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豪言壯語(1 / 3)

第四章豪言壯語

古人雲:“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可見,辯論對一個人的成功是何等重要。辯論中,雙方的較量就是智慧的較量,心理素質的較量,更多的是語言表達藝術的較量。要辯得精彩,說服對方,必須靈活運用說話的各種藝術。辯論主要依靠的手段便是語言,即說話的藝術,無論你有多嚴密的邏輯,多有力的證據,多精巧的構思,嘴上說不出來,便隻能繳械認輸。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辯論與一般演講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針鋒相對的交戰。先期的準備,如分析辯題、查找資料、設計問題等可稱為戰前準備。兵家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古訓無一不可在此體現。對於辯論這種“舌戰”來講,同樣也不例外。

知己,是指對於己方的立論自我詰難,反複推敲,以求嚴謹縝密,萬無一失。立論的詰難與推敲大體上分為三個方麵:

第一,論點檢查。論點是辯論中的“戰旗”。辯論者對於其自己所持的論點必須滿懷自信,如同戰場上高舉戰旗一樣。可是,自信絕對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賞,必須是科學分析的結果。

論點的檢查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提煉過程的檢查,二是語言表達上的檢查。從原始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論點,其中有複雜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等思維過程。對於論點形成過程進行自我詰難與反複推敲,是保證論點正確性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思維活動中逐漸轉化而成的論點表達的語言形式,也是論點檢查的重要內容。語言表達的清晰度、邏輯性以及表現力,都應該逐項推敲,反複檢驗。

第二,論據檢查。論據是辯論中的“彈藥”。如果辯論者沒有掌握數量充足、威力巨大的“彈藥”,就不會在“交鋒”中占優勢。因此,論據的準備是一種紮紮實實的物質準備。論據的檢查,也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論據的真實性,二是論據的邏輯性。真實可靠,是論據選擇的首要原則,那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論據一定要堅決摒棄。推導嚴密是選擇論據的又一項重要原則,那些牽強附會、證明力不強的論據應該果斷刪去。

第三,論證方法檢查。論證方法可謂是辯論中的“戰術設計”。辯論者一定要根據論點的需要、論據的特點以及自身的條件,精心設計“戰術方案”,即論證方法的選擇與組織。隻有經過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反複檢查,確信己方“戰旗”鮮亮,“彈藥”充足,“戰術”精巧,方能在辯論中充滿自信。

所謂的知彼,就是了解對方。除了開始時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對方的觀點、材料以及辯論特點之外,在辯論現場的察言觀色也是知彼的一條重要捷徑。也就是說,借助觀察,發現辯論對方的優勢、弱點、情緒變化以及戰術運用等,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是辯論技巧運用的客觀依據的重要方麵。

辯論中的觀察,說到最後就是辯論雙方對於對方言談舉止、神態表情的微妙變化及其含義進行的捕捉與判斷。根本的方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其一,投石問路。所謂投石問路,是指先提出一兩個問題作為試探,探明虛實,才能選定主攻方向,這往往用於情況不明的時候。當然,“問路”之“石”的選擇十分重要,作為試探的問題的選擇與表述是否得當、巧妙,這是應用“投石問路法”的關鍵所在。太直、太露、太淺的“問路”,結果是暴露自己的淺薄和笨拙。其次,捕捉戰機。心理學研究證明,外界事物對人大腦的刺激往往會使人體內部某些相應組織的機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出現異常現象。也就是說,人往往會通過他的舉止神態以及習慣性動作,流露出他內心的活動。比如,雙手揉搓這個動作,顯示緊張的思考;顫抖的語言,顯示慌亂……在辯論中,要善於準確地判斷對方的情緒,善於去捕捉戰機,或對對方進行麻痹,或打亂對方的思緒或超對方慌亂而層層緊逼。這又是觀察的一種效用,再次緩和氣氛。辯論應該有良好的氣氛,辯論絕非爭吵,更不是鬥嘴。因此,辯論雙方都有責任調節氣氛,使辯論在心平氣和的條件下進行。觀察到對方情緒激動之時,應該設法調節語言,使氣氛趨於平緩;當發覺對方怒形於色之時,應該考慮用笑容進行調節,使氣氛得以鬆弛。

