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A
āi
哀兵必勝
【注音】āi bīng bì shèng
【解詞】哀兵:因國家、民族遭受欺淩、殘害而悲憤填膺的軍隊。
【解義】指受壓抑而奮起反抗的軍隊,有決一死戰的決心,一定能打勝仗。通常用來鼓勵不堪壓迫、剝削而起來鬥爭的人民堅定必勝的信心。
【例句】兩國相爭~。
唉聲歎氣
【注音】āi shēng tàn qì
【解詞】歎:歎息。
【解義】由於煩悶或痛苦而發出歎息的聲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我看你臉上一團私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唉聲歎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
【例句】想不法子吧,光~有什麼用呢?
ái
挨打受罵
【注音】ái dǎ shòu mà
【解詞】受:遭受。
【解義】形容得不到應有的人身權利。
【出處】李株《這樣的戰士》:“你說,連長在黑夜裏輕輕地給你蓋過被子,那時候你實在沒有睡著。你想起在蔣匪軍裏挨打受罵,……你再也忍不住流下眼淚。”
【例句】她是大戶人家的童養媳,每日總是~,過著不如人的生活。
挨凍受餓
【注音】ái dòng shòu è
【解詞】受:遭受。餓:饑餓。
【解義】遭受寒凍和饑餓。有時用以形容無衣無食,啼饑號寒的貧困窘狀。
【出處】尚明軒《孫中山傳》五章:“在封建軍閥統治下,廣大中國人民,挨凍受餓,朝不保夕,苦難重重,無法生活下去。”
【例句】舊社會的勞苦大眾,多數過著~的生活。
ǎi
藹然可親
【注音】ǎi rán kě qīn
【解詞】藹:對人和善的樣子。
【解義】態度和藹,使人感到親切,願意和他親近。
【出處】清·李漁《十二樓·奪錦樓》:“小江的性子,在家裏雖然倔強,見了外麵的朋友也還藹可親。”
【例句】她是一個~的老人,所以鄰居們都稱她王媽媽。
ài
愛不釋手
【注音】ài bú shì shǒu
【解詞】釋:鬆開,放下。
【解義】喜歡的東西拿在手裏不舍得放手。形容非常喜歡。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他看了以後愛不釋手,不曾加得圈點,便粘了個批語。”
【例句】小弟弟像是被這顆足球迷住了,摸了又摸,~。
愛屋及烏
【注音】ài wū jí wū
【解詞】及:到。烏:烏鴉。
【解義】原意是喜愛那所房子,連在房上築巢的烏鴉也一起喜愛。比喻由於喜愛某人,也喜愛與這個人有關係的人或物。
【出處】《尚書大傳·大戰篇》:“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例句】我深深地喜歡著小劉,~,連她的小弟弟我也特別喜歡。
愛莫能助
【注音】ài mò néng zhù
【解詞】愛:同情。莫:不。
【解義】心裏同情,想幫助,但沒力量幫助。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鍾聲》:“叟大駭曰:‘他家可以為力,此真愛莫助矣。’生哀不已”
【例句】我很想幫助你,但能力有限實在是~。
ān
安分守已
【注音】ān fèn shǒu jǐ
【解詞】分:本分。守:保持。己:自己,指自己的品格氣節。
【解義】指滿足於現狀,規矩老實,不違法亂紀。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三十六卷:“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並不惹事生非。”
【例句】他一向~,怎能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呢?
安居樂業
【注音】ān jū lè yè
【解詞】安:安心於。居:生活居住的地方。樂:喜歡。業:職業。
【解義】安於居住的環境,滿意於所從事的職業。其意是生活安定,心情愉快。
【出處】漢·班固《漢書·貨殖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
【例句】隻有國家繁榮昌盛,我們的人民才能真正~。
安然無恙
【注音】ān rán wú yàng
【解詞】安然:平安的樣子。無:沒有。恙:疾病,災禍。
【解義】指人或物經過疾病或災難,絲毫沒有受到損害。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按院照舊供職,陸公安然無恙。”
【例句】許多年過去了,這座大橋仍然~。
安步當車
【注音】ān bù dàng chē
【解詞】安:緩慢,從容。當:代替。
【解義】原意指人能安貧守賤。現多指從容步行代替乘車。
【出處】《戰國策·齊策》:“安步以當車。”
【例句】為了鍛煉身體,他每天都~。
àn
暗無天日
【注音】àn wú tiān rì
【解詞】暗:黑暗。日:太陽。
【解義】黑暗得看不見天上的太陽,沒有一絲亮光。現常比喻社會黑暗,政治腐敗。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老龍船戶》:“剖腹沉石,慘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絕不少關痛癢,豈特粵東之暗無天日哉!”
【例句】在那~的舊社會,人民吃盡了苦頭。
按兵不動
【注音】àn bīng bú dòng
【解詞】按:止住。動:行動,開展。
【解義】讓軍隊停止,暫不行動。現也指某工作或活動暫不開展。
【出處】《呂氏春秋·召類》:“其佐多賢也,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例句】直到這時,他還~,確實可惡。
按部就班
【注音】àn bù jiù bān
【解詞】按:按照。部:門類、次序。就:進入、歸於。班:次序。
【解義】原指寫文章時,按照分段、布局的需要安排詞句。後指辦事情要按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有時又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闖勁。
【出處】晉·陸機《文賦》:“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例句】~的生活實在沒意思了,我決定改變一種生活方式。
暗送秋波
【注音】àn sòng qiū bō
【解詞】暗:隱藏不露的,秘密的。秋波:秋天明淨的水波清澈明亮。
【解義】原指女子以眉目傳情,後引申指暗中勾結,獻媚討好。
【出處】元·白仁甫《東牆記》:“可意人,一見了心下如何忍,送秋波眼角情。”
【例句】盡管她~,但我卻裝作沒有看見。
黯然無神
【注音】àn rán wú shén
【解詞】黯然:不明亮、暗淡無光的樣子。神:精神、光彩。
【解義】形容人精神不佳,情緒低落,眼睛沒有神采。
【例句】她的眼睛~,看樣子好像是病了。
áo
嗷嗷待哺
【注音】áo áo dài bǔ
【解詞】嗷嗷:哀叫聲。待:等待。哺:喂養。
【解義】原指小鳥饑餓時“嗷嗷”地叫喚等待母鳥喂食的樣子。後來用以形容由於天災人禍人民急於求食或急待救援的慘狀。
【出處】《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
【例句】他麵對一群~的小鳥,顯得束手無策。
B
bā
八麵玲瓏
【注音】bā miàn líng lóng
【解詞】玲瓏:通明敞亮的樣子。
【解義】原指窗戶多,而且通明敞亮,滿屋子均能見到光線。後多形容人處世圓滑,各方麵的人都能應付。
【出處】宋·夏乃鼎《滿庭芳》:“雖是無為清靜,依然要八麵玲瓏。”
【例句】正派的人,絕不能把~作為處事的“訣竅”。
八鬥之才
【注音】bā dǒu zhī cái
【解詞】鬥:舊時量具,一鬥等於十升。才:文才,才華。
【解義】形容人極有才華。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靈運曰:‘天下才共一石(dàn),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例句】此人具有~,千萬不可小瞧了他。
八拜之交
【注音】bā bài zhī jiāo
【解詞】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時的禮節。
【解義】指結拜的異姓兄弟、姐妹之間的友誼。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確,字君實,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
【例句】我和你父親是~,你有什麼難處盡管對我說好了。
bá
拔苗助長
【注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詞】拔:拔高。助:幫助。長:生長。
【解義】把苗拔高,幫助苗快速生長。比喻違背事物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例句】教學要循序漸進,不能幹那些~的事情。
跋山涉水
【注音】bá shān shè shuǐ
【解詞】跋山:翻越山嶺。涉水:徒步過河。
【解義】形容行路艱難,長途奔波。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例句】為了尋找礦藏,地質工作者終年~,那種以苦為樂的精神,很值得敬佩和學習。
bái
白手起家
【注音】bái shǒu qǐ jiā
【解詞】白手:空手。起家:創立家業。
【解義】比喻原來沒有基礎或條件很差,靠艱苦奮鬥創立起新事業。
【出處】謝覺哉《觀花小記》:“我們是白手起家,貸了……計件工資,多的每月四十元,少的二十多元。”
【例句】這個小工廠~,艱苦創業,不到兩年時間就發展成一個大廠。
白頭偕老
【注音】bái tóu xié lǎo
【解詞】白頭:白了頭發。偕:一起,一同。
【解義】夫妻共同生活到老年。
【出處】明·陸采《懷香記·奉詔班師》:“孩兒,我與你母親白頭偕老,富貴雙全。”
【例句】祝你倆~,永浴愛河。
bǎi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注音】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yī bù
【解詞】百尺竿頭:佛教用來比喻道行修養極高的境界。
【解義】修行到這種境界,再提高一步才能成正果。後比喻在已經取得的成績基礎上,繼續努力要求上進。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湖南長沙景岑招賢禪師》:“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例句】領導希望我們~,做出更大的貢獻來。
百川歸海
【注音】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詞】百:泛指所有的。川:江河。歸:流入。
【解義】所有的江河最後都流入大海。比喻分散的事物彙聚到一起。也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百川異源,皆歸於海。”
【例句】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潮流,就像~,不可阻擋。
百讀不厭
【注音】bǎi dú bú yàn
【解詞】百:反複。厭:厭煩,厭倦。
【解義】形容或書籍寫得非常好,讀很多遍也不會厭倦。
【出處】宋·蘇軾《送安忄享秀才失解西歸》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例句】這本書寫得太好了,令我~。
百發百中
【注音】bǎi fā bǎi zhòng
【解詞】發:發射。
【解義】發射一百次箭或打一百次槍,中一百次。形容箭法或槍法準確,每次均能射中目標。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例句】他的槍法很準,幾乎能~。
百廢俱興
【注音】bǎi fèi jù xīng
【解詞】廢:廢置,廢置的事。俱:都。興:興辦。
【解義】各種廢置的事情都興辦起來。形容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的興旺景象。
【出處】宋·範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例句】解放初期,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的局麵。
