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十一月。這一年的三月哲宗皇帝即位,蘇軾五月就奉旨任登州知州,十一月到登州任上,不久又調回京城任起居舍人,結束了多年的貶謫生活。
蘇軾在文中對吳道子的畫技推崇備至,《唐宋八家文讀本》說:“舉一畫而他可類推。道子之畫,子瞻之評,惟聖神於此藝者能之。”說明由於蘇軾懂畫,他對吳道子畫的評價不是庸俗的吹捧,而是非常中肯的。
【原文】
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曆漢至唐而備矣。
故詩至於杜子美[1],文至於韓退之[2],書至於顏魯公[3],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4],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5],運斤成風[6],蓋古今一人而已。餘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意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注釋】
[1]杜子美:即唐朝詩人杜甫。[2]韓退之:即韓愈。[3]顏魯公:即顏真卿,字清臣,封魯郡公。大書法家。[4]乘除:增減。比喻人或事物的消長盛衰。韓愈《三星行》詩:“名聲相乘除,得失少有餘。”[5]遊刃餘地:即《莊子·養生主》所載庖丁解牛一事。見《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的注釋。[6]運斤成風:《莊子·徐無鬼》:“郢人堊(白粉)浸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斧頭)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是比喻手法熟練,神乎其技。
【譯文】有知識的人進行的創造發明,有技能的人進行的言傳身教,都是通過代代相傳和無數積累,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讀書人的學識,各種工匠的技藝,從夏商周三代,經曆了漢朝再到唐代,可以說各種學科和工藝門類都已經相當完備了。所以說,寫詩的最高成就是杜甫,文章寫得最好的是韓愈,顏真卿是書法大家,吳道子的畫也已臻於化境,經過曆代的發展變化,他們就集中體現了這些門類的精華。吳道子畫的人物,就像在燈光映照下畫下來的活人影子,不論選什麼方向,取什麼角度,畫正麵還是側麵,所畫人物各部位的比例增減都符合人體標準,一點細微的差錯都沒有。他在嚴格遵守自然法則的前提下,努力創作出新意,在豪放不羈之外去寄托和體現他關於繪畫的高明精妙理論。我們常說的“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和“匠石運斤(斧頭)成風,盡堊而不傷鼻”,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古往今來恐怕就隻有這麼一個罷了。我對於其他人的畫,看了以後也許說不出畫家的名字來,但對吳道子的畫,我隻要看上一眼就能分辯出它的真假來。然而世上真正吳道子的畫很少,如像史全叔收藏的吳道子的畫,我這輩子也隻見到過一兩家罷了。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