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1]三個字:指文中的“別字兒”“離字兒”和“苦字兒”。

[2]無了無歇:即沒有了歇。了,完了,了結。歇,停止。

[3]半晌:猶言“半天”,好大一會兒。癡呆:蠢,愚笨。這裏用以形容由離別之情的刺激,而使人到了麻木、傻乎乎的狀態。

[4]劣怯:即“力怯”,虛弱而萎靡的樣子。或雲,“劣怯”,同“趔趄”、“列趄”等,言人站立或行走不穩,腳步失去平衡,身體傾斜的樣子。

[5]乜斜:乜(miè滅),眼眯縫著。《望江亭》三折[禿廝兒]:“那廝也忒懵懂玉山低趄,著鬼祟醉眼乜斜。”乜斜,在此也可解著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的樣子。無名氏[紅繡鞋]:“看黃卷消磨永夜,就銀皐(gāng剛)挑繡些些。倒在我懷兒裏撒乜斜。見他將文冊放,我索將女紅疊。”

[6]行者:者,同“著”,語助詞。《望江亭》一折白:“你壁衣後頭躲者,我咳嗽為令,你便出來。”下句的“聽者”也即“聽著”的意思。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劉庭信二〇〇[7]期程:日期和行程。張說《蜀道後期》:“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8]丟丟抹抹:羞怯,害羞,扭扭捏捏。一作“丟抹”、“抹抹”無名氏散套[般涉調·耍孩兒]《拘刷行院》[十二煞]:“盼得他來到,早涎涎澄澄,抹抹。”按,這裏作梳妝打扮講,也通。劉庭信小令[折桂令]《憶別》:“雁杳魚沉,信斷音絕,嬌模樣甚實曾丟抹?”高安道散套[般涉調·哨遍]《嗓淡行院》[三煞]:“妝旦不抹,蠢身軀似水牛。”

[題解]這支小令寫情人離別之苦。作者匠心獨運,將“苦離別”“三個字細細分開”,逐個體會其中酸苦的滋味。“別”字左半像“癡呆”之“呆”,此言離別之人的精神狀態;“離”的繁體字是左右結構,本不應分開而可能被“一時拆散”;“苦”字乃“艸”和“古”的上下組合,自然如同兩處相思者痛楚的“堆疊”。接下來描寫離別情景。“劣怯”,“乜斜”,形象地展現承受離別之苦的狀態。“側著頭”“閣著淚”的對話,則是以聲淚俱下展示離別的人兒難舍難分時矛盾而複雜的心境。此曲筆法別致,描畫細膩,又使用許多疊字和俗語,將離別這一傳統題材寫得纏綿悱惻,樸實親切,既新穎而又感人。

折桂令憶別(其二)想人生最苦別離,不付能喜喜歡歡[1],番做了哭哭啼啼[2]。事到今朝[3],休言去後,且問歸期[4]。看時節勤勤的飲食[5],沿路上好好的將息[6]。嬌滴滴一撚兒年紀[7],磣磕磕兩下裏分飛[8],急煎煎盼不見雕鞍[9],呆答孩軟弱身己[10]。

[注釋][1]不付能:一作“甫能”、“付能”、“副能”、“不甫能”、“不付得”。“不”,特用來加強語氣,無意義。皆為方才的意思。《金鳳釵》劇一:“不付能恰做官,沒揣的罷了職。”

《元明雜劇》本《梧桐雨》劇一:“他此夕把雲路鳳車乘,銀漢鵲橋平。不付能今夜成歡慶,枕邊忽聽曉雞鳴。”秦觀《鷓鴣天》詞:“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

[2]番:反。

[3]今朝:今日,現在。羅隱《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4]休言:不要說,不要問。且問歸期:隻問回來的日期。且,隻,但。李商隱《水天閑話舊事》詩:“王昌且在牆東住,未必金堂得免嫌。”蘇軾《虞美人》詞:“持杯更複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披離。”

[5]看時節:估計時候,估量時節。

[6]將息:調理,修養。李清照《聲聲慢》詞:“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7]一撚兒:一撚,一點,一些。形容很小,很少。《董西廂》卷一[攪琵琶]:“千般風韻,一撚兒年紀,多宜,多宜!”《嶽陽摟》一折[憶王孫]:“餓得那楚宮女腰肢一撚香。”

[8]磣磕磕:形容令人恐懼害怕的情況。又作“磣可可”、“參可可”、“慘可可”。孫季昌[粉碟兒]《怨別》:“急穰穰情沒亂,磣磕磕的兩分離。”《生金閣》一折[青哥兒]:

