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隊:請問一個拳頭打人和一個指頭打人有什麼區別?
青島隊:這裏我想請對方辯友自己來比較一下。
青島隊抓住了對方的口誤,及時給予回擊。
第二,邏輯上的漏洞。指的是自相矛盾,因果關係、假設關係的錯誤,多個辯手在配合當中產生的邏輯混亂錯誤。這種漏洞出現時,要給予及時地反擊,它能給對方的論證以極大的殺傷力。例如,對“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這一辯題的辯論:
正方:我倒要問對方同學,如果我們發明了一種可以控製艾滋病的疫苗,那會有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請對方對此進行說明。
反方:用一個“如果”的話,整個巴黎都可以裝在一個瓶子裏。如果人類不存在,艾滋病還有沒有呢?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抓邏輯漏洞的例子。辯論需要有說服人的理由。一般來說,用假設都稱得上是違背辯論常情的,正方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運用假設來論證己方觀點。反方運用歸謬法,將邏輯推到了極端,很明顯,對方論證的荒謬便不言而喻。
辯論是一種智慧的遊戲,思想的體操,最重要的是有一個靈活的思維。也隻有思維快於表達,才能在發現對方漏洞的情況下,迅速反擊,巧妙防守,從而快速搶占辯論中的製高點。
4借題發揮,突破僵局
雙方辯論時,揭露對方自相矛盾的短處時也會受到對方無情的攻擊,要麼奮起反擊,從氣勢、事實、推理等各個方麵把對方壓回去;要麼岔開話題,緩和一下氣氛,尋找對方的其他漏洞,伺機反擊;要麼徹底認輸,甘拜下風。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不直接坐下論辯,而是借由對方的話題,進行還擊,以此改變自己可能被動挨打的狀況。這種方法,即為借題發揮。
所謂借題發揮,顧名思義是臨場借他人之題而反擊,因此要有一定的機敏、靈活與臨場即席發揮的能力。這就包括對方提出的題,如未闡發、證明,或論證不合理,我們可接過這一論題趁機加以發揮,不僅可變被動為主動,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借題發揮之法首先要洞察對方論題的實質,借其服務於自己論辯的動機、目的。其次,要切題發揮,合邏輯地推演出結論。另外,這是一種正麵文章的反麵做法,要注意辯證法,不要陷入詭辯或狡辯術,才可打破僵局。
在生活中,有時與師長、上級辯論,你認定自己的觀點確實正確,不可讓步,然而,出於禮貌而不能堅持,在這兩難境地,借題發揮是最好的解圍方式。一個學生和班主任爭論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門,老師一口咬定絕對不能。學生很長時間不能說服老師,又見老師似有怒意,為了結束爭論,給老師一個台階下,他巧妙地說:“如果老師說得正確,那我肯定錯了。”這本是一句廢話,它並沒有肯定老師的觀點,然而這位老師聽了卻不再爭執。
很多時候,在當辯論劍拔弩張,進入到白熱化之時,對方窮追猛打,將我們逼入死胡同。這時,如果我們針鋒相對,不僅不能說服對方,反而會使交流陷入僵局,甚至擴大矛盾衝突。但是如果軟弱退縮,就會陷入被動境地。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失去辯論的本身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運用借題發揮的技巧,從辯論的僵局中擺脫出來。
第一,找借口。陷入僵局時,可以用找借口法來借題發揮,此時的要訣是:故弄玄虛,擁有背水一戰的決心。
“你的意思我完全了解,但何必這樣嚴厲地指責;以至傷了彼此的和氣?再說,你的那一方也不一定完全沒有問題。你這種逼人太甚的態度,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也許你所說的是對的,然而,你需要知道,道理在這上下一定通行無阻,如果你硬要固執己見,本來可以成功的也會失敗。”你必須在話題以外尋找借口,以便向對方反咬一口。因為在此之前,你是處於挨打的地位。擾亂對方的陣腳,不斷地發問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你剛才說有檢討的必要,這是什麼意思?”
“你剛才說要建立全體參與的體製,所謂全體是指哪些人?又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呢?”
如此連續不斷地發向,對方遲早會露出破綻。因此,你就鍥而不舍地與對方糾纏下去,等到對方不耐煩地脫口而出:“這種芝麻小事無關緊要!”這時,你就有機可乘了。你可以反駁對方說:“你怎麼可以說是芝麻小事?隻要我還有疑問,你就必須說明,否則我如何能完全了解呢?”
