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舉重運動概述
舉重的起源
舉重,又稱奧林匹克舉重或競技舉重,是由抓舉和挺舉兩個項目構成。舉重項目發展至今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原始社會初期,人們為了獵取食物和防止猛獸的侵犯,不得不搬起或舉起很重的東西,或者拿起有一定長度和一定重量的木棍進行自衛。為了有足夠的力量,我們的祖先經常用舉起重物來增強體質、發展力量和鍛煉勇氣,這就是最初的舉重。
在2500年前,古希臘就有了舉重的記載。有一個名叫米隆的大力士,可以舉起一頭牛。希臘人最早利用專門器械來發展力量,增強體質,這種器械稱為“哈特利斯”。它兩頭大,中間小,可以用手握住。鍛煉時一手拿一個,既方便又可以做出很多動作來。在雅典的運動場邊上曾有一個鐵球,隻有能舉起這個鐵球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比賽。在希臘和古埃及的雕塑中,都可以看到身材魁梧、肌肉發達,舉著粗大圓木棒或其它物體的力士雕像。在古代蘇格蘭,舉起重物以顯示力量也很盛行。具體做法是將100公斤重的石頭從地上提起來,然後放在12米以上的高台上。凡是能做到這點的人,便有權戴高帽子,這是代表成年的象征。
在德國和西班牙的一些農村,舉石頭是一種很普及的比力量的運動項目。這種石頭,他們稱為“伊沙輪”。形似圓棍,兩端有握手。比賽時,看誰舉得重或舉得次數多,獲勝者還能得到大量的金錢。
在中國《左氏春秋》裏曾記載,孔子能力舉“門關”。“門關”是頂城門用的杠子或門閂,用硬木製成,又重又長,當時能舉起門關的人都很不簡單。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裏記載著,秦武王很有力量,又非常好勝。他把當時有名的大力士都封為大官,經常和他們舉用青銅製成的鼎器來比試力量。
楚漢相爭時期的楚霸王,以力能扛千斤鼎而聞名於世。
三國時期,劉備的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重82斤。如果他沒有力量,這麼重的兵器怎麼能拿得起來,何況還要揮舞起來打仗呢?
唐代武則天時期,選舉士兵要考“翹關”。“翹關”,也就是舉門關的意思,要原地舉起10次才合格。
明朝武考中,用舉百斤大刀繞身旋轉作為力量的考核。著名抗倭愛國名將戚繼光命人鑄了一個鐵人,重300斤,令兵士扛起來步行一裏地為合格,以此來增強士兵的體能。
嘉靖年間,《欽定武場條例》中有一項舉石的科目。這種石叫“石墩子”,兩邊有扣手,以便抓握,重300斤。要求武考的人,必須把石墩子提離地麵一尺以上才能通過。當時民間很流行舉石擔、石鎖的運動。石擔是兩塊扁圓形的巨石,中間鑿個眼,穿上木棍或竹棍;石鎖是長方形的石頭,上方鑿成握手,很像老式的門鎖,這是一切練武之人發展力量必練的項目。近代舉重始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當時歐洲許多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等都先後組織過舉重運動體育協會,開展舉杠鈴和啞鈴的比賽。
那時最著名的大力士是德國的歐根·先道,世人稱之為“世界健身之父”。他全身肌肉非常發達,力量大得驚人,可以把269磅(約合121公斤)的杠鈴,從肩部推起至頭上,並雙臂伸直。當時是具有表演性質的,以後舉重表演活動逐漸發展為競賽。
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一幅畫描繪的是一名年輕人一手舉著一塊未經加工的石塊,每個石塊有他頭的15倍大小。石塊慢慢變成了啞鈴,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它們是被去掉了擊錘的鈴,以使它們不會發出聲。之後啞鈴的形狀也不斷演變,直到現在更受人們喜愛的杠鈴。當上個世紀號稱彙集了“世界上最強壯的人”的角鬥和雜耍表演在美國和英國方興未艾之際,到1880年,正規的舉重俱樂部已在德國和奧地利頗具規模。在1877年,維也納舉辦了有曆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個舉重比賽,有些比賽項目看上去十分誇張,比如說隻用中指或隻用牙齒和頭發來舉起重物,當然,也有正規的抓舉和挺舉的比賽。紐約的一家不太有名的雜誌《時代精神》在1892年公布了第一份業餘舉重世界紀錄,由於當時舉重並沒有統一的規則,因此有些紀錄近乎奇特,像芝加哥的亞當-考克蘭擁有的紀錄是將一個544公斤的重物連續舉了14000下。然而,隨著舉重的地位在法國、俄國以及其它一些歐洲國家的提高,第一個舉重和摔跤國家聯合會在19世紀90年代初登記注冊。
舉重的發展
近代競技舉重運動興起於18世紀末,最初盛行於歐洲。19世紀80年代初期,首先在英國而後在美國,人們開始將舉重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
第一次正式的國際舉重比賽是在1896年於希臘舉行的第一屆奧運會上進行的。當時的舉重比賽不分級別,舉的方式也隻有單手舉和雙手舉兩種,並分別計算成績。英國的爾·埃裏奧特以71公斤的成績獲得單手舉冠軍,丹麥的弗·楊森為雙手舉冠軍,他舉起了1115公斤。直到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比賽仍采用這兩種舉重方式。鑒於當時沒有比較完善的舉重競賽規則,從1908年到1912年,沒有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舉重比賽。
