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摔跤運動概述
摔跤的起源
摔跤是一項世界上最古老而引人入勝的競技項目。早在古時代就產生了最簡單的角力方法。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和人類的各種勞動形式相互聯係的,與其他運動項目如球類等有所不同,例如球類中的籃球、足球、手球的產生是在某地區、某國家,而摔跤幾乎是產生在世界民族之中,因為在原始社會,世界上各族人民為了取得生存,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都有自己的自衛和取得生存的手段的方法,摔跤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發展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靈活的技巧及增強力量,使之能更迅速地戰勝對手取得勝利。
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希臘、埃及、中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記載。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誕生之時,摔跤就是其中的一項比賽,而且一直是曆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各族人民按照本民族、本地區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獲勝方法和訓練手段,建立了豐富的摔跤技術、理論和比賽規則。從許多曆史文物的考察中證實,古代的奴隸製國家就有摔跤形式的出現。在尼羅河中遊,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民卡散陵墓裏,墓穴中的壁畫上就會有射箭、投擲標槍、舉重和角力的士兵,這說明角力很早以前就用於軍隊的訓練和作戰中了。同時,角力又作為一種競技遊戲,供奴隸主階級觀賞娛樂。公元前十二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在古希臘的奧林匹亞競技會上,已有角力的競賽。獎品為:勝者得一巨大的銅三腳祭壇,它的價值等於十二條牡牛;敗者得一個擅長手工的美麗的女奴。當時,角力比賽的方法很簡單,但非常吃力,誰把對方摔倒三次,即為勝利。古代奧林匹亞競技會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後,終於在公元前776年誕生了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摔跤正式被列入比賽項目。那時比賽雖嚴格地按規則進行,但比賽不按運動員體重分級,摔跤分兩種形式進行。一種是可以用腿足勾絆進攻,也可以抓握對手身體各部分,好似現在的自由式摔跤;另一種形式是兩個運動員角鬥時,直到一個人完全精疲力竭,兩肩著地為止,這又好似現在的古典式摔跤。到中世紀,角力運動在各國更為普及,隨著文化教育的發展,許多國家已出現了體育教育製度,當時角力也作為一個身體基本訓練項目而列入教學。十六世紀中葉,世界各國流行了一批角力方麵的專著,角力運動在技術上邁進了一大步,並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摔跤被列為世界性的比賽項目,是距最後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千五百零三年後的1898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的。第一屆僅舉行了古典式摔跤,運動員未按體重分級,均作為重量級。自由式摔跤則是在1904年第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才正式列為比賽項目。隨著參加摔跤比賽的人數的增加,摔跤技術的日益豐富、日趨完善,等級越分越細,直至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開始,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均按運動員體重、年齡各分成十個等級進行比賽。摔跤運動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中國的摔跤運動
