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網球運動設施(1 / 3)

第二章網球運動設施

網球運動場地

最早的網球比賽是在草坪地上進行的,球場也是在草坪地上修建的,因此,網球運動素有“草地網球”之稱。隨著網球運動的廣泛開展,很多叫草地網球的俱樂部,其場地逐漸被土地、硬地和塑膠球場所代替。現在,網球比賽使用的場地分三種:草地、土地和塑膠場地(亦稱塗塑場地)。硬地球場隻是一般活動性場地。下麵介紹幾種網球場地的不同層麵材料和性能。

草地

代表為溫布爾頓。這是一片神奇的場地,昂貴的場地,高雅的場地,也是快消失的場地。一方麵是經濟的因素,一方麵是熟悉它的人越來越少了。

草地的摩擦是最小的,彈跳是最低的(硬地的3/4)。球落地後,有明顯的打滑現象,這使球員準備擊球的時間大為減少。草地的覆蓋物開始就不均勻,隨著比賽進行,黑麥草脫落的地方露出草根和地皮,此處的摩擦就會增大。此外,地基也有凹凸不平。所以,草地上球的反彈很不規則,這就要求一方麵球員要熟悉草地性能,有很好的預判性和隨機應變的敏捷,另一方麵,盡量多用削球和截擊。草地上的削球比起其他場地有更大的威脅,但草地上截擊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球的來回速度快,上網的時間不充裕,即使上到網前,麵對比其他場地快得多的回球,身體手法的調整也很倉促,截擊的把握並不是很高(比起地毯)。連拉夫特和桑普拉斯都經常有不可思議的失誤。但草地又必須多上網,如果停留在底線,處理落地的反彈球難度更大。

草地最有利的一點,是把發球的威力無限放大。在這裏,同樣是180公裏的發球,接發球一方麵對的困難要大很多,球經草地的摩擦速度損失很小,同時彈起高度還低,留給接球者的反應空間實在很小。在這裏,伊萬、菲利普、克拉吉賽克等重炮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底線型也不是沒得打,但隻有那些身材適中,反映靈敏,接發球預判過人的球員,才能利用來球的力量,借力打力,同時輔以快速的奔跑創造穿越機會,方可到達巔峰。阿加西、博格就是成功的底線球員。不過,阿加西對桑普拉斯和貝克爾兩場重要的失利,也說明草地的主人一成不變的是發球上網的球員。從博格後25年,奪冠的底線型隻有康納斯、阿加西和休伊特。

土地球場

表層是用黃土或沙土鋪平碾壓而成的場地。這種場地與草皮球場相比,建造一維修方麵都較方便和節省,地麵軟硬亦適度,但需經常養護。土地球場在歐洲被普遍采用,法國網球公開賽使用的就是這種場地。土地球場較之其他層麵的球場,球的速度稍慢,很適合底線型打法的球員發揮技術水平,細砂層麵的性能令球員在跑動中有滑動的緩衝機會。典型的土地球場,其傳統建築可分為以下幾層:底土層(含排水溝)、透水層、粗土層和表層,周圍由混凝土緣組成。

這種場地,從建築結構看似乎十分合理,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很快就可察覺,其下層結構的性能,並不能按照設計的那樣較長時間地保持。下雨和灑水時,隨著水的向下滲透,表層的泥沙也在向下淤積,用不了很長時間,透水層的空隙都將被泥沙填滿淤死,同時,底層的排水溝也就失去用場。另外,下層的結構,雖不能長久地保持其透水性能,但卻隔斷了地麵的自然返潮。為使地麵保持濕潤,又不得不經常灑水,而灑水的後果又會使透水層加重泥沙的淤積。很清楚,這種場地建造費工費料,養護維修也十分困難。

目前,我國的老場地工人在維修場地的實踐,自己設計並修建了一種十分實用的土地球場,其修建方法為:選定土質較好的天然地塊,在四周挖排水溝道,用混凝土預製板材覆蓋,分段留出下水口加漏水蓋。然後將場內的土層翻起20-30厘米(若土質不好應過篩處理,或更換好土),鋪平、灑水、壓實即成。

這種場地修建方便、省工省料,有合理的排水係統,不會積水,同時又不會破壞地下水位的回升,保持其自然濕度。在較幹燥的地區,可適當噴灑鹽水,以保持場地潮濕,非常適合我國在學校、行業係統和青少年業餘訓練基地推廣使用。

塑膠(synthetic)

代表就是墨爾本的澳網中心球場和邁阿密。88年,墨爾本改造場地表麵,將場地改作硬地,並在上麵鋪上一層橡膠,俗稱ReboundAce。這種橡膠地,彈性極好,球在落地後反彈很高,同時由於表麵彈性係數k小,球與場地的作用時間長,這一點類似於軟性場地,而橡膠表麵裏還摻有塑膠顆粒,增大表麵摩擦係數μ,以上兩個因素綜合作用,使橡膠場的球速相對很慢。