百依百順
【注音】bǎi yī bǎi shùn
【解詞】依:依從。順:順從。
【解義】形容在一切事情上都順從,不違反,不反抗。
【出處】明·淩氵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做爺娘的百依百順,沒一事違拗了他。”
【例句】你作為父親,不應該對孩子~,那樣會害了他。
百折不回
【注音】bǎi zhé bù huí
【解詞】折:挫折。
【解義】比喻意誌堅強。遇到多少挫折,也不動搖,也不屈服。
【例句】他那~的氣概,令我為之感歎。
百折不撓
【注音】bǎi zhé bù náo
【解詞】折:挫折。撓:彎曲。
【解義】形容意誌堅強,無論受多少挫折也不退縮,也不屈服。
【出處】漢·蔡邕《太尉喬公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而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例句】他們~地進行著艱苦的創業。
bān
班門弄斧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解詞】班:魯班,古代的能功巧匠。弄:擺弄,耍弄。斧:斧頭。
【解義】在魯班門前耍弄斧子。比喻在內行人麵前賣弄本領。
【出處】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例句】我對這門學科知之甚少,不敢在你麵前~。
斑駁陸離
【注音】bān bó lù lí
【解詞】斑駁:不同顏色錯雜。陸離:色彩繁雜的樣子。
【解義】形容顏色紛繁雜亂。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例句】這堵牆經過長年累月的雨淋日曬,已變得~。
搬弄是非
【注音】bān nòng shì fēi
【解詞】搬弄:用手翻動,搬動。
【解義】指背地裏傳閑話,亂議論,製造矛盾,引起糾紛。
【出處】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他在平公麵前,搬弄我許多的是非。”
【例句】他總喜歡在別人麵前~,大家都很討厭他。
bàn
半途而廢
【注音】bàn tú ér fèi
【解詞】半途:中途。廢:停止。
【解義】比喻做事情不能堅持到底,有始無終。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例句】不管我們幹什麼事情都要堅持到底,千萬不能~。
半信半疑
【注音】bàn xìn bàn yí
【解詞】半:一半。信:相信。疑:懷疑。
【解義】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
【出處】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例句】盡管他拍胸脯說這件事是真的,可我還是有點~。
bàng
傍山依水
【注音】bàng shān yī shuǐ
【解詞】傍:靠近,靠。
【解義】靠著山,依著水。
【出處】楊成武《憶長征》二:“汀江兩岸幾個縣的農民運動也正在發展,特別是長汀,原來是州府,地處武夷山下,毗鄰江西,傍山依水,是這一帶經濟、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很重要。”
【例句】這個地方~,是個度假的好去處。
bāo
包羅萬象
【注音】bāo luó wàn xiàng
【解詞】包羅:包容,包括。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
【解義】形容內容非常豐富,應有盡有。
【出處】唐·劉允濟《天賦》:“覆燾千容,包羅萬象。”
【例句】這座商城的小商品~,品種繁多,顧客們都喜歡來這裏購物。
bǎo
飽經風霜
【注音】bǎo jīng fēng shuāng
【解詞】飽:充分地。風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挫折。
【解義】指經曆過許多艱難困苦。
【例句】望著那張~的臉,我的心裏充滿了崇敬之情。
飽經患難
【注音】bǎo jīng huàn nàn
【解詞】飽:充分地。經:經曆,經過。患難:困難和危險的處境。
【解義】經曆了許多的困難和危險。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三:“小順兒的媽雖然隻有二十八歲,可是已經飽經患難。”
【例句】這個人~,最終幹成了一番大事業。
飽食終日
【注音】bǎo shí zhōng rì
【解詞】飽:吃飽。終日:整天。
【解義】指吃飽了飯整天什麼正經的事也不幹。
【出處】《語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例句】你不能再~,無所事事了,否則你就要落伍了。
bào
報仇雪恨
【注音】bào chóu xuě hèn
【解詞】雪:洗刷掉。恨:仇恨。
【解義】報冤仇,除怨恨。
【出處】元·關漢卿《魯齋郎》三:“他將了俺的媳婦,不敢向魯齋郎報仇雪恨。”
【例句】一定要把凶手抓住,為烈士們~。
暴風驟雨
【注音】bào fēng zhòu yǔ
【解詞】暴:突然而猛烈。驟:急速。
【解義】急速而猛烈的大風雨。現一般比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眾運動或某些勢態。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有雌雄二鳥,原在一處同飛,忽被暴風驟雨驚散”。
【例句】我軍的攻勢有如~,敵軍很快被打垮了。
暴跳如雷
【注音】bào tiào rú léi
【解詞】暴:急躁。
【解義】跳著腳大喊,好像打雷一樣猛烈。形容大發脾氣。
【出處】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例句】盡管他~,但我還是不動聲色。
暴露無遺
【注音】bào lù wú yí
【解詞】暴露:顯露,顯現。無:沒有。遺:遺漏。
【解義】全部、徹底地暴露了出來。沒有絲毫遺漏。
【例句】“四人幫”垮台後,他們反黨反社會的本質~。
bēi
杯弓蛇影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詞】杯:酒杯。影:影子。
【解義】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況杯弓影,恍惚如憑,而點綴鋪張,宛如目睹。”
【例句】你不要~,疑慮過多,那樣對身體不好。
杯盤狼藉
【注音】bēi pán láng jí
【解詞】狼藉:雜亂的樣子。
【解義】形容吃喝後席宴桌上杯盤筷雜亂陳放的樣子。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履舄交錯,杯盤狼藉。”
【例句】我到他家時,隻見桌子上~,客人們都已走光了。
卑躬屈膝
【注音】bēi gōng qū xī
【解詞】卑躬:彎腰低頭。屈膝:彎腰、低頭、下跪。
【解義】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沒有骨氣。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李彪傳》:“臣與任城卑躬曲己,若順弟之奉暴兄。”
【例句】你那副~的樣子,我看著就惡心!
bèi
背道而馳
【注音】bèi dào ér chí
【解詞】背:相反。道:道路。馳:奔跑。
【解義】朝著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方向、目標完全相反。
【出處】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例句】你這樣做無異於~,隻能把事情做得更糟。
背信棄義
【注音】bèi xìn qì yì
【解詞】背:違背。棄:拋棄。信:信用。義:道義。
【解義】違背諾言,不守信用,不講道義。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周本紀》:“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例句】我不讚成這種~的作法,要幹你自己幹好了。
běn
本末倒置
【注音】běn mò dào zhì
【解詞】本:樹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樹梢,比喻事物的枝節。
【解義】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根源和結局、原因和結果弄顛倒了
【出處】宋·朱熹《答呂伯恭》“若本未倒置,則所謂不可矣”。
【例句】這種說法完全是~的說法。
bǐ
比比皆是
【注音】bǐ bǐ jiē shì
【解詞】比比:一個挨一個,引申為處處、到處都是。
【解義】形容為數很多。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比是也。”
【例句】一場激烈的戰鬥過後,戰場上敵軍遺棄的槍支~。
bì
畢恭畢敬
【注音】bì gōng bì jìng
【解詞】必:一定。恭:謙虛有禮。敬:尊敬。
【解義】形容待人十分恭敬有禮的樣子。
【出處】《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例句】他雙手把第一個月的工資~地遞給了老師。
閉關自守
【注音】bì guān zì shǒu
【解詞】閉:封閉。關:關口
【解義】封閉關口,不與外人往來,現也比喻因循守舊不願接受外部事物。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例句】我們要提倡對外開放,反對~。
閉門造車
【注音】bì mén zào chē
【解詞】閉:關、封閉。車:車子。
【解義】關起門來做車子。比喻辦事隻憑主觀辦理,不管是否符合實際。
【出處】宋·朱熹《中庸或問》:“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也。”
【例句】自作聰明,~的人好比瞎子摸象。
閉門思過
【注音】bì mén sī guò
【解詞】過:過失,錯誤。
【解義】關起門來,自己反省過錯。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小仙自知身犯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閉門思過,敬聽天命。”
【例句】今天他打架,回家後他父親嚴厲地批評了他,還要他~。
碧血丹心
【注音】bì xuè dān xīn
【解詞】碧血:為正義事業流的血。丹:紅色。
【解義】稱頌為國獻身的烈士,滿腔正義的熱血,一片赤誠的忠心。
【出處】鄭元礻右《張禦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例句】那些無名英雄~為新中國默默奮鬥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壁壘森嚴
【注音】bì lěi sēn yán
【解詞】壁壘:古時軍營的圍牆。森嚴:嚴整不可侵犯。
【解義】原指防守戒備嚴密。現也用來比喻彼此界限分明。
【出處】劉複《代某君壽某將軍夫婦》:“聲威震懾長榆塞,壁壘森嚴細柳營。”
【例句】我們早已~地等待敵人的到來。
biān
鞭長莫及
【注音】biān cháng mò jí
【解詞】鞭:鞭子。莫:不。及:到。
【解義】原指鞭子雖長,但打不到馬肚子上。後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例句】我很想照顧她的起居,可離她太遠了,我實在是愛莫能助,~呀!
biàn
變本加厲
【注音】biàn běn jiā lì
【解詞】本:本來,原來。加:更加。厲:厲害。
【解義】原指比原來更加發展。後指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畢,變其本而加厲。”
【例句】他這種~的貪汙受賄行為,最終把他推上了被告席。
變幻莫測
【注音】biàn huàn mò cè
【解詞】變幻:沒有規律的變化。莫:不能。測:推測、預料。
【解義】指事物變化多,使人無法捉摸。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吾紅水陣內奪壬癸之精,藏天乙之妙,變幻莫測。”
【例句】又有一位總統下台了,當今政局真是~啊!
