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文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為他的老友陳慥即方山子所作的傳記。陳慥出身世族,後來避世隱居在光州和黃州之間的岐亭。本文隻記敘他少年任俠到折節讀書,而以“終不遇”到拋棄現存富樂而獨來窮山隱居,擷取不多幾件事,其人物形象神態卻栩栩如生。蘇軾對這個年輕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的貴公子,現在自得其樂地過著清苦的生活,感到極大驚異,他提出的“豈無得而然”,是對方山子隱居生活的讚頌和欣賞。通篇就寫俠、隱二字,寫俠豪邁生動;寫隱感慨淋漓,東坡傳神妙筆,方山子可以藉此而不朽。

【原文】

方山子,光、黃[1]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2],閭裏之俠皆宗之[3]。稍壯,折節[4]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5]。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6],曰:“此豈古方山冠[7]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餘謫居於黃[8],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9]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環堵蕭然[10],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餘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11]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餘在岐下[12],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13],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14]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勳閥[15],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汙[16],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注釋】

[1]光、黃:二州名,光州(在今河南省潢川縣)和黃州,兩州鄰界。[2]朱家、郭解:都是西漢時著名的遊俠。專門趨人之急,濟人之危。[3]閭裏之俠:民間的俠義之人。宗之:崇拜他。[4]折節:改變原來的誌向和行為。[5]岐亭:宋時的鎮名,在今湖北省麻城縣西南。[6]方:方形。[7]方山冠: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以五采彀為之。漢朝祭祀時樂師用的;唐、宋時為隱士戴的帽子。[8]餘謫居於黃:蘇軾貶謫到黃州。[9]矍然:驚訝相看的樣子。[10]環堵蕭然:指住所簡陋,室內空無所有。堵,牆。[11]使酒:喝醉酒後任性而行。[12]岐下:岐山。鳳翔有岐山。[13]怒馬獨出:激馬使其發怒而奔馳。[14]幾日:回想起來不過才幾天光景。[15]世有勳閥:世代著有功勳。陳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少卿,當蔭補子時,常常先其族人,沒有照顧到他的兒子慥。[16]陽狂垢汙:假裝顛狂,故意弄成垢汙不潔的樣子,表示不願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