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S
sān
三長兩短
【注音】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解詞】三、兩:指數量。
【解義】原指說長道短。後多用來指意外的事故或災禍。
【出處】《三遂平妖傳》五回:“萬一此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然靠著太醫活命。”
【例句】萬一孩子有個~,怎麼向家長交待呀?
三令五申
【注音】sān lìng wǔ shēn
【解詞】三、五:言其多。令:命令。
【解義】指再三命令告誡,反複說明。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出宮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
【例句】對勞動紀律我們曾經~,並且要求幹部帶頭執行。
三思而行
【注音】sān sī ér xíng
【解詞】三:多次。思:思考。行:做。
【解義】經過反複多次考慮然後才采取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例句】他做事都能成功,這都是~的結果。
sāo
搔頭弄姿
【注音】sāo tóu nòng zī
【解詞】搔:抓撓。弄:賣弄。
【解義】原指修飾儀容。後指故作姿態,賣弄風情。多用於女性。含貶義。
【出處】《後漢書·李固傳》:“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
【例句】我們被猴子~的樣子逗得哈哈大笑。
sè
色厲內荏
【注音】sè lì nèi rěn
【解詞】色:神色,樣子。厲:凶猛。荏:軟弱。
【解義】外表強硬,但內心卻軟弱空虛。
【出處】《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例句】他~地拍著桌麵,想壓住對方。
shā
殺雞取卵
【注音】shā jī qǔ luǎn
【解詞】殺:宰殺。卵:雞蛋。
【解義】原意是把雞殺掉以取出雞肚子裏的蛋,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或小的利益而損害了長遠的利益或根本的利益。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請皇上勿再竭澤而魚,殺雞取卵,為小民留一線生機。”
【例句】他們不考慮長遠利益,~,會貽害子孫的。
殺人如麻
【注音】 shā rén rú má
【解詞】如:像。
【解義】原義為殺死的人像亂麻一樣,多得數不清,形容極其毒辣、殘酷。
【出處】《漢書·天文誌》:“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
【例句】這個大軍閥先前~,雙手沾滿鮮血,現在卻端端正正地坐在道場裏替別人做法事。
殺一儆百
【注音】shā yī jǐng bǎi
【解詞】儆:告誡,使人警覺而不犯錯誤。百:形容多。
【解義】殺掉或懲罰一個人來警戒眾人。
【出處】清·龔自珍《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粵省僚吏中有之,幕客中……必無之,宜殺一儆百。”
【例句】主人為了~,決定當眾責罰管家。。
shà
煞有介事
【注音】shà yǒu jiè shì
【解詞】煞:像……似的。
【解義】真像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裝腔作勢,似乎很了不起。
【例句】他抓過樹棍橫在嘴邊~地“伴奏”起來。
煞費苦心
【注音】shà fèi kǔ xīn
【解詞】煞:很,極。
【解義】形容費盡了心思。
【出處】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三回:“這煎煙方法,我是煞費苦心,三番五次的實驗,方才研究得精密。”
【例句】他們~,炮製了幾個所謂的“建議”。
shān
山崩地裂
【注音】shān bēng dì liè
【解詞】崩:塌。裂:破開。
【解義】山嶽倒塌,地麵裂開。後用來形容巨大的聲響。也比喻突然發生的重大變故。
【出處】《漢書·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湧出。”
【例句】一九七六年唐山發生特大地震,真是一霎時~。
山盟海誓
【注音】shān méng hǎi shì
【解詞】海:大海。
【解義】以山海為誓,指要像高山和大海那樣永不變易。多指男女相愛時表示堅貞所立的誓言。
【出處】宋·趙長卿《賀新郎》詞:“終待說山盟海誓,這恩情到此非容易。”
【例句】兩人沒有~,卻有深深的默契。
山雨欲來風滿樓
【注音】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
【解詞】欲:將要。
【解義】山雨即將來臨時的情景。比喻將發生重大事件的前兆或氣氛。
【出處】唐·許渾《鹹陽城東樓》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例句】“四人幫”要打倒一批革命的老幹部,先造反革命輿論,真是~。
姍姍來遲
【注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解詞】姍姍:舊時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樣子。
【解義】形容來得很晚。
【出處】《漢書·外戚傳上》:“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例句】大家早就到了,你今天可是~了。
shǎn
閃爍其辭
【注音】shǎn shuò qí cí
【解詞】閃爍:比喻說話躲躲閃閃。
【解義】形容說話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暴露真相或回避要害問題。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或者定伯故意閃爍其辭,更未可定。”
【例句】請準確回答問題,不要~。
shǎng
賞罰分明
【注音】shǎng fá fēn míng
【解詞】明:明白,清楚。
【解義】應賞的賞,該罰的罰,絕不含糊。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例句】身為領導幹部,做到~,才能抵製歪風,扶持正氣,才能團結廣大群眾一道前進。
賞心樂事
【注音】shǎng xīn lè shì
【解詞】賞心:心情歡暢。
【解義】歡暢的心情,快樂的事情。
【出處】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例句】你身體有病,也不該天天愁眉不展,應該~,才有利於早日恢複健康。
賞心悅目
【注音】shǎng xīn yuè mù
【解詞】賞心:心情歡暢。悅目:看了舒服。
【解義】欣賞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歡暢。
【出處】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果然湖光山色,令人賞心悅目。”
【例句】這件根雕作品真是件令人~的工藝品。
shě
舍已為人
【注音】shě jǐ wèi rén
【解詞】舍:放棄。
【解義】舍棄自身利益,援助他人。
【出處】《論語·先進》:“夫子(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宋·朱熹注:“曾點之學……初無舍已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例句】這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舍近求遠
【注音】shě jìn qiú yuǎn
【解詞】舍:舍棄。求:尋求。
【解義】舍棄近處的,尋求遠處的。
【出處】秦·孔鮒《孔叢子·論勢》:“齊、楚遠而難恃,秦、魏呼吸而至,舍近而求遠,是以虛名自累而不免近敵之困者也。”
【例句】這些資料到處都有,不要~地叫從國外寄回來。
shēn
身敗名裂
【注音】shēn bài míng liè
【解詞】身:身份,地位。敗:毀壞。裂:破損。
【解義】地位喪失,名譽掃地。也用來形容幹盡壞事,遭到徹底失敗。
【出處】宋·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
【例句】他因不聽父親的勸告,最終落得個~的下場。
身不由己
【注音】shēn bù yóu jǐ
【解詞】由:聽從,順從。
【解義】自身言行由不得自己作主。形容失去自主,也指身體失去控製而支持不住。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九:“獄官嚇得魂驚魄散,低頭下拜道:‘學士老爺,可憐小人蒙官發遣,身不由己,萬望海涵赦罪!”
【例句】人在江湖,~,這是我涉足社會的感受。
身價百倍
【注音】shēn jià bǎi bèi
【解詞】身價:指人的聲譽,地位。
【解義】身價比過去抬高了一百倍。比喻聲名、地位大大提高了。
【例句】自從他出名後,立即變得~了。
身體力行
【注音】shēn tǐ lì xíng
【解詞】身:親身。體:體驗,實行。力:盡力。
【解義】親身實踐,盡全力去做。
【出處】《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朱熹注:“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
【例句】他不僅主張活到老、學到老,而且~。
莘莘學子
【注音】shēn shēn xué zǐ
【解詞】莘莘:眾多的樣子。
【解義】眾多學生。
【例句】今日的~,就是明天的國家棟梁。
深謀遠慮
【注音】shēn móu yuǎn lǜ
【解詞】謀:計議,計劃。慮:考慮。
【解義】計劃周到,考慮得很深遠。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例句】為了確保成功,做這項工作一定要~。
深思熟慮
【注音】shēn sī shú lǜ
【解詞】深思:深入地思考。熟慮:反複考慮。
【解義】反複地深入細致地考慮。
【出處】宋·蘇軾《策別第九》:“而其人亦得深思熟慮,周旋於其間,不過十年,將必有卓然可觀者也。”
【例句】他經過一番~後,決定開一家小工廠。
深惡痛絕
【注音】shēn wù tòng jué
【解詞】惡:厭惡。
【解義】形容對某人某事極為厭惡、痛恨。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九回:“若今之學宋儒者,直鄉願而已,孔孟所深惡而痛絕者也!”
【例句】偽劣產品早已被人們~了。
shén
神出鬼沒
【注音】shén chū guǐ mò
【解詞】出:出現。沒:消失。
【解義】原來比喻變化巧妙,不可捉摸。現在也泛指行動出沒無常,不可捉摸。
【出處】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二折:“論此人兵法鮮有,才藝無雙,運籌帷幄,神出鬼沒,人莫能窺。”
【例句】遊擊隊~地戰鬥在敵人的後方。
神采奕奕
【注音】shén cǎi yì yì
【解詞】神采:人表露於麵部的神氣和氣采。奕奕:精神煥發的樣子。
【解義】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煥發。
【出處】明·薑紹書《無聲詩史·許儀》:“(許議)精篆籀,寫花鳥神采奕奕,宛若生動。”
【例句】坐在主席台上的代表們個個~。
神機妙算
【注音】shén jī miào suàn
【解詞】神機:靈巧的心思達到神奇程度。算:計劃,籌謀。
【解義】形容計謀高明。
【出處】《元曲選·無名氏〈隔江鬥智〉二》:“俺孔明軍師委實有神機妙算,隻一陣燒得那曹操往許都一道煙也似的跑了。”
【例句】公安人員~,很快就把犯罪分子抓獲了。
神魂顛倒
【注音】shén hún diān dǎo
【解詞】魂:神誌。
【解義】形容對某些事物入迷到了極點,心神不定,失去常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裏也不思想。”
【例句】商紂王被妲己迷得~,竟然點燃烽火台以博得美人一笑。
shēng
升堂入室
【注音】shēng táng rù shì
【解詞】升:登上。堂:廳堂。室:內室。
【解義】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由淺入深、由少而博,有了很高的造詣,或顯著的成果。
【出處】《論語·先進》:“由也開堂矣,未入於室也。”
【例句】幾年的努力,他的畫技大長,可以說是~了。
生財有道
【注音】shēng cái yǒu dào
【解詞】生財:指開發財源,增加財富。道:途徑,方法。
【解義】原指開發財源有辦法,後指發財有辦法。
【出處】《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例句】他~,幾年工夫就成了百萬富翁。
生靈塗炭
【注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解詞】生靈:生民,百姓。塗:泥沼。炭:炭火。
【解義】人民仿佛陷入泥沼,落入炭火之中。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例句】軍閥混戰,國無寧日,~。
生龍活虎
【注音】shēng lóng huó hǔ
【解詞】龍:蛟龍。虎:猛虎。
【解義】活生生的蛟龍和猛虎。形容活潑矯健,生氣勃勃。
【出處】宋·朱熹《朱了語類·程子之書·一》:“不然,隻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例句】操場上,~的戰士們在刻苦訓練著。
生氣勃勃
【注音】shēng qì bó bó
【解詞】生氣:生命力,活力。勃勃:旺盛的樣子。
【解義】形容富有朝氣,充滿活力。
【出處】梁啟超《中國國會製度私議》:“全國各方麵皆生氣勃勃,精力彌滿。”
【例句】改革開放給神州大地帶來了~的景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注音】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
【解義】憂患能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樂使人喪誌怠情而致死。
【出處】《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例句】~,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聲淚俱下
【注音】shēng lèi jù xià
【解詞】聲:指說話聲。俱:都。
【解義】一邊訴說一邊哭泣。形容非常悲痛的樣子。
【出處】《明·史·史可法傳》:“可法每繕疏,循環諷誦,聲淚俱下,聞聲無不感泣。”
【例句】說起以前的所做所為,他~。
聲名狼藉
【注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解詞】聲名:名譽,名聲。狼籍:散亂不整像,狼踏亂的蓬草,引伸為破得不可收拾。
【解義】形容名譽壞到極點。
【出處】《史記·蒙恬列傳》:“以是藉於諸侯”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布於諸國。”
