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社會工藝美術(1 / 3)

一、原始社會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起源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在苦苦探索著人類起源時期的種種情況,在藝術領域裏,各類藝術活動如何產生,它們開始時的具體形態、性狀如何,這一切是那樣地令人神往,她似乎深藏在曆史的帷幕後邊,使人隱約可見又絕無看清的希望。

現在,人們已普遍認為史前期就有了多種藝術的原始形態,如繪畫、音樂、舞蹈等等,這些原始藝術最初形成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這時的人類在數十萬年勞動實踐的基礎上開始產生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最初的思維,對日常活動中反複實踐和反複感受的事物具有了一定的概括和聯想能力,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去思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許多問題,如日、月、雷、電、水、火等自然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的生、老、病、死、夢等。這些思索形成了人類對自然、對社會最早的認識觀,由於主觀認識,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巨大差距使這種認識觀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而成為原始宗教,其表現形式就是人類最早的藝術活動。這些藝術開始隻是音樂、舞蹈、繪畫等雛形的混合體,沒有明顯的獨立形式,由於當時的人們一般來說還不能把為什麼和怎樣從事這些藝術活動的具體思想以及這些活動的具體內容形態等以任何形式的記錄保存下來,當著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有能力去回顧這些藝術在起源時期的種種情景的時候,它已隱到曆史的帷幕後麵去了。

工藝美術作為藝術領域裏的一個特殊門類,它的起源是明確的,而且比任何其它門類的藝術都更早地來到人間。作為一門實用造型藝術,它是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實體,擺在我們麵前的原始人親手製作並使用的各類工藝品,曆史無法改變它們的真實本質,工藝美術是伴隨著人類本身一起產生的。眾所周知,人類的曆史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任何工具的製造都是人根據當時的勞動需要和能夠駕禦的物質材料製造出來的,大自然最早提供給人類以製造工具的材料主要是石頭,石頭在來源和硬度方麵優於其它任何天然材料,與石工具為伍的應當還有木工具、骨工具等,但它們的製造本身也離不開石頭。因此可以斷言:最早的工藝美術起源於最早的工具設計,最早的工具設計是石器設計。

對於一件50萬年前“北京人”製造並使用的略加打製的石器,自然還談不上有自覺的審美加工,但當時的人類確實已在觀念中形成了對石器具體形狀性能的藍圖,在千萬上、打製石器下、磨製石器遍反複實踐中,對於在具體製作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諸如“尖”或者“薄”等形體概念和在具體砍砸時由這些形體產生的使用快感之間建立的思考,成為最早的對美的認識的客觀物質基礎,這種認識是沒有任何幻想色彩的,工藝美術的觀念最早正是從這種建立在形體和效用之間的思考而來。關於這一點後來的哲學家曾作過總結,如古希臘第一位從社會科學觀點看待美學問題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認為:“美必定有用,有用就美,有害就醜”,稍後不久我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墨子也提出“有用則巧,無用則拙”的審美觀。這種在形體和使用快感之間的審美思考使得石工具的形體不斷向著更合規律性也即更有效用從而更美的方向發展。當我們麵前呈現出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時,誰還能否認這是一件具有鮮明審美追求的工具設計呢?這種審美追求充分體現在形體的對稱,各部位的比例、精確的鑽孔,美麗的色彩和光滑的觸感等因素之中。而從打製到磨製兩者之間人類經曆了數十萬年的時間,它說明人類起源時期的步伐邁得何等艱難,也正是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奠定了人類的基本素質和各種族人類的不同特征,它也雄辨地說明了工藝美術起源於人類的社會勞動,是勞動創造了工藝美。

人類能夠製作經過打磨並鑽孔的磨製石器是距今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也正是各類藝術活動逐步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人類的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促使人們能夠去探索那些現實並不存在的東西,或從這一件事,這一件東西去聯想另外一些事,另外一些東西,史前人類的豐富想象很多流傳下來成為神話和傳說,裏麵雖然充滿了很多荒誕之詞,但誰也無法否認它們在人類曆史上起到過的巨大作用。想象的功能使得史前人類的另一種具有更高層次的工藝美術品得以應運而生,這就是人類最早用來打扮自己的原始裝飾品,它和其他藝術形式共同表達出當時人類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在我國,這類裝飾品的最早實物是距今1萬8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用石頭、骨頭、貝殼等經過精心磨製和鑽孔而後穿帶起來的“串飾”,這種用染成紅色的繩子穿起來的“串飾”被當著美的象征而長期佩帶,如果說石工具的審美主要為滿足實際效用,那末這些原始裝飾品的審美則用來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愉悅,當然這種愉悅離不開史前人在當時條件下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它內涵著人們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觀和原始宗教觀,它是充滿幻想色彩的,從石工具的製造到裝飾品的出現二者之間也經曆了漫長的數十萬年時間。

