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辯論當中,有很多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的招數,我們要靈活運用這些技巧,才能達到製勝的目的,也隻有掌握變被動為主動的招數,才能在被動中轉敗為勝。
6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所謂以牙還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方法通常適用於對方講歪理、不講理之類的情況。
“真理無言”,但是在辯論中卻要有“我即真理”的信念,並要把這種自信一浪高過一浪地推向聽眾,在氣勢、信心上都要與對手針鋒相對。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就十分善於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反駁一些無賴之徒,他妙語連珠的辯論語言蘊含著無可辯駁的力量。一次,馬雅可夫斯基演講剛完,一個胖子擠到講台邊嚷道:“我應該提醒你,馬雅可夫斯基同誌,拿破侖有一句名言:‘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不錯”,馬雅可夫斯基一邊用手指指自己又指指那個胖子,一邊說:“從偉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那胖子的話意是,馬雅可夫斯基的演講有些可笑或者近乎可笑,馬雅可夫斯基麵對這位擠講台的無禮之徒,借用他的話,非常巧妙地向他反擊:可笑的正是與我隻有一步之差的你!這就借用對方的語言有力地還擊了對方。
有位驕傲自大、脫離群眾的人辯解說:“隻有羊呀、豬呀,才是成群結隊的,獅子、老虎都是獨來獨往的。”作家馬鐵丁反問他:“獅子、老虎固然是獨來獨往的,刺蝟、癩蛤蟆、蜘蛛又何嚐不是獨來獨往呢?”這就是以人之歪理還擊人。
當辯論達到白熱化時,雙方往往會情緒激動,這時,如果一個沉穩的辯手穩定一下局勢,表達既從容又有力,要比提高嗓門的效果好得多,這也是針鋒相對之以柔克剛。
關係到場上氣氛、心理狀態的問題,必須針鋒相對。比如,A方的辯手動輒就“我方第幾次請問了”、“對方又退了幾步”,聽眾往往對這些話印象很深,不頂回去很容易造成場上的不利氣氛,所以B方在比賽中,當A方剛說“對方已經退出了第一步”,B方立刻反擊:“你說我們退步我們就退步,難道我們的腿是長在對方身上的嗎?”這句回擊雖然於本方理論沒幫助而且顯得突兀,但在氣勢上頂了回去,如果後麵能加上一句論證A方前一回合的謬誤效果就更好了。
在辯論時,不要忽略辯論的對抗性而各說各的,要敢於對抗對方的理論、技巧,甚至是一些“很技巧”的東西,比如:流動人口的增加有利於/不利於城市的發展:
反方:對方辯友,我們所說的流動人口指在兩地遷徙的人口,但括號,不包括因旅遊、會議等的流動啊。
正方:請對方辯友為我們正麵解釋,旅遊、會議的人口也在流動,怎麼就不能是流動人口呢?
反方:對方辯友,我們是在定義後麵加個括號啊,語文老師告訴我們,括號內內容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啊。
正方:可是邏輯老師告訴我,一個真命題可不能前後矛盾!(掌聲,笑聲)
在這個關鍵的定義上,正方和對方針鋒相對,絲毫不讓反方在定義上有所動搖。
在辯論場上,倘若對方辯友妙語連珠,這個時候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要慌張,針鋒相對的思想就是讓觀眾把給對方辯友的掌聲加倍償還回來。方法很簡單,就是在對方精彩的言辭引導下,立刻找到了一個相似的卻對己方有利的事實,進行回敬,從而給人一種技高一籌之感。請看下麵的這一段精彩的反駁,相信大家就清楚它的成功了。
辯題:信息戰能取代傳統的武力戰。
階段:反駁陳詞。
反方三辯:對方辯友孤立地看戰爭,殊不知不同的政治動因要采用不同的作戰方式。
反方四辯:對方辯友一廂情願地看戰爭,認為隻許你打我,不許我打你。
反方三辯:對方辯友靜止地看戰爭,殊不知不同的戰爭進程也有不同的戰爭方式呀!
反方二辯:對方辯友片麵地看戰爭,看不到信息戰也是脆弱的呀!