【例句】姐姐說那個人~,已經離開此地了。
聲名鵲起
【注音】shēng míng què qǐ
【解詞】鵲起:如喜鵲驚飛。
【解義】形容聲譽名望到處傳播,而且很快提高。
【出處】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洪班則聲譽鵲起。”
【例句】他治好了一個垂危病人,一時間~。
聲情並茂
【注音】shēng qíng bìng mào
【解詞】聲:指唱腔或語言的音樂性。並:都。茂:草木茂盛,引申為美麗而豐盛。
【解義】聲音、感情都很豐富。形容演唱或演奏的音樂圓渾優美,感情真摯充沛。
【出處】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張玉秀》:“餘於王氏水閣聽演《尋親論·跌包》一出,聲情並茂,不亞梨園能手。”
【例句】這部電視劇~,吸引了許多觀眾。
聲色俱厲
【注音】shēng sè jù lì
【解詞】聲色:指說話的聲音和臉色。厲:嚴厲、嚴肅。
【解義】說話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出處】《晉書·明帝紀》:“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皇太子以保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例句】隊長~地叫他放下木棍。
聲勢浩大
【注音】shēng shì hào dà
【解詞】聲:聲威。勢:氣勢。
【解義】形容聲威和氣勢非常盛大。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例句】~的農民起義軍,終於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shéng
繩之以法
【注音】shéng zhī yǐ fǎ
【解詞】繩:準繩。法:法律,法令,製度。
【解義】用法律、法令來約束、製裁。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若不修其風俗……繩之以法,法雖殘賊,天下弗能禁也。”
【例句】這個惡霸終於被~了,人們都奔走相告。
shèng
勝敗乃兵家常事
【注音】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解詞】乃:是。兵:指用兵的人。常:經常。
【解義】勝利或失敗是打仗時常會碰到的事情。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一勝一敗,兵家常勢。”
【例句】~,你不必為這次失敗而傷心。
勝不驕,敗不餒
【注音】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
【解詞】餒:失掉勇氣。
【解義】勝利了不驕傲。失敗了不灰心。
【出處】《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例句】老師經常告誡我們,要~。
盛氣淩人
【注音】shèng qì líng rén
【解詞】盛氣:驕橫傲慢的氣勢。淩:欺淩。
【解義】形容驕傲自大,氣勢逼人。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五·教人》:“凡事謙恭,不得尚氣淩人,自取恥辱。”
【例句】共產黨員決不可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什麼都好。別人是什麼都不好。
shī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注音】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解詞】失:過錯,失誤。毫、厘:重量和長度的較小單位。差:錯誤。
【解義】開頭時錯了一點點,以後就鑄成大錯。
【出處】漢·戴德《大戴禮記·保傅》:“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故君子慎始也。”
【例句】如果不注意微小的錯誤,以後就會~。
shí
十惡不赦
【注音】shí è bú shè
【解詞】十惡:中國古代刑律所規定的不可饒恕的十種重大罪名,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赦:赦免,饒恕。
【解義】形容罪大惡極,不能赦免。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例句】這個臭名昭著,~的流氓頭子終於被正法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注音】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解詞】樹:培植。木:樹木。
【解義】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材需要經曆一段時間努力,是十分不容易的。
【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例句】俗話說:~,所以我們一定要抓教育。
時不可失
【注音】shí bù kě shī
【解詞】時:時機。失:失去,錯過。
【解義】緊緊抓住時機,不能隨便放過。
【出處】《隋書·劉權傳》:“又密遣人賚書詣權,稱四方擾亂,英雄並起,是示可失,諷令舉兵。”
【例句】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如不進行內部改革,那就會有~的遺憾。
時過境遷
【注音】shí guò jìng qiān
【解詞】境:環境,境遇。遷:改變,變遷。
【解義】時間推移,情況也隨之發生變化了。
【出處】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二回:“到現在時過境遷,這部書自然沒甚用處,亦沒多人去研究他。”
【例句】他流落國外十餘年,如今重返故鄉,早已~,物是人非了。
時來運轉
【注音】shí lái yùn zhuǎn
【解詞】時:時機,機緣。
【解義】指時運由壞變好,命運也由逆境變為順境。
【出處】清·姬文《市聲》第十七回:“阿大時來運來,首先挑烘擔,到租界出糞。”
【例句】這家夥以前很窮,現在~,竟然成了百萬富翁。
食不甘味
【注音】shí bù gān wèi
【解詞】甘:美好。
【解義】吃飯也吃不出個美味來。形容心中有事,吃東西都品不出滋味。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
【例句】她剛剛失戀,吃什麼都~。
始終不懈
【注音】shǐ zhōng bù xiè
【解詞】懈:懈怠,鬆馳。
【解義】從始至最後,絲毫不放鬆。
【例句】盡管上級不信任他,但他~的把實驗搞到底。
始終不渝
【注音】shǐ zhōng bù yú
【解詞】渝:改變,違背。
【解義】從始至終一直不變。
【出處】宋· 歐陽修《乞罷政事表》:“士之行已所重者,始終之不渝。”
【例句】盡管他遭受了許多次失敗,但對成功的信心~。
始終如一
【注音】shǐ zhōng rú yī
【解詞】始:開始。終:終一。
【解義】從開始到結束都一樣。形容有恒心,不間斷。
【出處】《梁書·到洽傳》:“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
【例句】老王頭退休以後~地堅持做好廠區的清掃工作,從不計報酬。
shì
世態炎涼
【注音】shì tài yán liáng
【解詞】世態:指社會的人情世故,多指趨炎附勢。炎:熱,指親熱。涼:指冷淡。
【解義】指一些人在別人得勢的時候百般親熱,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出處】宋·文天祥《文山文集·十三·指南錄·杜架閣》:“昔趨魏公子,今世霍將軍,世態炎涼甚,交情貴賤分。”
【例句】恰恰應了~這句話。王處長剛退下來一個月,就有一些人表現出冷淡來了。
世外桃源
【注音】shì wài táo yuán
【解詞】外:外麵。
【解義】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的境地。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十回:“我這山中便是個世外桃源了。”
【例句】我們是唯物主義者,真正的~是不存在的。
勢均力敵
【注音】shì jūn lì dí
【解詞】勢:勢力。均:相等、均衡。敵:相當。
【解義】雙方力量均衡相等。
【出處】《宋史·蘇轍傳》:“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及勢均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
【例句】兩支球隊開始還~,後來便拉大了差距。
視死如歸
【注音】shì sǐ rú guī
【解詞】歸:回。
【解義】形容不怕死,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樣。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惜犧牲生命。
【出處】《管子·小匡》:“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
【例句】為了祖國,先烈們~地英勇就義。
事半功倍
【注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詞】功:功效。
【解義】形容費力大,收效小。
【出處】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為人上宰相書》:“故時未至,聖賢不進而求;時既來,聖賢不退而讓。蓋得之則不啻乎事半而功倍也;失之則不啻事倍而功半也。”
【例句】他潛心研究改進了工藝,使得工人們做起事來~。
事不宜遲
【注音】shì bù yí chí
【解詞】事:事情。
【解義】指事情要抓緊時間做。不宜拖延。
【出處】《元曲選·賈仲名〈蕭淑蘭〉四》:“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例句】~,咱們應該馬上趕往工廠。
事與願違
【注音】shì yǔ yuàn wéi
【解詞】事:事實。願:願望。
【解義】事實同願望相違背,形容事情不隨人願。
【出處】三國·魏·嵇康《幽憤》:“嗟我憤歎,曾莫有儔,事與願違,遘茲淹留。”
【例句】王老師想改變一下教學方法,可~,學生並不歡迎。
事在人為
【注音】shì zài rén wéi
【解詞】事:事情。
【解義】事情全在於人的努力。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程度。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這裏頭事在人為,兩三個月,隻怕已經放了實缺,也論不定。”
【例句】~,就是告訴人們,隻要勤奮努力,一定會成功。
拭目以待
【注音】shì mù yǐ dài
【解詞】拭目:擦眼睛。
【解義】擦亮了眼睛等待著。形容對某件事的關切和期待,也表示要等著瞧。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
【例句】這件事的結果究竟怎麼樣,人們都~。
恃才傲物
【注音】shì cái ào wù
【解詞】恃:依靠,憑借。物:人,公眾。
【解義】自以有才氣,傲氣淩人。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四卷:“唐薜澄州昭緯,即保遜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風。每人朝省,弄笏而行,旁若無人。”
【例句】那些~的人,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本事。
適得其反
【注音】shì dé qí fǎn
【解詞】適:正,恰好。其:他的,它的。
【解義】形容結果與願望相反。
【出處】魯迅《華蓋集·北京通訊》:“以中國人古訓……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我們蔑棄古訓,是刻不容緩的了。”
【例句】練氣功本可強身健體,而他~,練出毛病來了。
舐犢情深
【注音】shì dú qíng shēn
【解詞】舐:舔。犢:小牛。舐犢:老牛舔小牛,比喻人愛孩子。
【解義】比喻人愛孩子的深情。
【出處】葉聖陶《某城紀事》:“‘忙什麼!’自然是嗬斥,但聲音裏掩不住那種所謂‘舐犢之愛’的情調。”
【例句】看到老爺爺對自己外孫的~,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感慨。
shǒu
手不釋卷
【注音】shǒu bú shì juàn
【解詞】釋:放下。卷:指書籍。
【解義】手裏的書不肯放下。形容讀書勤奮或看書入迷。
【出處】宋·歐陽修《晏元獻公神道碑銘》:“自少篤學,至其病亟,猶手不釋卷。”
【例句】這本書太好看了,他~地讀完了。
手舞足蹈
【注音】shǒu wǔ zú dǎo
【解詞】蹈:踩、踏。
【解義】兩隻手舞動,兩腳跳動。後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一回:“當下劉姥姥……越發喜得手舞足蹈起來。”
【例句】他一連飲了數懷酒,高興起來,~。
手足無措
【注音】shǒu zú wú cuò
【解詞】措:安放。
【解義】手,腳不知放在哪裏才好。形容非常驚慌,不知怎麼辦才好。
【出處】唐·韓愈《昌黎集·為韋相公讓官表》:“承命震駭,心神靡守顧己慚麵見,手足失措。”
【例句】一見到上司,他就變得~。
守口如瓶
【注音】shǒu kǒu rú píng
【解詞】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
【解義】閉口不談,像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或嚴守秘密。
【出處】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守口如瓶要安分,防意如城主忠信。”
【例句】對於個人的隱私,他向來~。
守株待兔
【注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詞】株:露出地麵的樹根。
【解義】原是韓非對墨守成規者的諷刺。後多比喻不主動努力爭取,而希望得到意外收獲。
【出處】《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來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例句】我們應當努力去創造,而不應~,坐享其成。
shòu
壽終正寢
【注音】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解詞】壽終:年紀大才死。正寢:早式住宅的正房。
【解義】指年老時安然死於家中。也泛指人死去。有時比喻事物的消亡。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終,你自誇壽終正寢,非侮君而何!”
【例句】這樣看來,郵遞這條路是要斷絕了,刊物也就不免~了!