采取此辦法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麵:
一方麵是反複地對很明顯的事實進行詢問。如此一來,對方就會感到厭煩,因而產生不想再和你糾纏下去的想法。這是一種聲東擊西的方式,為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以免他再注意我方的弱點,最好對他說些毫不相幹的事。此外,這種發問方式還具有能使對方的話喪失條理的效果。當對方聲色俱厲地加以論證時,應找出其最主要的部分,然後反複問一些極明顯的事。例如:“我想再確認一下……”“你隻要想到……”(故意說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最後對方將不得不對所說的話作某些修正,這就是我方的目的)
另一方麵要讓對方為語意不清的字句下定義。諸如:“作建設性的處理”、“調整”、“檢討”、“促進”、“跟隨”、“妥善處理”等。一旦對方有弱點存在,其攻勢便不會再那麼淩厲了。
第二,多使用“比如說”。這也是一種借題發揮的有效方法。即使對方有條有理地高談闊論,有時隻要以下列的方式發問,對方就會立即崩潰。例如:“比如說,有什麼例子嗎?”“比如說,適合什麼情況?”“比如說,在你的工作中有什麼實例?”“比如說,你能想出更為適用的方法嗎?”即便對方的話極為有道理,而且在邏輯上也顯得有條不紊,一旦他無法回答“比如說……”問題,就難免會感到不知所措。
當你要求對方“舉出例子”時,能夠立即回答的人不多。這時,對方顯然已處於劣勢。因此,你要緊跟著說:“你說的我完全了解,不過,如果不知道具體的使用法,就等於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可言。”
第三,用嘲諷擾亂對方的陣腳。要擾亂對方的陣腳,最好是攻擊對方的弱點,但若直接攻擊弱點有時會遭到猛烈的反擊,最後甚至被逼得走投無路。因此,如果你采取說些嘲諷話的攻擊方式,有時可給予對方極大的心理攻擊,尤其是自視甚高或有些自卑感的人,聽到對方的冷嘲熱諷,心理上所受到的衝擊將會更大。比如說,如果對方向你步步緊逼,這時你就可以借題發揮了,可以說:“你大概是對我恨之入骨,因此,才會咄咄逼人,你總是讓我走投無路。”
對方若向你追問:“你難道不知道這是個事實嗎?”如果直接回答“知道”就等於甘拜下風。你可以借其話題說:“如果我說不知道,你也不會相信,因為凡是你所知道的事,我絕不可能不知道。”
借題發揮法最重要的一招,就是順著對方的話題,得出一個既合乎邏輯規律,又能反駁對方論題的結論。辯論中,隻要能夠巧妙運用這一招就可以輕鬆擺脫困境。
5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
在論辯賽中,被動是常見的劣勢,往往是敗北的先兆。如果在賽場上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學會變被動為主動。隻有反客為主,才能成為辯論賽的贏家。
反客為主的本意為: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從被動轉為主動。論辯中的反客為主,通俗地說,就是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下麵就以技法理論結合對實際辯例進行分析,讓大家學習幾種反客為主的技巧。
第一,借力打力。在武俠小說中有一個名叫“借力打力”的招數,說的是內力深厚的人,能夠憑借對方攻擊之力給對方以還擊。同樣,這種用以作戰的技巧可以運用到辯論場上來。
比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樣一個回合:
正方:是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巨大威力與尊嚴,才知道“知難”啊,對方辯友!
當對方用“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際例子論證“知易行難”的時候,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的辯論局勢。
在這裏,正方之所以能夠借用反方的實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自己應敵的堅強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更是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知”;守法其實並不難,作為一個行為過程,殺人也不難,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製內心滋生出惡毒的殺人欲望,實在是個難點。這樣,正方寬廣、高位定義的“知難”和“行易”借反方狹隘、低位定義的“知易”與“行難”……的攻擊之力,簡單而有效地回擊了反方,使反方構建在“知”和“行”表淺層麵上的立論框架崩潰。
第二,順水推舟。表麵上承認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進一步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合乎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者得出了同對方觀點不一致或者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比如,在“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的論辯中: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辯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神話故事都是誇大其事以顯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絕對不能讓反方迂旋於就事論事之上,否則,反方符合現代價值取向的“方法論”必占上風。從上麵的辯詞來看,反方的就事論事,理據充分,根基紮實,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而提出“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得去”這個條件,很自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詰問,最終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如此一係列理論環環相扣,節節相連,以勢不可擋的攻勢就把對方就事論的論調打得落花流水,真可稱作為精彩絕倫!
第三,移花接木。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己方的有利觀點或材料,往往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效果,我們把這一技法喻為“移花接木”。比如,在“知難行易”的論辯中曾出現過下麵這樣一個回合:
反方: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說的是蜀道難走,“走”就是“行”!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叫做孫行者,然而,對方辯友可曾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不足,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角度入手,以“悟”就是“知”來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行者”的引證最終成了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在論辯理論中,移花接木的辯論技巧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敢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招數。當然,實際臨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不是隨時都有“孫行者”“孫悟空”這樣現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說,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己方的立場進行精細的歸納或演繹。比如,在一次關於“治貧比治愚更重要”的論辯中,正方有這樣一段陳詞:“對方辯友以迫切性來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訴您,我現在肚子餓得很,十萬火急地需要食物來充饑,但我還是要辯下去,因為我意識到論辯比充饑更重要。”話音一落,掌聲四起。這時反方從容辯道:“對方辯友,我認為‘有飯不吃’和‘無飯可吃’是兩碼事……”反方的答辯激起了更熱烈的掌聲。正方以“有飯不吃”來論證貧困不足以畏懼和治愚的相對重要的一麵,反方便立即從己方觀點中歸納出“無飯可吃”的旨要,鮮明地比較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天壤之別,有效地扼製了對方偷換概念的傾向。
第四,正本清源。對於正本清源,在這裏取其比喻義而論,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相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入到己方的“勢力範圍”之內,使其為我方觀點所服務的目的。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招數實際上就是反其思路而行之。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論辯中,有這樣一節辯詞:
正方:張勇,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做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
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裏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