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永存愛心(2 / 3)

一個人有了愛人之情,就可以寬容一切,寬容他人的長處與、短處以及別人的個性;就能學會諒解,諒解別人的缺點,諒解別人的過失,諒解別人的難處;就能學會淡泊,不去爭名,不去奪利,不與人鬥。亞聖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馬克·吐溫說:“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它可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善良,如同美玉一般純潔,如同春風一般溫暖、池水一般透明;它是人們融洽感情的粘合劑,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從而會讓更多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

一個人心中有愛,能援手幫助弱者或困境中的同伴,使他人擺脫困窘,心中必然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人堅信自己活在世上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生活的支柱,就會產生一種精神力量。這一種欣慰之感與精神力量,不僅僅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劑,當然它也是人類養生的一種營養素。

心存愛心的人,往往是內心寬大的人們,抱著一顆愛人的心去愛別人,愛能溫暖我們的心房,學會讓我們的愛心永存,那麼世界將會是充滿了愛的世界。

3愛,意味著對人的尊重

愛,是超越生命的情感;愛,是永恒的忍耐;愛是上蒼給予我們最豐富的禮物,愛意味著對人的尊重。

生命從愛而來,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父母相愛,所以我來到了人間;兄弟姐妹相愛,所以有了一個溫暖的家。現代的社會都提倡“愛”,有愛就能走遍天下,有愛就是溫暖的人間。愛,好比是日光、空氣、水;沒有日光、空氣、水的愛,生命就無法生存了。

但是,愛也要愛得正當,愛得合理,愛得尊重,否則假愛的善名,做醜陃的事情,那就為人所不恥了。例如,有人把愛當作執著,有的人把愛當為占有,有人把愛當成自我,有的人把愛變為恨源。其實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愛的含義,愛,首先要學會尊重。

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

人世間的愛有無數種表達的方式,理解並尊重你所愛的人,無疑是明智的。

從前,有一個國王,為了打敗敵國的軍隊,求助於一個巫婆,巫婆答應幫助國王,條件是:要嫁給這個國王的弟弟,一個英俊的騎士。但是這個巫婆又老又醜,駝背又滿口髒話,讓人看了就覺得很惡心。但是,國王的弟弟為了國家的利益,答應了巫婆。在國家勝利後的一個風和日麗的白天,他們的婚禮舉行了,巫婆惡心的外表和沒有教養的舉止談吐令所有的賓客感到不舒服……但是國王的弟弟沒有一點厭惡之意,他對巫婆說:“我尊重我的諾言,同時我尊重你的習慣。”巫婆很高興……

到了晚上,這位騎士進入他們的臥室,他看見了什麼……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子,原來這就是巫婆的原型,她說:“因為你尊重我的感受,所以我決定也尊重你的感受,在一天當中我會有半天的時間恢複我的原型,但是,你希望是白天恢複還是晚上恢複呢?”騎士很苦惱,他希望白天陪在他身邊的是這樣一個溫文爾雅的女子,這樣所有的賓客們就不會感到難受了,但是晚上他希望是與這樣一個容貌佳麗的女子同枕共眠……於是他說:“無論你選擇什麼時候變回你的原型,我都尊重你的選擇。”巫婆回答:“既然這樣,我決定從今以後都用這樣美麗的一麵去麵對你和別人,無論白天和黑夜,因為你尊重的我感受,我也將尊重你的感受……”

俗話說,沒有尊重就沒有愛。所以你不愛他人,他人也就不會來愛你。如果你要愛一個人,你首先就要學會尊重那個人,而你第一個必須尊重的人就是你自己。試想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人,那他怎麼能愛自己呢,進而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呢?所以說:你想在自己的生命中充滿愛,就必須首先學會愛自己。

我們很多青少年從來不懂得尊重自己,他們要麼不喜歡自己的外表,要麼不喜歡自己的聲音、性格或智能,因而失去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自尊與自信,總是認為自己處處比別人差勁。所以要想得到別人的愛,首先你要付出自己的愛;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學會去尊重別人;在去尊重別人之前,必須首先學會自己尊重自己。那麼如何學會尊重自己呢?