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 古代稱為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早在四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據《禮記·月令》記載,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駕車三者列為軍事訓練項目。到了漢代,摔跤還作為表演項目演出。晉代,多在元宵節舉行摔跤比賽。唐代多在春秋兩季舉行比賽,也作為宮廷娛樂的項目。五代時期,摔跤技術強調輕 便敏 捷 ,名手輩出 ,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講摔跤的書——調露子的《角力記》。宋代還出現了女子摔跤。民間有摔跤組織角抵社。這一時期的摔跤比賽分三個回合。比賽中間不許抓住裩兒和拽起袴兒,但可以拽直拳,使腳剪,拳打腳踢都行,這與日本的相撲從場地、儀式到規則都基本上近似 。比賽結束 , 獲勝者可得銀碗等獎品 。
中國式摔跤為兩人徒手較量,以摔倒對方為勝。隻需幾分鍾,再外行,你也可以看懂中國式摔跤的比賽。簡單易懂,或許是我對中國式摔跤比賽的第一個印象。雙方都觸地,後觸地者得1分;一方觸地,保持站立的一方得2分;一方將對手摔倒,自己將對方摔成兩腳同時離地,並有一騰空的過程,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姿勢得3分。
中國跤變化多端,摔法多達幾十種。摔跤要練習紮實的基本功,特別要加強腰腹、腿部力量和靈活性練習。還要注意動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協調配合、手腳動作的密切配合。根據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等條件的不同,要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技術。例如身材矮小、動作比較靈活的人,可以選練小得合、撈、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檔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術動作;而身高、體重、力氣大的人,可以依靠勾、別、纏、踢、掰、叉、涮、擰、鋟、拄、撮、肘、拍、裝、錯、披以及大得合等技術形成自己的風格。
和武術散打比賽一樣,中國式摔跤也是運動員的身體直接接觸與對抗,也同樣需要運動員擁有過人的力量、迅捷的速度,這樣才容易摔倒對方,這便是“一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拙力又遠遠不夠,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兩撥千斤”。在似乎是凝固的較力過程中,雙方運動員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經驗瞅準時機抓住對方的空當,持久的僵持刹那間化解,當一方完全失控被另一方摔出的時候,是摔跤比賽最有魅力的時刻。難怪中國跤在歐洲被列為男人的第二紳士運動,位置僅次於英國的馬術。“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和優雅的紳士風度或許是歐洲人喜愛中國跤的主要原因。此外,摔跤運動員更需要擁有良好的柔韌性。散打運動員赤膊上陣,而摔跤運動員卻正是通過跤衣發揮摔跤中各種手法的作用。摔跤運動員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摔跤較力過程。
“中國式摔跤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項目,在清朝達到了最高峰。北京、天津、河北保定和山東濟南被稱為‘四大跤城’。京跤,沉穩準確;津跤,剛猛粗野;濟南跤介於二者之間;保定則以快跤著稱;還有內蒙式摔跤搏克、回族的絆跤、陝西的抱腿,各有各的特色。武術包含的內容是遠打近拿靠身摔,中國散打在國際上近幾年屢次獲勝,比較牛,一個原因就是摔的優勢。摔跤實際是武術當中一部分精華的東西。過去一個武術家必須精通摔法。中國跤講究步、眼,講究手法,摔出來特別漂亮。水平高的運動員較量,一跤是很難見的。過去民間有很多跤場,隨著城市的逐漸開發建設,這些跤場都不存在了,民間練的人也越來越少。而且現在跤手大都是練柔道、國際跤出身,中國跤的味道少了很多。”老一輩回憶起小時候在濟南人民商場看摔跤的情景:“那時候的人民商場有片空場,藝人就在那兒摔跤賣藝,觀看的人裏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有拚命叫好的、有使勁兒鼓掌的……”眼神中充滿了懷念。
“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
