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西方藝術的童年

首先要指出的是,藝術是人的創造物。其次,藝術是供人類欣賞的,滿足的是人類的審美需求,而不是其它的實際功利目的。

代表史前“藝術”最高成就的是位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畫。這些壁畫所表現出的能力比起現代人也毫不遜色。但是,這些畫的原動機並非是為了觀賞,而是一種與巫術、宗教或別和的什麼目的相聯係的。所以在這裏使用“藝術”一詞隻是一種習慣說法——而不是概念上的“藝術”。

古埃及藝術

埃及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提到古埃及,人們就想起金字塔、獅身人麵像——一種威嚴、永恒和神秘的時代氣息。

埃及的繪畫大都采用了固定化的模式,即正麵的眼睛長在側麵的頭部,正麵的上身安裝在側下身上,四肢保持側麵。就連畫男人和畫女人顏色也都是規律有的。古埃及的繪畫似乎不追求體積感,畫麵也全無空間透視,人物大小比例反映著他們的地位身份(在這一點上與中國古代相同)。程式化的觀念也反映著創作者依據的不是視覺經驗,而是既定的觀念和規範。

雕塑法老像的製作是著嚴格的係統的工程。形成了所謂的“正麵律”。隻有一些下級官吏、勞動者的刻畫,才惟妙惟肖,比較寫實,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古希臘藝術

古希臘人似乎不象古埃及人那樣喜歡在牆壁上繪畫,更多地畫在器皿上,所以能流傳下來的真是極為難得。能讓古希臘藝術流傳得更廣的主要是雕塑。

古希臘人似乎生活得非常自信,不象古埃及人那樣關注死後的事。他們熱愛生活,關注人類自身。在他們看來,人體是美麗、是高貴、是偉大、是崇高(絕非是性本能的衝動)。因此,他們充滿激情地歌頌人體之美(尤其是男人體)。

早期的雕塑,造型上還比較僵直,麵部帶著古風式的微笑(沒有精神內容)。以後漸漸地有了精神,有了生命。達到了後人難以達到的至高點。對以後的歐洲美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羅馬藝術

羅馬藝術是希臘藝術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它們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

馬其頓希臘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希臘大帝國時,在意大利半島台伯河流域又興起了一個國家,它曆經600年左右的發展終於成為強大的帝國,這就是羅馬大帝國。它於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臘本土,公元前30年擊敗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自此,原來為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包括希臘本土,全部歸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成為希臘之後的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羅馬本身的藝術並不發達,當羅馬人征服了許多文化藝術繁榮的國家,將那裏的大量藝術品,尤其是雕塑和繪畫當作戰利品劫運到羅馬,同時還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工藝師、工匠等當奴隸和人質集中到羅馬,這就為繁榮羅馬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據說當時羅馬城人口隻有6萬,而劫得的希臘雕刻藝術品卻有幾十萬之多。正如古羅馬著名詩人賀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臘反使蠻族主人成為俘虜,她把藝術帶給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

羅馬和希臘都是奴隸製國家,又都是半島國家,但羅馬人主要依靠農業為生,在同自然的鬥爭中培養了對客觀事物冷靜思考和求實精神,所以務實是羅馬人的風格,不同於“外向型擴張”的希臘人的那種浪漫主義氣質。這就決定了羅馬人的藝術觀是求實、寫實,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羅馬人也有神話,但卻是沿用希臘的,隻不過改個羅馬名而已,如,對美與愛之神,希臘人稱阿芙羅狄德,羅馬人稱維納斯。

羅馬人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靈魂常降臨家庭享受祭祀,並保佑家庭成員。有地位的貴族家庭中總設置房間保存祖先的遺容。這遺容是從死者麵部翻製的蠟模麵具,或是根據麵具製作的雕像。這種保存祖先遺像的風俗是古羅馬盛行肖像雕塑的社會原因。

羅馬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直接根據麵具製作肖像雕塑。古羅馬最早的青銅肖像就是運用希臘人和埃特魯裏亞人所創造的青銅翻製技術,根據麵具翻鑄成青銅肖像的。這種肖像酷似真人,沒有藝術的創造性,不過它卻奠定了羅馬肖像特別注重人物麵部細節刻畫的特點。羅馬肖像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頭部表現,希臘人則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所以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隻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

古羅馬肖像雕塑的美學追求在於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征趨向於個人意誌的創造,表現出敢於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

埃特魯裏亞美術

埃特魯裏亞藝術是意大利半島中部和北部的埃特魯斯坎人創造的,這個地區在公元前4世紀被羅馬人征服,它的文化也為羅馬人繼承和發展。所以埃特魯裏亞藝術是古羅馬藝術的宗師和組成部分。