一旦我們理解並欣賞自己的價值,我們就會開始欣賞別人的價值,並且尊重他們,而當我們有了尊重,我們就能夠去愛了。當你學會了如何尊重自己,進而愛自己的時候,你和他人在一起就會顯得輕鬆、自然、和諧,因為你使用一種尊重的眼光去看別人的,很自然,你的態度就會顯得溫和親切,這時你也就感覺到自己能夠去愛別人了。

愛你,就會尊重你

瑪麗雍夫婦的兒子史蒂凡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高中畢業那年,他提出不再繼續上學,而是要去裏昂最大的公園當一名花匠。史蒂凡從小喜愛園林藝術,對種花弄草愛到了癡迷的地步。瑪麗雍夫婦跟兒子談話,告訴他當個園林工人收入不會太高,可能一輩子都買不起好房子好汽車,但是如果兒子把這一切都考慮過了,做父母的將尊重兒子的選擇。史蒂凡如願以償當了名花匠,瑪麗雍夫婦與朋友見麵時,常會以驕傲的口氣發問:“嘿,最近有沒有去過金頭公園呀?某某地方的那個大花壇就是我兒子設計的。”

維維亞老太太居住在裏昂一棟帶花園的別墅裏,丈夫去世後,老太太就立下遺囑,將在身後把這棟房子無償捐贈給一家老年俱樂部。老太太有四個兒女,都屬於不太富裕的工薪階層,他們本來都是這棟房子的直接繼承人,可是當母親做出捐贈的決定後,四個兒女無一人反對,他們幫母親請律師辦理公證,讓母親在她有生之年完全按自己的願望行事。維維亞的小女兒說,母親把房子捐出去,做兒女的一點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但是再多的錢也無法與我們對母親的愛相提並論,我們尊重母親的決定,就是為了讓她感受到兒女對她的這份情和愛。

愛是相互的,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用同樣的尊重來回報你。給人一份溫暖,你會收獲整個春天的綠色;給人一縷陽光,你會收獲整個夏季的燦爛;給人一串果實,你會收獲整個秋天的金黃。你埋下一顆愛的種子,經過冬天的滋養,它在春天就會悄悄發芽。

如果愛是火炬,那麼尊重就是烈焰,隻有燃燒著的火炬才能詮釋它的力量;如果愛是一隻雄鷹,那麼尊重就是翅膀,隻有盤旋於藍天的雄鷹才能代表他的勇猛;如果愛是嫩綠的禾苗,那麼尊重就是水,隻有水才能澆灌禾苗。

能夠愛人是一種能力。愛,是需要澆灌的,尊重對方的想法、處事方式,對方的人格、信仰,這樣才能理解對方,才能在別人頹廢徘徊於人生分岔口時給予最真誠的鼓勵,才能在別人成功瀟灑地登上人生的小站上傳送衷心的讚美。

愛,是需要尊重來澆灌的,愛的前提是尊重。隻有展現出你的尊重,才能最好地詮釋愛的真諦;隻有展現出你的尊重,才能最好地燃放愛的光芒。我們就是要在學校內不斷的體驗尊重,從而樹立尊重的理念、思想、觀點,培養尊重的行為習慣,學會尊重的方法。將來走上社會,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輻射、引領作用。

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就是愛。學會在真正的生活中去愛別人,那麼別人一樣,也會尊重你的,愛本來就是等價的。偉大的愛,就是與世俗相差很大的,隻要用心去對待別人,別人同樣也會去尊重你的。如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真正的愛,這世界將因為充滿愛而美好。

4讓愛心永存心間

說起愛心,相信青少年朋友們都不陌生。愛心就是指對他人、對社會關懷、愛護的一種心理過程和行為。

冰心曾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不覺得痛苦,有淚水可落,卻不是悲涼。”

愛,是它本身的回報

朋友們,當我們麵對雜草叢生的荒地,而去憧憬和播種自己看不見的花朵,這時就需要有一顆不朽的心、一顆高遠的心、一顆樂觀的心和一顆無私的心。隻要我們心中有花,不管是在什麼樣的荒地上都能夠春色滿園。

有位婦人走出屋外,看到有三位留著長長白須的老人站在她家門口,婦人並不認識他們。

她說:“我想我不認識你們,可是你們一定餓壞了,請進到裏麵來吃點東西吧!”