變化無常
【注音】biàn huà wú cháng
【解詞】無:沒有。常:常態。
【解義】變化不定,不可捉摸。
【出處】《莊子·天下》:“芴(忽)漠無形,變化無常。”
【例句】他這種~的行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遍體鱗傷
【注音】biàn tǐ lín shāng
【解詞】遍:全。體:身體。鱗:魚鱗。
【解義】渾身受傷,傷痕像魚鱗一樣密。形容傷勢很重。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十一回:“這人卻也生得身材高大,……隻可憐已是打的遍體鱗傷了。”
【例句】他雖然被敵人打得~,但他挺住了,沒有說一個字,真是好樣的。
biāo
標新立異
【注音】biāo xīn lì yì
【解詞】標:標示、揭示。新:新意。異:不同的、特別的。
【解義】原指立論與眾不同,獨創新意。後多指提出新的主張,表示與眾不同。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
【例句】他在任何場合都~,以顯示自己。
biǎo
表裏如一
【注音】biǎo lǐ rú yī
【解詞】表:表麵。裏:內心。一:一致。
【解義】外表與內心一致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著實,故某集注雲:‘以忠,則表裏如一’”。
【例句】他言行一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ié
別出心裁
【注音】bié chū xīn cái
【解詞】裁:籌劃、裁斷。
【解義】另外想出與眾不同的新花樣、新主意。
【出處】明·李贄《水滸全書發凡》:“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
【例句】他這種~的新花樣,令大家開了眼界。
別具匠心
【注音】bié jù jiàng xīn
【解詞】具:具有。匠心:精巧的心思。
【解義】別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技巧和藝術方麵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
【出處】唐·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例句】這個~的設計,贏得了專家們的稱讚。
別具一格
【注音】bié jù yì gé
【解詞】別:另外的。格:格式、風格。
【解義】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出處】清·呂留良《晚村文集·與施愚山書》第一卷:“詠見贈詩,風力又別具一格。”
【例句】他寫的詩雖然短小,卻~。
bīn
賓至如歸
【注音】bīn zhì rú guī
【解詞】賓:客人。歸:回家。
【解義】客人來到這裏,就好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後用以形容旅店、飯館等招待周到,來客感到滿意。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例句】他每次來到這個飯店,都有一種~的感覺。
彬彬有禮
【注音】bīn bīn yǒu lǐ
【解詞】彬彬:文雅的樣子。禮:禮貌。
【解義】形容文雅有禮貌。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後,彬彬有禮。”
【例句】我兒子現在變得~了,這使我覺得他長大了。
bīng
兵貴神速
【注音】bīng guì shén sù
【解詞】貴:可貴。神速:特別迅速。
【解義】用兵貴在行動特別迅速。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郭嘉傳》:“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嘉言曰:‘兵貴神速’。”
【例句】~,我們立即出發趕赴戰場。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注音】bīng lái jiàng dǎng, shuǐ lái tǔ yǎn
【解詞】掩:遮蔽,蓋住。
【解義】比喻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對策。本作“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出處】《古今雜劇〈雲台門聚二十八將〉一》:“兵來半島敵,水來土堰,兄弟你也領兵就隨著我來,不可延遲也。”
【例句】~,我們要想出一個好辦法來。
冰清玉潔
【注音】bīng qīng yù jié
【解詞】清:清澈。潔:純潔。
【解義】像冰那樣清明,像玉那樣純潔。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潔。
【出處】《藝文類聚·職官部五》:“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
【例句】王教授的一生~,令人讚歎。
bìng
並駕齊驅
【注音】bìng jià qí qū
【解詞】並:並排。駕:套牲口拉車。驅:快跑。
【解義】並排套著幾匹馬一齊拉車快跑。比喻不分先後,不分上下,齊頭並進。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
【例句】剛開始還~的幾輛賽車,這時已拉開了距離。
病入膏肓
【注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詞】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把心髒和隔膜間叫肓。膏和肓之間,被認為是藥力不能達到的地方。
【解義】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情嚴重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出處】《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例句】我已經~了,這些藥就不要用在我身上了。
bō
波瀾壯闊
【注音】bō lán zhuàng kuò
【解詞】瀾:大浪。壯闊:雄壯、寬廣。
【解義】形容水波浩渺廣闊。比喻聲勢浩大,規模宏偉。
【出處】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旅客貧辛,波路壯闊。”
【例句】這篇文章描寫了李司令~的戎馬生涯。
撥亂反正
【注音】bō luàn fǎn zhèng
【解詞】撥:治理、廢除。反:返回、回複。
【解義】澄清混亂,恢複正常。
【出處】《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例句】黨中央~,澄清了許多是非問題。
bó
勃然大怒
【注音】bó rán dà nù
【解詞】勃然:興起、奮發的樣子,也指因發怒或心情緊張而變臉的樣子。
【解義】形容突然發起脾氣,非常憤怒。
【出處】漢·班固《漢書·穀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例句】眾人聽了這個消息後,都~。
博古通今
【注音】bó gǔ tōng jīn
【解詞】博:知道的多。通:通曉。
【解義】知道廣博的古代事情,又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淵博。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例句】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
bù
不負眾望
【注音】bú fù zhòng wàng
【解詞】負:辜負。眾:眾人。望:期望。
【解義】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
【例句】他~,終於考上了大學。
不計其數
【注音】bú jì qí shù
【解詞】計:計量。數:數量。
【解義】數量多到難以統計的程度。
【出處】宋·周密《武林舊事·西湖遊賞》:“承平時,頭船如大綠、中綠、十樣鋒、百花寶、勝明玉之類,何翅百餘,其餘則不計其數。”
【例句】這些武警戰士執勤三個月,好事做得~。
不見天日
【注音】bú jiàn tiān rì
【解詞】見:看見。日:太陽。
【解義】看不見藍天和太陽。喻指社會非常黑暗。
【出處】清·遁廬《童子軍·越牆》:“俺生平隻是性情不好,不肯做那不見天日的勾當,才走到這山窮水盡的地步。
【例句】由於國民黨的迫害,他在獄中度過了二十年~的生活。
不脛而走
【注音】bú jìng ér zǒu
【解詞】脛:小腿。走:快跑。
【解義】沒有腿卻跑了。比喻消息或事物不待推廣、傳遞就迅速傳播、流行。
【出處】三國·孔融《與曹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例句】鄧小平同誌要來深圳的消息~,人們歡呼雀躍。
不亢不卑
【注音】bú kàng bù bēi
【解詞】亢:高。卑:低。
【解義】既不傲慢,又不自卑,態度合適。
【出處】李準《青筍》:“耿良卻是不亢不卑的樣子,邁著兩條腿,走進屋子……”。
【例句】外交場合上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注音】bú rù hǔ xuè, yān dé hǔ zǐ
【解詞】入:進入。焉:怎麼。得:得到。
【解義】不進入虎窩,不能抓住小老虎。指人們要勇於實踐,勇於探索,以便獲得新知。
【出處】宋·皎然《詩式·取鏡》:“又雲:不要苦思,苦思則喪自然之質。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句】~,你不打入敵人內部,又怎麼能獲得情報呢?