在埃特魯裏亞藝術創造中,雕塑最為突出:有石雕、陶雕、青銅;有圓雕也有浮雕。最早興起的是石雕,始於公元前7世紀末,能代表埃特魯裏亞藝術水平的則是陶塑和青銅雕刻。

埃及人視死亡為靈魂出走,會去而複歸。希臘人認為死亡是惡運附身而導致的毀滅。埃特魯裏亞人卻把墳墓看成是靈與肉的共同歸宿,因此他們往往將肉體火化後置入陶製的棺中並在墓室中安置墓主人的雕像。這些雕像有單人的,也有夫妻兩人的。《陶棺上的夫婦像》就是一件陶塑作品,這種塑像置於陶棺蓋上,就像夫婦親密地躺臥在沙發上那樣,和顏悅色,似有情感交流,好像死亡是人類美好的歸宿。這類墓葬雕像有一定的程式:取坐臥式姿態,橄欖形眼睛呈微笑狀。它類似希臘古風時期的人像雕塑,但雕像效果是埃特魯裏亞式的。

龐貝城壁畫

龐貝城位於意大利那不勒斯東南23公裏處瀕臨地中海,終年陽光明媚,氣候宜人,是古羅馬權貴富豪建豪華別墅享樂的勝地。不幸於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一時,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龐貝城毀於一旦,巨大的火山溶岩覆蓋了這座名城,像一個封閉嚴密的籠罩完好地保存下這座小城的全部文化。

龐貝城保留了古羅馬的建築裝飾、工藝製品,尤其是畫在牆壁上的大量壁畫,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希臘羅馬的繪畫成就。大量的壁畫多繪製於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79年間。可分為四種樣式:前兩種樣式屬於共和時期,後兩種則屬於帝國時期。

第一樣式又稱鑲拚式,是在牆麵上,用石膏製成各種彩色的仿大理石板,並鑲拚成簡單的圖案。始於公元前2世紀,這種樣式是承襲古希臘城市壁畫樣式。

第二樣式又稱建築式,是從第一樣式發展來的。它是利用在牆麵上繪製各種建築,通過透視處理以達到擴大室內空間感。由於立體感很強,造成房中有房,使有限的空間擴展到無限的視覺空間效果。這種樣式的題材多樣,有建築物、林木花鳥和人物,流行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

第三種樣式因為它畫得十分精細華麗,又稱華麗式,由於畫中出現埃及圖案和獅身人麵像,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埃及式”。這種樣式純粹是一種室內裝飾,喜用華麗的柱形圖案,很完整。流行於公元1世紀。

第四種樣式追求畫麵的繁複華麗,層層疊疊似真似幻的裝飾效果,除具有上述幾種樣式的一些特點外,還重光色和動態感,因此人們稱它為“龐貝巴洛克式”或“複合式”。

《伊蘇斯之戰》是公元1831年從龐貝古城遺址發現的鑲嵌畫,據考證是描繪伊蘇斯之戰,是根據公元前4世紀希臘畫家菲羅克西諾斯的同名壁畫複製而成,從中可見希臘繪畫發展情況。原畫是應雅典統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創作,作於公元前310年。

畫中描繪公元前330年秋天,亞曆山大大帝與波斯帝國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蘇斯大戰的曆史,是一幅著名的曆史畫。在這次戰役中,亞曆山大大帝把大流士打得丟下母親和妻兒落荒而逃,後來大流士寫信給亞曆山大大帝,表示願以巨款贖回母親妻兒,並將女兒嫁給亞曆山大,但遭到亞曆山大拒絕,依然東侵滅掉波斯帝國。

畫中描繪兩軍大戰,亞曆山大擊敗大流士的場麵。畫麵隻用一棵擊倒的大樹來表示戰爭所發生的環境。畫家集中描繪兩軍對陣,突出描繪波斯大流士和他的士兵,由他們的動勢表明激烈的戰鬥情況,整個場麵充滿了戲劇性衝突和強烈的戰爭氣氛。

埃特魯裏亞人有一種特殊的製陶技術,將粘土熏烤成黑色和赤色後再進行塑像,塑後再進行燒製和磨光,使陶塑顯出貴重的金屬外表。《維埃伊的阿波羅》是一件赤陶著色雕塑,因出土於維埃伊的神廟遺址而得名。它的作者據考證可能是維埃伊的著名雕塑家烏爾卡,作於公元前510年左右。從題材看顯然受希臘神話的影響,雕像臉部的微笑也很像希臘古風式的微笑,但從人物姿式和衣紋處理效果來看又與希臘不同:很薄的覆蓋身體的衣紋輕鬆活潑,具有道地的埃特魯裏亞民族特色。