由於高彈和慢速,在上麵的打法略微是底線型占優勢,從1988年到2003年,底線型和上網型的冠軍比為11∶5,阿加西和桑普拉斯的冠軍比為4∶2,同時還在2000年經典一戰中取得不多見的逆轉。這些都是和場地性能密切相關。在這種場地比賽,發球還是有優勢,但已不明顯,上旋底線球得多拍相持顯得更有威力,一些紅土選手在上麵也可能有好的發揮,如1990年穆斯特和1997年莫亞。具體的細節在1995桑阿決賽的戰例中有詳細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總有網友說90年代的球速明顯慢於現在,由於球拍改變了之類的話。球拍科技的改變,在1985年帶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確實令球速明顯增加。但到了90年代,科技的更新已經主要體現在業餘球拍方麵,對職業選手影響就不顯著了。而球迷得出90年代球速慢,很可能是墨爾本球場的兩次改造帶來的誤會。

1988年,球場由草地改為塑膠硬地,2000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改造,雖然還是塑膠表麵,但球速卻快多了。所以,大家在看澳網回顧節目時,看到90年代澳網的比賽,那時正是慢速硬地,而對比這幾年澳網的比賽,顯然速度要慢多了。但隻是場地變化的結果,可並不說明現在的球速在球拍科技的推動下,比90年代快多了。如果大家看90年代溫網的回顧,會覺得球速比現在要快,因為那時的草皮比現在長。而美網也經曆了中心球場的改造,道理相同。90年代,測速儀是激光的,測3點平均值,而現在是利用多普勒效應的雷達儀,測出手最快的時速,用測速儀數據的對比也說明不了問題。隻有一點是肯定的,現代正手擊球動作的普遍應用,令正手發力更有效率,在獲得速度的同時,旋轉肯定是強於以前的。

硬地球場

最早是用石子、瀝青或水泥建造的。它的最大優點是風雨無損,堅固耐用,幾乎無需護養。國外流行的所謂全天候球場,主要就曾是指這種場地。東南亞一些國家和美國南部多是硬地球場。在這種場地上打球,球落地後的反彈速度快,人們稱之為硬地快速球場,很適合上網打法的選手,隻是現在人們已經不再在這種硬地球場上進行正規比賽了。

丙烯酸酯塑膠麵層

這是一種現場澆鋪用刮板製作在瀝青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麵上的新型材料,其工藝主要分為找平結合層、加強層、耐磨層等多層做法,還有含膠粒的多層做法。這種層麵的網球場,近年來已開始在世界各地普遍采用,是一種既可供娛樂打球,也可用作正規比賽的高檔次網球場地。如美國網球公開賽、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加拿大網球公開賽等世界網球大賽所使用的網球場,就是屬於這種丙烯酸脂塑膠網球場。這種層麵的網球場其性能特點是:平整度高、表麵硬度高、耐磨、抗曬、色澤鮮豔、使用壽命長,便於管理和維修。這種網球場盡管其球速稍快,但較之其他類型球場,最大的優點是:球的彈跳平穩,球員在場上跑動舒適,因此受到世界各地投資者、建築商和球員的青睞。

聚氨酯塑膠麵層

聚氨酯塑膠也稱聚氨酯橡膠,這種材質多用於大型田徑跑道上,也有用於網球場地麵層,是一種現場澆鋪、刮板製作的材質,有分色一次性鋪成做法和先鋪底膠再做含砂噴鋪的兩層做法。這種材質合成後,由於具有一定的韌性,很適於鋪在屋頂上和具有裂紋的基礎地麵上,而且具有一定放水特點。

這種層麵材料如果達不到一定硬度就會具備彈性,會形成網球垂直落低或球員提拉上旋球落地後彈跳過高;球員的運動鞋底與膠麵具有相同性質,跑動中會有發澀的感覺,削球落地有滯球的感覺。

網球場地的標準規格

國際網聯和國家體委頒布的《網球競賽規則》中規定,一片標準網球場地的占地麵積不小於3660米(長)×1830米(寬),這個尺寸也是一片標準網球場地四周圍擋網或室內建築內牆麵的淨尺寸。在這個麵積內,有效雙打場地的標準尺寸是:2377米(長)×1097米(寬),在每條端線後應留有空餘地不小於640米。在球場安裝網柱,兩柱中心測量,柱間距離是1280米。網柱頂端距地平麵是107米,球網中心上沿距地平麵是0914米。

如果是兩片或兩片以上相鄰而建的並行網球場地,相鄰場地的邊線之間距離不小於4米。

如果是室內網球場,端線640米以外上空淨高不小於640米,室內屋頂在球網上空的淨高不小於1150米。室外網球場首先要考慮的問題:1)日照問題:為了避免日光弦目,室外網球場走向多為南北走向,如果周圍有建築物遮蔽,可另行別論。2)降雨排水問題:為了保證在最短時間內恢複場地的正常使用,國際網聯規定,室外場地的散水坡為橫向,坡度不大於8‰。

室外網球場地的四周圍擋網高度一般在4~6米之間,視球場周圍環境與建築物高度,也可適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