受寵若驚
【注音】shòu chǒng ruò jīng
【解詞】寵:寵愛。
【解義】驟然受到過分的寵愛而感到的驚奇和不安。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縣說過道台承中丞這一番優待,不禁受寵若驚,坐立不穩。”
【例句】這次董事會上,他被破格提拔為總經理,他簡直有點~了。
shū
書聲琅琅
【注音】shū shēng lǎng lǎng
【解詞】聲:聲音。
【解義】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出處】宋·陸遊《劍南詩稿·十一·枕上感懷》:“五更攬轡山路長,老夫誦書聲琅琅。”
【例句】校園裏~,同學們都在努力學習。
shú
熟視無睹
【注音】shú shì wú dǔ
【解詞】熟視:經常看到,看慣。無睹:沒有看見。
【解義】雖然經常看到,卻跟沒看見一樣。形容對某一事物漫不經心,不予過問。
【出處】晉·劉伶《灑德頌》:“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欲之感情。”
【例句】他現在對這些不良現象變得~了。
shǔ
數典忘祖
【注音】shǔ diǎn wàng zǔ
【解詞】數:數著說。典:典籍,也指古代的禮製,曆史。
【解義】談論曆來的製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掉了。比喻忘本。現也比喻對於本國曆史的無知。
【出處】《左傳·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例句】我們要重視中國曆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的笑話。
蜀犬吠日
【注音】shǔ quǎn fèi rì
【解詞】蜀:四川省。吠:狗叫。
【解義】譏諷人少見多怪。
【出處】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例句】你真是~,竟然連這件事都不知道。
shù
束手無策
【注音】shù shǒu wú cè
【解詞】策:辦法。
【解義】遇到問題,如同手被捆住一般,毫無辦法。
【出處】宋·王柏《魯齋集·書先君遺獨善汪公貼後》:“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例句】在這件事麵前,他變得有點~。
shuǐ
水到渠成
【注音】shuǐ dào qú chéng
【解詞】渠:水道,水溝。
【解義】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條水道。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十二卷:“(僧)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
【例句】關鍵時刻拋出這個方案,自然~,一定會被采納。
水滴石穿
【注音】shuǐ dī shí chuān
【解詞】石:石頭。
【解義】水不斷地滴下來,把石頭都滴穿了。比喻力量雖小,但隻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例句】隻要持之以恒,定能~。
水火不相容
【注音】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解詞】容。容納。
【解義】水和火不能互相容納。比喻兩種事物根本對立,不能互相包容。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慎微》:“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源,不得並盛。”
【例句】他們兩個因觀點不同而吵了一架,直到現在還各不相讓,簡直到了~的地步。
水落石出
【注音】shuǐ luò shí chū
【解詞】石:石頭。出:露出。
【解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會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露出來。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例句】他不走,他要在這裏等個~。
水乳交融
【注音】shuǐ rǔ jiāo róng
【解詞】交融:融合在一起。
【解義】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九回:“幾日工夫同吳二擾得水乳交融。”
【例句】他身為校長卻能~地走入師生員工中去。
水天一色
【注音】shuǐ tiān yī sè
【解詞】一:同樣。色:色彩。
【解義】水與天相連接,就像同樣的色彩。形容水域蒼茫遼闊。
【出處】唐·王勃《騰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例句】洞庭湖碧波萬頃,~,蔚為壯觀。
水泄不通
【注音】shuǐ xiè bù tōng
【解詞】泄:排出,排泄。
【解義】水流不出去。比喻十分擁擠或包圍得非常嚴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七回:“各姓分守城門,以拒慶封,防守嚴密,水泄不通。”
【例句】公路塌方後,這裏車擠人擁,~。
水性楊花
【注音】shuǐ xìng yáng huā
【解詞】楊:楊樹。
【解義】指水性流動不安,楊樹的花隨風飄浮不定。比喻女子用情不一,作風輕浮。
【出處】元·古杭書會《小孫屠》:“你休得強惺惺,楊花水性無憑準。”
【例句】~的女人,難免有墮落的一天。
水中撈月
【注音】shuǐ zhōng lāo yuè
【解詞】揮:從水裏取東西。
【解義】到水裏打撈月亮。
【出處】宋·黃庭堅《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例句】挖空心思籌劃,費盡力氣奔波,結果卻是~。
shùn
順理成章
【注音】shùn lǐ chéng zhāng
【解詞】理:條理。章:章法。
【解義】寫文章,做事隻要順著條理,就能圓滿完成。也指做事要合乎道理。
【出處】清·李光地《朱子全書·〈論語〉》:“文者,順理成章之謂。”
【例句】主任不在,秘書作主似乎是~的事。
順藤摸瓜
【注音】shùn téng mō guā
【解詞】藤:瓜藤。
【解義】順著瓜藤蔓去尋瓜。比喻根據線索,進一步追根究底。
【例句】公安人員~,破獲了一個盜竊自行車的團夥。
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注音】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
【解詞】順:依順。逆:違逆。
【解義】順從我的就可以活下去,違背我的就遭滅亡。
【出處】《莊子·盜蹠》:“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例句】這個惡霸公開叫囂:~。
瞬息萬變
【注音】shùn xī wàn biàn
【解詞】瞬:一眨眼。息:呼吸。
【解義】形容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繁多。
【出處】魯迅《書信·致章廷謙》:“世事瞬息萬變,我輩消息不靈,所以也莫明其妙。”
【例句】大草原上的氣候~,真讓人難以預測。
shuō
說長道短
【注音】shuō cháng dào duǎn
【解詞】長、短:是非,好壞。
【解義】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心裏未嚐不慮到日後有個人說長道短,眾口難辭。”
【例句】對老師有意見,應當很有禮貌地提出,不要在背後~。
說三道四
【注音】shuō sān dào sì
【解詞】道:說、講。
【解義】指任意亂說亂講,惹是生非。
【出處】唐·宋若莘《女論語·學禮章》:“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遍鄉村說三道四。”
【例句】碎嘴子王婆在~,知道她底細的人看一眼就遠遠地走開了,隻有那些異鄉喜滋滋地聽著,聊以解悶。
sī
司空見慣
【注音】sī kōng jiàn guàn
【解詞】司空:古代官名。
【解義】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幸虧洋提督早已司空見慣,看他磕頭,昂不為禮。”
【例句】他擺出一副~的樣子,故作老練。
絲絲入扣
【注音】sī sī rù kòu
【解詞】扣:即“筘”,織布機上的主要機件之一,織布時緯紗穿入經紗層後,依靠鋼筘的推壓使經緯交織構成織物。
【解義】織布時,每條經線都毫不錯亂地從筘中通過。比喻做得十分細致,完全合拍。現在多指文章或藝術表演。
【出處】清·張潮《討蜘蛛檄》:“垂天之網,不須軋軋鳴機布,織地之繩,亦且絲絲入扣。”
【例句】一些娛樂性很強的電視連續劇,~,情節跌宕,十分受觀眾歡迎。
sǐ
死不瞑目
【注音】sǐ bù míng mù
【解詞】瞑目:閉眼。
【解義】死了也不閉眼。指人將死的時候還有放不下的事情。也形容心有不甘。
【出處】《三國誌·吳書·孫堅傳》:“堅曰:卓(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例句】王老漢發誓,不把北山栽滿樹,他~。
死灰複燃
【注音】sǐ huī fù rán
【解詞】死灰:燃燒後餘下的灰燼。燃:燒著。
【解義】灰燼重又燃著。原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後也比喻已經停歇的事物又重新活躍起來。
【出處】《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坐法抵罪,蒙(蒙縣)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複燃乎?’田甲曰:‘燃即溺之。’”
【例句】一些打著漂亮的旗幟,標榜自己是為人們服務的,其實,他們是反動組織~。
死皮賴臉
【注音】sǐ pí lài liǎn
【解詞】臉:臉麵,臉皮。
【解義】沒羞沒臊臉皮厚。形容胡攪蠻纏、死不要臉的無賴形象。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還虧是我呢!要是別的,死皮賴臉的三日兩頭兒來纏舅舅。”
【例句】他就是~的纏著你,讓你沒有辦法。
死心塌地
【注音】sǐ xīn tā dì
【解詞】死心:下定決心,定下主意,不再改變。
【解義】原來形容心裏踏實,斷了某一方麵的想念。現也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多含貶義。
【出處】元·喬孟符《鴛鴦被》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方才死心塌地。”
【例句】他~地與這夥人一齊幹壞事。
死有餘辜
【注音】sǐ yǒu yú gū
【解詞】辜:罪。
【解義】判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過。形容罪大惡極。
【出處】《漢書·路溫舒傳》:“蓋秦當之成,雖咎繇(皋陶)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
【例句】他這個暴徒,一連搶劫7輛出租車,殺死六個人,處於極刑,也是~。
sì
四麵楚歌
【注音】sì miàn chǔ gē
【解詞】楚:楚人。歌:歌聲。
【解義】用以比喻孤立無援、四麵受敵的處境。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大驚……之多也。”
【例句】台獨分已經~,在海內外不得人心。
似是而非
【注音】sì shì ér fēi
【解詞】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
【解義】似乎是對的,其實是錯的。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崇敬》:“嫌疑象類,似是而非。”
【例句】寫作時,不可說大話,說空話,說~的話,而應該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肆無忌憚
【注音】sì wú jì dàn
【解詞】肆:放縱。忌憚:顧忌和畏懼。
【解義】任意而行,毫不顧忌和畏懼。
【出處】《禮中·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例句】一夥暴徒賊膽包天,竟~地搶劫汽車,被我公安戰士當場抓獲。
sǒng
聳人聽聞
【注音】sǒng rén tīng wén
【解詞】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
【解義】指故意誇大事實或作過於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出處】清·方苞《談大誥》:“蓋紂之罪,可列數以聳人聽。”
【例句】為了出名,他編造了一則~的消息,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
sù
肅然起敬
【注音】sù rán qǐ jìng
【解詞】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
【解義】形容看到、聽到或想到某一動人的事跡後出現的恭敬、欽佩的態度和心情。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箴規》:“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綴。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例句】望著老紅軍瘦弱的身體,聽著他身經百戰的動人故事,在場的莫不對他~。
素不相識
【注音】sù bù xiāng shí
【解詞】素:平素,向來。
【解義】向來不認識。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這官人是誰,素不相識,緣何便拜灑家?”
【例句】我與他,分明是~,卻怎麼如同麵對一個曆經劫難,久別重逢的友人?