求實的羅馬人不像希臘人那樣敬神,那樣神重於人,而是更重視自己在藝術中的地位。《捧著祖先頭像的羅馬人》,表現的是羅馬人葬儀中出現的情節。在葬儀上,送葬人要捧著祖先的遺像參加葬禮,因此肖像雕刻實際上成為這種獨特葬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這組雕像中通體使用寫實手法,著重刻畫頭部,身體被繁複的衣褶覆蓋,質感很強,與頭部形成繁簡的對比,更加突出了頭部的個性特征。

羅馬的統治者、貴族認識到通過肖像的傳播可以炫耀個人的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是羅馬肖像雕塑發達的不可忽視的因素。羅馬雕塑藝術進入帝國時期以後,鮮明地成為歌頌君權、頌揚帝國武功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帝王貴族的肖像雕刻極為發達。神聖皇帝渥大維在自傳中寫過,在羅馬城中,為他樹立的(或站立或在馬背或在戰車上)銀質塑像約80座。

《奧古斯都全身像》是一尊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肖像,約作於公元前19~13年,現藏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奧古斯都意即“神聖”,雕像是羅馬第一位大皇帝渥大維。渥大維是羅馬大獨裁者愷撒的外甥,並由他收養。愷撒遇刺身亡後,19歲的渥大維用計謀獲得一部分軍權,並不斷施計擊敗他的政敵而終於成為羅馬皇帝。這尊雕像著意美化這位大皇帝:身著羅馬式盔甲,左手持著象征無上權力的權杖,右手指引方向,有趣的是在右腿邊雕著一個小愛神,造成高矮的強烈對比。這種對比的含義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暗示古羅馬是愛神維納斯的後代,更多人認為可能是以愛神象征仁愛,以此表明奧古斯都不僅是偉大的軍事統帥,而且是仁愛之君。渥大維護胸的鎧甲上裝飾浮雕,寓意著羅馬對全球的征服和統治。雕像的姿式和表情有明顯的理想化和神化的傾向,不過麵容還是很像渥大維本人的,他那僧侶式的小平頭,清瘦嚴肅的麵容,表現出他執政時仍然崇尚簡樸,目光中透現出足智多謀。

人們在觀賞羅馬帝國皇帝雕像時發現,帝王的氣質同帝王統治的時代有密切的關係。強大興盛的帝國在渥大維的肖像中直率地表現了出來,智慧的、為羅馬人做了不少善事的提圖斯被雕成君子的典範,而帝國衰落時的情景似可從奧利略的形象中看到。

奧利略是古羅馬“五賢君”之一,是崇拜柏拉圖理想國的哲學家。政治鬥爭的現實和自然災難使他的理想一一破滅,成為對前途悲觀失望的沒落君王。同奧古斯都那堅定、沉著、居高臨下的氣勢完全不同,他騎在馬上揮動右手但無目的,神態也顯出不確定性,而坐騎的精神氣質與人也一樣。他更多地像個哲學家而少有統帥的氣概。

在古代統治者尋歡作樂方麵,再沒有比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更狂熱的了。從共和時期就開始興建鬥獸場,最著名的羅馬大鬥獸場始建於公元72年弗拉維王朝到公元82年提圖斯時代才完成。

據說是帝國征服了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勝利驅使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鬥獸場呈橢圓形,長軸為188米,短軸156米;中央區為86∶54。周長527米,高57米,占地2萬平方米,可容8萬觀眾。

建築形製橢圓的外形單純、明確,渾然一體,無始無終;外觀極其宏偉雄壯,高高的立麵分為4層,自下而上分別采用多利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凱旋門是古羅馬統治者為炫耀侵略戰爭的勝利而創造的紀念性建築。一般單獨建立,通常是橫跨在一條道路上。目前留存下來著名的有《提圖斯凱旋門》。

提圖斯是帝國時期弗拉維王朝第二代皇帝。為了紀念他即位前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始建於公元81年。

這座凱旋門主麵的台基與女兒牆都較高,給人以穩定、莊嚴威武雄壯之感。建築物用混凝土澆築,大理石貼麵,簷壁上雕刻著凱旋時向神靈獻祭的行列。

提圖斯凱旋門上有一塊浮雕,表現提圖斯的軍隊正抬著從耶魯撒冷神廟裏繳獲的重要戰利品——黃金聖案、燭台和銀喇叭,興高采烈地走在象征著羅馬的凱旋門前。浮雕布局和造型運用虛實相間的手法,創造出真實的空間感。由於著意表現人物的動勢,浮雕中的人物雖不多,卻給人以氣勢宏偉之感。

