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居楹聯(1 / 1)

六、民居楹聯

門大堂深若城府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嘉占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及詩“謗訕朝廷”等,屢遭貶謫。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才華冠世的書畫家。

門大要容千騎入

堂深不覺百男歡

此聯見《楹聯叢話》轉引《墨莊漫錄》,稱“東坡在黃州,一日逼歲除,訪王文甫,見其家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於其上”。

黃州,即今湖北黃岡。蘇軾曾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其間築室於東坡,以“求田問舍”為事,自號東坡居士。他常渡江去武昌東湖友人王文甫家做客。時近年關,見友人一家正寫門聯,遂“戲書”而成。

出句著眼於“門”。“千騎”,一人一馬為一騎。“千騎”形容人馬很多。南朝梁簡文帝《采菊篇》詩:“東方千騎從驪駒,更不下山逢故夫。”乘騎而入,必定嘶鳴奔突。“千騎”擁進而不阻滯,足見門庭之大。

對句著眼於“堂”。“百男”,猶言多男孩。語本《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朱熹集傳:“百男,舉成數而言其多也。”男兒歡鬧,自是喧騰嬉笑。“百男歡”叫而不知覺,足見堂府之深。

以極誇張之語,言門庭之大、堂府之深,實有“戲書”的味道。但由此不難看出,蘇軾雖身處逆境,卻仍有豁達的襟懷和樂觀的情趣。故“戲書”不“戲”,蘊含深沉的人生哲理,這就是:要有包容五湖四海的氣度,才顯心胸之闊大;要有傾聽逆耳之言的膽識,才見思想之深邃。

此聯就近取譬,以詼諧之“戲”語,言生活之情趣,含針砭之寓意,機智精辟,意蘊真切。清代文藝批評家劉熙載說:“東坡長於趣。”(《藝概·詩概》)以此“戲書”聯看,確然。

佩韋晦木遵囑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號晦庵、晦翁等,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紹興進士。官至煥章閣待製兼侍講,提舉南京鴻慶宮。哲學家、教育家,理學的集大成者。自元、明、清被崇為“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成為地位僅次於孔、孟的“夫子”。著作宏富。後人輯為《朱子大全》、《朱子語類》等。朱熹曾自題書齋聯雲:

佩韋遵考訓

晦木謹師傳

“佩韋”,韋為熟牛皮,性柔韌,性急者佩之以自警戒。《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朱熹之父朱鬆自謂“卞急害道”,故取“佩韋”之意而自號“韋齋”。“考”,對死去的父親的稱呼。朱熹13歲時曾遵父遺命依胡憲、劉勉之、劉子暈學,出入於經傳。上聯表示要永遠遵從父親的訓誨。

“晦木”,晦指隱約昏暗。朱熹字元晦,為其師劉子暈所取,意為“木晦於根,春榮華敷;人晦於身,神明內腴”。老師希望朱熹成為一個外表不露、道德內蓄的人。朱熹也以“晦庵”作為自己的室名並號。除“晦木”的內涵外,朱熹所住之地雲遮霧障,天氣乍晴還陰,以“晦庵”為室名也自然貼切。下聯表示要終生謹記老師的教導。

此聯通過銘記父親及老師的教誨,以增強自身的修養,表現了哲人的襟懷和品節,意味雋永,給人以啟迪。

才兼文武全力赴

朱元璋(1328~1398)明朝的開國皇帝。他頗喜好賜功臣門聯,下聯書贈徐達: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他從朱元璋起兵,在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的過程中,均為大將軍。明建都南京後,又分兵平定北方各地,連年出擊擴廓帖木兒。用兵出奇無窮,料敵製勝,表現出過人的膽略和指揮才能。為朱元璋開創明王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朱元璋曾誇讚說:“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他還禦書春聯一副贈徐達:

始餘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後賜贈之門聯,進一步對徐達的功勳予以高度評價。

《明太祖實錄》稱徐達“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廓江漢,清淮楚,電掃西浙,席卷中原,聲威所振,直連塞外”。徐達因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封魏國公,子孫世襲。卒後又追封為中山王。上聯是對其“功貫古今”的由衷褒讚,下聯是對其“才兼文武”的深情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