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多數現存中世紀藝術和建築是宗教的,你必須當心在假設,教會是藝術的單一讚助人在中世紀期間。實際上許多期間的宗教藝術由世俗力量委任了,並且一些世俗藝術生存從在期間過程中。

中世紀藝術家取決於,在不同程度,羅馬帝國的藝術性的遺產和早期的基督教會的遺產。這些來源與北歐有力的“野蠻”藝術性的文化被混合生產一份卓越的藝術性的遺產。中世紀藝術的曆史能的確看作為互相作用的曆史在古典,早期的基督徒藝術之間的元素,“野蠻”藝術。

基督教被開發在羅馬帝國和早期的基督徒藝術被經典藝術強烈,相應地,影響了在形式、樣式和內容。幾乎沒什麼為人所知關於第一二個世紀的藝術在耶穌以後死亡。最早期的基督徒藝術是殯葬藝術特別是在壁畫在羅馬地下墓穴和在幾被雕刻的sarcophagi。直到康斯坦丁和米蘭法令轉換,基督徒有少量公共建築。服務舉行了在“房子教會裏”譬如那被發現在Dura-Europos。

在米蘭基督徒法令是自由建立更大,公共建築,和的確被接受的皇家光顧為一個豪華大廈項目之後。基督徒采取了羅馬大教堂對他們的需要。幾間大大教堂被建立了在第4個和第5個世紀,包括老St. Peters和其他人。

早期基督徒利用了藝術性的媒介和周圍的異教的文化一樣。這些媒介包括壁畫、馬賽克、雕塑,和原稿照明。他們並且適應了世俗羅馬建築形式,特別是大教堂,傳教士目的。

早期的基督徒藝術不僅使用羅馬形式,它並且利用了羅馬樣式。末期古典樣式包括空間的人體和印象派介紹的比例寫照。末期古典樣式看在早期的基督徒壁畫,譬如那些在羅馬地下墓穴。

早期基督徒適應了羅馬主題和基於新意思什麼是異教的標誌。在主題之中被采取是孔雀、葡萄樹,和好牧羊人。早期基督徒並且開發了他們自己的iconography。某個標誌譬如魚從異教的iconography未被借用。

偉大的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普遍認為文藝複興發端於14世紀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一詞就源於意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複興),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裏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複興。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複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複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意大利處於城市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製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曆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藝複興運動起源於意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製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文藝複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複興運動的形成。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麵,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自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不規則的珍珠”。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淩亂”貶抑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征“離經叛道”、“不合常規”,原來對這些追求新形式的藝術家是貶義,後來成為一代的代表。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1750年,但年份並不是絕對的)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複興(1452年~1600年),下接古典、浪漫時期。

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麵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裏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非宗教)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占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時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英國的凡·戴克等。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複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麵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啟示。

洛可可藝術

十七、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十八世紀初葉,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雖然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同時則有一種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Rococo一字是從法國字rocaille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複的裝飾。雕刻則與家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

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之表麵範圍較廣,花狀紋、彩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大型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之房間。家具之中,貝形、卷曲形以及上述之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凡爾賽宮裏頭的鍾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

由於當時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嚴肅風格失去興趣,改而追求實用親切的空間,因此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為代表。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他的繪畫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將顏料繪於畫布上。華鐸受魯本斯之影響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豔。在光線的應用上,華鐸不似巴洛克畫家將明暗對比部分之範圍加以限製,即傳統巴洛克繪畫之明亮部分不會太廣,隨著即為陰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畫派中,明亮之範圍頗大。此種處理光線之方法,可見於另外兩位洛可可派之畫家,如布雪及根茲巴洛。洛可可藝術流傳區域不廣,於十八世紀中葉逐漸衰微,而為新古典主義所取代。當時各國重要畫家包括:法國的華鐸、夏丹、布雪、福拉哥納爾等;意大利的提也波洛;英國的霍加斯、雷諾茲、根茲巴洛等。

路易十四時代的藝術趣味,我們已從普桑、洛蘭等古典主義畫家的作品中鑒賞到,也了解一些法國皇家繪畫與雕刻學院的古典藝術規範。在17世紀後半葉,這位皇帝的好尚幾乎是淩駕於整個歐洲世界的,從現存路易十四時代收藏的美術與工藝品也可看出,他的幹涉痕跡實在太明顯了。比如,他對一把扇子的設計,隻要在畫稿上親自批上幾個字:“我不希望是這種花樣”,就再也不會在宮中流行起來。

