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外口琴大師
黃青白
黃青白於1925年10月17日出生於上海。當黃青白在上海念小學四年級時即開始學習口琴,長大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攻讀工程時.依然琴不離手。他善用半音階口琴演奏韓德爾的A小調奏鳴曲、賴可納的瑪拉桂娜之類的樂曲。之後他在上海音樂學院取得小提琴學位。1953年他到美國紐約市大會堂作第一次演奏,從那時起,便經常到世界各國表演同時也灌錄許多口琴唱片。1979年,黃青白與馬思宏、董先生等著名美籍華裔音樂家在紐約每行音樂會,最高票價一百五十美元,為超南難民義演。1980年.黃青白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口琴獨奏會,在由鋼琴家麥可梅(Michael May)伴奏演出時, 所用的一隻口琴由銀製成,價值五仟美元。演出的樂曲包括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泰勒生的F大調奏鳴曲及巴赫的Eb大調奏鳴曲等,演出非常精彩,給聽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許多著名音樂家,如羅素,伯納特、齊奇、曼西尼和杜鳴心(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等,均專門為黃青白譜寫口琴協奏曲和室內樂。美國音樂評論界的權威人士在紐約時報上對黃青白的評價如下:“黃青白先生既是多才多藝的奇妙的口琴演奏家,又是口琴樂器的發明和革新家。他的演奏技巧,對樂曲的通達理解,最充份的利用樂器的能力,使他能應付自如和淋漓盡致地演奏早期古典大師巴赫、台列曼、法施和柯卜林的作品。黃青白發明的口琴,無論是設計還是材料的改革上,均是劃時代的。使口琴提高到正規樂器的地位,涉足於盛大的音樂台,打破了音樂界某些保守人士的墨守成規的偏見。”
具有權威性的英國格羅荷音樂辭典和西德音樂新辭典已將黃青白列入音樂名人之列。尤其是列曼編著的權威音樂大全“音樂字典”(RIEUANHS,UUCM UXICO)中,黃青白是所列的世界上唯一口琴演奏家。黃青白曾擔任紐約市甲魚灣音樂學院口琴係主任,紐約市大學七堡魯小區學院音樂教師,紐約州HOHNER樂器公司研究發展組主任。
複音口琴大師石人望
石人望是我國有名望的口琴曲,編曲,作曲家。他繼承和發展了東方的複音口琴音樂體係,他滿腔熱情,把許多古今中外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歌曲和樂曲改編為口琴曲。既善於掌握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又能巧妙地運用口琴的技法把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巧妙的表現出來。在口琴編曲方麵,他首創了獨奏加助奏這種音樂形式,他善於運用創作中的變奏原則使主旋律得到發展,變化,豐富。他能遵循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規律,創作出優美的前奏和引子,把樂段渾然一體地連接起來,並充分運用加花變奏和轉調變奏等手法把樂曲推向高潮。他總是用靈活多變的技法來處理樂曲,從不用生硬的伴奏來貫穿全曲。他編的口琴曲,結構嚴謹,技法細膩,內容充實,獨具特色。如《小放牛》《鳳陽花鼓》《金蛇狂舞》《南泥灣變奏曲》《紡棉花》《美麗的祖國》《杜鵑圓舞曲》《卡門變奏曲》等。至今仍廣為流傳,為口琴界所稱道。
石人望又是久負盛名的口琴演奏家,他的創作就是建立在演奏實踐的基礎上的。由於他有著高超的演奏技巧,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而使口琴音樂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吹奏的伴奏柔和優美,清晰可辨,音色豐富,根音明顯,節奏性強,娓娓動聽。他的氣息運用得法,樂感濃鬱,耐人尋味。他在漫長的演奏實踐中創造了“小鼓奏法”,使樂曲變得生動活潑。他還創用了八度加手震奏法,它即能表現雄壯明亮的音色,又能吹奏優美圓潤的抒情旋律,他是我國口琴屆研究日本首創的“小提琴奏法”最獲得成就的人。他曾參加過全國音樂周,上海之春及上海音樂界的音樂會的多次演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精湛的口琴技藝,聞名遐爾。他還榮幸的被周總理邀請到中南海演奏他的代表作《鳳陽花鼓》。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口琴音樂民族化,大眾化的重視和關懷。
石人望還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他從大眾口琴會成立之日起幾十年來,一直推行口琴音樂教育,熱心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及全國口琴愛好者普及口琴音樂,曾在上海各區少年宮,文化館,文化宮,青年宮,及學校口琴班,口琴隊作輔導工作。他也曾到過北京,天津,巡回教授口琴,並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教授口琴,受到廣大口琴愛好者的熱烈歡迎。他的弟子真是桃李滿天下,有的成了我國知名的口琴活動家,演奏家,或音樂家。有的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為國爭得了榮譽。