清代設有善撲營,專門訓練清朝貴族青年摔跤,他們常為王公貴族表演 ,或與蒙古族、回族摔跤手比賽,這叫官跤,摔跤手和教練員都是終身職業。華北等地民間摔跤叫私跤。摔跤者穿特製的短上衣(叫褡褳),係腰帶,穿長褲,衣、帶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但不許抓褲子,不許擊打,不許使用反關節動作,三點著地(兩腳加一手一膝著地)為失敗,三跤兩勝,沒有時間限製。練習或比賽由有技術權威的年長者主持,充當教練和裁判。民國時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為職業。當時的武術組織中央國術館和精武體育會也有摔跤科目,曾舉行過幾次全國性比賽。1936年,還進行過女子摔跤比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式摔跤有了很大發展。1953年,中國式摔跤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並舉行了全國比賽。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頒布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製》,1957年頒布了《中國式摔跤規則》。中國式摔跤運動員按體重分為10個級別。每場比賽分3局,每局淨摔3分鍾,兩局之間休息 1 分鍾。比賽在平坦柔軟結實的8米8米的墊子上進行。運動員身穿柔軟結實的短上衣,係腰帶,穿長褲,全身可以握抱,可以抓摔跤衣和腰帶,但不許抓褲子。中國式摔跤隻許站著摔,摔倒後就停止,然後重新開始比賽。按照把對方摔倒的不同程度,分別判得三分、兩分、一分。如使對方騰空後,迅速地背部著地,而自己仍然站著可得三分;僅使對方軀幹著地,而未使對方身體騰空,雖然自己還站著,隻能得兩分;把對方摔倒,四肢(手或肘或膝)著地得一分;把對方摔倒了,自己也跟著倒下得一分;兩人同時倒地軀幹在上者得一分;如兩人同時倒地,分不出上下先後,則判互不得分。比賽時,不許使用傷害對方的動作,不許用拳打,不許用肘、膝或頭頂撞對方,不許使用反關節動作,不許壓迫對方的咽喉,不許接觸對方眉口之間的麵部 ;腳可以 踢 、彈對方的腳 或小腿下部,但不能過高,更不能用腳蹬、踹對方。經常使用的方法有背、別、挑、纏、揣、踢、擰、摟、彈、搿、抱腿、跪腿、裏勾腿、插閃、勾腳、裏刀勾等。
中國摔跤的起源
我國古代摔跤的異名很多,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撲、布庫、厄魯特、摜跤等。這是因為,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不同,摔跤的方式方法也有較大的差異。摔跤在古代屬於徒手搏鬥的範圍,是軍事作戰的一種技能。
根據文字記載和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列強對峙,互相攻伐,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跤活動也得到廣泛的開展。《公羊傳》中記載,宋閔公手下有一員大將叫長萬,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大力士,由於宋閔公揭露長萬曾被魯師所俘,故“萬怒,搏閔公,絕其命”。
據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奏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製也。”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 書同文”等一係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 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畫麵。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關古代摔跤的史料。圖案上三名男子,他們 在進行摔跤比賽,氣氛緊張熱烈。左邊立者為裁判。上邊懸 掛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進行的比賽。按畫麵的排場看,似在宮廷內舉行的。由此可見,秦統一六國後,把掉跤列為宮廷的一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開展。 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據《漢書·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 壁畫中的中國式摔跤春,作角抵戲,三百裏皆來 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河南省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中的一幅壁畫, 描寫了當時摔跤表演的一個場麵,陝西省長安客省莊漢墓出土的銅牌上也刻有摔跤圖,畫麵上是兩位農民打扮的男子在樹蔭下對摔。此圖足以說明,漢代摔較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 跤的場所。由於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三百裏皆來觀”。同時,摔膠比賽勝負有裁判員來判 決。山東省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挽袖對視,準備決一雌雄,並有一名裁 判員在旁拱手而言,以判勝負。在吉林集安縣洞溝高句麗墓壁畫上,也有摔跤圖象。從出土的文物看,從比賽的場地、服飾或動作等來看,上述漆繪摔跤圖和透雕銅牌摔跤圖有很大的差別,這說明秦漢兩代的摔跤形式已有了不同。