反方四辯:對方辯友脫離條件地看戰爭,認為索馬裏人也可以打一場信息戰。
反方三辯:對方辯友簡單地看戰爭,居然認為一個信息戰可以包打天下。
反方利用最後的機會輪番轟炸,幾位辯手心有默契,統一采用“對方辯友某某地看戰爭”的方式,氣勢磅礴,臨場產生了具有震撼力的效果。這比拿起卡片幹巴巴地念一番,消耗時間了事要強得多。我們形象地把這樣的“缺席審判”稱之為“打排炮”。自由辯論若處弱勢,排炮可以力挽狂瀾;自由辯論若已占優勢,排炮更能摧枯拉朽。當然,打排炮時也要注意不要太凶,給人得理不饒人的感覺。要做到言之成理,不要使人覺得在“扣帽子”。
一場辯論賽能否獲得最終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反駁是否有力度。辯論是思維的搏鬥,反駁則是交鋒的藝術。所謂“兵無定勢,水無常形”,或以退為進,或以攻為守;或正麵迎擊,或迂回包抄……都需要依據辯場的實際形勢巧作安排。
還有一些對抗性例證,表麵上看起來牢不可破,其實,稍作推敲還是能夠對其進行對抗的。例如,在“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的辯論中,正方為了論證中國文字反映的男尊女卑,舉例說:中文有兩個字表示結婚的概念,一個是“娶”字,另一個是“嫁”字。男人是“娶”媳婦,女人是“嫁”給男人,那這個“娶”字它表示一種主動性,“嫁”字它表示一種被動性。(笑聲,掌聲)請回答!
反方馬上以牙還牙:對於這個例子,我們也發現了中國字的“好”字和“妙”字,都是褒義詞,那麼請問“妙”字和“好”字不都是用“女”字旁開頭嗎?(掌聲)
當反方舉“好”和“妙”進行對抗時,正方居然束手無策。實際上,正方完全可以在反方的例證上做文章時就做出反抗:“妙”可以拆為“女”和“少”,“好”可以拆為“女”和“子”,從造字角度看,這都是兩個會意字,也就是“女”性“少”方為“妙”、“女”性得“子”才叫“好”。這難道不是表明女性受壓抑的社會地位嗎?
上麵兩個例子表明,從構成對抗的例證本身發掘於己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可以有效地進行反對抗。
在一次外交場合,蘇聯霸權主義者說:“中國反對緩和世界局勢。”周恩來總理駁斥道:“你那麼想緩和世界局勢,為什麼不做一兩件事情,比如從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退軍隊,歸還日本北方四島,來證明你的誠意呢?”
周恩來總理的駁斥,雄辯地做了如此的推理:如果你們真想緩和世界局勢,那麼就應該從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軍;如果你們真想緩和世界局勢,那麼就應該歸還日本北方四島。既然你們不肯從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軍,也不肯歸還日本北方四島,可見你們不是真的想緩和世界局勢,而是在製造世界緊張局勢。
談判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某些難纏的人,他們往往咄咄逼人,然後在很長的時間內拒不讓步。假如你按捺不住,做出讓步,他們就會設法迫使你接著做出一個又一個的讓步。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對付強硬而難纏的對手,唯一有效的辦法便是: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7避實就虛,攻其不意
在辯論中,人們常常有“避實就虛”的說法,偶爾使用這種技巧是必要的。比如,當對方提出一個我們無法作答的問題時,假如強不知以為知,勉強去回答,不但會失分,甚至還可能會鬧成笑話。如果對方一提問題,我方立即回避,勢必會給評委和聽眾留下不好的印象,以為我方不敢正視對方的問題。在此種情況下,就要機智巧妙地避開對方的問題,同時,要朝著對方的弱點攻擊過去。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避虛就實”、“避輕就重”,即善於在基本、關鍵的問題上打硬仗。此外,如果我方對對方提出的基本立論和概念打擊不力,也會失分的。善於敏銳地抓住對方要害,猛攻下去,務求必勝,實乃辯論的重要技巧。
辯論賽中,常見的漏洞有: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前後矛盾、論據不足、詭辯曲解、論據有誤、前提虛無等。這就要求首先認真傾聽對方發言,及時捕捉戰機,有針對性地發起反擊,往往能夠將對方置於被動的境地。
在很多辯論中,對方提出的事實往往都是經過了嚴謹縝密的思考,一時找不到內在的矛盾和漏洞。此時,我們就應避其鋒芒,從側麵進行反攻。但是這個反攻必須直接攻向對方的觀點,而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則就會影響反駁的效果。