在辯論賽中,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係到你的成敗,所以,在賽前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有把握地勝出。

2投其所好,誘敵入彀

一次,一位靚麗的女子在馬路上走,突然她發現後麵有一個摩登男青年緊追不舍,如何是好呢?她忽然間有了主意,回過頭來對這個男青年說:“你為什麼老跟著我?”男青年說:“您太美了,真讓人著迷,我真心愛您,咱們倆交個朋友吧!”女青年嫣然一笑,說:“謝謝您的誇獎,在我後麵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嗎?”男青年頓感高興,馬上回過頭去,等他回過頭去卻不見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當了,又去追趕那位漂亮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女子說:“不,是你騙了我,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去追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男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訕訕地溜走了。這位女子之所以能製服男青年,就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設計誘之。對方卻不知是計,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子順勢進行反擊,讓對方無地自容。這一招同樣也適用於辯論賽中。在論辯中,“投其所好法”其實就是一種“誘敵”的戰術,它往往抓住對方的需求和動機,設下圈套,誘敵深入,待對方進入伏擊圈後,我方再進行一番猛烈的出擊,從而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一次,一位知識測試的主持人向一位應考者提問:“先生,據說您是足球方麵的行家,理所當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麵的事,是嗎?”“那當然。”應考者悠然地答道。“那麼,請問球門上的球網有多少個孔?”應考者當即一愣,但隨即鎮定下來,說:“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一定是知識十分淵博的大學問家。”“那當然。”主持人麵露喜色地答道。“那麼,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亞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研究的是什麼學問?”應考者問道。“保塞尼亞斯是古希臘一位能言善辯的哲學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回答正確。”應考者又問道:“你知道有關保塞尼亞斯的一件軼事嗎?有一次,雅典的首席執政官聽說保塞尼亞斯很有口才,想當眾考他一下,就請他出席貴族會議。首席執政官讓每一個貴族議員提一個難題,讓他用一句話來回答所有的難題。貴族議員一個接一個向他提了幾十個難題,而保塞尼亞斯隻用了十分簡單的一句話就回答了所有的難題。你知道他說的是一句什麼話嗎?”“麵對這樣多的難題,他隻能說‘我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確,您真不愧為是保塞尼亞斯的後代。”應考者又問道:“今天我想再提一個問題,你還能再用一句話回答嗎?”“請問吧!”主持人頗為自負地答應了。“那麼,現在我問你,足球球門上的網有多少個孔?”“啊,嗯……”主持人無言以對。

在這個例子中,應考者在麵對主持人的刁難問題時,先是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維主持人知識淵博,主持人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覺充當了被考者的角色,應考者又一再恭維他“回答正確”、“完全正確”,使主持人更加自鳴得意,完全忘記了自己所處的角色身份,最後落入了對方所設的陷阱中。而應考者巧妙地運用“投其所好法”,變被動為主動,反守為攻,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輕鬆地控製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應變能力和傑出的辯才得到了充分展示。

論辯是辯論雙方的一種逆向抗衡,而這種抗衡往往會造成針鋒相對、僵持不下的局麵。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論辯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采用一種投其所好的戰術,從順向的角度,向對方發起一場心理攻勢,在順的過程中化解對方的攻勢,發現對方的破綻,捕捉突破的戰機,從而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