素昧平生
【注音】sù mèi píng shēng
【解詞】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
【解義】彼此一向不了解,多指素不相識的情況。
【出處】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贈田叟》詩:“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
【例句】他無緣結識李大爺,李大爺也與他~。
suí
隨波逐流
【注音】suí bō zhú liú
【解詞】逐:追隨。
【解義】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飄蕩。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曆代三》:“謝安又勝王導。石林說王導隻是隨波逐流底人,謝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於中原”。
【例句】憤世嫉俗的大哥現在也變得~了。
隨風轉舵
【注音】suí fēng zhuǎn duò
【解詞】隨:順著。轉:轉動。
【解義】比喻沒有明確的方向或主張,隻是順著情勢轉變,以求適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八回:“眼見得城池不濟事了,各人自思隨風轉舵。”
【例句】這個人善於~,因此他在官場中平步青雲。
隨機應變
【注音】suí jī yìng biàn
【解詞】隨:順從。應:應付。
【解義】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出處】《舊唐書·郭孝恪傳》:“孝恪於青城宮進策太宗曰:‘……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太宗然其計。”
【例句】這個演員在台上能~地處理意外情況。
隨心所欲
【注音】suí xīn suǒ yù
【解詞】隨:聽任。欲:想要,希望。
【解義】心裏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個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隨心所欲,因此發了癖性。”
【例句】~的漫談令他們十分愉快。
隨遇而安
【注音】suí yù ér ān
【解詞】隨:順從。遇:遭遇。安:安然。
【解義】不管遇到什麼環境,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滿足。
【出處】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何叔京》:“安士者,隨所遇而安也。”
【例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勇往直前,不應~。
T
tài
泰然自若
【注音】tài rán zì ruò
【解詞】泰然:安靜、鎮靜或滿不介意的樣子。自若:不變常態。
【解義】不以為意,跟平常一樣。形容處境不利或情況緊急時,態度鎮靜、自然。
【出處】《金史·顏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例句】雖然聽課的外校老師很多,可我們王老師還是~,毫不緊張。
tān
貪得無厭
【注音】tān dé wú yàn
【解詞】厭:滿足。
【解義】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九卷:“凡有人心,莫不怨憤!又內竭脂膏於土木,外竭筋骨於幹戈。用民不恤,貪得無厭。”
【例句】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是個吝嗇成性、~的典型人物。
貪生怕死
【注音】tān shēng pà sǐ
【解詞】貪:貪戀。
【解義】貪戀生存,害怕死亡。多指麵臨危及生命的關頭,隻求能夠活命而不顧道義。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人情莫不貪生怕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用有不得已也。”
【例句】吉鴻昌被俘後,誓不作~的懦夫,最後仰天長嘯,直視著敵人的槍口,視死如歸,從容就義。
貪贓枉法
【注音】tān zāng wǎng fǎ
【解詞】贓:贓物。枉:破壞,歪曲。
【解義】利用職權貪汙受賄,破壞法紀。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臨安裏錢婆留發跡》:“做官的貪贓枉法得的錢鈔,此乃不義之財,取之無礙。”
【例句】真正的共產黨員是決不該~的。
tán
曇花一現
【注音】tán huā yī xiàn
【解詞】曇花:印度梵語“優曇缽花”的簡稱,花白色。
【解義】現常指原產在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熱帶森林中的附生類型的仙人掌科植物,形態奇特,花美而香,但開花時間很短,而且是在夜間開放。按照佛教傳說,隻有轉輪王出世,優曇缽花才開放。本指曇花難得出現。現用以比喻事物存在時間極短,就很快消逝了。
【出處】清·梁啟超《王荊公傳》第十二章:“使非中道廢棄,繼續其業以至今日,則豈不足以自豪於世界耶!即此曇花一現,已足炮國學術史之光矣。”
【例句】古典名著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以至於流傳至今,仍然讓人愛不釋手,使那些~的流行小說相形見絀。
談虎色變
【注音】tán hǔ sè biàn
【解詞】色:臉色。
【解義】原指曾被虎所傷過的人一談虎就恐懼變色。表示隻有親身實踐過的人才有真知。後比喻一提起曾身受其害的事情精神就過度緊張。
【出處】宋·程頤《河南程氏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嚐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
【例句】這片木屋區的居民,一聽到“火災”二字,就有點~。
談笑風生
【注音】tán xiào fēng shēng
【解詞】談:說話。
【解義】形容說話時又說又笑,興致勃勃而有風趣。
【出處】宋·汪藻《浮溪集·鮑吏部集序》:“風度凝遠,如晉宋間人,談笑風生,坐者皆屈。”
【例句】老遠就看見張老師和幾個同學~地走過來了。
談笑自若
【注音】tán xiào zì ruò
【解詞】自若:跟平常一樣。
【解義】說笑態度自然。指處在不平常的情況之下,毫不介意,依然有說有笑,不失常態。
【出處】《三國誌·吳書·甘寧傳》:“寧受攻累日,敵設高樓,雨射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
【例句】盡管張老師在病床上~,但同學們還是忍不住低聲哭泣起來,因為他們明白,這也許是和張老師會見的最後一麵了。
tǎn
忐忑不定
【注音】tǎn tè bù dìng
【解詞】忐忑:心跳上跳下,心神不定。
【解義】心裏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
【出處】清·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卷:“兩道台聽了這話,心裏忐忑不定,隻得回道:‘這些亡命之徒,聽說頗有點火器,此次帶兵前去,若不帶點防備,萬一那邊當真開了槍,這邊便成了徒手抵禦了。’
【例句】冬冬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怕媽媽打罵他,心裏一直~。
tàn
探囊取物
【注音】tàn náng qǔ wù
【解詞】囊:袋子。
【解義】伸手到袋子裏取東西。比喻輕而易舉地能夠辦成某件事情。
【出處】無名氏《怒斬關平》第一折:“我覷那兩員賊將,如掌上觀紋,探囊取物。”
【例句】這件事好辦,~而已。
探頭探腦
【注音】tàn tóu tàn nǎo
【解詞】探:頭或上身向前伸出。
【解義】伸著頭向周圍探望。多形容動作鬼鬼祟祟。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五》:“時時去他那下探頭探腦,心下也須疑它那下有個好處在。”
【例句】幾個特務在任弼時的院外~,窺視著裏麵的動靜。
táng
堂而皇之
【注音】táng ér huáng zhī
【解詞】堂: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皇:古代沒有四壁的宮室。堂皇:本作“堂隍”,官署的大堂,引申為雄偉、正大。
【解義】形容端正莊嚴或雄偉有氣派。也形容文章富麗而有氣派。
【出處】鄒韜奮《經曆·踏進了約翰》:“坐在一排一排的矮椅上,和跪下的樣子也差不多,大家便實行馬虎主義,還是堂而皇之地坐著。”
【例句】這件事他從頭到尾都很清楚,可是剛才給林科長那番~的話語當頭一罩,就不敢多嘴了。
螳臂當車
【注音】táng bì dǎng chē
【解詞】當:阻擋。
【解義】螳螂舉足想擋住車子前進。比喻不自量力,妄圖抗拒強大的力量或做辦不到的事情。
【出處】《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例句】你們赤手空拳去對付人家的洋槍洋炮,豈不是~。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注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詞】捕:捕捉。
【解義】比喻隻顧眼前有利可圖,卻料不到禍害就要臨到自己的頭上。或貪圖眼前小利而不知遺下後患。
【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黃鵲從而利之,見利而戽其真。”
【例句】王三握著匕首貼近窗戶,卻不料牆頭上一個黑衣人正手握暗器瞄準了他,真是~。
tāo
滔滔不竭
【注音】tāo tāo bù jié
【解詞】滔滔:波浪滾滾流動,連續不斷的樣子。
【解義】原指河水不停地奔流,永遠不會止息。後也形容連續不斷,多指說話流暢,有時也指人流、淚水等。
【出處】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西則回江永指,長波天合,滔滔何窮,漫漫安竭。”
【例句】爸爸~地講起他的光榮曆史。
滔天之罪
【注音】tāo tiān zhī zuì
【解詞】滔天:漫天。
【解義】彌大的大罪。形容罪惡極大。
【出處】明·羅貫中《風雲會》第四折:“據著你外作禽荒,內貪淫欲,滔天之罪,理合法更淩遲。”
【例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了~。
韜光養晦
【注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解詞】韜:本為劍套,比喻隱藏。光:光芒,鋒芒。晦:昏暗,不清晰。養晦:暫且隱退之意。
【解義】比喻暫且隱藏自己的鋒芒或才能,不使表現出來。
【出處】南朝·梁·蕭統《靖節先生傳序》:“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桃李遍天下
【注音】táo lǐ biàn tiān xià
【解詞】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可培植的優秀人才。
【解義】比喻一個到處都有學生或由他推薦出來做官的人。
【出處】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例句】這位老教師,任教幾十年,~。
陶然自得
【注音】táo rán zì dé
【解義】自己覺得快意。
【出處】宋·林正夫《恬沁園春》:“但無思無慮,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例句】午飯後,他~地躺在椅子上。
tí
提心吊膽
【注音】tí xīn diào dǎn
【解詞】吊:懸起。
【解義】心、膽好像懸起沒有著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他勸我再莫行凶,歸依佛法,盡殷勤保護取經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後自有好處。故此晝夜提心,晨昏吊膽,隻等師父來救我脫身。”
【例句】今天我沒有寫作業,一到學校就~地等著挨批評。
啼笑皆非
【注音】tí xiào jiē fēi
【解詞】啼笑:哭和笑。皆:全、都。非:不對。
【解義】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為既令人感到難堪,又令人覺得可笑。
【出處】李商隱《槿花二首》:“殷鮮一相雜,啼笑兩難分。”
【例句】當我們走進後院時,隻見那個胖財主正往牆洞裏鑽,由於他胖,怎麼也鑽不過去,看著他那~的窘相,我也忍不住地笑了起來。
tǐ
體貼入微
【注音】tǐ tiē rù wēi
【解詞】體貼:替人著想給予關切、照顧。入微:很小的地方都關心到了。
【解義】原指體會忖度達到細微程度。多用於描寫刻畫。後多用來形容對人物照顧細心而周到。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八回:“澄波道:‘……做買賣的人,隻要心平點,少看點利錢,那些貧民便受惠了。’我笑道:‘這有謂體貼入微了。’”
【例句】由於白衣天使~的照顧,他的傷病漸漸痊愈了,出院時,這位漢子掉下了感激的熱淚。
體無完膚
【注音】tǐ wú wán fū
【解詞】體:身體。完:完好。膚:皮膚。
【解義】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渾身都是傷痕。後也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多指文章、論點)被評擊、批駁得不成樣子。
【出處】《舊五代史·唐·明宗紀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櫛風沐雨,冒刃血戰,體無完膚,何艱險之不曆!”
【例句】你那篇稿子幾經刪改,已經~了。
tiān
天崩地裂
【注音】tiān bēng dì liè
【解詞】崩:塌毀。坼:裂開。
【解義】天塌地裂。比喻令人震驚的重大事變。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例句】一道閃電劃過,緊接著一聲炸雷,就像~一樣。
天不怕,地不怕
【注音】tiān bù pà,dì bù pà
【解詞】怕:害怕。
【解義】什麼都不怕。形容無所顧忌。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老爺小時何曾像你這第天不怕,地不怕的。”
【例句】看著他那副~的樣子,我不禁想笑。
天長地久
【注音】tiān cháng dì jiǔ
【解詞】久:久遠。
【解義】本指天地存在的時間久遠。後多用來形容時間悠長,多指感情永遠不變。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例句】臨別時,他說:“願我們的友誼~。”
天長日久
【注音】tiān cháng rì jiǔ
【解詞】久:長久。
【解義】原指白天時間長,日照時間久。後多指時間長,日子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我聽見這話氣的什麼兒似的。後來打聽是夜說的,又察不出來。日久天長,這些奴才們跟前,怎麼說嘴呢?”
【例句】應該每天堅持寫點什麼,~,你的寫作能力就會提高。
天從人願
【注音】tiān cóng rén yuàn
【解詞】從:順從。願:願意,心願。
【解義】是天順從人的意願。形容事情恰如所願,合乎心願。
【出處】《尚書·泰誓》:“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例句】小明這次順利考上大學,真是~。
天地不容
【注音】tiān dì bù róng
【解詞】天地:天地之間,人世間。容:寬容。
【解義】天地所不能容納。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與事。
【出處】《晉書·司馬休之傳》:“文思事意,遠近所知……而了無愧心,久絕表疏,此是天地所不容。”
【例句】對於那些罪行嚴重、死心塌地的漢奸,~,必須盡快地予以嚴厲的製裁。
天翻地覆
【注音】tiān fān dì fù
【解詞】覆:翻過來。
【解義】形容變化異常巨大,多指社會製度或現狀徹底改變。也形容顛倒混亂,鬧得很凶。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零五回:“那時,一屋子人,扯這個,扯那個,正鬧得翻天覆地。”
【例句】跟過去相比,這個城市的麵貌發生了~的變化。
天各一方
【注音】tiān gè yì fāng
【解義】各在天底下的一邊。形容離別後各居一地,相距遙遠。
【出處】《古詩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與群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
【例句】他倆大學畢業後,一個去了東北,一個去了西南,~,很難相會。
天花亂墜
【注音】tiān huā luàn zhuì
【解詞】墜:墜落,飄落。
【解義】①佛教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紛紛降落下來。後用來比喻說話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誇張的,不切實際的。②形容雪花紛紛飄落。
【出處】宋·陸遊《劍南詩稿·一二·擬峴台觀雪》:“山川滅沒雪作海,亂墜天花自成態。”
【例句】任憑他說得~,我就是不動心。
天荒地老
【注音】tiān huāng dì lǎo
【解詞】老:蒼老。
【解義】天荒汙,地蒼老。比喻經過的時間很久很久。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詩:“王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天經地義
【注音】tiān jīng dì yì
【解詞】經:道,原則。義:理。
【解義】天地間曆久不變的常道。現指不可改變的道理,也比喻理所當然,無可置疑。
【出處】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天經地義之德,因心必盡。”
【例句】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的事。
天倫之樂
【注音】tiān lún zhī lè
【解詞】天倫:指兄弟,兄先弟後,為天然倫次,後泛指父母、兄弟等天然的親屬關係。
【解義】指兄弟間團聚的歡樂,也指骨肉團聚的歡樂。
【出處】明·歸有光《震川集·鄭母唐夫人八十壽序》:“伯魯夫婦偕老,今年六十,而其子已有孫,於是鄭氏五世矣。父母夫婦兄弟子孫,皆全天倫之樂,求之於世,蓋無有也。”
【例句】老人的惟一願望就是與兒孫團聚,共享~。
天羅地網
【注音】tiān luó dì wǎng
【解詞】羅:捕鳥的網。
【解義】天空、地麵所張設的羅網。比喻嚴密的包圍圈。多指對敵人、逃犯的嚴密防範。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回:“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各營門提鈴喝號,將那山圍繞的水泄不通。”
【例句】我們已經設下了~,這夥犯罪分子是逃不出去的。
天馬行空
【注音】tiān mǎ xíng kōng
【解詞】天馬:漢朝時得自西域大宛的良馬,意即“神馬”。行:騰空飛馳。
【解義】天馬奔馳於太空,像是騰空飛行一樣神速。比喻才思縱橫,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出處】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例句】這個人一貫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獨往獨來。長此以往,後果令人擔憂。
天女散花
【注音】tiān nǚ sàn huā
【解義】本是佛經故事,講天女散下花來,以花著不著身來驗證諸菩薩同弟子的向道之心,如果俗法未盡,花即著身。後多借用來形容大雪紛飛或絢麗紛呈的景象。
【出處】宋·陸遊《夜大雪歌》:“初疑天女下散花,複恐麻姑行擲米。”
【例句】節日的禮花如同~,美麗極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注音】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解詞】天網:天道之網,指上天的懲罰。恢恢:寬廣的樣子。疏:稀疏。漏:遺漏。
【解義】天道像一張網,極為廣闊,網孔稀疏,但作惡者卻逃不出天道的懲罰。後也借指國家法網雖寬,但決不會漏掉一個壞人。
【出處】《老子》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例句】~,幹壞事的人決沒有好下場!