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6年間,沒有舉行過世界舉重比賽。據國際舉重聯合會曆史委員會撰寫的《世界舉重運動史》一書記載:紐倫堡人卡斯佩爾·貝格於1910年在法蘭克福體育遊戲展覽會上,首次展出了片杠鈴,又稱貝格杠鈴。片杠鈴的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是世界舉重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正式恢複舉重比賽,並按體重大小分5個級別。即次輕量級(60公斤級)、輕量級(675公斤級)、中量級(75公斤級)、輕重量級(825公斤級)和重量級(825公斤以上級)。比賽的動作改為單手抓舉、單手挺舉和雙手挺舉。
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的舉重比賽,除體重仍分5個級別外,比賽動作增至五項,即原有的三項再加上雙手推舉和雙手抓舉。
在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上,由於上述比賽項目和試舉次數的增加,使比賽時間拖得過長,經各國代表討論決定,將原來的五項改為三項,即雙手推舉、雙手抓舉和雙手挺舉。這三項規定舉重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1972年。在體重分級方麵,1947年的世界舉重錦標賽采納了當時的舉重強國——埃及的建議,從5級升至6級,增加了最輕量級(56公斤以下)。四年後,又把原重量級的體重標準提到90公斤以上,增加了次重量級(825公斤以上到90公斤)。自此7個級別又通行到1972年。
自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起,舉重比賽又增為9個級別,即增加了次最輕量級(52公斤以下)和特重量級(110公斤以上),並將重量級改為110公斤級。同年,國際舉重聯合會執行委員會提出取消推舉,規定此後的國際比賽,隻有抓舉和挺舉兩種方式。從這一年起,還明確了每年舉行一次不超過20周歲的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在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期間,又增為10級,增加了100公斤級。
次年,即1977年的。第三十一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正式將體重級別的名稱改為以重量稱呼,即以各體重級別的最高限度作為級別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這10個級別分別是54公斤級、59公斤級、64公斤級、70公斤級、76公斤級、83公斤級、91公斤級、99公斤級、108公斤級和108公斤以上級。比賽項目仍為抓舉和挺舉兩項。
國際舉聯還規定,除在奧運會期間舉行國際舉重比賽以外,還舉行世界舉重錦標賽。1898年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第一屆世界舉重錦標賽,比賽中不按體重分級,由奧地利的元爾克獲得冠軍。1907年第二屆世界舉重錦標賽按體重分為輕量、中量和重量三級。嗣後,在1910年第三屆和1937年第四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又先後增加次輕量級和輕重量級。1938年舉行的第五屆世界舉重錦標賽,由德國取得了次輕量、中量和重量級冠軍,美國取得其它兩個級別的冠軍。在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而中斷七年比賽後的194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第六屆世界舉重錦標賽。蘇聯第一次參加比賽,諾瓦克奪得輕重量級冠軍;埃及的杜尼和瑞典的安德森分別獲得中量級和次輕量級的冠軍;美國運動員則在輕量級和重量級中取得勝利。次年,於美國費城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舉重錦標賽,結果由美國運動員囊括了六個級別的冠軍。1949年荷蘭海牙舉行的第八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埃及運動員大顯身手,奪得次輕量級、輕量級和中量級三項冠軍;伊朗納姆德獲得最輕量級冠軍,美國運動員則隻拿了兩項冠軍。1950、1951年舉行第九屆和第十屆世界舉重錦標賽,比賽結果,各級冠軍分別為美國、埃及和伊朗所獲。到1953年舉行的第十一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蘇聯異軍突起奪得了團體冠軍,美國獲亞軍,埃及第三名。在七個級別的比賽中,蘇聯奪得四項冠軍,美國獲兩項、加拿大獲得一項冠軍。此後,直至1982年第三十六屆世界舉重錦標賽,除了波蘭隊在1965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獲團體冠軍以及保加利亞隊分別在1972年和1974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獲團體冠軍外,其餘團體冠軍都由蘇聯隊獲得。我國運動員自1977年參加世界舉重錦標賽,曆屆團體名次都在第八或第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