律師喬特斯曾有一次為有殺妻嫌疑的拉裏進行辯護,辯論當中控方律師麥納斯提出了對拉裏十分不利的證據:拉裏曾向麥納斯提出過,要麥納斯幫助他與妻子離婚,並由此推論拉裏在無法達到離婚目的時,會采取極端措施。喬特斯知道要直接反駁“要求離婚就有殺人動機”是困難的。於是他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與對方周旋,以圖找到最佳戰機。喬特斯向麥納斯承認,自己對離婚是外行,一邊恭敬地問對方是不是很忙。麥納斯躊躇滿誌地回答:“要我處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後來又補充說,每年至少有200件。喬特斯讚歎說:“呀!一年200件,您真是離婚案的專家,光是寫文件就夠您忙的了。”麥納斯的聲音猶豫起來,感到說得太多人們難以相信,就隻好承認說:“可是……其中有些人……嗯……源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改變了當初的主意。”於是破綻出現了,喬特斯正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進一步誘導道:“啊!您是說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麼大概就有10%的人不想把離婚付諸行動?”麥納斯說:“百分比還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喬特斯用驚奇的眼光盯著他說:“麥納斯先生,您是說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後決定不離婚?”“是的。”麥納斯這時有些感覺到了,但退路已經沒有了。“嗯,我想這不會是因為他們對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當然不是!”麥納斯急忙自我辯解,“他們常常一時衝動,就跑來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離婚,就改變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感覺到自己已經上當了。“謝謝,”喬特斯說,“你真幫了我的大忙。”在這場法庭論辯中,喬特斯見正麵反駁難度較大,就采用了“投其所好”術,從側麵迂回。他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離婚案是外行,恭維對方很忙,當對方得意忘形,胡吹自己處理離婚案件的數目時,他又進一步恭維對方是離婚案專家。當對方感到吹過了頭,說有些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時,戰機出現了。喬特斯抓住這一點,步步引誘,使對方說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話。由此可見,在論辯中,如果正麵說理難以奏效,就可以采用“投其所好法”,與對方進行一番巧妙周旋,使對方的對抗心理弱化,疏於防範,這樣就使其他自我暴露出一些破綻,這就為我方提供了戰機,我方乘隙而入,一舉製敵。

所以,當辯論陷入僵局時,要學會迎合對方的某種愛好和某種心理,巧布疑陣,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誤入陷阱,從而贏得對方。

3利用矛盾,逼其就範

由於辯論賽是個集體項目,因此,就難免會出現同一支隊伍內辯手之間的觀點不完全統一的情況,即便是個人的辯論,也會由於出語快而出現話語前後意思不達一意的時候,這樣就極有可能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一旦對方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要馬上抓住,大力渲染,突出對方的矛盾,使之自顧不暇,陷入防守當中,無力進攻。

例如,在A隊與B隊辯論時,A方的三辯認為法律不是道德,二辯則認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這兩種見解顯然是相互矛盾的,B方便可乘機擴大對方兩位辯手之間的觀點裂痕,迫使對方陷入窘境。又如A方一辯先把“溫飽”看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後來在B方的淩厲攻勢下,又大談特談“饑寒”狀態,這就是與先前的見解發生了明顯的矛盾,B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對方陷於急切之中,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善於利用矛盾,還體現在先假設對方的邏輯是正確的,然後推導出荒謬的結論,以此證明對方的錯誤。這在辯論技巧中稱之為“歸謬”,是辯論當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來難以攻擊的詭辯,一經歸謬,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在關於“外資是推動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辯論中,有這樣一回合:

反方:馬克思早已指出:勞動決定價值,所以,廉價的勞動力才是推動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正方:勞動決定的價值可以用作於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如果按照對方這種邏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都是廉價勞動力嘍?

對反方看似嚇人的論據,正方以歸謬給予有力一擊,再看一個比較高級性的歸謬。

比如,“法治能消除腐敗”:

反方:請對方舉個例子,哪怕是一個例子,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可以用法治消除腐敗?

正方:過去沒有消除,現在沒有消除,就等於將來一定不能消除嗎?那我們還談什麼共產主義必然實現,共產主義以前也從來沒實現過呢!

正方還擊反方的這個要害問題如果避而不答,那就太丟分了,而以歸謬駁斥對方提問中隱含的邏輯,卻可以化險為夷。由此可見,要想辯論成功,就要善於抓對方自由辯論中的漏洞。此種漏洞,一般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語言上的破綻。是指口誤、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後語等一些在語言表達上的漏洞。對於此種破綻,淺顯易見,然而它們的出現卻帶有著很大的隨機性,難以預料,所以捕捉它需要反應機敏並及時地給予回擊。例如,1988年青島隊與成都隊就“嚴厲懲處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的問題進行了一段辯論:

青島隊:嚴厲懲處是必要的,這一點你們已經承認。可是,這並不是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綜合治理,也就是我們剛才舉過的例子,綜合治理恰似你們每個人的拳頭,而嚴厲懲處隻是其中的一個指頭。是一個拳頭打人有力,還是一個指頭打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