不勝枚舉
【注音】bú shèng méi jǔ
【解詞】枚舉:逐個列舉。
【解義】數量多到列舉不盡的程度。
【出處】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藝文誌脫漏》第七卷:“而宋人撰述不見於誌者,又複不勝枚舉。”
【例句】他做的好事太多了,簡直~。
不速之客
【注音】bú sù zhī kè
【解詞】速:邀請。客:客人。
【解義】指未經邀請突然而來的客人。
【出處】《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
【例句】這個~突然闖了進來,令我們吃了一驚。
不務正業
【注音】bú wù zhèng yè
【解詞】務:從事。正:正當。業:職業。
【解義】指不做正當的工作。現泛指不安心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去幹其他的事情。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長大了,遊手好閑,終日不務正業。”
【例句】他整天~,令他的父母很擔憂。
不厭其煩
【注音】bú yàn qí fán
【解詞】厭:嫌。煩:麻煩。
【解義】一點也不怕麻煩。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每閱數年,必綜敘素臣生子生孫,娶婦嫁女,中科發甲,而讀者不厭其煩,甚至一回之中……”。
【例句】老師~地給我講述這道題的解法。
不翼而飛
【注音】bú yì ér fēi
【解詞】翼:翅膀。
【解義】沒有長翅膀竟然飛去。形容信息傳播很快。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秦策》:“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例句】我打開抽屜一看,裏麵的二千元錢~,於是我趕緊報了案。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注音】bú zài qí wèi ,bù móu qí zhèng
【解詞】位:職位。謀:謀慮。政:事情。
【解義】不在那個職位上,用不著謀慮那些事情。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了在其位,不謀其政’。”
【例句】他總是抱著~的思想,所以他一點也不積極。
不置可否
【注音】bú zhì kě fǒu
【解詞】置:放置。
【解義】不說對也不說錯,不肯明確表態。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溫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例句】他~地笑了笑,然後走了。
不恥下問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詞】恥:羞恥。問:請教。
【解義】不因向地位、水平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感到羞恥。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例句】在學術上,我們就應該~。
不辭勞苦
【注音】bù cí láo kǔ
【解詞】辭:推辭。勞:勞累。苦:辛苦。
【解義】不推辭勞累辛苦。形容工作積極、勤奮。
【出處】唐·牛肅《紀聞·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例句】為了能讓鄉親們吃上幹淨的水,他~地跑遍了家鄉的每一寸土地。
不打自招
【注音】bù dǎ zì zhāo
【解詞】招:招供,招認。
【解義】比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心計、罪行。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雙雙被問成死罪,償了大孫押司之命。”
【例句】在威嚴的公安人員麵前,他~,交待了所有的罪行。
不得人心
【注音】bù dé rén xīn
【解詞】得:得到。心:支持,擁護。
【解義】得不到人們的擁護和支持。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隻恨那婆子不得人心,劈手壓了他的寶貝……”。
【例句】獨斷專行是~的,是沒有好下場的。
不苟言笑
【注音】bù gǒu yán xiào
【解詞】苟:隨便。
【解義】態度嚴肅鄭重,不隨便說笑。
【出處】《禮記·曲禮上》:“不苟笑。”
【例句】我們選了一個~的隊長。
不拘一格
【注音】bù jū yī gé
【解詞】拘:拘泥。格:格局,規格。
【解義】不拘泥於一種規格形式。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例句】他的寫作手法~,別有一番風味。
不可磨滅
【注音】bù kě mó miè
【解詞】磨滅:逐漸消失。
【解義】指事跡、功業、名聲、印象、道理等不可能因曆時遠而逐漸消失。
【出處】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索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
【例句】老一輩革命家為中國革命立下的豐功偉績是~的。
不勞而獲
【注音】bù láo ér huò
【解詞】勞:勞動。獲:獲得。
【解義】自己不勞動,而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
【出處】《孔子家語·入官》:“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
【例句】~是可恥的,我們不要向他學習。
不倫不類
【注音】bù lún bú lèi
【解詞】倫:類。
【解義】哪類都不是。指一種不三不四不正派或不規範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王夫人聽了,早知道來意了。觀他說的不倫不類,也不便不理他。”
【例句】他今天穿的衣服~,引得行人駐足觀望。
不容置疑
【注音】bù róng zhì yí
【解詞】容:容許。疑:懷疑。
【解義】不容許有什麼懷疑,表示堅決肯定。
【出處】宋·陸遊《渭南文集·嚴州烏龍廣濟廟碑》第十六卷:“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例句】這是~的事實,你要相信才對。
不三不四
【注音】bù sān bú sì
【解義】不像這個也不像那個。指不正派的樣子。
【出處】清·宋長白《柳亭詩話·首善書院》第二十三卷:“聚不三不四之人,說不痛不癢之話……”
【例句】他最近老和那些~的人來往,這令我很擔心。
不識廬山真麵目
【注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詞】識:認識。
【解義】比喻未認識事物的真相。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隻緣身在此山中。”
【例句】弄了半天,我才知道他是新來的廠長,真是~。
不識抬舉
【注音】bù shí tái jǔ
【解詞】識:認識,理解。抬舉:稱讚,器重,提拔。
【解義】不懂得或不珍惜別人對他的善意表揚與照顧。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四回:“這和尚好不識抬舉。”
【例句】你真是個~的家夥,我恨不得一槍打死你。
不同凡響
【注音】bù tóng fán xiǎng
【解詞】凡:平凡。響:音樂。
【解義】指不同於一般的聲響。比喻出色的人或事。
【出處】魯迅《摩羅詩力說》:“自覺之聲發,每響必中於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
【例句】昨夜在首都劇場上演了一出~的音樂會。
C
cái
才疏學淺
【注音】cái shū xué qiǎn
【解詞】才:才能。疏:空虛。
【解義】才能不高,學識不深。
【出處】《漢書·穀永傳》:“臣材朽學淺,不通政事。”
【例句】他~,不能擔當如此重任。
才貌雙全
【注音】cái mào shuāng quán
【解詞】全:都。
【解義】學識和相貌都很好。
【出處】《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孩兒見他文章絕代,才貌雙全必有榮華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例句】王教授有一個~的女兒。
才子佳人
【注音】cái zǐ jiā rén
【解詞】才子:男子。
【解義】男子才學過人,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宋·晁補之《鷓鴣天》:“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例句】這一對~,終於喜結良緣。
才高八鬥
【注音】cái gāo bā dǒu
【解詞】才:才學。鬥:一種量器。
【解義】才學極高,無可比較。
【出處】宋·佚名《釋常談·八鬥之才》:“文章多,謂之‘八鬥之才’。謝靈運嚐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例句】趙教授~,學富五車,是學術界的權威。
cán
殘兵敗將
【注音】cán bīng bài jiàng
【解詞】兵:士兵。將:將領。
【解義】戰敗後殘存的士兵和將官。形容失敗慘重,失去戰鬥力的軍隊。
【出處】明代《成化說唱詞話·花關索貶雲南傳》:“關公、周倉便走,引殘兵敗將,直走到玉泉山下。”
【例句】日本軍隊的~們狼狽地退出了中國。
殘缺不全
【注音】cán quē bù quán
【解詞】全:完整。
【解義】短缺不完整。形容事物經過破壞而不完整。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這些……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判斷。
【例句】那本~的書,至今還保留在我的書櫃中。
殘羹冷炙
【注音】cán gēng lěng zhì
【解詞】殘:剩餘的。羹:有濃汁的食品。炙:烤熟的肉。
【解義】吃剩下的酒食。泛指剩下的飯菜。
【例句】做人不可攀結權貴,靠人施舍,以受~之辱。
殘渣餘孽
【注音】cán zhā yú niè
【解詞】殘渣:剩餘的渣滓。孽:妖孽,指壞人。
【解義】比喻殘存的壞人和惡勢力。
【例句】國民黨反動派的~準備反抗,但被我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消滅了。
殘暴不仁
【注音】cán bào bù rén
【解詞】殘暴:殘忍凶惡。不仁:沒有好心腸,引申為心狠手毒。
【解義】形容殘忍凶惡,心狠手毒。
【出處】王浩沅《清宮十三朝》四:“王杲生性驕橫,殘暴不仁,仗著自己有幾千虎兵到處奸淫擄掠、打村劫舍。”
【例句】他一向驕橫無禮,~。
殘花敗柳
【注音】cán huā bài liǔ
【解詞】殘:殘剩。
【解義】喻指受摧殘遺棄的女子。
【出處】元·白樸《牆頭馬上》三折:“休把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
【例句】她曾是個如花似玉的女子,如今已是~了。
殘酷無情
【注音】cán kù wú qíng
【解詞】酷:冷酷。
【解義】形容凶狠冷酷,無情無義,或形容態度堅決,不講情麵。
【出處】歐陽山《三家巷》十六:“人生怎麼這樣悲傷、痛苦?什麼都是徒然的,什麼都是灰暗的,什麼都是殘酷無情的!”
【例句】他是個~的家夥。
cǎn
慘絕人寰
【注音】cǎn jué rén huán
【解詞】慘:殘酷。絕:極端。人寰:人世間。
【解義】世界上沒有再比這更悲慘殘酷的事了。形容慘痛至極。
【出處】茅盾《狼》:“波蘭境內……使用毒氣,熬人油等等慘絕人寰的事實,一年以前,蘇聯方麵早就有過詳細的報道。”
【例句】那~的南京大屠殺讓人們悲憤萬分。
càn
燦若繁星
【注音】càn ruò fán xīng
【解詞】燦:燦爛、鮮明。
【解義】亮晶晶的就像天上的眾多星星,比喻才能出眾的人很多。
【例句】我國的乒乓健將~。
燦若雲霞
【注音】càn ruò yún xiá
【解詞】燦:燦爛、鮮明。若:好像。
【解義】鮮明美麗得如同雲霞一般。
【出處】謝冕《“感覺出火來”的死水》:“正因為他看透了這溝死水的無可希望,於是便執意要徹底暴露它,暴露出的肮髒和醜惡,以它那燦若雲霞、豔若桃花的‘美麗’!”。
【例句】我麵前出現了一張~的笑臉。
粲然可觀
【注音】càn rán kě guān
【解詞】粲然:鮮明的樣子。
【解義】鮮明耀眼,值得一看。形容事業、文章燦爛輝煌,價值很高。
【出處】唐·盧藏用《陳伯玉文集序》:“乃刪詩書,述易道,而修《春秋》,數千百年,文章粲然可觀也。”
【例句】那本轟動一時的小說,果然~。
cāng
滄海橫流
【注音】cāng hǎi héng liú
【解詞】滄海:大海。橫流:水往四處奔流。
【解義】海水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
【出處】晉·表宏《三國名臣序讚》:“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例句】~,方顯出英雄本色。
滄海桑田
【注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解詞】滄海:大海。桑田:種桑樹的地,泛指農田。
【解義】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社會、世事變化很大。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例句】這裏原是一片樹林,而現在已是高樓林立、道路整齊的小城市,真可謂~的變化。
滄海一粟
【注音】cāng hǎi yī sù
【解詞】滄海:大海。粟:穀子,小米。
【解義】大海中的一粒穀子。比喻十分渺小。
【出處】宋·蘇軾《蘇東坡集·送頓起》:“回頭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例句】和大家的貢獻比起來,我的貢獻和成就猶如~。
cáng
藏垢納汙
【注音】cáng gòu nà wū
【解詞】垢、圬:肮髒的東西。納:容納。
【解義】指包藏容納肮髒汙穢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晉·郗超《奉法要》:“受辱心如……蓋取其藏垢納汙,終日受踐也。”
【例句】他想永遠離開這個~,暗無天日的地方。
藏龍臥虎
【注音】cáng lóng wò hǔ
【解詞】藏龍:原作“臥龍”,又作“龍伏。”
【解義】比喻潛藏著人才。
【出處】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百六十四回:“再說臨安城乃藏龍臥虎之地。”
【例句】這裏真是~之地,什麼人才都有。
cǎo
草率從事
【注音】cǎo shuài cóng shì
【解詞】草草:急急忙忙,馬馬虎虎。
【解義】馬馬虎虎做事,不認真,不細致。
【例句】這項工作關係到全廠人的利益,切不可~。
草菅人命
【注音】cǎo jiān rén mìng
【解詞】菅:一種野草。
【解義】把人命看得像野草一樣。指任意殺戮人民或對涉及人命的事毫不重視。
【出處】《漢書·賈誼傳》:“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例句】健全法製,發揚民主,就可最終消滅~的現象。
cè
側目而視
【注音】cè mù ér shì
【解詞】側目:斜著眼睛看,不敢正眼看或不屑正眼看。
【解義】斜著眼睛看人,不敢正視。形容敬畏的情態。也形容憤怒、不滿的情態。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
【例句】在人們~的眼神下,他走出了大門。
惻隱之心
【注音】cè yǐn zhī xīn
【解詞】惻隱:同情,憐憫。
【解義】對遭受不幸或苦難的人表示出的同情和憐愛之心。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例句】看著這一對受苦受難的小兄弟,老人動了~。
cēn
參差不齊
【注音】cēn cī bù qí
【解詞】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解義】指長短高低不整齊,不一致。
【出處】《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例句】大山的西麵~地長滿了許多矮樹和灌木叢。
céng
層出不窮
【注音】céng chū bù qióng
【解詞】層:重複,接連不斷。窮:盡,完。
【解義】指接連不斷地出現,沒有窮盡。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天下之勢,輾轉相勝;天下之巧,層出不窮。千變萬化,豈一端所可盡乎!”