“我們不能一起進一間房子。”他們回答。

“為什麼這樣呢?”她想知道。

其中一位老人解釋說:他的名字叫‘財富’,他指著他的一位朋友說道,隨後又指著另一位說:“他是‘成功’,而我是‘愛’。”接著他又說,“你現在進去和你丈夫商量一下,你們想要我們哪一位進到你們家。”

這位婦人走進屋子,並告訴她丈夫他們所說的。她丈夫簡直高興壞了,連忙說道:“太好了!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邀請 ‘財富’進來,讓他進來把我們家充滿財富!”

婦人很不同意地問道:“親愛的,為什麼不邀請‘成功’進來呢?”

他們的媳婦在屋內的一角,聽到他們的對話,於是也過來並發表自己的意見,說道:“如果把‘愛’邀請進來不是更好嗎?那樣的話,我們家裏麵也會因此充滿了愛。”

於是,丈夫就對婦人說:“那我們就接受媳婦的建議,邀請愛進來吧!”接著便說道:“去,邀請‘愛’當我們的客人。”

婦人走到外麵問那三位老人:“你們哪一位是‘愛’?請進來當我們今晚的客人吧!”

“愛”站起來並走向屋子,其他兩位也站起來跟隨著他。

驚訝的婦人問“財富”和“成功”:“我隻請了‘愛’,為什麼你們也要進來?”

三位老人一起回來說:“如果你隻請‘財富’或是‘成功’,那麼,另外兩人將留在外麵。但是你邀請了‘愛’,‘愛’走到哪裏,我們就跟到哪裏!”

由此可知,愛心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是財富和成功都無法比擬的。

通常,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都會讓我們憤憤不平,而且還會感覺自己的生活缺少了愛,這個世界也缺少了愛。

如果你再次抱怨這些的時候,不妨試著努力讓自己暫時忘記外麵的世界,同時也忘掉他人,然後體察一番自己的內心世界,看自己是否能夠付出比自己想得到的更多的愛,捫心問一下自己能否既為自己,同時也為他人而喚起更多的善念,能否把這些善念推及到身邊的其他人,即便是那些自己認為並不值得的人。

所以說,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做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不要太在意是否能夠得到別人的愛,因為這是我們所無法左右的。隻要我們心中充滿愛,便會很快的發現,生活向我們揭開了世間最大的一樁秘密:原來,愛,就是它本身的回報。

讓愛心永存心間

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是一個完全充滿愛心的社會,我們每天都能夠看到或聽到一些關於愛心的動人故事。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領導與群眾之間無限的深情,無價的嗬護和無私的支援。在突如其來的海嘯災難中,許多國家捐贈救災物資,各種“獻愛心”的動人場麵構成了一道亮麗的人間美景。

有一位平凡的老人名叫白芳禮,他在生命的最後19年,省吃儉用、頂風冒雨奔波在街頭,用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錢,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這完全可以說明,愛在我們的社會中一直悄然地成長著,愛別人,也被別人愛。可以肯定地說,不管我們發生了什麼災難,在災難麵前,我們都能用愛心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詩歌,從優秀的品格中產生出強大的凝聚力,用堅毅和勇敢築成一道道萬裏長城,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生活中,也正是有了親人、友人那潤物細無聲的融融愛意,我們才能夠時刻充滿著希望,並向往著未來。生活真的不能沒有愛,多少心靈之園因為沒有愛的滋潤,而變得冷寂荒蕪。同樣,春風化雨般的愛,又安撫、溫暖了多少無私無畏且受傷的心靈,重新點燃了多少死灰般的希望。可以說,沒有任何人願意生活在一個沒有愛的世界裏。

愛他人,甚至從自身的不幸中,悟出對生活的真愛,從而加倍的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因此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回報。於是我們也應該懂得,要想讓生活充滿愛,就絕對不能等待別人的付出,相反的是應該學會自己去探求,去奉獻。我們一切充滿愛心的行動,都自然而然的會成為他人所效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