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1929-1933年,美國經曆了其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中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僅僅靠過去美國一直奉行的市場的自我調節——自由放任主義難以得到妥善解決。換句話說,美國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管理模式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擺在美國人民麵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步德、意、日等國的後塵,采取法西斯主義的解決辦法,設法轉嫁國內危機,要麼由聯邦政府出麵,直接對經濟生活進行幹預,局部改變美國的生產關係格局,使其朝著新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方向過渡。但是,胡佛總統頑固地反對由聯邦政府直接幹預社會經濟生活;即使被迫采取某些幹預措施,其目標也不是改善普通工人、農民的政治經濟窘境,大力提高美國民眾購買力。這樣一來,美國的經濟危機程度日益加深,並引起了大多數美國人民的不滿和憤懣。時任紐約州州長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一直比較關心廣大工農民眾之疾苦,積極倡導公營電廠,以為人們提供廉價電力。隨著危機程度逐步加深,羅斯福繼而提出各州政府,包括聯邦政府都應采取果斷措施,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方位幹預(1936年4月25日在紐約市紀念托馬斯·傑斐遜誕辰宴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全國性的思考、全國性的計劃和全國性的行動是防止全國性的危機的三大要素”明確主張),以幫助危機受害者渡過難關。羅斯福的
這些舉措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好感與尊重,並願意委以重任。1932年,身殘誌堅的羅斯福先後擊敗民主黨內部以及共和黨的緊抱著自由放任主義死死不放的總統候選人,成功當選,成為美國曆史上第32任總統。同時,羅斯福因其極高的政治聲望以及美國所麵臨的特殊國內、國際形勢得以打破美國建國之父喬治·華盛頓創下的曆史先例,連續四屆競選並成功連任美國總統,直到他逝世前。羅斯福改寫並創造了美國曆史,國內美國史學家將1929-1945這段時期冠以“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
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是富蘭克林·D.羅斯福政府為克服經濟危機,順應多數美國人民的意願和要求,堅決摒棄了過時的自由放任主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大範圍地轉變為“新政”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在國內政策方麵,羅斯福政府的目標是下大力氣加強聯邦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與幹預,使美國更加迅速地向“福利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轉變;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各個層麵和角度努力改善廣大工農群眾的社會政治經濟處境,提高其購買力,在開拓國內消費市場的同時也起到緩解日益緊張的社會矛盾的作用。在國際政策方麵,羅斯福領導的美國政府致力於維護並擴大其根據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所取得的國際優勢,維護美國式資本主義民主和美國生活方式。客觀地說,羅斯福政府的目標大體上都全部或部分地實現了。
事實上,早在羅斯福擔任紐約州州長一職的時候,就已經在
其所著的《向前看》(Looking Forward)一書中從製定經濟發展規劃、對土地使用問題進行規劃、關稅問題、銀行與投機、司法改革、農業調整、政府機構改革與重組等等方麵全麵而係統地提出了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構想。可以這麼說,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後所逐步推行的一係列“新政”(the New Deal)政策,基本上是這個時期眾多執政思想、執政理念的具體化和豐富化。這也是有關學者將“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的上限延展到1929年的原因所在。
呈現在各位讀者麵前的這本《走出大危機》一書中,羅斯福按著時間順序(有關國際事務的部分除外)將自己擔任美國總統的第一個年頭所製定並實施的各項政策的原委,以類似日記體的著作形式源源本本地記錄了下來。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臨危受命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入住白宮第一年所受到的空前的施政壓力。這些文字也真實地再現了,或者說還原了羅斯福政府在“新政”初期所推行的各種政策、法規、行政命令背景和效果。應該說,這本書無論對美國曆史的愛好者還是研究者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參考價值。
身為同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和亞伯拉罕·林肯齊名的傑出政治家,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危機領袖之一,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通過一係列突破傳統、打亂常規的非常措施,在短短一年內就基本上成功地使美國的經濟、金融、社會生活走出危機的陰霾,開始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On Our Way);在外交
領域,不但大大地緩和了同前蘇聯的緊張關係,而且針對拉丁美洲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睦鄰外交”政策,穩定了美國的“後院”。羅斯福總統在四分之三世紀前所采取的應對危機的手段和政策措施,直到今天,特別是在全世界都還在努力從肇始於美國的經濟危機中解脫出來的大背景下,仍然有著重要的啟迪和警示作用。
2009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