【例句】近年來,在金錢的誘惑下,奸商們坑害顧客的不法行為~。
層巒疊嶂
【注音】céng luán dié zhàng
【解詞】層、疊:重疊。巒:山(多指連綿的。)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解義】形容山峰一座連著一座,連續不斷。
【出處】明·張岱《海誌》:“海為腸繞,委蛇曲折於層巒疊嶂之中。”
【例句】更多的時候,烏雲四合,~,都成了水墨山水。
chā
差強人意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解詞】差:稍微,比較;強:振奮。
【解義】原意為還算能振奮人的意誌。現在表示大體上還能夠使人滿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帝(劉秀)時遣人觀司馬(吳漢)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例句】這種~的解釋,總算讓他過了關。
插翅難飛
【注音】chā chì nán fēi
【解詞】插:安上。翅:翅膀。
【解義】插上翅膀也飛不了。比喻難以逃脫。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三十六回:“重耳雖插翅難逃也。”
【例句】敵人已被我軍團團圍住,他們現在是~。
chà
姹紫嫣紅
【注音】chà zǐ yān hóng
【解詞】姹:美麗。嫣紅:濃豔的紅色。
【解義】形容各色嬌豔的花。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例句】那一朵朵花~,令人目不暇接。
chán
纏綿悱惻
【注音】chán mián fěi cè
【解詞】纏綿:縈繞,心情痛苦而不能排遣。悱惻:悲苦,淒切。
【解義】形容悲苦的情感在心中縈繞鬱結而不能排遣。
【出處】晉·潘嶽《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
【例句】他的一些愛情詩,往往寫得~。
cháng
長歌當哭
【注音】cháng gē dàng kū
【解詞】長歌:長聲歌詠。引申為寫詩文。當:當作。
【解義】指用長聲歌詠或寫詩文來抒發心中的不滿和悲憤。
【出處】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例句】這首詩~,充分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情。
長籲短歎
【注音】cháng xū duǎn tàn
【解詞】籲:歎氣。
【解義】長一聲、短一聲地歎氣。形容心情煩悶、發愁的樣子。
【出處】元·喬孟符《金錢記》第三折:“你家這門館先生……終日隻是長籲短歎的,不知為何。”
【例句】他坐在炕上~,人們問他有什麼事,他就是不說。
chàng
悵然若失
【注音】chàng rán ruò shī
【解詞】悵然:失意的樣子。若:像、如。
【解義】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不痛快,像失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牛成篇》:“主人悵然若失,久之,問曰:‘而母無恙乎?’”
【例句】自從他父親去世後,他每天都是一副~的樣子,真令人擔心。
暢所欲言
【注音】chàng suǒ yù yán
【解詞】暢:痛快,盡情。欲:想要。
【解義】指痛痛快快地說出想要說出的話。
【出處】明·李清《三垣筆記·崇禎》;“惟……故開元不能暢所欲言。
【例句】今天開民主會的時候,大家都~。
chē
車到山前必有路
【注音】chē dào shān qián bì yǒu lù
【解詞】必:一定。路:道路。
【解義】比喻在困難麵前總會有辦法。常用來寬慰身處困境的人。
【例句】~,你不用發愁。
車水馬龍
【注音】chē shuǐ mǎ lóng
【解詞】水:流水。龍:遊龍。
【解義】車馬往來不絕,如流水、遊龍。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花天酒地,車水馬龍,目無暇晷。”
【例句】大街上~,熱鬧非凡。
chè
徹頭徹尾
【注音】chè tóu chè wěi
【解詞】徹:通,透。
【解義】從頭到尾,完完全全。
【出處】宋·朱熹《答胡季隨》:“以為學者讀書不必徹頭徹尾,此殊不可曉。”
【例句】我對於計算機,~是個門外漢。
chén
沉默寡言
【注音】chén mò guǎ yán
【解詞】沉默:不出聲。寡:少。
【解義】不聲不響,很少說話。形容性情沉靜,不愛多說話。
【出處】唐·牛肅《紀聞·牛騰》:“公子沉默寡言,少挺異……其賢。”
【例句】他一向~,但辦起事來卻很認真。
沉魚落雁
【注音】chén yú luò yàn
【解詞】沉:下沉。魚:遊魚。
【解義】形容女子貌美,使遊魚羞愧地沉下去,飛雁降落,不敢與之比美。多與“閉月羞花”同義。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可知我常生兒……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恨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例句】楊貴妃有~閉月羞花之貌。
陳詞濫調
【注音】chén cí làn diào
【解詞】陳詞:陳舊的不合實用的言詞。濫調:浮泛不實的言論。
【解義】形容語言陳舊空泛,含貶義。
【出處】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所以常……的陳詞濫調,詩的本身……的印象。”
【例句】把那些~和廢話都刪掉。
陳規陋習
【注音】chén guī lòu xí
【解詞】陳:陳舊。陋:不好,不合理。
【解義】陳舊的,過了時的規章製度。
【例句】~的危害已經十分明顯了。
chèn
稱心如意
【注音】chèn xīn rú yì
【解詞】稱:適合。如:順從。
【解義】完全符合心意,非常滿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那時……時光,還不得稱心如意呢?”
【例句】逛了三家商場後,我終於買了件~的上衣。
趁火打劫
【注音】chèn huǒ dǎ jié
【解詞】趁:利用機會。劫:搶劫。
【解義】趁人家失火時去搶東西。比喻在別人危難時乘機撈一把。
【出處】清·臣頁瑣《黃繡球》第三回:“……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
【例句】地震發生後,那些~的罪犯都被公安機關抓獲了。
chēng
稱王稱霸
【注音】chēng wáng chēng bà
【解詞】王:古代的帝王。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
【解義】比喻專橫跋扈,獨斷獨行。也比喻狂妄地以首腦自居。多用作貶義。
【出處】曹操《讓縣自明本誌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例句】幾個平日裏~的小流氓,被警察抓走了。
瞠目結舌
【注音】chēng mù jié shé
【解詞】瞠目:張目直視。結舌:不敢說話的樣子。
【解義】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出處】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例句】上課時,他突然被提問,他竟~,不知所答。
chéng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注音】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yě xiāo hé
【解詞】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
【解義】大事成功由於蕭何,壞事失敗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也比喻出爾反爾,反複無常。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韓信為人告反,呂後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紿信入賀,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例句】最初是他辦了這家工廠,後來這家工廠又毀在他手裏,真是~。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注音】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解詞】殃:災禍。池:護城河。
【解義】城門著了火,人們到護城河裏打水救火,河裏的水用盡了,使魚遭了殃。比喻因牽連而受禍害或損失。
【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例句】他在外麵幹壞事,家裏人也受到指責,真是~。
誠惶誠恐
【注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解詞】誠:確實;惶:害怕。
【解義】原來是對封建時代官員對皇帝上奏章時常用的套語,表示他們既尊敬、服從,又恐懼不安。現在泛用以形容尊敬,服從或恐懼不安到極點的樣子。一般帶有諷刺意味。
【出處】《後漢書·杜詩傳》:“詩……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例句】經過這一場變故後,他們都~,小心翼翼地行事。
乘虛而入
【注音】chéng xū ér rù
【解詞】乘:趁,就著。虛:空虛。
【解義】趁著某些薄弱的地方而進入。多用於軍事,有時也可用於其他。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今曹操東征劉玄德,許昌空虛,若以兵乘虛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萬民。”
【例句】當蠟燭燃完的時候,黑暗~了。
chī
吃一塹,長一智
【注音】chī yī qiàn,zhǎng yī zhì
【解詞】塹:壕溝,引申為挫折。長:增長。
【解義】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
【出處】明·王陽明《與薛尚謙》:“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
【例句】~,下次遇到這種事,我再也不會上當了。
癡心妄想
【注音】chī xīn wàng xiǎng
【解詞】癡:入迷。
【解義】入迷的心思,荒唐的、不可能實現的想法。形容一心想著根本不能實現的事情。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癡心妄想,時刻難過。”
【例句】你不要~了,這件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chí
馳名中外
【注音】chí míng zhōng wài
【解詞】馳名:聲名傳播得很遠。
【解義】聲名傳揚到國內外。
【例句】煙台產的紅富士蘋果~。
遲疑不決
【注音】chí yí bù jué
【解詞】遲疑:猶豫。
【解義】猶豫疑惑,不能決定。形容拿不定主意。
【出處】《宋史·侯益傳》:“時漢祖已不豫,召至臥內,謂之曰:‘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爾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苟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
【例句】他站在櫃台前,~,不知該買哪一種款式的手表好。
持之以恒
【注音】chí zhī yǐ héng
【解詞】持:保持。恒:恒心。
【解義】有恒心地堅持下去。
【出處】清·曾國藩《家訓喻紀澤》:“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
【例句】做什麼事都得~,不能半途而廢。
chì
叱吒風雲
【注音】chì zhà fēng yún
【解詞】叱吒:發怒吆喝。
【解義】一聲吆喝,就可使風雲興起或變色。形容聲勢威力很大,可以左右局勢
【出處】峻青《雄關賦》:“(她)儼然是一位身扼重關,力敵千軍的守關武士,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
【例句】這位將軍已經失去當年那~的氣勢。
赤子之心
【注音】chì zǐ zhī xīn
【解詞】赤子:初生的嬰兒。
【解義】比喻純潔的心。
【出處】《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例句】對人民,他始終懷著一顆~。
chōng
充耳不聞
【注音】chōng ěr bù wén
【解詞】充:堵塞。聞:聽。
【解義】堵住耳朵不聽。形容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勸告或不願意了解周圍的情況。
【出處】清·黃小配《大馬偏》第四卷:“……天花亂墜,總如充耳不聞。”
【例句】我們有些領導,對某些問題視而不見,~。
衝鋒陷陣