三國鼎足之後,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在河南省南陽市出 土的大塊漢磚上刻有角抵戲。
唐朝曆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富民強,太宗皇帝李世民 以隋亡為戒,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社會經濟很快得到發 展,而講武、習武的風氣不懈,故摔跤活動在唐代的曆史上 蜚噪一時,就連帝王也要上場助威,鼓勵士氣。據史料記 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無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 進行摔跤表演。 秦漢以來,摔跤的主要技術是較力量,並可以拳打腳 踢,用擒拿方法扭斷手臂、腿腳,直至把對方摔死。
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就有古摔跤圖樣。當時把摔膠列為六禦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 記述,禦史喬白岩和應天府丞冠天敘還很注重選材和采用針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製長, 這些,無疑是對摔膠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 獻。 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複興明朝的天下, 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的風 氣,加之清朝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因而“布庫”之戲得以廣泛傳播。
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後裔,在女真族的傳統文化生活中就有“摔跤賭羊”的習俗。《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傑傳》:“蒲察世傑本名阿撒,為人多力,每遇武土角力賭羊,輒勝之。”清王室在建立大清國之後,與蒙古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聯歡宴會,便有力士摔跤表演作為娛樂。清太宗皇太極曾賜封蒙古族的摔跤手為勇土稱號,並叫他們傳授蒙古的摔跤技藝。可能是有人對這麼高的獎賞不夠心服,皇太極又賜給他們豹皮長襖、虎皮長祆、虎皮襖各一件。並說以後如有“不呼所賜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滿文秘檔·太宗賞三力士》)。可見,在清王室人關之前,蒙古族摔跤技藝尤勝滿族。
在入關之後,清王室以天下之富提倡摔跤,摔跤技藝便大大超過了蒙古族。清王室昭報所著的《嘯亭雜錄》卷二中記載:順治年間,蒙古喀爾喀部派遣使臣入朝,帶來了草原上最好的摔跤手,在理藩院招待的宴會上進行摔跤聯歡,清朝廷上的幾個摔跤手都相繼失敗了。順治皇帝聽奏後很生氣,下旨一定要召募高手贏回這一跤。當時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惠順王,雖隻有二十歲,卻力大無窮,跤藝超群,但不便以王爺的身份與蒙古跤手比賽,便穿了侍衛的服裝與之比賽,隻一跤便“應手而仆”。順治皇帝甚為高興,“賞費無算”。康熙皇帝在木蘭建立圍場之後,每年行圍都要和蒙古各部台吉舉行聯歡,有所謂“賽宴四事”,即詐馬、什榜、布庫(即摔跤)、教跳,“布庫不如禦前人,而詐馬乃其長技也”。這表明了,清王室在統治全國之後,重視摔跤活動,摔跤技藝大大超過了把摔跤當作是“男子三項競技”的蒙古族。
摔跤的滿語叫布庫,也叫撩腳或撩跤、摜跤,著短袖跤衣,摔倒著地即分輸贏。“布庫,並謂之撩腳,本徒手相搏,而專賭腳力,勝敗以仆地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領及襟率用七、八層密縫之,使堅韌不可碎。初則兩兩作勢,各欲伺隙取勝,繼則互相扭結,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1904年,奧運會增添了一項摔跤項目,名為“自由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允許選手用腿來壓迫、挑起和絆倒對手,也允許扭抱對手腰部以上或腰部以下的部位。
總之,摔膠運動由於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滿族、蒙族 和漢族跤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摔跤技術不斷提高、不 斷完善,最終發展成近代中國式摔膠,所以說,中國式摔跤 是我國各族跤手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