到了路易十五時代,這種古典主義規範正在被一種新的趣味與格調所代替:本來強調左右對稱,嚴格均衡,如今變得左右不大對稱,裝飾的曲線可以自由伸展,藝術形式顯得格外豔麗、輕鬆。宏大的建築空間,被小巧誘人的閨房與私宅所代替,房間的形式多種多樣,出現了橢圓形房間,宮廷內的繪畫尺寸越來越小,形製從方形、矩形而變為當時最時髦的橢圓形。這一切我們統稱它為路易十五式。一如華鐸的那幅《發舟西苔島》、《狄安娜入浴》等,在皇家學院被恭維為“雅宴畫”。總之,從皇宮到貴族府邸、從王妃到資產階級婦女的閨房,都嫌棄路易十四時代的美術,說它裝潢呆板、俗氣,轉而要求更華麗的雕刻、掛毯、浮雕、繪畫、工藝品,和室內的大鏡子。天頂畫上要裝飾有東方情調的唐草紋樣,牆壁要有帶浮雕裝飾的金色與白色相間的貝殼花紋,……洛可可藝術風格已不僅為宮廷所專有,許多上層資產階級宅第內也都盛行了起來,弗朗梭瓦·布雪便是這種藝術的寵兒。

布雪之在法國宮廷的榮寵,完全得益於凡爾賽宮內一位顯赫的侯爵夫人,她的原名叫讓娜·安托瓦內特普瓦鬆,後來成為可以左右法國沙龍的蓬巴杜夫人(1721~1764)。年輕的布雪當年隨師傅進凡爾賽宮作天頂畫時,是以其心靈手巧的年輕畫師的身份出現的。自從意大利歸來後,他變得目空一切了:“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則漆黑一團。”進得宮後,他發現王公貴戚們不喜歡頌揚基督的宗教題材,專對希臘羅馬神話中愛情故事有胃口。於是他竭力去迎合他們,不厭其煩地用他的畫筆描繪色彩濃豔的“馬爾斯與維納斯調情”、“赫拉克勒斯與伊俄勒擁抱”,以及女神出浴、化妝之類的題材。這種裸著身體,談情說愛的生活形象,被畫得非常細致,結構勻稱,造型正確。這一幅《浴後的狄安娜》就是此類題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他成熟期最早的傑作之一。說它是傑作,不可否認,畫家的人體油畫技法確是法國繪畫的驕傲。

狄安娜即是希臘神話中的阿耳忒彌斯,她是月神和狩獵女神,是宙斯與勒托的女兒,阿波羅的孿生姐妹。畫上坐著的兩個裸女形象中,右邊一個即狄安娜,在她前額綴有月亮的飾物。由於她還掌管狩獵,畫上繪有弓箭與一些獵獲物。神話中說,狄安娜是以貞潔著稱的,但很殘忍,獵人阿克特翁因偷看她洗浴而被她罰變成一頭鹿,被他自己的狗撕成碎塊。為了點明她的美豔而又殘忍的性格,在畫的左角又添畫了兩頭獵狗。不過,這一切在畫麵上隻是個題材的借口,畫家的目的在於描繪宮中美麗的裸體女性。據說這兩個裸體模特兒是為布雪畫室所專用的(即繆菲姐妹),畫家經過理想化加工,但就造型與色彩表現來看,可稱是上乘之作,隻是畫得過於嬌豔了些。無怪有的評論家諷刺地指出,這種裸體女人不過是剛從緞子枕衾裏爬出來的嬌滴滴的貴族女性的化身,那隻纖細的手上還拿著珍珠項鏈,哪裏有充滿詩意的神話味呢!法國作家龔古爾對這位畫家的藝術挖苦得更厲害,他說:“布雪是用猥褻的暗示與刺激,來減輕路易十五的傷感。”

1720年,華鐸剛去世一年,他就根據華鐸的幾幅油畫和素描製成了銅版畫,顯示了特殊的稟賦,引起人們的注意。翌年,他在巴黎美術學院一次赴羅馬競賽中又獲大獎。可是,後來布雪對去意大利深造竟是不屑一顧,表明他的藝術要走另一種道路,他鄙夷官方曆來以去羅馬深造為最高獎賞的慣例。他最後完全忠於洛可可藝術作風與他年輕時這種不以意大利古典藝術為尚的性格有一定關係。他曾對他的學生福拉哥納爾說:“你要是真拿那些人(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大師)當回事,那你十足是個傻瓜!”這句話隻反映了當時他對學院趣味的抵製態度。