【注音】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解詞】衝:衝擊。陷:深入。
【解義】向敵人衝擊,深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勇猛。
【出處】《北齊書·崔暹傳》:“衝鋒陷陣,大有其人。”
【例句】要帶領群眾前進,自己首先要~。
chóng
重蹈覆轍
【注音】chóng dǎo fù zhé
【解詞】重:又,再。蹈:踏上。覆:翻倒。轍:車輪輾軋出的痕跡,這裏指道路。
【解義】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出處】《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複循覆車之軌。”
【例句】若要不~,隻有弄清敵人的火力裝備。
重見天日
【注音】chóng jiàn tiān rì
【解詞】天日:天上的太陽,引申為光明。
【解義】也作“複見天日”,重新看見了天空和太陽。形容擺脫了黑暗的處境,又見到了光明。
【出處】明·淩氵蒙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一卷:“……用心,使我重見天日,我病體也就減幾分了”。
【例句】新中國成立後,受苦受難的人民又~了。
重整旗鼓
【注音】chóng zhěng qí gǔ
【解詞】重:重新,再。整:整頓。旗鼓:古時指揮軍隊作戰的戰旗和戰鼓,代指軍事力量。
【解義】重新整頓戰旗、戰鼓。比喻在失敗或受挫之後,重新組織力量,準備繼續再幹。
【出處】清·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八回:“至清室已覆,袁為總統,他自然重張旗鼓,又複上台。”
【例句】部隊~,準備再次發動進攻。
chǒng
寵辱不驚
【注音】chǒng rǔ bù jīng
【解詞】寵:寵愛,愛寵。辱:羞辱。
【解義】對得到寵愛和受到羞辱都不感到驚訝。指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
【出處】《新唐書·盧承慶傳》:“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例句】李老師做為新中國第一代導彈專家從來不~。
chóu
愁眉不展
【注音】chóu méi bù zhǎn
【解詞】展:舒展。
【解義】內心憂愁,雙眉緊皺不舒展。形容心事重重的樣子。
【出處】唐·姚鵠《隨州獻李侍禦二首》:“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春。”
【例句】你最近總是~的,發生了什麼麻煩事?
躊躇滿誌
【注音】chóu chú mǎn zhì
【解詞】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誌:心意。
【解義】從容自得、心滿意足。多指對已所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出處】《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
【例句】他坐在車裏,~地望著他的隊伍。
chòu
臭名昭著
【注音】chòu míng zhāo zhù
【解詞】昭著:顯著,明顯。
【解義】壞名聲人人都知道。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例句】汪精衛是個~的漢奸。
臭名遠揚
【注音】chòu míng yuǎn yáng
【解詞】名:名聲,名譽。揚:傳播。
【解義】壞名聲傳得很遠。
【例句】他是個橫行鄉裏,~的大惡霸。
chū
出類拔萃
【注音】chū lèi bá cuì
【解詞】出、拔:超出。萃:聚集。
【解義】超出同類之上。
【出處】《三國誌·蜀誌·蔣琬傳》:“琬出頭拔萃,處群……眾望漸服。”
【例句】誰是~的英雄呢?
初生牛犢不怕虎
【注音】chū shēng niú dú bú pà hǔ
【解詞】犢:小牛。
【解義】剛生下的小牛不懼怕老虎,因不知老虎的厲害。比喻年輕人初入社會,思想上沒有顧慮,敢於創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俗雲:‘初生牛犢不怕虎。’”
【例句】多數年輕人都具有~的精神。
初露鋒芒
【注音】chū lòu fēng máng
【解詞】鋒芒:刀劍的刃口的尖端。引申為人的棱角和銳氣。
【解義】比喻剛開始顯露出自己的力量或才能。
【例句】在這次比賽中,年僅十二歲的趙勝~,奪得第一名,受到了大家的讚揚。
chú
除(鋤)暴安良
【注音】chú bào ān liáng
【解詞】除:鏟除。安:安定。
【解義】除去強暴,安扶善良的人民。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例句】~是公安人員的神聖職責。
除惡務盡
【注音】chú è wù jìn
【解詞】惡:邪惡。務:必須。
【解義】清除壞人壞事必須幹淨、徹底。
【出處】《左傳·哀公元年》:“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例句】我們一定要~,一個都不剩下。
chǔ
處之泰然
【注音】chǔ zhī tài rán
【解詞】處:處理,對待;泰然:毫不在意的樣子。
【解義】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毫不在意,沉著鎮定。也指對某些事情毫不在意。
【出處】《論語·雍也》:“賢哉回也”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例句】困難越來越多,但同誌們仍然~。
處心積慮
【注音】chǔ xīn jī lǜ
【解詞】心:存心。積慮:長時間的思慮。
【解義】指存心已久,費盡心機,也指千方百計地謀算。
【出處】唐·柳宗元《複仇駁議》:“而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仇人之胸,介然自克,死而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
【例句】他們~地想吞並這塊土地。
chù
觸景生情
【注音】chù jǐng shēng qíng
【解詞】觸:接觸。景:景物。
【解義】因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起某種感情。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例句】人在~的時候,往往聯想十分敏捷。
觸目驚心
【注音】chù mù jīng xīn
【解詞】驚:吃驚,震動。
【解義】眼睛看到。就使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現也形容事態嚴重。
【出處】宋·王溥《五代會要·租稅》:“庶公王觀監觸目驚心,利國便民,天亂條製。”
【例句】每年公款吃喝掉的錢的數目令人~。
chuān
川流不息
【注音】chuān liú bù xī
【解詞】川:河流。息:停止。
【解義】(行人、車馬等)像水流一樣連續不斷。
【出處】《憶鐵人》:“他在家,屋子裏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他出去,身邊是團團的人群。”
【例句】~的車輛從橋上駛過。
穿鑿附會
【注音】chuān záo fù huì
【解詞】穿鑿:非常牽強地解釋。附會:把毫無關係的事物硬扯在一起。
【解義】形容把沒聯係的事、講不通的道理,生拉硬扯、胡亂解釋。
【出處】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江德功》:“……之力以為穿鑿附會之計,此是莫大之害。”
【例句】這都是一些~的文字,根本沒有什麼價值。
chuāng
窗明幾淨
【注音】chuāng míng jǐ jìng
【解詞】幾:小桌。
【解義】形容房間幹淨明亮。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他那邊固然窗明幾淨,比我……去朝參哩。”
【例句】他家雖然簡陋,但~,令人覺得很舒服。
chuī
吹毛求疵
【注音】chuī máo qiú cī
【解詞】吹:吹開。求:尋找。疵:小毛病。
【解義】指故意挑毛病,尋找差錯。
【出處】《後漢書·杜林傳》第二十七卷:“大漢初興……滋章,吹毛求疵,詆欺無限。”
【例句】你不能對任何事情都采取~的態度。
chuí
垂涎三尺
【注音】chuí xián sān chǐ
【解詞】涎:口水。
【解義】口水流下來有三尺長。原來用以形容嘴饞。現在多形容見到別人的好東西就眼紅,妄圖得到的醜態。
【出處】老舍《趙子曰》第三章:“對麵坐著一個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擠……或總稱曰:‘薯餘’。”
【例句】帝國主義對中國早就~,於是便有了八國聯軍的共同入侵。
捶胸頓足
【注音】chuí xiōng dùn zú
【解詞】頓:跺。
【解義】捶著胸,跺著腳。形容非常悲痛或懊悔的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孔明說罷,觸動玄德衷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
【例句】看著他那副~的樣子,我也不好受。
chūn
春華秋實
【注音】chūn huá qiū shí
【解詞】華:同“花”,開花。實:結果實。
【解義】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多比喻好的文章和好的品德。
【出處】《後漢書》第五十二卷:“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
【例句】粉碎“四人幫”以後,作家解放了思想,創作出現了~、碩果累累的喜人局麵。
春意盎然
【注音】chūn yì àng rán
【解詞】春意:春天的氣象。盎然:形容氣氛、趣味等洋溢的樣子。
【解義】春天的氣氛很濃。
【例句】外麵已是隆冬季節,而大廳裏卻~,大家圍坐在一起,討論明年公司的發展規劃,展望未來的宏偉藍圖,氣氛十分熱烈。
chún
唇齒相依
【注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解詞】齒:牙齒。
【解義】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關係密切,互相依存。
【出處】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高麗王……和好,唇齒相依,不宜改圖。”
【例句】中朝兩國~,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唇槍舌劍
【注音】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解詞】舌劍:多指言詞犀利。
【解義】嘴唇像槍,舌頭似劍。形容爭辯激烈,言辭鋒利。
【出處】金·丘處機《神光燦》:“不在唇槍舌劍,人前鬥,惺惺廣學多知。”
【例句】辯論會上,正方~,咄咄逼人,反方毫不示弱,連珠炮似地回擊。
cí
詞不達意
【注音】cí bù dá yì
【解詞】詞:言語,詞句。
【解義】指文字、詞句不能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確切地反映出來。
【例句】寫了東西,總覺得~,仿佛自己有很好的意思,隻因為寫作能力聞,不能充暢地表達出來。
辭舊迎新
【注音】cí jiù yíng xīn
【解詞】辭:辭別。
【解義】辭別舊歲,迎接新年。
【例句】在~晚會上,他表演了一個節目,逗得大家笑個不停。
cǐ
此地無銀三百兩
【注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解詞】無:沒有。銀:銀子。
【解義】民間故事說,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裏,怕別人偷,就寫了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字牌。鄰居李四看到字牌,挖出銀子,在字牌的另一麵寫上:“對門李四未曾偷”。比喻打出幌子正好暴露了所要掩飾的內心。
【例句】大夥早知此事是他們小組所為,他卻在大會上宣稱此事與他們組無關,真可謂~。
此起彼伏
【注音】cǐ qǐ bǐ fú
【解詞】此:這。彼:那。伏:低下去。
【解義】這裏起來,那裏落下,表示連續不斷。
【出處】《死海不死》:“遠遠望去,死海的波濤此起彼伏,無邊無際。”
【例句】狂風掠過,平靜的湖麵立即變得~。
cōng
聰明靈慧
【注音】cōng míng líng huì
【解詞】靈:機靈,靈敏。
【解義】形容聰明靈敏。
【出處】孫禺頁《我們的歲月》七:“其鍥而不舍與遠見卓識,其聰明靈慧與含而不露,堪稱典範。在於思作出選擇之後,她四十歲以前的生活軌跡已大致描繪出來。”
【例句】她~,卻極為謙虛。
聰明才智
【注音】cōng míng cái zhì
【解詞】才:才能。智:智慧。
【解義】泛指人的智慧和才能。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例句】青年人要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
cóng
從容自如
【注音】cóng róng zì rú
【解詞】從容:鎮定、自然。