中國摔跤運動有悠久的曆史,它是一種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也是中國文化遺產之一,根據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摔跤運動。當發展至清末時,中國跤術已達到較高水平。當時食俸祿的布庫叫官跤,又叫官腿;民間消遣的個人稱私跤或私練。此時,這項活動的名稱繁多,如摜跤、爭跤、摔跤、摔角、率角,而最普通的是稱摔跤。
辛亥革命後,摔跤運動日趨衰落,隻是在民間流傳,比較有名的如北京的寶善林、魏德海、陳德祿、張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張寶忠、單士俊;天津的張奎元、張連生、張洪玉、張大力、閻士鳳、王海兆;沈陽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榮;濟南的佟順祿及張家口的洪立厚等人。
摔跤要練習紮實的基本功,特別要加強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靈活性練習。還要注意動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協調配合,“眼似閃電,腰如盤蛇,腳似鑽。”“動作要象打閃紉針”。這都說明摔跤必須要以快取勝。因為快可使動作突然,使對方猝不勝防,從而爭得主動。
摔跤還強調手腳動作要密切配合。上邊用兩手把對方捆住,下麵再用腳和腿使絆。
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等條件都不同,因此應選擇適於自己練習和使用的技術動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術,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身材矮小、動作比較靈活的人,可著重選練小得合、撈、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檔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術動作;身高、體重、力氣大的人,可重點練勾、別、纏、踢、掰、叉、涮、擰、鋟、拄、撮、肘、拍、撴、裝、錯、披以及大得合等技術動作。
俗話說:“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能便於應付對方的快攻。反過來說,輸跤者首先輸了手,因為一旦被對方抓著一把適於他的袖帶,往往就會陷於被動。當然,有經驗的運動員也可以借對方的揪袖和夾脖作為一種誘招。例如在對方使別或勾時,可在後麵扒腰、按腿來橫削對方唯一的張樁,這樣就可以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身材高大的人與身材矮小的人對摔時,身材高大的人應發揮臂長、身長、腿長的特點,爭取先抓住對方而不要讓對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爭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盡量限製對方的長處。如對方身體較胖、體力較差時,可設法扯著對方轉動,消耗他的體力,然後再借機進攻。
頭在中國式摔跤中的作用
在摔跤中頭的位置變化,可以起到省力作用,例如:使用抱雙腿摔對方時,抱住後,抬頭挺胸,由於抬頭形成狀態反射,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緊張性加強,力量增大,很容易將對手抱起,相反,如果低頭含胸就是費很大力氣也難以摔倒對方。
1挾頭。挾頭是中國式摔跤的第三把手。這第三把手指的是當對方抓我大領時,頭向左下或向右下一處歪斜並挾住對方抓我大領的手,由於頭部側傾將引起同側上下肢伸肌緊張性加強,使對方抓我的手不易逃脫,形成一種很好的借手方法。
2甩頭。甩頭即將頭向左或向右轉向,這個動作在摔跤中對改變身體姿勢和維持身體平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甩頭普遍用於轉體動作中。
3抬頭。前麵談到抱雙腿、抱腰時,向上抬頭便於發力,在使用穿腿摔時也需要頭的參與,頭潛入對手腋下後,抬頭挺胸腰背收緊,有利於將對方扛起來。另外,由於抬頭可以挾鎖住對手的一臂,不致讓對手抽臂逃掉。
4縮頭。兩臂前送頭向後縮,這是用於防守的一種姿勢。
5串頭。對方抓住我的右大領,左小袖時,你的頭低下去,從對手抓大領的肘下鑽繞過去,將對手抓領的臂扛起,對手抓領的手即開,如果對手不放開此手,也難以起到作用,同時這也是你進攻對方的好時機。