美國內戰之後,約翰·愛倫與功勳卓著的老上司托克爾將軍競選國會議員。在競選演講中,托克爾為了喚起選民的信任,他說:“諸位同胞,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帶兵在茶卒山與敵人激戰,經過一番激烈的血戰後,我在山上的樹叢裏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卓越的戰鬥,那麼就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那些吃盡苦頭、風餐露宿而屢建戰功的人們。”
愛倫在發言的時候,順水推舟地接著托克爾的話向下論道:“同胞們,托克爾將軍說得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爭中立下了奇功。我當時是他手下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當然,所有的這一切還不算,正當他在樹叢中安睡時,我還拿了武器,站在荒野上,飽嚐了寒風冷露的味兒來保護他。凡身為將軍,睡覺時需要哨兵守衛的,請選舉托克爾將軍;如果不是,請投愛倫一票。”
愛倫沒有逃避戰爭這一話題,也沒有與托克爾將軍針鋒相對,而是沿著他的思路向前推了一點:將軍雖然辛苦,總還可以在樹叢中安睡,而自己則要放哨保衛他。其角度顯得巧而刁,新而奇。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要想避實就虛,反駁的角度十分重要,既要選得準,又要選得巧。隻有選得準,才能抓住辯論的真正本質特征,使反駁具有最佳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隻有選得巧,才能劍出偏鋒,出奇製勝。
當然,並非所有的對抗例證全都存在著漏洞,更多情況下,辯敵的對抗是嚴謹縝密、毫厘不爽的。這個時候,避開對抗的衝擊力,從側麵突發反問進行“強攻”,是行之有效的反對抗技法之一。但這個反問必須直接攻向對方的立論點,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則就會影響反對抗的力度。我們再來看一段關於“治愚比治貧更重要”的辯論中的辯調:
正方:中國作家寫了《愚昧比貧窮更可怕》,說明了治愚比治貧更重要,可見對方同學似乎是沒有看這本書呀!
反方:中國政府也曾說,生存權與溫飽權為人的第一權利。對方如何回答?
在這一組對抗中,辯論雙方都選取了權威言論作為例證。權威能製造不容置疑、無以反駁的特殊效應。正方在不可能正麵向權威發起攻勢的情況下,突然反問道:如果治愚不比治貧更重要,為什麼中國人說“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
俗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約定俗成的語言精華,它具有言簡意賅、說理透徹、通俗易懂等特點,正方在這裏引用俗語再一次證明了己方的觀點是十分明智的,其力之勁猛,一步到位,收到了相當可觀的反對效果。
由此可見,廣泛收集有分量的材料支撐己方觀點,一方麵可以避免辯論的空洞化,另一方麵更能在關鍵時刻加強辯論的說服力度,從而使自己出奇製勝。因此,在辯論賽中,在聽完對方發言,明白對方的觀點後,要善於抓住對方觀點中的要害問題,避實就虛,一攻到底,從理論上徹底把對方擊敗。
1959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鬆即將出訪蘇聯,在他臨行之前,美國的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在雙方會晤的時候,赫魯曉夫言辭激烈地抨擊了這個決議,宣稱這是嚴重的挑釁,是愚蠢的、威脅性的決議。他在桌上亂敲,並怒容滿麵地嚷道:“這項決議很臭,臭得像馬剛拉出來的糞,沒有什麼東西比這玩意兒更臭了。”尼克鬆從為他準備的背景材料中得知,赫魯曉夫年輕的時候曾當過豬倌,隨後,他逼視著赫魯曉夫的眼睛,用交談的口氣回敬道:“恐怕主席弄錯了,有一種東西比馬糞還臭,那就是豬糞。”赫魯曉夫欲怒不能,突然笑起來:“在這一點上,也許你是對的,現在我們是不是該談別的問題呢?”
尼克鬆克製、冷靜,卻不失禮儀。表情上神態自若,實際上卻暗露鋒芒,避實就虛,攻其不意且擊中要害,反擊力極強,說得赫魯曉夫不免極其尷尬,隻得轉移話題,談論別的事情。
在辯論中,采用避實就虛的攻擊技巧是十分必要的。運用這種技法需要注意:
第一,攻擊目標要單一。辯論的規則決定辯論的時間有限,因此,不能四麵出擊而應擇其要害,強烈攻擊,形成壓倒對方的優勢。
第二,集中火力猛攻薄弱環節。
第三,速戰速決,不能戀戰,在攻擊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後,應盡快轉移戰場,不能在一點上糾纏不清,以防言多語失。
在麵對敵人咄咄逼人的攻勢時,要想方設法,避開對方論證中堅實而有力的那部分內容,然而巧抓對方的薄弱環節或者對論述中的失誤與漏洞進行攻擊。如此一來,你就能在辯論中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