【解義】不慌不忙,得心應手。
【例句】熟煉的紡手趁著一線燈光或者朦朧的月色也能搖車、抽線、上線,一切做得~。
從容不迫
【注音】cóng róng bú pò
【解詞】從容:鎮定、自然。不迫:不急促,不緊張。
【解義】形容遇事沉著、鎮靜,不慌不忙。含褒義。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學而》:“隻是……意思便是從容不迫。”
【例句】麵對日寇的搜查,她~鎮定如常。
從中漁利
【注音】cóng zhōng yú lì
【解詞】漁利:趁機會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解義】從中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出處】高陽《紅頂商人》十一:“這是從未有過的高利貸,於是流言四起,說胡雪岩從中漁利。”
【例句】要加強控製,以免他們~。
cū
粗枝大葉
【注音】cū zhī dà yè
【解詞】粗:粗壯。大葉:葉子寬大。
【解義】原比喻簡略或概括。現多喻指辦事不細致,不認真,不研究事物各方麵的具體情況。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九:“中國的語言,各處很不同,單給一個粗枝大葉的區別,就有北方話……五種。”
【例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行。
粗製濫造
【注音】cū zhì làn zào
【解詞】粗:粗糙。濫:過度,沒有限製。
【解義】指粗糙地大量地製作劣質產品。也形容做事馬虎草率,不負責任。
【出處】茅盾《孩子們要求新鮮》:“營業競爭……看見粗製濫造。”
【例句】不少廠家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產品質量,~。
cù
促膝談心
【注音】cù xī tán xīn
【解詞】促:靠近。促膝:古人席地而坐,或坐在床上,兩人對坐時膝蓋靠近,表示親近。
【解義】形容靠近坐著,親切地說心裏話。
【出處】唐·田穎《玉山堂文集·攬雲台記》:“即有……則促膝談心,率皆聖賢……異言。”
【例句】總理與工人農民~的動人情景使人難忘。
猝不及防
【注音】cù bù jí fáng
【解詞】猝:突然。不及:來不及。
【解義】事情發生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五卷:“今時……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犯先生。”
【例句】我軍從天而降,敵軍~。
cuī
摧枯拉朽
【注音】cuī kū lā xiǔ
【解詞】摧:摧毀,折斷。枯:枯草。朽:爛了的木頭。
【解義】指折斷枯草和朽木。比喻極容易摧毀。也比喻摧毀腐朽的勢力。
【出處】《晉書·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例句】學生運動形成了一股~的洪流。
摧眉折腰
【注音】cuī méi zhé yāo
【解詞】摧:低垂。摧眉:低眉。折腰:低頭哈腰。
【解義】指低頭彎腰,形容卑躬屈膝的樣子。
【出處】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例句】我們不能在洋人麵前~,否則我們就不能算作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cùn
寸步不離
【注音】cùn bù bù lí
【解詞】寸步:非常短的距離。
【解義】寸步也不離開。形容關係密切。
【出處】南朝·梁·任日方《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時人號為比肩人。”
【例句】他~地守著病人。
寸步難行
【注音】cùn bù nán xíng
【解詞】難:艱難。
【解義】指走路非常艱難。比喻處於困境,沒有一點活動餘地。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美娘赤了腳,寸步難移。”
【例句】在茫茫的戈壁灘上,探險隊員真是~。
cuò
措手不及
【注音】cuò shǒu bù jí
【解詞】措手:著手處理,應付。不及:來不及。
【解義】事情來得突然或太快,來不及應付。
【例句】檢查團突擊檢查衛生,有的單位被搞得~。
錯落有致
【注音】cuò luò yǒu zhì
【解詞】錯落:交錯紛雜。致:情趣。
【解義】交錯紛雜,富有情趣。
【出處】清·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遍山……亦高低錯落有致,異鳥飛翔……仙境也。”
【例句】大禮堂橢圓形,有兩層挑台像兩彎新月,圍拱著主席台,使大禮堂成為層次分明~的整體。
D
dá
達觀知命
【注音】dá guān zhī mìng
【解詞】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命:命運。
【解義】相信人的命運是由上帝安排的,任憑擺布。
【出處】茅盾《幻滅》十四:“達觀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了苦悶的荊棘。”
【例句】經曆了那麼多的磨難,他從此也~了。
dǎ
打草驚蛇
【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詞】驚:驚動。
【解義】因為打草而驚了伏在草中的蛇。比喻行動不謹慎,不嚴密,驚動對方,對方有了防備。
【出處】宋·朱熹《答黃仁卿書》:“所示劄子,語簡意足,李倉心須留意……打草驚蛇,亦不赦放手做手耳。”
【例句】你們辦這件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千萬別~。
打抱不平
【注音】dǎ bào bù píng
【解詞】平:公平。
【解義】比喻遇到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敢於挺身而出,據理鬥爭,打擊強暴,幫助受欺壓的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如今……一定要打一個抱不平。”
【例句】我們應該有見義勇為、~的精神。
dà
大喜過望
【注音】dà xǐ guò wàng
【解詞】望:希望。
【解義】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特別高興。
【出處】《史記·黥布列傳》:“出就舍,帳……又大喜過望。”
【例句】這次他中了特等獎,不禁~。
大智大勇
【注音】dà zhì dà yǒng
【解詞】智:智慧、才智。勇:勇氣。
【解義】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氣。
【例句】我軍以他們的~,終於把敵軍打退了。
大材小用
【注音】dà cái xiǎo yòng
【解詞】材:材料。用:用場,用途。
【解義】大材料派作小用場。指用人不當,不能充分施展其才智。也用於指物質材料使用不正,不能發揮就應的作用。
【例句】讓你幹這麼簡單的工作,確實有點~。
大器晚成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解詞】大器:比喻人才。成:成就。
【解義】大的器物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製作才能做成。比喻有大才幹的卓越人才要經過長期磨練,事業上的成就較晚。
【出處】《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例句】已是老大無成,朋友們寬慰我說“~”,我笑笑罷了。
大驚失色
【注音】dà jīng shī sè
【解詞】驚:吃驚。失:失常。
【解義】極度驚慌,臉都變色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麵有怒容,帝大驚失色。”
【例句】一支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叛徒的胸口,這個叛徒頓時~,跪地求饒。
大驚小怪
【注音】dà jīng xiǎo guài
【解詞】驚:驚訝。怪:奇怪。
【解義】對於不值得驚異的事情表現得過分驚異。
【出處】宋·朱熹《答林擇之書》:“要須把……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
【例句】這有什麼稀奇的,值得你這麼~的。
大勢所趨
【注音】dà shì suǒ qū
【解詞】大勢:整個局勢。趨:向。
【解義】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
【出處】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夠也。”
【例句】發展經濟是民心所向,~。
大庭廣眾
【注音】dà tíng guǎng zhòng
【解詞】庭:舊時官署的庭堂,後泛指院子。
【解義】寬闊的庭院和眾多的人。指人多的公共場所。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此時正不妨在大庭廣眾侃侃而談。”
【例句】他喜歡在~之下出頭露麵。
大相徑庭
【注音】dà xiāng jìng tíng
【解詞】徑:門外小路。庭:廳堂前的院子。
【解義】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出處】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第二十五卷:“南宋……形者大相徑庭,終在元人上。”
【例句】他那~的發言,與會議的氣氛很不協調。
大智若愚
【注音】dà zhì ruò yú
【解詞】智:智慧。
【解義】很聰明的人表麵上好像很愚笨。
【例句】他是一個~的人
大張旗鼓
【注音】dà zhāng qí gǔ
【解詞】張:布置、鋪排。旗鼓:旗幟和戰鼓。
【解義】指軍隊大擺陣勢,搖旗擂鼓。比喻聲勢和規模很大。
【出處】清·張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參戎……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向前進發。”
【例句】在~的擁軍愛民活動中,人們都踴躍參加進來。
大難臨頭
【注音】dà nàn lín tóu
【解詞】難:災禍。臨:來到。
【解義】形容人突然遇到的大災大難。
【出處】魯迅《彳旁徨·弟兄》:“他仿佛有什麼大難臨頭似的,說話有些口吃了,聲音也發著抖。”
【例句】快要~了,他還毫無知覺。
大腹便便
【注音】dà fù pián pián
【解詞】腹:肚子。便便:肥大的樣子。
【解義】多形容剝削者肥胖的樣子。
【出處】馮伊湄《未完成的畫》十一:“從樓……一些大腹便便的商賈、腦滿腸肥的官僚。”
【例句】貪官大都是副~的樣子。
大放異彩
【注音】dà yàng yì cǎi
【解詞】放:放出。異彩:奇異的光彩。
【解義】形容發出美麗奇異的光彩。比喻取得突出的成就。
【出處】劉紹棠《柳傘》二章:“柳景莊筆底開花,家家牆上大放異彩。”
【例句】他們廠生產的新產品~,博得了新老顧客的稱讚。
大好河山
【注音】dà hǎo hé shān
【解詞】河山:國土。
【解義】指無限美好的國土。
【出處】劉複《竊國》:“長安卿相多權貴,大好河山付博徒。”
【例句】祖國的~,讓他充滿了熱愛之情。
大政方針
【注音】dà zhèng fāng zhēn
【解詞】政:政策。針:方針。
【解義】重大的政策和方針。
【出處】張愛華《分書》:“大政方針已定,但小的反複還有。”
【例句】這是國家的~,你一定要好好領悟才是。
dān
單刀直入
【注音】dān dāo zhí rù
【解詞】單刀:短柄長刀。直:徑直。入:插入,進入。
【解義】指用單刀徑直插入。比喻說話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出處】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六章:“徐鵬飛……一聲單刀直入的話。”
【例句】有時候話可以說得委婉一些,用不著~。
單槍匹馬
【注音】dān qiāng pī mǎ
【解詞】單:單身。
【解義】打仗時一個人單身上陣。比喻單獨行動,沒有別人幫助。
【出處】《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唐玄奘也是單槍匹馬深入大戈壁,所謂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等隨從人員,那是《西遊記》小說中的神話人物。”
【例句】他~地衝入敵群。
簞食壺漿
【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
【解詞】簞:古時盛飯的圓形竹器。食:飯。漿:古時用米熬成的飲料,用來代酒。
【解義】指古代百姓用簞盛了飯,用壺盛了湯來歡迎他們所擁護的軍隊。後來用以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例句】老百姓~地熱情接待自己的軍隊。
dǎn
膽大妄為
【注音】dǎn dà wàng wéi
【解詞】妄為:胡作非為。
【解義】形容毫無顧忌地幹壞事。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回:“這種人……如此膽大妄為呢?”