石人望也是我國少有的口琴理論家。他善於總結自己多年來的藝術實踐經驗,編著出版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標準口琴奏法》《口琴廣播教材》及供自修用的《口琴吹奏法》。特別是《口琴編曲法》,是他對創作改編口琴樂曲的重要理論貢獻,他還專為少年兒童編寫了《怎樣吹口琴》,受到我國廣大少年兒童的重視和喜愛。他的許多口琴書籍如《口琴自學法》《新編口琴演奏法》《口琴圓舞曲》及《口琴名曲選》等在香港出版,對港澳和東南亞的口琴愛好者及口琴屆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石人望所有這些著作,不僅是口琴藝術理論的珍貴財富。同時也豐富了東方複音口琴音樂體係的藝術寶庫。
傅豪久
1935年5月出生,男,浙江寧波人,漢族。甘肅省音協會會員,蘭州市音協理事,蘭州市口琴會會長。著名口琴演奏家。蘭州黃河悅利印務有限公司工程師。1955年加入上海中華口琴會,經常參加口琴演出活動。1960年支援內地建設,幾十年來堅持在蘭州發展口琴音樂,舉行過各類演出百餘場,個人音樂會三場,培訓班70多期,專題講座20多次,為西安、蘭州、天水等地培訓師資400多名。曾四次榮獲省、市職工文藝大賽一等獎;1986年獲全國口琴獨奏比賽二等獎;1987年獲文化部社會文化管理局和中國音協頒發的榮譽獎狀;1998年獲第二屆亞太國際口琴節大賽複音口琴獨奏組第三名。
傅豪久致力於口琴音樂的普及發展,並把它作為自己的第二事業,填補了甘肅音樂界的一項空白,成為甘肅唯一的業餘音樂家。並在省市電台舉辦過口琴廣播講座二期,在中小學推動口琴進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
1985年創辦蘭州口琴會出任會長,1986年創辦《簡報》,促進口琴界的友誼與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蘭州口琴會已成為我國較有影響的口琴團體之一,傅豪久還被台灣、香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口琴團體聘請為顧問。他的艱苦創業精神深受口琴界及甘肅音樂界的高度讚譽,報紙、電台、電視台多次對他作過專題報導。
陳劍晨
陳劍晨6歲開始吹洋蕭(簡易口琴)。14歲開始吹口琴,從20歲起從事演奏、教學活動。是我國口琴事業的拓荒者之一。
當時他從報上看到外國人譏笑我們中國是“無樂之國”,心中很是氣憤,決心以口琴為橋梁來普及我國的音樂事業。於1933年創建亞聲口琴會,1935年創建上海口琴會,任會長。1938年開辦“上海口琴廠”任廠長兼監製人,1946年開辦“環球口琴廠”任經理。1949年任上海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0年加人“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任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屆文藝界代表大會代表。1951年任上海市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大會代表。1954年起任曆屆盧灣區人大代表,文革後任第五、六屆政協委員。1956年作為上海代表團代表,應邀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並與毛主席和其它中央首長合影留念。同年,參加“民主建國會上海分會’。11月1日被上海市市長陳毅任命為“上海市體育文教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副經理。
陳劍晨為發展我國口琴音樂,培養口琴人才,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在上海口琴會內不斷開辦各種訓練班,如初級班、高級班、獨奏班等,專門教授口琴吹奏技巧。在三十年代裏,每天需開八個班,人數之多,可想而知。為提高吹奏水平和增加樂理知識,又開設了和聲樂理班,口琴師資培訓班,並組織了口琴隊,以培養口琴演奏人才和教學人才。僅在口琴會內,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培訓了約二十萬名學員。除了在本會開辦上列各種班級外,同時還到各大、中學校,工廠、商店和機關團體去擔任口琴輔導工作,其間曾在本市和江浙等地設有分會。並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設有分會。他們中有的受到口琴音樂的啟蒙而轉學其它樂種,進行深造,從而成為著名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