在羅馬的紀念性建築中,除凱旋門外還有紀功柱。至今在羅馬城裏仍保留羅馬時代遺存的圖拉真紀功柱和奧利略紀功柱。兩柱柱身都飾滿浮雕,以圖拉真柱為傑出。圖拉真柱,總高度為38米,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塊構成,聳立在方形的基座上。周圍纏滿由22個圈組成的螺旋形浮雕帶,浮雕總長為200米左右。出現在浮雕上的人物多達2500個。浮雕飾帶表現圖拉真率領羅馬人向達奇人的進軍。圓柱直徑3米,以陶立安式柱頭結頂,柱頂安放圖拉真雕像,柱礎為愛奧尼亞式,礎下埋藏著圖拉真夫婦的骨灰。在紀念柱基圈上雕刻著一位半身巨人,據說這位巨人象征著多瑙河,羅馬人正準備渡河,士兵在構築工事、堅守陣地,圖拉真向士兵訓話。場麵按敘事的發展配置十分複雜,圖拉真是所有場麵的中心,曾出現90次之多。整個雕刻是一部形象的戰爭史,是世界上最長的戰史立體畫卷。浮雕在刻畫人物的容貌、民族特點、服飾等方麵具有豐富的曆史真實性。據說居住在羅馬尼亞境內的達奇人後代——一個牧民想見見自己的祖先,便來到羅馬城。當他看到柱上所描繪的他的祖先十分留戀,就睡在柱下。有位攝影記者發現這個人非常像浮雕中的達奇人,於是拍了一張照片,不幾天羅馬市報就以“一個達奇人從圖拉真柱上走下來”為標題發表了這幀照片。羅馬寫實雕塑藝術的水平多麼令人歎服。

塞維努斯凱旋門是塞維努斯王朝第一代皇帝米烏斯·塞維努斯(公元193~211年),為紀念對帕提亞人和阿爾比努斯作戰的勝利而建造的(公元203~205年)。它有三個拱門,體量大,高23米,麵寬25米,進深11.9米。牆麵布滿頌揚塞維努斯戰績的浮雕,頂上有皇帝和二子駕車青銅像。整體形象十分壯麗。

埃特魯裏亞人創作的最著名的雕塑是青銅雕刻《母狼》。《母狼》這件獸雕作品作為羅馬城徽聞名於世,它表現羅馬建城的傳說故事:特洛亞人被希臘人打敗後,特洛亞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島台伯河入海口的一個拉丁人王國,並被國王招為女婿。他的後代創建了阿爾巴城。經過幾代相傳,到努米托雷王時,他的弟弟阿穆利奧篡奪了王位並驅逐了兄長,還逼迫侄女西爾維亞充當女司祭。後來西爾維亞與戰神馬爾斯相愛生下一對孿生兄弟——羅慕洛斯和瑞穆斯。阿穆利奧得悉後殺死了侄女西爾維亞,並將孿生兄弟拋入台伯河裏。

由於河水突然下降,嬰兒擱淺於河灘,哭叫聲引來了一隻母狼。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養了兩個孩子。孩子長大得知自己的身世後,便殺死了仇人,迎回了外祖父,創建了羅馬城。羅慕洛斯成了羅馬城的第一位統治者。埃特魯裏亞人依照這一傳說雕鑄了一條青銅母狼。公元16世紀時意大利雕刻家又在母狼腹下補雕了兩個吃奶的嬰兒,從而使這尊雕像完整地表現了羅馬建城的傳說。

母狼雕像形體結構嚴謹,形象高度寫實,雕刻家並沒有表現狼的獸性,而是著意塑造它圓渾豐滿、具有母愛的人性特點。兩隻飽滿的乳房充滿乳汁,正慈母般地哺育孩子,顯得可敬可愛。對埃特魯裏亞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尊民族曆史的紀念碑。

因畫中內容是祀奉酒神提奧尼索斯的一種秘密宗教團體儀式而得名。畫中的人物除酒神和他的妻子阿裏阿德尼以及山林神薩提洛斯、帶翅膀的女神外,都是參加秘密宗教儀式的人物。這些人物動態各異,或站或坐,或靜或動,高低錯落,很有節奏感。值得注意的是,人物造型已使用明暗法,立體感很強。人物動態具有希臘雕刻樣式,可見希臘藝術的決定性影響。

基督教統治下的中世紀藝術

一般指5~15世紀的西方美術。主要表現在建築的高度發展,各種形式的大教堂,如拜占庭教堂、羅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在藝術上和工程設計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雕刻、鑲嵌畫、壁畫、插圖畫等也獲得了繁榮。中世紀藝術屬於基督教藝術,它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往往以誇張、變形等手法表現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