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花樣滑冰
起源
花樣滑冰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後相繼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迅速開展。1772年英國皇家炮兵中尉約翰遜撰寫的《論滑冰》在倫敦出版,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花樣滑冰的書籍。1863年美國芭蕾舞表演藝術家海因斯將滑冰運動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在歐洲巡回表演,豐富了花樣滑冰的內容和形式。1868年美國的丹尼爾·梅伊和喬治·梅伊首次表演雙人滑,這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花樣滑冰表演。1872年奧地利首次舉辦花樣滑冰比賽。1896年在俄國彼得堡舉行首次世界男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1906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首屆世界女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1952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錦標賽。花樣滑冰的冰場長56~61米,寬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於3~5厘米。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有男、女單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雙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個比賽項目。每個國家和地區每項限報3人(隊)。
曆史簡介
世界性滑冰運動的管理機構國際滑冰聯盟,成立於1892年。花樣滑冰是取得參加冬季奧運會資格的第一個冬季運動項目。花樣滑冰和冰上舞蹈在1924年法國沙莫尼舉行的第一屆冬季奧運會上,都成都市奧運會的正式項目。滑冰運動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英國和俄羅斯。主要的國際花樣滑冰和產上舞蹈比賽主要的有:國際比賽有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世界雙人滑錦標賽,世界冰上舞蹈錦標賽。國際比賽裁判人員有:有一個9人組成的裁判組。他們對動作完成情況以藝術印象和技術水平來裁判。滑冰運動要求運動員具有力量、耐力、速度、協調、柔韌、靈活、平衡、優美、穩定等素質。花樣滑冰的個人基本技術包括:各種平衡跨跳,旋轉,跳躍,各種滑行步法和各種連貫動作。雙人滑的一些特殊動作包括:螺旋線,阿爾塞托舉,分腿托舉和燕式旋轉等。有幾種不同的跳躍包括:後結環一周跳,盧茨跳躍,阿克塞爾跳躍和薩霍夫跳躍。其中難度最大的跳躍是完成三周跳,三周盧茨跳躍幫三周薩霍夫跳躍。
花樣滑冰分類
單人滑
單人滑分男子單人滑和女子單人滑。比賽按短節目和自由滑的順序進行,第一天短節目,第二天自由滑。
1短節目:運動員必須在2分40秒的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套由跳躍、旋轉、聯合跳躍、聯合旋轉共8個動作和連接步編排而成的節目。裁判員首先根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難度評定規定動作分,然後根據內容編排的均衡性、音樂的一致性,以及速度、姿勢、音樂特點表達等評定表演分。每項滿分均為6分,兩項分數相加之和為運動員得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
2自由滑:運動員自選音樂,男子在規定的4分30秒,女子在規定的4分鍾內完成一套編排均衡,由跳躍、旋轉、步法以及各種姿勢組成的滑行動作。裁判員根據運動員動作的難度、數量、質量以及內容編排、音樂配合、姿態、表情、獨創性、場地利用等評定技術水平分和表演分。其評分和確定名次的方法同短節目。
雙人滑
由男女共同表演。雙人滑強調相互間動作配合協調。表演時除具備所有的單人滑動作,還包括一些典型的雙人動作,如托舉、撚轉托舉、雙人旋轉、螺旋線、拋跳等。
雙人滑的比賽分兩項:
1創編節目。原稱雙人規定自由滑或短節目。國際滑聯公布了雙人創編節目的規定動作,每組包括8個動作,全套動作不得超過2分40秒鍾,音樂自選,每個動作隻允許做一次,附加動作要扣分。
2雙人自由滑。運動員自選音樂,自編套路,在4分30秒鍾內滑完,包括單人動作和雙人動作(典型的雙人動作)。雙人滑與單人滑的評分方法相同,但要顧及兩人動作的一致性。
冰上舞蹈
1簡介:起源於花樣滑冰,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偏重舞步,強調用動作表達音樂。1937年英國舉辦首屆冰上舞蹈錦標賽,1949年起被列為單獨比賽項目。
冰上舞蹈是一對男女伴隨著音樂的節奏在冰上進行一些舞蹈步法和舞姿滑行的表演。經過多年演變,已經超出了花樣滑冰的範圍,因而單獨形成一項冰雪運動的比賽項目。
雙人滑和冰上舞蹈區別:冰上舞蹈不允許用托舉動作。冰上舞蹈的編排不是隨意的,冰上舞蹈必須完成規定的各種舞蹈。
2基本規則:冰上舞蹈的比賽分三部分,分別是規定舞(規定圖形)、創編舞和自由舞。規定舞(規定圖形)必須首先滑行。創編舞必須在規定舞之後,但不得在同一天。自由舞必須最後滑行。
冰上舞蹈的一些基本連貫動作是:夏塞步側步快滑,喬克塔步和莫霍步。
加麗特·查依特/瑟格依·薩克挪夫斯基由一男一女配對參賽。比賽按規定舞、創編舞和自由舞的順序進行,第一天規定舞,第二天創編舞,第三天自由舞。
(1)規定舞:根據規定的音樂、圖案、步法和重複次數完成動作。規定舞共有22套,國際滑冰聯盟用抽簽方法確定兩套作為下年度的比賽項目。裁判員根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和姿勢評定技術分和表演分。
(2)創編舞:又稱定型舞。運動員按規定的韻律自選音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套自編的舞蹈步法和圖案。裁判員根據運動員完成的動作情況評定編排分和表演分。
(3)自由舞:運動員自選音樂,在規定的4分鍾內完成由各種步法、托舉、小跳、姿勢、握法等動作組成的自編舞蹈,裁判員根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風格和創新等評定技術分和藝術印象分。冰上舞蹈的評分和確定名次的方法同單人滑。
3冰上舞蹈特點:中國冰舞選手黃欣彤/鄭汛冰上舞蹈有別於男女雙人花樣滑冰,它偏重於舞步,對技巧性動作有嚴格的限製:不允許有典型的雙人滑動及單人滑的跳躍與旋轉動作,諸如太多、太高或超過一周半轉體的托舉,兩人太多、太長的分離,兩人同時的跳躍,以及過多的造型等,更忌諱單手相拉的姿勢和滑行中一人在另一人身上坐、靠、躺的造型動作。上述動作在冰上舞蹈比賽中出現,都要被扣分。
裝備
冰鞋、冰刀
花樣滑冰的冰鞋用優質牛皮製成,高腰高跟硬底,男子鞋為黑色,女子鞋為白色。冰刀固定在鞋底上,冰刀較矮,刀刃刀托為一體。刀身有一定弧度,刃較厚,呈淺“凹”溝形,溝兩邊刃鋒利,既便於滑行又能使冰刀在冰麵上留下清晰的圖案。刀刃前端有5~6個鋸齒,根據鋸齒的大小分為圖形刀和自由滑刀兩種。圖形刀的鋸齒較小,以免滑圖形時刮冰。自由滑刀鋸齒較大,便於急停、跳躍或迅速改變動作。冰刀應與鞋的大小相適應,一般刀身前端的刀齒應在鞋底前端的邊緣處,刀身前端安裝在腳的大腳趾與二腳趾之間的正下方,刀跟裝在腳跟正中間的下方,刀尾應超出鞋後跟1~2厘米。
服裝
花樣滑冰服裝也有一個逐步改進的曆史。本世紀初,花樣滑冰還是一個冬季室外冰上項目,為抵禦寒冷的天氣,服裝比較笨重,女選手穿緊身帶扣的上衣,長裙直達腳麵;男選手頭戴高筒式禮帽,身穿長燕尾服和長西裝褲。到了20年代,10次世界冠軍和3次冬奧會冠軍獲得者索尼婭·海妮對女子服裝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改革,將裙子提高到膝部。這一驚人的創舉,對女子單人滑技術的進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與此同時,男士服裝也有了改進,齊腰的短西服上衣、芭蕾緊身褲,滑起來方便多了。40年代後,女選手的裙子一次又一次變短,並出現了上衣與裙子一體化的短連衣裙。為了表演的需要,在服裝上加了裝飾物,如毛邊、亮片、珠子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女選手開始穿白色或肉色冰鞋。在服裝設計製作方麵大下功夫。由於近代工業的發展,彈性較大和質地柔軟的氨綸等多種麵料的出現,更適合於花樣滑冰的訓練和比賽。選手在顏色的選擇、配合和設計方麵都有利於音樂特點和舞蹈風格的表達,大大提高了藝術表演效果。服裝已成為選手整套動作和藝術表演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