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一觸即發(1 / 2)

然而,元帥那個不學無術、遊手好閑的嫡子不滿了,從前自己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所有人(皇帝除外)都對他惟命是從,可現在?往常拜訪者絡繹不絕,就連朝中三品要員莫不以拍元帥馬屁為殊榮,並且樂此不疲。自從元帥死後,門可羅雀。往日的那些‘朋友’也紛紛與之絕交,盡量撇清關係。今天,算是看清楚那些人的真麵目了。

朋友,無。地位,無。權利,無。社會上典型的三無人員非他莫屬。

於是,李誌飛不顧眾人反對,造反了,用他的話說:“誰害老子不爽,老子就造誰的反,老子還不稀罕造一般人的反呢!”

這位玩世不恭的二世祖憑著他老爹的名望,憑著他張家門生故舊遍布天下,憑著往日有不計其數的人受過元帥大人的恩惠。

無數人,從四麵八方雲集而來,彙聚到李家大本營——九江。

短短五日,便有兩百萬人投靠他,事實上,要不是經過張誌飛的精挑細選,凡是見風使舵的人統統不要。或許,這個數目會翻上兩倍。李誌飛終於明白,自己的追求—是帝王。

他高舉反秦的大旗,擁兵自立,史稱‘叛軍’,下達一道道詔書,改掉了以前大少們所特有的惡習。封對自己忠心耿耿,對自己二十年如一日,即便是在張家垮台的時候,也沒有絲毫動搖的管家為九江王。自己不在的時候,一切以此人為主。

孝安郡、武川郡等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匈奴率10萬兵馬想要瓜分大秦的領地,暗中與張家達成某種協議。就連白虜(鮮卑)也派出5000人想要分杯羹,尾隨在匈奴大軍後吃些殘湯剩菜。

突厥可汗更離譜,遠在大秦萬裏之外,居然派來一個部落——二十萬人口,數以十萬計的牛羊馬匹,8000精銳騎兵,似乎是想要在這裏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大秦有四十個郡,事實上遠非如此,還有更多,大概比這要多上一倍,隻不過,北方俱是冰川峽穀,西方則是荒漠戈壁,南方與楚國接壤,東方與大晉接壤,凡是兩國之間的緩衝地帶,基本上都是不毛之地。

張天羽退朝時在宮外約百尋(八尺為尋,三百丈約合690米)處看到一個白胡子老頭,和藹到了極點,身體隻有三個頭那麼長,特別是額頭上的‘川’字很醒目,胡須一直延伸到地上,駝著背。不知是不是錯覺,但由不得張天羽細看,便被淹沒在人群中。

張天羽修煉了10日後,平靜地看著街上人來人往,若有所思,心下有感,卻又不是太明朗,幾乎就快把腦袋想爆了,還是沒有半點思緒。在叛軍攻破三關後,關中已無險可守,關中地區本來就是一片平原,肥沃的土地,擇依山傍水處,就地建城,城牆不高,也就三丈,雲梯很容易搭上,厚不過二丈,投石車對準同一處轟擊三次以上,城牆必破。

隻是要發百斤以上的巨石,且投石車準度要高。由於投石車發巨石,其簧亦巨大,每當瞄準時,投石車由於簧承受不了巨石的壓力而不住晃動,因此準頭很差。

在相同兵力素質的情況下,雙方傷亡比例不會大於2:3。

就這樣,叛軍靠著九江無窮無盡的大後方支持,勢如破竹,加上沿直線進發,短短八日便已攻到陪都城牆下,圍三缺一,打的是心理戰。

在割據政權‘李’的建立之初,不是沒有討伐過叛軍。隻是,要怪,就隻能怪陛下將九江九郡86座城池建設的太過牢固,8丈高的城牆,5丈的厚度,你讓人怎麼打?攻守雙方傷亡比例首次達到8:1。

陛下甚至將九江建立為全國最大的糧倉,耗時十年,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建設引水灌溉工程,打通九江之水,合為一體,使當初一毛不拔、寸草不生的九江成為如今擁有良田沃土千萬頃,每年的糧食產量足夠全國人吃上5年,全國最大的糧倉——永安糧倉就建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