天涯比鄰
【注音】tiān yá bǐ lín
【解詞】天涯:天邊。比鄰:近鄰。
【解義】知己朋友雖然遠在天邊,但彼此情感仍和在近鄰一樣。
【出處】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例句】你我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我們心心相印,~。
天災人禍
【注音】tiān zāi rén huò
【解詞】災:災害,災難。
【解義】①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禍害。泛指各種災難。②借用來指害人精。
【出處】《管子·內業》:“不逢天災,不遇人害,謂之聖人。”
【例句】那陣子~接連不斷,人們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國家麵臨著嚴重的困難。
天造地設
【注音】tiān zào dì shè
【解詞】設:設置。
【解義】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也指事物設置或配合得自然而得體。
【出處】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水北胡氏園》:“天造地設,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陽獨有此園耳。”
【例句】這個~的幽美水洞是夏季旅遊的好地方。
天真爛慢
【注音】tiān zhēn làn màn
【解詞】天真:心地單純,不虛偽做作。爛漫:坦率自然。
【解義】原指不矯飾,不做作,純真自然。後世多用來形容兒童心地單純,性情直率。
【出處】宋·嶽珂《室真齋法書讚》第五卷:“予按長史以草聖得名,蓋其天真爛慢,妙入神品。”
【例句】看著那群~的孩子們,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
天誅地滅
【注音】tiān zhū dì miè
【解詞】誅:殺。滅:滅亡。
【解義】指為天地所不容而喪命。多用作賭咒語。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且收過了這本明白帳目。若上麵有半點私心,天地誅滅。”
【例句】“人不為己,~”,這個封建社會的信條在公有製的社會主義時期終於垮下去了,“大公無私”成了社會的美德。”
天姿國色
【注音】tiān zī guó sè
【解詞】天姿:天生的麗姿。國色:女子美色冠絕全國。
【解義】形容女子容貌極其美麗。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這是河中開府崔相國的小姐,世間有此等之女,豈非天姿國色乎!”
tián
恬不知恥
【注音】tián bù zhī chǐ
【解詞】知:知道。恥:羞恥。
【解義】指對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為安然處之,不以為恥。
【出處】唐·馮贄《雲仙雜記》第八卷:“倪芳飯後,必有狂怪,恬然不恥。”
【例句】他幹了許多見不得人的事,還~地到處宣揚。
甜言蜜語
【注音】tián yán mì yǔ
【解詞】言:語言。
【解義】話語像蜜糖一樣的甜。比喻為了騙人或討好別人而說的好聽的話。
【出處】明·徐複祚《宵光劍傳奇》:“甜言蜜語三冬暖,血汙遊魂萬裏沙。”
【例句】剛才書記的話沒錯,你,就是給寧秋芳這批人捧糊塗了,廠長正確,廠長英明,~把你捧上了天。
tiáo
條分縷析
【注音】tiáo fēn lǚ xī
【解詞】縷:線。
【解義】細致地解剖分析。形容分析得細致而有條理。
【出處】清·胡達源《北子箴言·擴才識》:“大則旋乾轉坤,密則分條析縷。”
【例句】將這篇文章~後,寫出各段的段意,然後歸納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tiě
鐵案如山
【注音】tiě àn rú shān
【解詞】如:像。
【解義】證據確鑿或做出最後結論的案件,像山那樣不能推翻。
【出處】明·孟稱舜《殘唐再創·醉中天》第一卷:“轆轆的似風車樣轉,道不的鐵案如山。”
【例句】~,隻有乖乖低頭認罪,才是犯罪分子的惟一出路。
鐵腸石心
【注音】tiě cháng shí xīn
【解詞】石:石頭。
【解義】心腸堅如鐵石。形容人不易為感情所動。
【出處】《舊唐書·玄宗本紀論》:“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耳之聰,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
【例句】他生就一副~,任誰也打動不了他的心,隻有“藝術”這兩個內涵無窮的字,深深根植於他的心中,讓他追尋。
鐵麵無私
【注音】tiě miàn wú sī
【解詞】無:沒有。
【解義】形容公正嚴明,不徇私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麵無私的,不比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例句】李局長辦事從來都是~,因而受到群眾好評。
鐵樹開花
【注音】tiě shù kāi huā
【解詞】鐵樹:一指鐵做的樹;一指蘇鐵,產於南方,不常開花,移植北方後,往往若幹年才開一次。
【解義】比喻非常罕見或很難實現的事。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冥判》:“怎按下筆尖頭,插入一百四十二重無間地獄,鐵樹開花。”
【例句】不是什麼值得激動的大事,更不是“~”,他卻樂得眉開眼笑,仿佛中了狀元,逢人便拉住敘說。
tīng
聽之任之
【注音】tīng zhī rèn zhī
【解詞】任:放任,放縱。
【解義】由著事物自己發展變化而不過問。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見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不憤恨,不勸告,不製止,不解釋,聽之任之。這是第八種。”
【例句】對於損害公物行為,決不能~。
tíng
亭亭玉立
【注音】tíng tíng yù lì
【解詞】亭亭:直立、高聳的樣子。
【解義】形容人(多指美女)身材細長清秀或花木等形體挺拔多姿。
【出處】漢·蔡邕《協初賦》:“其既遠也,若披雲緣漢見織女,立若碧山亭亭豎,動若翡翠奮其羽。”
【例句】時裝模特~地站在T型舞台上。
停滯不前
【注音】tíng zhì bù qián
【解詞】滯:停留不動。
【解義】停留下來,不繼續前進。
【出處】清·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凡百學問,莫不發源於上古,而或則逐漸發達,或則停滯不前,彼停滯焉者,必為之阻力者也。”
【例句】由於他脫離了實踐,所以理論上一直~,沒有任何突破。
tǐng
挺身而出
【注音】tǐng shēn ér chū
【解詞】挺:挺起身來,勇敢剛毅的樣子。
【解義】形容遇到危難時,勇敢地站出來,擔當其任。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前者賊寇相迫……小生挺身而出,作書與杜將軍,庶幾得免夫人之禍。”
【例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有識之士都應該~。
鋌而走險
【注音】tǐng ér zǒu xiǎn
【解詞】鋌:快走的樣子。走險:向險處走去。
【解義】指因智窮無路可走或逼迫而采取冒險行動。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碰了荒年。也少不了這班人,不然,鬧出那鋌而走險的,更是不得了了。”
【例句】布署完任務後,局長又說:“各組要密切配合,動作要快,行動要果斷,要防止這夥犯罪分子~”。
tōng
通情達理
【注音】tōng qíng dá lǐ
【解詞】通、達:明白、通曉。
【解義】通達人情事理。形容說話、做事合乎常情,很講道理。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五回:“隻因民間有萬不通情達理者,遂爾家有殊俗。”
【例句】媽媽一向~,大家都很尊重她。
通權達變
【注音】tōng quán dá biàn
【解詞】權:權宜,變通。達:通曉。
【解義】適應客觀情況或實際需要,不拘守於常規,而采取靈活變通的辦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這些東西還該隨身佩帶的;隻是如今人心不古,你若帶在身上,在家必嘩以為怪,隻好通權達變,放在手下備用罷。”
【例句】作為公司領導人,在處理問題時當然要堅持原則,但~也是不可少的。
通宵達旦
【注音】tōng xiāo dá dàn
【解詞】宵:整夜。旦:天明。
【解義】整整一夜直到天亮。
【出處】《北齊書·文宣紀》第四卷:“或躬自鼓舞,歌謳不息,從旦通宵,以夜繼晝”。
【例句】考試的前幾天,有幾個教室的燈~地亮著。
tóng
同仇敵愾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解詞】同仇:共同對敵。敵愾:抵抗所怨恨的人。
【解義】意謂共同懷著無比的仇恨和憤怒,戮力同心抵抗敵人。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鈔·閱邸抄賊》:“勒成部伍如軍令,戰死沙場亦鬼雄;都是國家培養出,同仇敵愾到兒童。”
【例句】全國軍民~,憤怒聲討敵人侵犯我邊境的罪行。
同床異夢
【注音】tóng chuáng yì mèng
【解詞】異:不同。
【解義】同睡一張床,各做各的夢。比喻共同相處而各有打算。
【出處】宋·陳亮《與朱元晦秘書書》:“同床各做夢,周公旦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說到孔明哉!”
【例句】既然大家在一起做事,就應該齊心協力,而不能~。
同甘共苦
【注音】tóng gān gòng kǔ
【解詞】同:共同。
【解義】指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擔艱苦,同歡樂,共患難。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例句】在抗災搶險活動中,軍民~,並肩戰鬥,譜寫了友誼的新篇章。
同歸於盡
【注音】tóng guī yú jìn
【解詞】盡:死亡,滅亡。
【解義】一同死亡或消滅,一起化為烏有。
【出處】清·姬文《市聲》第十四回:“隻圖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艱難,弄到後來,不是同歸於盡嗎?”
【例句】王成衝進敵群拉響爆破筒,與敵人~。
同流合汙
【注音】tóng liú hé wū
【解詞】合:混合,混同。
【解義】指沒有獨立的節操,混同於流俗,隨世而浮沉。後也指隨壞人一起幹壞事。
【出處】清·何紹基《使黔草自序》:“同流合汙,胸無是非,或逐時好,或傍古人,是之謂俗。”
【例句】他為政清廉,怎麼會同貪汙分子~呢?
同室操戈
【注音】tóng shì cāo gē
【解詞】同室:同處一室。操:拿起。戈:古兵器。
【解義】自家人動起了刀槍。比喻兄弟爭吵或內部爭鬥。
【出處】清·江藩《國朝宋學淵源記》卷上:“然而為宋學者,不第攻漢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
【例句】兄弟之間為這點小事就~,太不應該了。
同心同德
【注音】tóng xīn tóng dé
【解詞】同:同一種。心:心意。
【解義】同一心意,同一信念。形容思想、行動一致。
【出處】《尚書·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例句】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全國人民都在~地加快改革步伐,力爭在短時間內,把我國經濟建設搞上去。
同舟共濟
【注音】tóng zhōu gòng jì
【解詞】舟:船。
【解義】同乘一條船一起過河。比喻共處於艱危的環境中,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出處】宋·劉克莊《賀宋總領除農小啟》:“公獨憂民而體國……有同舟共濟之心,無袖無旁觀之意。”
【例句】為了奪得金牌,大家必須~。
童顏鶴發
【注音】tóng yán hè fà
【解詞】童:兒童。
【解義】像兒童麵頰一樣紅潤的臉色,像鶴的羽毛一樣雪白的頭發。形容白發老人神采奕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
【例句】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太難得了。
tòng
痛不欲生
【注音】tòng bù yù shēng
【解詞】痛:悲痛。欲:想要。
【解義】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形容悲痛到了極點。
【出處】宋·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例句】老王聽到兒子溺水而死,~,一下子病倒了。
痛定思痛
【注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解詞】思:回想。
【解義】悲痛的心情平靜之後,回想當時的痛苦。後指遭受的痛苦在心靈上留下極深的創傷,待平靜之後,追思當時所受的痛苦,倍加傷心。
【出處】宋·文天祥《文山全集·指南錄後序》第十三卷:“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例句】小王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她決定改掉學習不認真的壞毛病。
痛改前非
【注音】tòng gǎi qián fēi
【解詞】痛:徹底。非:錯。
【解義】下決心徹底改正錯誤。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七卷:“嗣後若痛改前非,立誌奮讀,圖個上進,方可遮蓋這場羞辱。”
【例句】雖然你犯了嚴重錯誤,但隻要能~,大家還是會原諒的。
痛心疾首
【注音】tòng xīn jí shǒu
【解詞】疾首:頭痛。
【解義】形容痛恨到極點。
【出處】晉·潘嶽《楊促武誄》:“臨命忘身,顧戀慈母;哀哀慈母,痛心疾首。”
【例句】當年青春虛度,如今一事無成,雖~,也仍然於事無補了。
tōu
偷梁換柱
【注音】tōu liáng huàn zhù
【解詞】梁:屋梁,房梁。
【解義】原意是手托房梁換柱子,形容力大無窮。後多用來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變事物的內容或事物的性質。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之計,自己也不好過瀟湘館來,竟未能少盡姊妹之情,真真可憐可歎!”
