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巧舌如簧(2 / 3)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楚莊王十分鍾愛一匹馬,但這匹馬因過於養尊處優,太肥胖而死了。莊王命令全體大臣為死馬致哀,並要用一棺一槨裝殮,按大夫的禮節舉行葬禮。百官紛紛勸阻,莊王大動肝火,下令誰再勸阻,定判死罪。

宮中有個叫優孟的人,進宮號啕大哭。莊王問為什麼,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最心愛的馬,以楚國之大,什麼東西弄不到!現在卻隻以大夫的葬禮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我請求用君王的禮儀來埋葬。”

楚莊王一聽甚為高興,便問:“依你之見,要怎麼埋葬它呢?”

優孟說:“最好以雕琢的白玉作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槨。還要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輕賤人而重馬了。”

楚莊王一聽,如夢初醒,說:“我的錯竟到了這種地步!”

優孟說服楚莊王,不是直言相勸,而是以退為進,先消除了莊王的對抗情緒和排斥心理,最後取得說服的勝利。退並不說明自己敗了,也不是說自己無話可說了,退正是進的表現。在關鍵時不妨退一步,達到進的效果,這樣說服他人的機率會高一點,更能讓別人接受你的說法。

有一位優秀的小學老師接管了一個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此時正趕上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躲在陰涼處,誰也不願意去幹活,老師怎麼說都沒用。後來這個老師想到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他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而是都很怕熱吧?”學生們誰也不願說自己懶惰,便七嘴八舌說,確實是因為天氣太熱了。老師說:“既然是這樣,我們就等太陽下山再幹活,現在我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學生一聽就高興了。老師為了使氣氛更熱烈一些,還買了幾十根雪糕讓大家解暑。在說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接受了老師的說服,不等太陽落山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

以退為進的說服方式,是一種有效的說服策略。表麵為退,實則以退待進,通過退可以積蓄更大的進的力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就像拉弓射箭,先把弓弦向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得更遠。

不管事情有沒有錯,有時候認錯是以退為進的高招。不敢自己出麵處理問題的人性弱點,通常是一般人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錯,也可以心平氣和地出麵澄清,堅持自己的立場。最容易把自己推入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沒有使用一致的態度與口徑來麵對風暴的各個部分。因為沒有誠懇的態度與堅定的立場,絕對無法真正說服他人。

漢代的公孫弘,年輕的時候家裏很貧窮,後來貴為丞相,他的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他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際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他以退為進的回答,說服了皇帝,說服了大家,沒有傷和氣便把事情給解決了,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也是一個有口才之人,更是一個懂得以退為進,懂謀略的人。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的說服技巧是一種大智慧。特別是領導人,在這方麵如果運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淺。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受大眾至少是團隊內部成員的關注程度肯定會高於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對情況不怎麼了解又喜歡亂下結論,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到你頭上,這時候你去辯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後得到澄清也極可能給旁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更何況有時候你無意之中真的會犯一些錯誤。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說服什麼樣的人,都要學會以退為進的方法,這樣的說服方法比較容易讓人接受。

懂得運用固有的利害關係來說服他人不算是高手,能靈活運用變化的利害關係才是善說者之道。彼得是礦冶專業的高材生,他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之後,又進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深造,並且拿到了碩士學位。雖然他有著這樣的文憑,但是,當他來到美國西部的一個大礦找工作時,卻發現並不像他想象中的那麼順利。

按照預約的時間,彼得走進大礦主的辦公室,準備麵試。他先把自己的文憑遞上,心想對方看了之後一定會感到滿意。可礦主對此一點也沒有興趣,斷然拒絕了他的求職要求。

“先生,正因為您有碩士學位,所以我就不能聘用您。”礦主毫不客氣地說,“我知道,你們學了係統的理論,可那些東西並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我可用不著這種溫文爾雅的工程師。”

原來,這位礦主並不是什麼有學曆的人,他是工人出身,一步一步地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後來成為大礦的“掌門人”。此人生性耿直,脾氣還很倔強。由於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他不喜歡有學曆的人。尤其對那些張口能講出一大套理論的工程師,更是沒有一點的好感。麵對應聘時出現的這種尷尬和無奈,聰明的彼得腦子一轉,很快想出了對策。他毫不惱怒,而是巧妙地轉換話題,以緩解氣氛。

