一如國師璀闍黎故事。又於太極殿講《仁王般若經》,後主親臨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