【例句】這次外國電影製片廠采用~的手法,把這部進步的作品改得麵目全非。
偷天換日
【注音】tōu tiān huàn rì
【解詞】換:改變,變換。
【解義】比喻玩弄手法,欺上瞞下,暗中改變重大事物的真相。
【出處】清·李漁《憐香伴·簾阻》:“轉劣為優人莫測,偷天換日鬼難防。”
【例句】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卻要~,嫁禍於人,這是絕對辦不到的。
tóu
頭重腳輕
【注音】tóu zhòng jiǎo qīng
【解義】①頭過重,腳過輕,容易倒置。多用來形容頭腦發脹,立腳不穩。②上麵重,下麵輕。比喻基礎不牢。③前頭分量重,後頭分量輕,各部分不相協調。
【出處】清·無名氏《師友詩傳續錄》第三十九卷:“古詩忌頭重腳輕之病。”
【例句】我剛喝了一杯啤酒,就有~的感覺了。
投筆從戎
【注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解詞】戎:軍事,軍隊。
【解義】指文人從軍。
【出處】唐·陳子昂《為金吾將軍陳令英請免官表》:“始年十八,投筆從戎,西逾流沙,東絕滄海,南征北伐,無所不至。”
【例句】東漢人班超不願在筆墨之間討生活,毅然~,到邊疆去建功立業。
投機取巧
【注音】tóu jī qǔ qiǎo
【解詞】投機:尋時機,鑽空子。取巧:耍狡猾的手段占便宜。
【解義】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個人私利。也指不願付出勞動,而憑借騙人或耍小聰明的手法取得成功。
【例句】他這個人幹活一貫藏奸耍滑,~,這次優化組合被甩了出來也是情理之中。
投井下石
【注音】tóu jǐng xià shí
【解詞】石:石頭。
【解義】投到阱裏,又下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出處】《後漢通俗演義》第三十回:“宋揚削職歸裏,最可恨的是郡縣有司,投阱下石,更將揚砌入罪案,捕係獄中。”
【例句】做人就應該光明磊落,~的勾當我是幹不出來的,這點請大家放心。
投其所好
【注音】tóu qí suǒ hào
【解詞】好:愛好。
【解義】指迎合他所愛好的,曲意順從他的意思,使其歡心。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宰我、子員、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例句】這個特務非常狡猾,為了搞到情報而拉攏小王,~,答應幫助小王搞到出國護照。
tū
突飛猛進
【注音】tū fēi měng jìn
【解詞】猛:迅猛,迅速。
【解義】形容發展、進步、提高異常迅速。
【出處】鄒韜奮《患難餘生記》三:“頑固派反動派不自反省其失敗之所由來,而徒懷恨於進步文化的突飛猛進。”
【例句】我國的工業、農業、科學事業有了~的發展。
突如其來
【注音】tū rú qí lái
【解詞】突:突然。
【解義】指出乎意料地突然來到;突然發生。
【出處】宋·方恬《西漢論》:“漢之風俗委靡,以成王氏之禍,反複求之,已見於開國之初。天下之事變,安有突如其來者哉?”
【例句】他聽到這~的噩耗,立刻驚呆了。
tú
圖謀不軌
【注音】tú móu bù guǐ
【解詞】不軌:越出常軌,違反法紀。
【解義】後指暗中謀劃叛亂活動。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例句】王張江姚暗中勾結,~,終於被曆史車輪輾碎。
荼毒生靈
【注音】tú dú shēng líng
【解詞】荼毒:毒害,殘害。生靈:生民,老百姓。
【解義】肆意殘害老百姓。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彼腹得果,可免荼毒生靈。”
【例句】封建社會裏,帝王將相們不惜~以維護自己的統治。
徒勞無益
【注音】tú láo wú yì
【解詞】無:沒有。益:好處。
【解義】枉費勞力,毫無好處。形容費力不討好。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有司分考》:“況平時考官,名省俱已聘定足數。欲減其數,則苦於時迫路遙,欲聽其來,則不免徒勞無益,將若之何而可哉?”
【例句】在一個人能力無法盡力發揮的位置,做任何事都是~的,不如選擇一個能夠發揮特長的地方。
徒有虛名
【注音】tú yǒu xū míng
【解詞】名:名聲。
【解義】徒然有個虛名聲而已。形容隻有虛名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也形容名實不符的其它事物。
【出處】《北齊書·李元忠傳》:“計一家不過升鬥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
【例句】他真是一個~,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塗脂抹粉
【注音】tú zhī mǒ fěn
【解詞】脂:胭脂。
【解義】塗上胭脂搽上粉。指婦女梳妝打扮。後比喻以醜惡的事情加以粉飾,企圖掩人耳目。
【出處】宋·劉斧《青瑣高議·王幼玉記》第十卷:“惟我儔塗脂抹粉,巧言令色,以取其財,我思之愧赧無限。”
【例句】我們不要為反動統治者~。
tǔ
土崩瓦解
【注音】tǔ bēng wǎ jiě
【解詞】崩:崩塌。
【解義】像土的崩塌、瓦的分解一樣。形容徹底崩潰,無法收拾。
【出處】漢·徐樂《上武帝書言世務》:“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
【例句】守城的敵軍,在我軍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攻勢麵前,很快就~了。
吐故納新
【注音】tǔ gù nà xīn
【解詞】納:吸收。
【解義】道家養生之術,指人體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氧氣。後也借用來比喻揚棄陳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東西。
【出處】《舊唐書·王遠知傳》:“先生操履夷簡,德業衝粹……吐故納新,食芝餌術,念眾妙於三清之表,反華發於百齡之外。”
【例句】作為一支運動隊,必須~,才能保持高水平。
tù
兔死狗烹
【注音】tù sǐ gǒu pēng
【解詞】兔:兔子。狗:特指打獵的狗。
【解義】兔子死了,獵狗也就被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出過大力的人拋棄或殺掉。多指統治者殺戮功臣。
【出處】明·張景《飛丸記·盟尋泉石》:“還有一等兔死狗烹,銜冤齎誌,如漢代韓、彭,宋朝張、嶽,後來成什麼結果。”
【例句】我為他們賣命了多年,如今他們功成名就,我真怕落得個~的結局。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注音】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
【解詞】悲:悲傷。
【解義】比喻因同類的不幸而感到悲傷。
【出處】金·驪鈺《蘇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說。兔死狐悲,傷類聲淒切。”
【例句】他被老板開除了,我有了一種~的感覺。
tuī
推波助瀾
【注音】tuī bō zhù lán
【解詞】推:推動。助:幫助。
【解義】風吹波浪助長水勢洶湧。後比喻推動某事物的發展並擴大它的影響。
【出處】南朝·宋·鮑照《觀漏賦》:“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瀾。”
【例句】你明知他們不對,卻還~。
推陳出新
【注音】tuī chén chū xīn
【解詞】陳:舊的。
【解義】①新穀登場時,推去糧倉中的陳糧,更換儲備上新糧。②泛指一切事物的除舊更新。多指對舊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以新的麵貌出來。
【出處】宋·費袞《梁溪漫誌·張文潛粥記》:“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例句】我們研究曆史不是為了複古,而是要借鑒曆史,~。
推心置腹
【注音】tuī xīn zhì fù
【解詞】置:交換。
【解義】指真心誠意地待人。
【出處】漢·班固等《東觀漢記·光武皇帝》:“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例句】兩個旅客在賓館裏~地談了一夜,心中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tuì
退避三舍
【注音】tuì bì sān shè
【解詞】舍:古時行軍三十裏為一舍。
【解義】比喻主動讓步,不與對方較量高低。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例句】這位專家的學問很深,一遇到這類問題,連西方有關人士也~,他僅僅三年,著書立說,成了權威。
tūn
吞雲吐霧
【注音】tūn yún tǔ wù
【解詞】霧:雲霧。
【解義】原指山林湖泊的水分經蒸發而變成雲霧,又吸收雲霧的氣體而變為水分。後借指吸食鴉片或吸煙。
【出處】晉·張載《蒙汜池賦》:“幽瀆傍集,潛流獨注,仰承河漢,吐納雲霧。”
【例句】他躺在床上,曲起雙腿在~。
tuō
脫口而出
【注音】tuō kǒu ér chū
【解義】不加思索,隨口說出。也形容說話隨便,沒有思索就隨便說出。也形容才思敏捷,對答如流。
【出處】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八回:“還有他親手注過的《大學》,親手點過的《康熙字典》,雖然不至於通部滾瓜爛熟,大約一部之中,至少亦有一半看熟在肚裏,不然怎麼能夠脫口而出呢?”