6擠頭。用頭擠住對手的臂或頭,例如,成左對右架的互抓後帶時,如一方用頭擠住,管住對手的頭,就將處於最有利的位置。這是因為對方的頭不能自如地轉動,被控製在一定的範圍,所以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出應有的力量,隻能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7靠頭。用頭靠住對方的胸部,使對手不能自如地轉體使用技術。例如,對手使用支別子或大別子時,我用頭靠住對手的右胸,左手拉緊對手的另一側衣袖,使對手轉不了體,難以發力,動作使用不能成功,而且利於我反攻。
8枕頭。使用頭在裏抱單腿摔對方時,用頭枕住對方的腹部向後摔,這裏使用的就是枕頭。由於枕頭是頭部後仰,引起了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緊張性加強,因此四肢伸直,背部挺直,就較容易地摔倒對方。
摔跤要求運動員具有“快速主動,全麵連貫,勇猛頑強”的現代精神,在一場比賽中,一切都是在動中進行的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規則也不斷充實和修改,對運動員的消極判罰更加嚴格,同時增加了五分動作,這些都是一個目的,要求我們的運動員要摔出摔跤的風格,而要能做到這一點,從技術上來說,必須作到科學合理,其中頭部動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提高整個摔跤運動的技術水平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式摔跤知識
中國式摔跤根據使用動作的質量和倒地的情況得分標準有4種,即1分、2分、3分和互不得分。 3分: 將對方摔成兩腳同時離地,有一騰空的過程,並使其軀千或頭著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姿勢。如被摔倒的運動員倒地後不鬆手,把對方拉倒,仍可判勝者得3分。
2分:
(一)將對方摔倒使之軀千著地,但無騰空過程,自己保持站立。
(二)將對方摔成兩腳同時離地,有一騰空過程,使之軀千或頭著地,自己雖然站立,但用手撐在對方身體上。(三)使用跪腿摔將對方摔倒,並使其軀幹著地,自己上體仍保持平衡,即對方倒地後,自己手不扶地,上體未趴 在對方身上。
1分:
(一)將對方摔成手、肘、膝著地。
(二)將對方摔倒,自己也隨著倒地。
(三)雙方同時倒地,軀幹在上者。
(四)一方受到警告,判對方得1分。
(五)使用跪腿摔,使其倒地,自己失去平衡。互不得分: 雙方倒地後,分不出先後和上下,則判互不得分。
各民族的摔跤形式
1朝鮮族摔跤:我國東北延邊地區的朝鮮族人民在豐收喜慶的節日裏,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行摔跤、跳板、秋千比賽。朝鮮族摔跤是雙方運動員各自在自己右腿上係一根帶子,彼此左手臂穿過雙方腿上的帶子後,兩手扶著對方的腰,同時一腿跪在地上,裁判員喊開始後,雙方運動員站起來使用進攻方法,使對方三點著地為勝一跤。一場比賽摔三跤,勝兩跤者為勝利,摔倒對方一跤後裁判員給勝方頭上係一根帶子,以表示取勝一次。
2蒙古摔跤:是我國蒙古族民族體育項目,有悠久的曆史,在草原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很受廣大牧民的喜愛,在草原上慶祝豐收和過“那達幕”大會時,牧民們都踴躍報名參加比賽。
蒙古摔跤比賽場地是利用天然草原在土地上進行,比賽時運動員穿皮質附有鋼琴釘的短上衣,係腰帶,穿肥大的褲子和高腰馬靴,健壯有力。
比賽前運動員東西兩列,集體唱歌,載載舞躍入場內。歌詞大意是運動員們快快出來參加比賽。比賽辦法均采用單淘汰製。那達幕大會參加摔跤比賽的人數都是2的乘數,如:2、4、6、8、16、32、64、512,最大規模比賽為512人,比賽允許抓握上衣和腰帶,可以用腿使絆,但不要抱腿和抓褲子,運動員除兩腳著地外,其他身體任何部位著地都算輸。比賽不分體重大小,不受時間和場地限製,把對方摔倒就算勝利,勝負雙方都手舞足蹈出場,整個比賽結束後組織者根據優勝運動員的名次分別給予獎品,以資鼓勵。
3雲南摔跤:雲南摔跤是雲南地區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體育運動項目,他們利用農閑、假日、節日開展摔跤活動,遇到“火把節”,到處可以看到不同規模的摔跤活動。一處摔跤八方相聚,從少年到老年,都在積極參與。
在摔跤場上比賽的過程中,運動員、裁判員、觀眾彈起民族樂器,歡樂在摔跤場上。
裁判員進入場內,號召周圍觀眾積極入場比賽。比賽前雙方擁抱以表示互相學習、高舉輕放。
裁判員滾動,表示一方運動員已輸一跤,雙方各勝一跤後進行第三跤比賽,贏者為勝。勝者留在場上繼續比賽,直到輸給對方後退場,最後沒有人出來上場時舉辦單位派一人出場,分勝負較量,以此表示大家向他學習。
運動員赤背,穿短褲,腰係一根帶子,不得抓褲子,將對方摔倒後,可繼續翻滾,使對方的背著地為勝,勝兩跤者為勝。
4桑勃式摔跤:桑勃式摔跤是他自由式、古典式、柔道以及我國的中國式摔跤融為一體的體育項目,1966年國際業餘摔跤聯合會承認桑勃式摔跤是正式比賽項目,並在聯合會內部成立了獨立委員會。
桑勃式摔跤根據年齡分成青少年組和成年組,再按體重分為十個級別,體重48公斤到100公斤以上級,比賽是在一個直徑九米的圓形場地上進行,比賽時間為6~8分鍾,中間不停。