他微笑著說:“先生,我想向您透露一個秘密,可您得答應我的一個條件——不告訴我父親。”礦主對此頗感興趣,表示決不泄密。

“說真的,我在德國佛萊堡大學的3年時間一直是在混日子,什麼東西也沒有學到。”他小聲地告訴對方。一聽完這話,礦主的臉馬上由“陰”轉“晴”,哈哈大笑起來,然後當場拍板:“很好,您被錄用了,明天就可以來上班。”

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看到彼得審時度勢,靈活多變,他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說服他人時,讓步是一種暫時的虛擬的後退,是為了進一尺的時候所做出的退一步的忍讓。讓步是一種修養,並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說服別人用你,那是一個人的本事,別人不想用你代表你的求職失敗,而你以退為進得到別人的錄用,這是一個高招,沒有好口才的人是不會做到這一點,所以,要說服他人,學會以退為進是非常重要的。

在說服別人時,如果雙方處於僵持的狀態,你不妨退一步,而後再與之理論,以求進步,這樣做會更容易讓對方接受你的方法與建議,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3消除歧見,更容易說服人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常常希望把自己的觀點、想法、思路準確有效地傳達給他人,並希望對方能夠接受我們的意見或建議,然後付諸實施,這個過程就是說服。被說服的對象又因為本身經曆經驗價值取向等等的不同,大大增大了說服的難度。要想說服他人,就要消除歧見,這樣會更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雙方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而你要想成功的說服他人,就必須要消除與他人之間的歧見。許多研究者發現,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例如,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甚至身體姿勢、呼吸等也無意識地與顧客一致。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一種啤酒比另一種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

查斯非德公爵曾在他的家書中訓誨兒子說:“盡可能使自己比別人更聰明,但千萬別讓對方覺察到這一事實。”

如果你與某個人一起合作的話,他提出一套你認為並不正確的論點,就算你很確定其所言不實,但還是最好別一語道破,而是改換一種口氣說:“抱歉!我的看法卻與你不盡相同。當然!我也可能犯錯,事實上我經常會犯錯,不過如果我真錯的話,我卻很樂於接受你的指正,咱們不妨一起針對此事來討論看看?”這樣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先消除歧見,才能達到說服對方的效果。上麵這種委婉說服他人的說法,肯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反應。在說服他人時,絕不會有人因你說:“我可能是錯的,但咱們不妨討論看看”而對你起反感。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不願在人前或對方麵前丟麵子,所以我們要想說服別人,必須針對這一實際狀況采取辦法,在說服工作上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絕,給被說服者留麵子。

希望通過話語強勢或者話語霸權來強壓對方認可自己的觀點,是不現實的,也是愚蠢的。說話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目的是通過交流的內容,讓對方思考、比較、聯想、判斷,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結論越接近,那麼效果就越好;反之,也不失為一種參考。如果截然相反,同時一時無法讓對方認可,那麼就需要各自保留,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也算是不錯的。

在小李和小張家之間有棵大棗樹,樹幹長在李家門前的地上,可一半的樹枝卻伸過了鄰居張家的地界。棗熟後,兩家都來收棗,結果雙方吵起架來。

小李:張家的,誰讓你們來收俺家的棗啊?

小張:憑什麼說棗樹是你們家的?是誰栽的樹哇?

小李:樹是當年生產隊栽的,可包產到戶那年村裏規定,房前屋後三丈以內的竹木,歸各家所有。棗樹長在俺家門口,就是俺家的!

小張:樹枝有一半伸到俺家門口,樹不是你們一家的,你收棗,俺也收棗,俺收自家地麵上的棗!

兩家爭得不可開交時,村委會主任來了,他問了情況後說:“兩家都不要爭了!棗樹是誰家的,我們先不忙下結論,反正棗熟了兩家各收自家門前那半棵樹的棗,好不好?”

兩家接受了村主任的意見,從此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麵對一時不好解決的棗樹產權爭議,村主任巧妙地把它擱置起來,消除了彼此的歧見,讓兩家共享利益,從而說服了兩人。

事實上,有很多消除歧見的方法,關鍵就在於你會不會給他人麵子,在顧全別人麵子的同時也消除了與對方意見不一致的地方。消除歧見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如轉移話題法,如果看到對方已有轉移的跡象,就不要窮追不舍,硬要人家承認自己的不是。也可以肯定他人的優點,承認自己的錯誤——使對方心理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