【例句】他的翻譯水平真好,無論你問什麼,他都能~。
脫胎換骨
【注音】tuō tāi huàn gǔ
【解詞】換:改變。
【解義】原指經修煉和服食丹藥,脫去凡胎,換俗骨為仙骨。後比喻師法前人不露痕跡,而命題、技巧都有所創新。
【出處】唐·呂岩《寄白龍洞劉道人》:“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
【例句】要叫這樣一支封建軍隊~,改造成“老百姓的軍隊”,勢必得做極艱苦的工作。
脫穎而出
【注音】tuō yǐng ér chū
【解詞】出:露出。
【解義】原指錐子放在布袋裏,自己就穿出來了。後比喻才幹或才華全部顯示出來。
【出處】宋·蘇軾《蘇東坡集·與參寥》:“吳子野至,出穎沙彌行草書,瀟然有塵外意,決知不日脫穎而出,不可複沒矣。”
【例句】改革開放以來,不少有才華的青年~。
W
wā
挖空心思
【注音】wā kōng xīn sī
【解詞】挖空:費盡,想盡。
【解義】形容費盡心計,想盡辦法。常用於貶義。
【出處】魯迅《什麼是“諷刺”?》:“於是挖空心思,給起了一個名目,叫作‘諷刺。’”
【例句】目前,市麵上的一些刊物不是靠提高內容質量來打開銷路,而是~地在標題及刊物的封麵上作文章,以此吸引那些欣賞格調不高的人去購買。
wài
外方內圓
【注音】wài fāng nèi yuán
【解詞】外方:外表有棱角,剛直。內圓:內心無棱無角、圓滑。
【解義】形容人外表正直,內心圓滑。
【出處】《後漢書·郅惲傳》:“按,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員(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所在荒亂,怨慝並作,明府以惡為善,股肱以直從曲。”
外強中幹
【注音】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詞】強:強大,強壯。幹:幹癟,引申為虛弱。
【解義】原指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表麵強有力,實則空虛。
【出處】唐·柳宗元《愈膏盲疾賦》:“膚腠營胃,外強中幹,精氣內傷,神沮脈殫。”
【例句】老虎第一次看到這個龐然大物,沒有認清~的黔之驢的真麵目,所以躲在一旁窺視著。
外柔內剛
【注音】wài róu nèi gāng
【解詞】柔:柔順。剛:剛強。
【解義】外表柔順,內心卻很剛強。
【出處】《舊五代史·漢書·龍敏傳》:“敏學術不甚長,然外柔而內剛,愛決斷大記。”
【例句】這個球隊~,表麵看起來是支弱隊,我們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wán
完璧歸趙
【注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詞】完:完整,完好。璧:中間有孔的扁圓形玉器,泛指美玉。歸:歸還。
【解義】把完整的璧歸還趙國。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請放心,要不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
【例句】請放心,這本書我看完一定~。
玩火自焚
【注音】wán huǒ zì fén
【解詞】玩:玩弄。焚:燒。
【解義】玩弄火的人反倒燒了自身。比喻做壞事的人自食惡果。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例句】曆史莊嚴地告訴人們,凡不是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挑起戰爭,殘害人民的人,必將~。
玩世不恭
【注音】wán shì bù gōng
【解詞】玩世:用嘲弄的消極態度對待世事。不恭:不嚴肅。
【解義】原指輕視或嘲弄當時禮法。後指對現實社會不滿,用不嚴肅的態度消極對待世事。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與其被人出首,見快仇家,何如老老實實,自行檢舉,倒還落個玩世不恭,不失名士的體統。”
【例句】許多觸犯法律的失足青年,都是從~開始滑下去的。
玩物喪誌
【注音】wán wù sàng zhì
【解詞】玩:玩賞。物:物件,東西。喪:喪失。誌:誌向。
【解義】沉迷於所喜歡的事物,而使意誌消磨掉。後來指迷戀於所喜愛的不合正道的事物,因而喪失進取心。
【出處】章炳麟《與吳君遂書》:“在學社久,無可為知己道,私自尋理,乃知讀書為玩物喪誌,程氏之言,誠卓絕已。”
【例句】打麻將是最易讓人~的,青年人應該節製。
頑固不化
【注音】wán gù bù huà
【解詞】頑固:非常固執。化:變化,改變。
【解義】昏昧保守,固執不肯改變。也指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出處】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從前在那府裏,也做過一任知縣,地方上的百姓,極其頑固不化。”
【例句】廠長苦口婆心地勸說了半天,小紅仍然是無動於衷,~。
wàn
萬古流芳
【注音】wàn gǔ liú fāng
【解詞】萬古:千年萬代,永遠。芳:芳香,指好名聲、好品德。
【解義】好名聲永遠流傳。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三折:“漢廷汲黯忠,唐室魏征良,見如今千載名揚,萬古流芳。”
【例句】烈士的英明~。
萬貫家財
【注音】wàn guàn jiā cái
【解詞】貫:中國古代的銅錢用繩穿成串,每一千個叫一貫,萬貫是指錢幣極多。
【解義】形容極富有。
【出處】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一折:“牛玲有萬貫家財,在趙江梅家作贅。”
【例句】祖上傳下來的~,都被他揮霍殆盡。
萬家燈火
【注音】wàn jiā dēng huǒ
【解義】夜晚家家都點上燈。形容城鎮入夜燈火通明的景象。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萬家燈火吹簫路,五夜星辰賭酒天。”
【例句】當我來到小鎮,已是~了。
萬馬齊喑
【注音】wàn mǎ qí yīn
【解詞】喑:啞。
【解義】所有的馬都肅然無聲。比喻人們沉默不語的沉悶局麵。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例句】他在公司裏獨斷專行,職員們人人自危,~。
萬念俱灰
【注音】wàn niàn jù huī
【解詞】念:念頭,想法。俱:都。灰:消沉,失望。
【解義】一切念頭、打算全都破不料了。形容失意或遭受嚴重打擊後的極端失望的心情。
【例句】這一打擊非同小可,使我~,幹什麼都沒有心思,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這時,班長向我伸出了友誼之手。
萬人空巷
【注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解詞】空巷:巷子裏的人都走出來了。
【解義】很多人都聚集在一起,使街巷都空了。形容盛大的集會或新奇的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來的盛況。
【出處】宋·蘇軾《八月十七複登望海樓》:“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例句】一場國際足球賽將在這裏舉行,這個小鎮~,人們都到了鎮南新建成的足球場,想要一睹這場難得的足球賽。
萬事大吉
【注音】wàn shì dà jí
【解詞】吉:順利。
【解義】一切事情都非常順利。
【出處】宋·周密《癸辛雜誌》:“鹽官教諭黃謙之題桃符板句雲:‘宜人新年怎生嗬?百事大吉那般者。’”
【例句】等我把這道題做完就~了。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注音】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
【解詞】俱:全,都。欠:缺。
【解義】原指三國時周瑜計劃火攻曹操,一切都準備就緒,隻欠東風還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後來比喻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隻差一個條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功,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例句】我把棋都擺好了,隻等你來開戰,這可是“~”。
萬水千山
【注音】wàn shuǐ qiān shān
【解詞】萬、千:形容多。
【解義】形容路遙遠而艱險,也形容山多水多。
【出處】毛澤東《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例句】我中國工農紅軍越過了~,跋涉了二萬五千裏,最後終於到達了陝北根據地。
萬無一失
【注音】wàn wú yī shī
【解詞】失:失誤,差錯。
【解義】不會出一點差錯,表示絕對有把握。
【出處】明·羅貫中《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第三折:“此四人皆宿有名望,可差他四人去,萬無一失。”
【例句】深入敵營,哪能保證~,隻能憑你的智慧和勇氣隨機應變了。
萬象更新
【注音】wàn xiàng gēng xīn
【解詞】萬象:一切景象。更:改變,變更。
【解義】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才好。”
【例句】春天來臨,大地~,生機勃勃。
wáng
亡命之徒
【注音】wáng mìng zhī tú
【解詞】亡:無。命: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解義】原指逃脫戶籍改換姓名,逃亡在外的人。現指冒險作惡,不顧性命的人。
【出處】馬總《鄆州刺史廳壁記》:“其所寵任皆亡命之徒與皂隸耳。”
【例句】那幾個持槍搶劫的~,終於被警方抓獲了。
亡羊補牢
【注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詞】亡:丟失。牢:牲畜圈。
【解義】丟失了羊,補好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及時補救,以避免再有損失。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徐州》:“要之是舉必當亟行。若遇有事更張,不免亡羊補牢矣。”
【例句】雖然因考慮不周,工作出了點差錯,但~,下次考慮周到些就可以了。
wǎng
枉費心機
【注音】wǎng fèi xīn jī
【解詞】枉:白白地。費:浪費。心機:心思。
【解義】白白地耗費心思。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回:“侄女雖然是個閨中弱女,這些俚言,斷斷不能鼓動,勸他不要枉費心機。”
【例句】你那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隻不過是~。
惘然若失
【注音】wǎng rán ruò shī
【解詞】惘然:失意的樣子。若:好像。失:失掉。
【解義】心裏好像丟掉什麼似的。
【出處】《後漢書·黃憲傳》:“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嚐不正容,及歸,惘然若有失也。”
【例句】看小明他們那副~的樣子,還不是因為比賽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紅光足球隊。
wàng
妄自菲薄
【注音】wàng zì fěi bó
【解詞】妄:虛妄,不實在,過分地。菲薄:小看,輕視。
【解義】過分地看輕自己,失去了自信力。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例句】不要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妄自尊大
【注音】wàng zì zūn dà
【解詞】妄:狂妄。尊:尊崇。
【解義】狂妄地尊崇自己為“老大”。形容極其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例句】我們應該謙虛謹慎,而不要~。
忘恩負義
【注音】wàng ēn fù yì
【解詞】恩:恩惠。負:辜負,背棄。義:情義。
【解義】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惠。背棄了情義,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出處】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十六回:“此人好誇人,忘恩負義,你要仔細識他才好。”
【例句】伊索寓言《農夫和蛇》中的蛇,就是比喻~的卑鄙小人。
望塵莫及
【注音】wàng chén mò jí
【解詞】莫:不能。及:趕上。
【解義】看見走在前麵的人馬揚起的塵土,卻追趕不上。比喻遠遠落後於人。常用作謙詞,表示自己同對方比差距很大。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李岩點頭說:‘是的,是的。闖王確實有許多非凡之處,為當今群雄所望塵莫及。”
【例句】雖然當年我們是同窗,可現在他的學問已深不可測,我是~了。
望穿秋水
【注音】wàng chuān qiū shuǐ
【解詞】秋水:指眼睛。
【解義】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青山。”
【例句】她~地等待著丈夫的歸來。
望而卻步
【注音】wàng ér què bù
【解詞】卻步:不敢向前邁步。
【解義】望見了,就嚇得向後退。形容遇到強敵或困難時向後退縮的怯弱表現。
【出處】清·李漁《李笠翁曲話·結構第一·立主腦》:“作者茫然無緒,觀者寂然無聲,無怪乎有識梨園望之卻步也!”