從山頂洞人原始裝飾品的出現再向前發展,到大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和原始裝飾品大量出現,人類社會過渡到穩定的定居生活和農耕經濟,又一類工藝美術品即日用工藝品——陶器誕生了,尤其是開始於7千年前的彩陶工藝把工藝美術活動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潮,它的偉大意義在於:它把石工具的建立在物質效用上的審美追求和原始裝飾晶的建立在精神愉悅上的審美追求溶為一體,使它既有實際效用,又富有幻想色彩,從而使人們浸注在原始裝飾品中的豐富內涵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產生了被譽為中華民族童年時代藝術明珠的豐富多彩的彩陶造型體和裝飾紋樣,這種溶合所奠定的工藝美術固有特征即實用性和審美性,成為指導以後工藝美術創作所普遍遵行的一條重要原則,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較舊石器時代加速了自身發展的步伐,人們在從事前述工具、裝飾品、陶器製作的同時還逐步形成了人類最早的編織工藝、紡織工藝、絲織工藝、服飾工藝、漆木建築工藝等,它們共同顯示了原始社會人們對生活美的追求和探索,組成了人類起源時期的工藝美術係列。

陶器工藝

新石器時代的標誌除磨製石器外,還有陶器。它的產生一方麵由於人們在數十萬年的用火實踐中,從泥土經火燒後變得不易透水等現象中得到啟示,隨著從成型到燒製一係列技術問題的解決,陶器便誕生了。另一方麵農耕生活需要人們定居下來,過去是遂水草而居,現在則需要選擇一個既接近水源又相隔一定距離的高地安家。實際上大多數新石器時代遺址是在靠近水源不遠的高地上建造的,這就產生了貯存食物和運送生活用水等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講,陶器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陶器出現以前,很可能已用木頭挖製或用現成的自然物如葫蘆等來作容器,但陶器一經出現,人們,主要是婦女們就以巨大的熱情和全部的智慧注入這一人類早期日用工藝品的設計製作中去,使它迅速地發展起來。

陶器的最早實物是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磁山出土的,經科學鑒定距今約8000年,器型和裝飾均較原始,有雙耳壺、大口深腹罐和圓底罐、三足罐等,裝飾有刻劃的蓖點紋、弧線紋和弧線蓖點紋等。此外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的繩紋粗紅陶也有7000多年曆史。此後,陶器進入了鼎盛時期,在所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陶器均占有最突出的重要位置,尤其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和龍山文化的黑陶更以其輝煌的藝術成就被譽為中華民族童年時代的藝術明珠。它的意義已遠遠超出工藝美術範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整個史前文化的豐碑,此外長江以南地區的幾何印紋陶也有很高成就。

彩陶工藝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母係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一種繪有黑色、紅色或紅黑二色的陶器,因含鐵燒成後呈紅、褐或橙黃色,製作時選用淘洗過的粘土,小型器可以直接成型,大型器則用泥條盤築成型,風幹後用含鐵或錳的礦物顏料繪製紋樣,有些在繪製前還加一層白色陶衣,然後燒製而成。彩陶是作貯物的日用器,用以煮食的陶器一般不加彩繪。彩陶的出土以黃河中上遊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最為豐富。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首見而得名,它分布在以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時間為距今7000年到5000年間,有2000多年發展過程,仰韶文化彩陶由於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在器形種類和裝飾紋樣方麵表現出較大的差別,又可分為半坡、廟底溝等幾種主要類型。

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發展時期為7000至6000年前,典型代表為西安半坡村遺址,以陝西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周圍發展。半坡型彩陶的典型器形有圜底盆或缽、卷唇盆,其次有折腹盆、細頸大腹壺、葫蘆形器等。所謂典型器形的圜底盆和缽似乎是從完整的球形體上截取的一部分,如果從中截取一半則為盆,截取大半或小半則為缽和盤,在這些形體上全無供放平穩的底部和供拿用的把或折唇。這一方麵反映出原始人對這種日用器的造型設計還處在極幼稚的初級階段,另一方麵原始人一開始就選擇球形作為陶器的基本形體,這種形體對於以泥土為材料的陶器來說無疑有很多優點,如容易成型,不易損壞,容量較大等等,同時在審美心理上也為人類最易接受,這種圓,圓滿以及穩等審美因素從彩陶一直影響到今日,這一點上甚至具有世界性,古希臘哲學派別畢德哥拉斯派就曾指出:“圓和球形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美的形體”。這種單純的球形體造型使彩陶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半坡型彩陶中的折唇盆是這一基礎上的最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