不過,今天我們欣賞布雪的那些富有肉感的女裸體油畫,總覺得過分甜膩,趣味不雅,可是這種洛可可繪畫要說與意大利的繪畫全然沒有承續關係,也是不合情理的。布雪的藝術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在他之前有華鐸,在他之後有福拉哥納爾。他既沒有華鐸的藝術深度,也缺乏後者的才智;福拉哥納爾在色彩上比老師更勝一籌。但布雪在構圖上的深思熟慮,也是後人所值得揣摸的精華部分。這一幅以描繪女性美的神話題材的油畫,可以作為構圖上的一個教材。朱庇特(希臘神話中的宙斯)由於阿耳卡狄亞王呂卡翁的女兒寧芙(即山林水澤女仙)卡利斯托生得美貌無比而愛上了她。為了得以親近她,朱庇特變成女神狄安娜,與她接觸。在畫上,化為狄安娜的朱庇特,在撫弄美女卡利斯托。

狄安娜是月神和狩獵女神,在她頭上有一月形頭飾,腳下畫有獵物和弓箭。卡利斯托袒露出左胸,細嫩白淨的肌膚與身上衣物的繁複褶紋,構成強烈的造型美。總構圖是一個使人悅目的穩定三角形:一對美麗的女性,在野外席地親昵,她們不象是郊遊,象坐在豪華宮廷的沙發上。這種裝飾與誇張氣氛,又被樹上和地上的幾個天使所幻化。這幾個天使形象有的飛棲在樹枝上,一個伏在狄安娜的膝前。幻想性與虛飾性正是洛可可油畫的主要特色。

布雪就這一題材共畫過8幅變體畫,這是其中的第一幅,它作於1744年,其餘幾幅則先後作於1759年、1760年、1762年、1766年、1767年和1769年。這些作品現在分別被英、美、德各國美術館所收藏,這一幅畫有9872厘米大,現在的收藏地不詳。

讓·安托萬·華鐸(1684~1721)的藝術年代,是法國從路易十四過渡到路易十五這一攝政時期的年代。這個時期由於法國對工商業與文化實行獎勵政策,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較快;文學藝術也出現蓬勃與興盛。名震歐洲的大劇作家如高乃依、拉辛、莫裏哀、拉·封丹等,都是其時法國文壇的風雲人物。他們崇尚古典主義,但不尚嚴格的理性規範。尤其在路易十五時代,藝術上有一種名為“洛可可風格”的時髦傾向,已漸漸取代了普桑時期流行的那種很講究對稱的巴洛克風格了。

洛可可風格幾乎侵襲了宮廷貴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不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宮殿裝飾,家具與服飾,無不以這種洛可可風格為好尚。這就是畫家華鐸的時代背景。“洛可可”一詞的涵義是“貝殼形”,它源於法語rocaille,因屬於路易十五時的藝術風格,故也稱“路易十五式”。這種裝飾風格的最大特征是:不論建築內壁裝飾,還是家具、畫框以及用器等等上麵的紋樣花飾,都具有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縟的特性,弧線用C或S形,或者用漩渦形。

在繪畫上,力求色彩奢麗柔美,繪畫的題材是愛情的追逐,為使形象盡可能濃豔、富有肉感,就采用人們最易接受的希臘羅馬神話。這是18世紀法國宮廷封建貴族追求奢侈享樂生活的結果,是財富與權勢結合的必然產物。就這種藝術傾向的淵源看,我們還必須以適當的筆墨來說明它與我國清代向歐洲出口瓷器與漆器工藝的直接關係。中國對法國出口工藝品大概起自17世紀初,至17世紀末期,這種貿易已急劇地增長。這主要是從荷蘭以及英國轉運入法國的。

從古爾比創設的東印度公司向歐洲輸入印度花布起,1701年安斐特立特號直接從廣東運回大批中國貨後,在整個18世紀,每年都有一至幾艘法國船隻運入相當數量的中國貨物,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廣,足以形成西方人尤其是上層貴族對中國工藝品的普遍占有。我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工藝上的色調是以青與黃為主,我國特有的具有東方情調的曲線美,刺激著法國的裝飾工藝。洛可可藝術在吸收中國絲綢光澤,工藝鍍金,螺鈿鑲嵌等方麵,特別是在吸收中國工藝裝飾所特有的沒有嚴格對稱的唐草紋樣與漩渦紋樣方麵,有著明顯的摹仿痕跡。當時宮內以擺設中國工藝品為最高品格的陳設就是例證之一。關於法國洛可可藝術與中國工藝的關係,已有不少學者予以關心並正在認真研究。畫家華鐸即屬於法國洛可可繪畫的前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