【例句】海上石油服務是國際性的,搞地域壟斷隻會保護落後,使投資者~,沒有好處。
望而生畏
【注音】wàng ér shēng wèi
【解詞】畏:恐懼害怕。
【解義】看到了就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例句】黃山天都峰頂的鯽魚背,是不少遊客~的天險之路。
望梅止渴
【注音】wàng méi zhǐ kě
【解詞】望:向遠處看。
【解義】遠遠看到了酸梅就解了渴。比喻借空想來寬慰自己。
【出處】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上·仙都觀》:“今日熱甚,聊為一談,望梅尚可止渴,聞此當灑然也。”
【例句】我也不知道這不容易實現,不過是~,圖一時高興罷了。
望眼欲穿
【注音】wàng yǎn yù chuān
【解詞】望:向遠處看。眼:眼睛。欲:將要。穿:破。
【解義】極目遠望。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出處】明·西湖居士《明月環·詰環》:“小姐望眼欲穿,老身去回覆小姐去也。”
【例句】小明焦急地等待著爸爸歸來,真可謂~。
望洋興歎
【注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詞】望洋:仰視的樣子。興歎:生發起感歎。
【解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麵前,開擴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驚歎。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清·吳趼人《糊塗世界》第六回:“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歎了。”
【例句】訂計劃要量力而行,如果一味追求高指標,結果很可能是力不從心,~。
望子成龍
【注音】wàng zǐ chéng lóng
【解詞】望:盼望。龍:古代傳說中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解義】中國封建社會把龍作為帝王的象征,比喻高貴傑出人物。盼望兒子能成為出類拔萃的顯耀人物。
【例句】~,這是由古至今許許多多家長們的心願。
wēi
危如累卵
【注音】wēi rú lěi luǎn
【解詞】危:危險。累:堆疊。卵:蛋。
【解義】比喻形勢極危險,隨時都有滅頂之災。
【出處】明·羅貫中《水滸傳》第六十三回:“大名危如累卵,破在旦夕。”
【例句】在~的關鍵時刻,守門員以故意犯規的戰術,阻住了對方球員一次致命的進攻。
危言聳聽
【注音】wēi yán sǒng tīng
【解詞】危言:嚇人的話。聳:引人注目。
【解義】故意說些嚇人話,讓聽的人吃驚或害怕。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戰國時談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聳聽,就是美詞動聽,於是誇大、裝腔、撒謊,層出不窮。”
【例句】有些人很喜歡傳播~的小道消息,結果越傳越離奇。
危在旦夕
【注音】wēi zài dàn xī
【解詞】旦夕:早晨晚上,指早晚之間。
【解義】形容危險就在眼前。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蓮花公主》:“真千古未見之凶,萬代不遭之禍!社稷宗廟,危在旦夕。”
【例句】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
威武不屈
【注音】wēi wǔ bù qū
【解詞】威武:權勢武力。
【解義】在權勢武力的壓力下不屈服。形容堅貞剛強。
【出處】明·李開先《閑居集·十·李崆峒傳》:“夫二張八黨,勢焰熏天,立能禍福人,朝士無不趨附奉承者,崆峒獨能明擊之,助攻之,可謂威武不屈,卓立不群者矣。”
【例句】麵對凶殘的敵人,江姐~,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高貴品質。
微不足道
【注音】wēi bù zú dào
【解詞】微:微小。道:說、談。
【解義】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郭沫若《百花齊放·單色堇》:“在草花中我們雖然是微不足道,但我們的花色卻算是紫色的代表。”
【例句】這次實驗的成功,靠的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而我個人的貢獻是~的。
巍然屹立
【注音】wēi rán yì lì
【解詞】巍然:高大的樣子。屹立:山峰高聳直立。
【解義】比喻像高山一樣聳立,不可動搖。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第三節:“吾國夙巍然屹立於大東,環列皆小蠻夷,與他方大國,未一交通,故我民常視其國為天下。”
【例句】雄偉的萬裏長城~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wéi
為非作歹
【注音】wéi fēi zuò dǎi
【解詞】為:作,做。非、歹:壞。
【解義】做各種壞事。
【出處】郭沫若《韓非子的批判》:“要使人不敢為非作歹,那便要利用這好惡心,嚴刑以警之,信賞以誘之。”
【例句】警方抓捕了一批~的地痞流氓,整頓了這個地區的社會秩序。
為富不仁
【注音】wéi fù bù rén
【解詞】為:做,製造,引申為謀求。仁:仁慈。
【解義】謀求發財就不仁慈。指剝削者為求發財致富,不擇手段地盤剝別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例句】不法商販,~,投機倒把,牟取暴利。
圍魏救趙
【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詞】魏、趙:都是戰國時的諸侯國。
【解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圍攻敵人後方據點,迫使敵人撤回其兵力的作戰方法。
【出處】《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例句】我們應該采取~的戰術,避開這股敵人,派出兵力圍打敵人的老窩,迫使他們回援,從而減輕這裏的壓力。
唯利是圖
【注音】wéi lì shì tú
【解詞】利:利益。
【解義】隻看到利益這一點,別的什麼都不顧。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
【例句】奸商~,千方百計坑害顧客,真是喪盡了良心。
唯我獨尊
【注音】wéi wǒ dú zūn
【解詞】唯:隻有。
【解義】隻有自己最尊貴。原來是佛教推崇釋迦牟尼的話,後用來形容極端狂妄自大,認為隻有自己最了不起。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佛釋迦牟尼》:“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例句】同誌們批評他不應該有~的意思。
維妙維肖
【注音】wéi miào wéi xiào
【解詞】維:助詞。妙:好。肖:相像。
【解義】形容藝術技巧好。描繪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出處】豐子愷《學畫回憶》:“於是親友競乞其畫像,所作無不維妙維肖。”
【例句】這裏展出的蠟像,個個都有真人大小,相貌衣著,~。
wěi
萎靡不振
【注音】wěi mǐ bù zhèn
【解詞】委靡:頹喪,不振作。
【解義】形容精神不振作,意誌消沉。
【出處】清·李光地等輯《朱子全書·治道一·用人》:“是以國論日卑,而天下之事,卒至於委靡而不振。”
【例句】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可他卻一點也沒有~的樣子。
委曲求全
【注音】wěi qū qiú quán
【解詞】委曲:勉強遷就。全:保全。
【解義】勉強遷就,以求保全;為了顧全大局而暫時忍讓。
【出處】清·劉坤一《書牘七·複劉蔭渠》:“以時局安危所係,不敢不委曲求全。”
【例句】我也知道這件事並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弟弟小,你挨了批評就~吧。
娓娓動聽
【注音】wěi wěi dòng tīng
【解詞】娓娓:形容說話動聽。
【解義】善於講話,促人喜歡聽。
【出處】鄒韜奮《經曆·我的母親》:“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麵,忽而愁眉雙鎖。”
【例句】在這篇童話中,作者~地講述了一位王子和一位公主的戀愛故事,讀起來感人尤深。
wèi
為虎作倀
【注音】wèi hǔ zuò chāng
【解詞】倀:倀鬼。
【解義】古代迷信傳說,人被老虎吃掉後變為倀鬼,又去引誘人來給老虎吃。後比喻給惡人做幫凶。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第四卷:“凡死於虎、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例句】穆仁智~,幫著黃世仁幹欺壓百姓的壞事。
未卜先知
【注音】wèi bǔ xiān zhī
【解詞】卜:占卜,算卦,占卜未來吉凶禍福的迷信行為。
【解義】古人用火灼龜甲來預測吉凶。不用占卜就預先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形容有預見。
【出處】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三折:“賣弄殺《周易》陰陽誰似你,還有個未卜先知意。”
【例句】我們沒有~的本領,不能預知未來,但是,我們要努力奮鬥,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未雨綢繆
【注音】wèi yǔ chóu móu
【解詞】綢繆:用繩索纏捆,引申為修補。
【解義】趁著還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防備工作。
【出處】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六·答川沙王守備》:“茲承教,並將禁條頒示,具見親台留意巡防,未雨綢繆之思。”
【例句】他們~,在汛期到來之前早已做好了防汛準備工作。
畏首畏尾
【注音】wèi shǒu wèi wěi
【解詞】畏:害怕。
【解義】前也怕,後也怕。形容膽小怕事,疑慮過多。
【出處】《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例句】做事應該想好了後就果敢地去幹。~,徘徊不前,會失掉好多時機。
蔚然成風
【注音】wèi rán chéng fēng
【解詞】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解義】引申為薈萃,聚集。形容很多人都在做某種有意義的事,形成一種良好的風尚。
【例句】尊老愛幼應在全社會~。
蔚為大觀
【注音】wèi wéi dà guān
【解詞】蔚:茂盛,聚集。大觀:盛大的景象。
【解義】形容事物豐富多采,成為盛大的景象。
【出處】魯迅《兩地書·五一》:“野外花園,殊有清趣,樹木蔚為大觀。”
【例句】海市蜃樓的景象~。
wēn
溫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詞】溫:複習。故:舊。
【解義】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體會或有新的發現。現也常指吸收曆史經驗,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例句】我們提倡向前看,並不等於要忘記過去,而是~,牢記前車之鑒。
溫情脈脈
【注音】wēn qíng mò mò
【解詞】脈脈:默默地用眼神表達情意。
【解義】形容懷著極深厚的感情,很想表露出來的樣子。
【出處】秦牧《衰老》:“資本主義製度把無數家庭的溫情脈脈的氣氛都給敗壞了。”
【例句】桂香~地看著祥子,然後羞澀地說道:“祥哥,走了後你可要常給我來信呀!”
溫文爾雅
【注音】wēn wén ěr yǎ
【解詞】溫文:溫和而有禮貌。爾雅:文雅。
【解義】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也指做事不大膽、潑辣,缺乏鬥爭性。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例句】他看上去~,滿身斯文氣,可是沒有多久,我便改變了對他的這種印象。
wén
文過飾非
【注音】wén guò shì fēi
【解詞】文、飾:掩飾。過、非:過失、錯誤。
【解義】用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出處】《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例句】犯了錯誤,不能~。
文韜武略
【注音】wén tāo wǔ lüè
【解詞】韜:指古代兵書《六韜》。略:指古代兵書《三略》。
【解義】後稱用兵的計謀叫韜略。泛指政治、軍事上的計謀。多指用兵的計謀。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七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例句】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精通~。
文武雙全
【注音】wén wǔ shuāng quán
【解詞】武:武功。
【解義】指人文才與武功同時俱備,智勇雙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此人姓薑,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例句】這位年青的警官~,德才兼備。
文質彬彬
【注音】wén zhì bīn bīn
【解詞】文:文采。質:本質。彬彬:諧調配合,文質兼備的樣子。
【解義】形容人既有文采又很質樸。後多指人品學兼優、溫文儒雅。
【出處】唐·王勃《三國論》:“臨朝恭儉,博覽墳籍,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例句】這個青年~,給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聞風而動
【注音】wén fēng ér dòng
【解詞】聞:聽到。風:風聲,指消息。動:行動。
【解義】聽到消息立即行動。形容行動迅速、敏捷。
【出處】王西彥《騙子和打手》:“這時,‘石一歌’也聞風而動了。”
【例句】一聽說洪水決堤,全縣軍民~,奔赴抗災第一線。
聞風喪膽
【注音】wén fēng sàng dǎn
【解詞】聞:聽到。風:風聲,指消息。喪:喪失。
【解義】聽到消息就失去了膽量(勇氣)。形容極端害怕。
【出處】峻青《不盡巨浪滾滾來》:“這兩個扛活出身平時默默無聞,不被人注意的莊稼漢,當一旦侵略者踏上我們的國土的時候,他們就立刻變成了使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
【例句】金兵連戰連敗,一聽到嶽家軍的名字就~。
wěn
穩如泰山
【注音】wěn rú tài shān
【解詞】穩:穩固。泰山:在山東省,為高山的代表。
【解義】穩固得就像泰山一樣不能移動。比喻極穩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武後恃有高關,又仗武氏弟兄驍勇,自謂穩如泰山,十分得意。”
【例句】橫跨海峽的大橋在這次海嘯中依舊~。
wèn
問鼎中原
【注音】wèn dǐng zhōng yuán
【解詞】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遊一帶,指疆域領土。
【解義】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處】清·無名氏《說唐》第三十九回:“李淵德高望重,手下兵多將勇,見煬帝幸遊未歸,天下大亂,就益發修理甲兵,漸有問鼎中原之誌。”
【例句】自從金兵~以來,民不聊生。
問心無愧
【注音】wèn xīn wú kuì
【解詞】問:自問。愧:慚愧,愧對。
【解義】自己問自己有沒有感到慚愧。指沒做對不起人的事。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橫豎隻做一次,也累不到老爺自己清名,自可問心無愧。”
【例句】我每天努力工作,用我的熱情,我的心血去培養祖國的花朵,我覺得~。
wò
沃野千裏
【注音】wò yě qiān lǐ
【解詞】沃:肥沃。野:田野。
【解義】形容肥沃的土地極為寬廣。
【出處】漢·班固《漢書·張良傳》:“夫關中,左肴殳函,右隴蜀,沃野千裏。”
【例句】經過這些軍墾戰士們的奮鬥,~的北大荒,如今變成了舉世聞名的北大倉。
臥薪嚐膽
【注音】wò xīn cháng dǎn
【解詞】膽:苦膽。
【解義】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相傳越王勾踐回國後坐臥在薪草上,“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臣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形容刻苦自勵。
【出處】明·朱鼎《玉鏡台記·新亭流涕》:“我自願漆身吞炭,嚐膽臥薪,同心協力期雪恥,須歃血為誓。”
【例句】他隱居山林,~,五年後終於打敗了對手。
握手言歡
【注音】wò shǒu yán huān
【解詞】言歡:說笑,談笑。
【解義】指親熱地握手談笑,多用以形容重新和好。
【出處】巴金《生之懺悔·兩個孩子》:“一連打了三天,然後那兩位軍閥因別人的調解又握手言歡了。”
【例句】姐妹倆解除了誤會,又~了。
wū
烏合之眾
【注音】wū hé zhī zhòng
【解詞】烏合:像烏鴉那樣的暫時聚合。
【解義】比喻臨時雜湊起來、沒有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
【例句】據警方透露,所謂金龍幫不過是一群~。
烏煙瘴氣
【注音】wū yān zhàng qì
【解詞】烏:黑。瘴氣:山林中的一種濕熱而有害的空氣。
【解義】比喻人品很壞,不幹正事。也形容秩序混亂,風氣敗壞或社會黑暗。
【出處】巴金《談我的短篇小說》:“國內反動勢力占上風,一片烏煙瘴氣。”
【例句】這夥人把茶室攪得~。
汙泥濁水
【注音】wū ní zhuó shuǐ
【解詞】汙:汙穢。濁:渾濁。
【解義】汙穢的泥,渾濁的水。比喻一切落後、腐朽和反動的東西。
【出處】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話》:“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的汙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
【例句】蓮花出於~,卻潔白高雅,一塵不染。
wú
無病呻吟
【注音】wú bìng shēn yín
【解詞】呻吟:病痛時哼哼的聲音。
【解義】沒有病而發出呻吟聲。比喻本來無憂無慮,卻要長籲短歎。也比喻文藝缺乏真情實感,矯揉造作。
【出處】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歡須歎息,無病也呻吟。”
【例句】這幾首詩吟風弄月,毫無思想內容,完全是文人墨客的~。
無地自容
【注音】wú dì zì róng
【解詞】無:沒有。
【解義】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躲藏。形容羞愧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