【例句】盜竊連連得手,他們更加~起來。
膽戰心驚
【注音】dǎn zhàn xīn jīng
【解詞】戰:發抖,哆嗦。
【解義】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元·鄭德輝《亻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例句】群眾神情激憤,兩個歹徒嚇得~。
dàn
淡而無味
【注音】dàn ér wú wèi
【解詞】無:沒有。味:滋味。
【解義】食物味薄,沒有滋味。比喻事物平淡無奇,缺乏情趣意味。
【例句】他的作品有些是描寫凡人小事。初讀起來~,但再讀便覺得充滿了生活氣息,耐人回味無窮。
淡妝濃抹
【注音】dàn zhuāng nóng mǒ
【解詞】妝:化妝,妝飾。抹:塗抹。
【解義】指婦女淡雅和濃豔兩種不同的妝飾。也用來比喻園林等呈現淡素和繁麗的景色。
【出處】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
【例句】最先上場的是幾個拿手鼓的小夥子和一群~的維吾爾族少女,他們手舞足蹈,翩翩起舞。
彈丸之地
【注音】dàn wán zhī dì
【解詞】彈丸:彈弓所用的鐵丸或泥丸。
【解義】比喻地方很小。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令秦……乎?”
【例句】戰士們把這個~當成了自己的家。
dāng
當機立斷
【注音】dāng jī lì duàn
【解詞】機:時機,機會。斷:決斷,果斷。
【解義】指抓住時機,果斷地做出決定。
【出處】朱琦《讀王子壽論史詩廣義五首(其四)》:“漢高落落英雄姿,當機立斷不複疑。”
【例句】在這關鍵時刻,班長~地帶領大家衝了上去。
當之無愧
【注音】dāng zhī wú kuì
【解詞】當:承受。無愧: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慚愧的。
【解義】指承受得起某種榮譽或稱號,毫不慚愧。
【出處】宋·歐陽修《回丁判官書》:“夫人有厚已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當之而不愧也。”
【例句】他~地獲得了英雄稱號。
dāo
刀耕火種
【注音】dāo gēng huǒ zhòng
【解詞】火種:古代多山地區農民播種前,常先伐去林木,燒草灰,用草木灰增加土地的肥力。
【解義】現泛指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也作“刀耕火耨”。
【出處】宋·許觀《東齋記事·刀耕火種》:“湘沅間多山,農家惟植粟,且多在岡阜。每欲布種時,則先伐其林木,縱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種於其間。如是則所收必倍,蓋·史書所言刀耕火種也。”
【例句】要發展經濟,必須改變~的耕作方法。
刀光劍影
【注音】dāo guāng jiàn yǐng
【解詞】光:光芒。影:影子。
【解義】刀的閃光,劍的投影,都已經看得十分清楚。表示持刀劍的人將要行動,殺機已經顯露。現多形容壞人就要行凶,幹壞事。也形容激烈鬥爭的場麵。
【出處】範長江《塞上行,從嘉峪關說到山海關》:“多年闊別,一旦……在此刀光劍影的北中國一隅聚首,使人發生無限的感喟。”
【例句】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格鬥。
dào
道貌岸然
【注音】dào mào àn rán
【解詞】道貌:正經、嚴肅的外貌。岸然:高傲嚴肅得相當難接近的樣子。
【解義】形容外貌嚴肅正經的樣子。現多用於諷刺。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成仙》:“又八九年,九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
【例句】這家夥在眾人麵前~,暗地裏卻幹著不可告人的勾當。
道聽途說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解詞】道、途:路。
【解義】路上聽來的話。指沒有根據的小道傳說。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例句】這些都是~的事,你千萬別相信。
dé
得天獨厚
【注音】dé tiān dú hòu
【解詞】天:天然條件。
【解義】獨具特殊優越的條件。也指所處環境或所具備的條件特別優越。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放翁(陸遊)具壽者相,得天獨厚,為一代傳人,豈偶然哉!”
【例句】內蒙古河套平原是~的產糧基地。
德才兼備
【注音】dé cái jiān bèi
【解詞】德:品德。才:才華、能力。兼備:都具備。
【解義】指思想品德和工作能力、業務水平都好。
【例句】我們要培養一大批~的接班人。
德高望重
【注音】dé gāo wàng zhòng
【解詞】德:品德。望:聲望,名望。
【解義】品德高尚,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
【出處】明·歸有光《上總製書》:“伏惟君侯,德高望重,謀深慮淵。”
【例句】他是一位~的學者。
dēng
燈紅酒綠
【注音】dēng hóng jiǔ lǜ
【解詞】燈:燈光。
【解義】燈光酒色,紅綠相映。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江山船……望見,燈紅酒綠,甚是好看。”
【例句】他過著~醉生夢死的腐化生活。
登峰造極
【注音】dēng fēng zào jí
【解詞】造:到達。極:最高點。
【解義】指登上山峰,到達最高點。比喻成就達到最高境地。也比喻做壞事猖狂到極點。
【出處】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八卷:“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例句】他的武功已經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dī
低聲下氣
【注音】dī shēng xià qì
【解詞】聲:聲音。
【解義】指壓低聲音,降低語調。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
【例句】他在外國人麵前那副~的樣子,令人作嘔。
滴水成冰
【注音】dī shuǐ chéng bīng
【解詞】成:變成。
【解義】指水滴下去就成冰。形容天氣十分寒冷。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更有一節苦處,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氣,還要……一場咒罵。”
【例句】盡管天氣寒冷,~,可工人們卻幹得熱火朝天。
dì
地大物博
【注音】dì dà wù bó
【解詞】博:多,豐富。
【解義】地域遼闊,物產豐富。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例句】在~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產,很有潛力。
地動山搖
【注音】dì dòng shān yáo
【解詞】動:震動。搖:搖擺。
【解義】指大地震動,山嶽搖蕩。形容震撼猛烈或聲勢浩大。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奏議集一二·論修河第一狀》:“臣恐地動山搖,災禍自此而始。”
【例句】戰鬥打響了,戰士們~般的喊殺聲,嚇得敵人四處逃竄。
diān
顛沛流離
【注音】diān pèi liú lí
【解詞】顛沛:窮困,受挫折。流離:東奔西走,家人離散。
【解義】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出處】明·歸有光《顧隱君傳》:“雖流離顛沛之際,孜孜以濟人為務。”
【例句】她從小過著~的生活。
顛撲不破
【注音】diān pū bú pò
【解詞】顛:跌。撲:拍打,敲。
【解義】指無論怎樣摔打都不破。比喻永遠不會被推翻(多指理論)。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性理三·心》:“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無病敗耳。”
【例句】這條真理,任何時候也是~的。
diào
調兵遣將
【注音】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解詞】調:調動。遣:派遣。
【解義】調動兵力,派遣將領。引申為調用安排人力。
【例句】為了不誤季節,搶收搶種,農場場長~起來。
調虎離山
【注音】diào hǔ lí shān
【解詞】虎:老虎。山:山林。
【解義】設法使老虎離開山林。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見機行事。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三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取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