運動員外穿短式跤衣,內著緊身背心、褲衩,腳穿皮革製的緔鞋,腰係布製腰帶,比賽中允許抱絆等角力方法,如果將對方摔倒後,對手背部全部著地就算取得全勝,其背部部分著地或對方被摔的表示認輸時則根據積分多少計算勝負。比賽時禁止摔頭部擰頸部,不得用肘部、膝部壓迫對方身體,不能觸動麵部或抓容易窒息的部位。
桑勃式摔跤始自近二十年代,目前許多國家都開展。原蘇聯、蒙古、保加利亞、泰國、伊朗、西班牙、意大利、叛國和日本都成立了自己的組織。
5維吾爾族摔跤:維吾爾族人在節日、盛會上舉行摔跤比賽,也是結婚時助興的娛樂之一,比賽時公推一位有威信的人作裁判,比賽的獎品就放在場地上,裁判向運動員講這裏放著獎品誰來摔,勝者捧走。各隊派人參賽,根據年齡大小,能力強弱先後出場。
比賽時先抓好腰帶,裁判員宣布開始後,把對方摔成背著地為勝一跤,三跤兩勝,連勝五人為優勝者,由勝者的父母和親友把他抱出場,裁判把獎品送給優勝者。
摔跤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
1國際級運動健將:
男子:獲得世界錦標賽、世界杯或奧運會前八名者。
女子:獲得世界錦標賽或世界杯前六名者。
2運動健將: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授予運動健將稱號。
(1)獲得亞洲錦標賽或亞運會前六名者;
(2)獲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前六名者;
(3)獲得國際摔跤聯合會批準的國際A級賽前三名者;
(4)獲得世界青年錦標賽前六名者;
(5)獲得全國錦標賽、冠軍賽前三名者;
(6)全國城市運動會決賽或全國青年錦標賽第一名者。
3一級運動員:
(1)獲得全國錦標賽、冠軍賽四至八名;
(2)獲得全國城市運動會決賽、全國青年錦標賽二至六名。
4二級運動員:
(1)獲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錦標賽前四名;
(2)獲得地(市)級錦標賽前二名;
(3)獲得全國城市運動會決賽、全國青年錦標賽七至十名。
5三級運動員: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授予三級運動員稱號。
(1)獲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錦標賽第五至八名者;
(2)獲得地(市)級錦標賽第三至第五名者;
(3)獲得縣級錦標賽前兩名者。
注:上述比賽均須有同級別八人以上參加,方可授予等級稱號。
摔跤的種類
解放後,我國的摔跤事業有了空前的發展,除全國開展的“中國式摔跤”外,各民族、各地區的摔跤也廣泛開發,形式很多。目前國際上開展的有自由式、古典式、男女柔道、相撲、桑勃式摔跤等。除此,我國還有各地區各民族的摔跤,如:忻州的“赤背撓羊跤”、“蒙古族摔跤”(蒙語叫“搏克”)、“雲南摔跤”、“維吾爾族摔跤”等。
1中國式摔跤。中國式摔跤是我國普遍開展的一個跤種,運動員按體重分為十個級別,一場比賽分兩段三分鍾,得分多者勝,全身可以握抱,也可用腿使絆,可以抓跤衣和腰帶,但不準抓褲子,比賽在八米見方的紅線內進行,界外亦有保護墊。中國式跤很注意腳步和重心的移動,往往根據對手的姿勢找好時機,以欺、拿、讓、橫、迎、闖、搓、推、拉、接、抽、撤、閃、擰、空勾、別、踢、挫、抱等基本動作組成各種攻守方法。
2國際式摔跤。國際式摔跤包括古典式和自由式兩種,國際式摔跤不僅按體重分級,而且還按年齡分組。
(1)古典式摔跤隻許握抱頭、頸、軀幹、上肢、不許握抱下肢,也不準用腿使絆。
(2)自由式摔跤比較自由點,可以抱腿,可以用腿使絆,這兩種跤都不準抓衣服,國際式摔跤不僅站立摔,倒在墊子上還可以翻滾,繼續角鬥。運動員使用動作主動倒地不輸分,可在墊上繼續角鬥,直到製服對手到雙肩著地。現代的國際摔跤比賽要求運動員在場上積極主動,全麵連貫勇敢頑強,運動稍有消極就被警告,因此,比賽非常緊張激烈。
3柔道。柔道是日本一個跤種,據日本柔道文字記載,柔道是我國明朝人傳到日本的。從一九六四年在日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開始,柔道正式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此項運動按體重分八個級別,比賽就在平坦的草地上進行,運動員穿短袖上衣,長褲,係腰帶,赤腳,衣、褲、腰帶都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也可用腿使絆,摔倒對手後可以抱壓對方,可以使絞技,關節技製服對方,迫使其擊墊認輸。
4相撲。相撲是日本特有的一個摔跤項目,它的曆史悠久,開展很普遍,被列為日本國技。
相撲營是相撲運動的組織,身高175米,體重75公斤以上才能參加。相撲運動員按運動成績分十級,最高一級叫“摸扛”,是終身榮譽稱號。比賽時除兩腳外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即為失敗,如果把對方推出或者抱出界外也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