“哎,不爭將並頭蓮磣可可的帶根除,著誰人養活俺那生身父?”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劉庭信二〇一[9]急煎煎:焦急的樣子。

[10]呆答孩:呆呆地,癡呆地。又作“呆打頦”。《西廂記》四本一折[混江龍]:“則索呆答孩倚門兒待。”《朱砂擔》二折[牧羊關]:“皒的我呆打頦空張著口,驚急力怕抬頭。”

[題解]此曲亦寫離別,卻主要寫離別時的叮嚀和心理活動。此曲用了二十個襯字,語言口語化,疊字的運用也很出色。王驥德《雜論》雲:“作閨曲而多及景語,吾知其窘矣。

此在高手,持一‘情’字,摸索洗發,方挹之不盡,寫之不窮,淋漓渺漫,自有餘力。”劉庭信即擅長直抒胸臆,縱橫恣肆,此曲寫情就明捷而細膩,令人回味無窮。

折桂令憶別想人生最苦離別,唱到陽關,休唱三疊[1]。急煎煎抹淚柔眵[2],意遲遲揉腮皔耳,呆答孩閉口藏舌[3]。“情兒分兒你心裏記者,病兒痛兒我身上添些。家兒活兒既是拋撇,書兒信兒是必休絕。花兒草兒打聽的風聲[4],車兒馬兒我親自來也!”

[注釋][1]陽關:陽關曲。唐宋時送別曲,詞乃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絕句,傳其末句重唱三次,故稱三疊。

[2]眵(chī):眼屎。揉腮皔(juē)耳:猶抓耳撓腮。

[3]呆答孩:發癡,發呆。

[4]風聲:消息。

[題解]這首曲與前一首可作姊妹篇讀。內容基本相同,隻是加重了女主人公的叮嚀,而新意也正是在這叮嚀之中。尤其是最後兩句:“花兒草兒打聽的風聲,車兒馬兒我親自來也!”使我們看到女主人公性格中潑辣的一麵。

從這兩首曲子來看,作者的創作風格新鮮活潑,曲辭通俗,在後期散曲作家中走的是鍾嗣成一路,與前期關漢卿等人的“本色當行”相應和。

水仙子相思[1]恨重疊,重疊恨,恨綿綿,恨滿晚妝樓;愁積聚,積聚愁,愁切切,愁斟碧玉甌[2];懶梳妝,梳妝懶,懶設設,懶皕黃金獸[3]。淚珠彈,彈珠淚,淚汪汪,汪汪不住流;病身軀,身軀病,病懨懨[4],病在我心頭。花見我,我見花,花應憔瘦;月對咱,咱對月,月更害羞;與天說,說與天,天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劉庭信二〇二也還愁。

[注釋][1]此曲亦見於明·無名氏輯《盛世新聲》,未題作者名氏,此據《全元散曲》。

[2]甌(ōu):方言中謂甌子,即酒盅。

[3]皕(ruò):點燃,焚燒。金獸:指獸形的香爐。

[4]懨懨:精神委靡、多愁善感的樣子。

[題解]《水仙子》又名《淩波仙》、《淩波曲》、《湘妃怨》、《馮夷曲》,依曲律,其定格八句,定格字句為:七、七、七、五、六、三、三、三,共四十一字。一般要求是頭兩句相對,然後接一單句,末三句可用三字、四字、五字,以三字為佳。但這首相思曲在字句格式上多有突破。它每句都有襯字,好處是更為細致真切地描畫這位思婦因相思而產生的恨、愁、懶、淚、病等各種痛苦。每句又分成若幹短促的句子,好處是這種似分實合、若斷還續的句子結構能產生似斷未斷的抒情效果,因而思婦的淒淒慘慘戚戚簡直就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這支曲子還特別注重了疊字、回文和頂真等修辭格的運用,而這種文字上的回環往複大有益於渲染濃烈的抒情氣氛,從而也就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思婦纏綿不斷、難以解脫的刻骨相思。由此可見,此曲種種藝術手段都服從於感情表達的需要,形式與內容達到了和諧而完美的結合。

湯式湯式元雜劇、散曲作家。字舜民,號菊莊,象山(今浙江省象山縣)人。生卒年不詳。曾為本縣縣吏,後落魄江湖間。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時,“遇之甚厚,永樂間賞賚(lài賴)常及。”(《錄鬼簿續編》)著有雜劇兩種,今俱不傳。所作樂府、套數小令極多,語皆工巧,江湖盛傳之。散曲集名《筆花集》。今存散曲作品小令一百七十首,套數六十八套,殘套一套。數量僅次於張可久、喬吉。《全元散曲》一並輯錄之。《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錦屏春風”,列入上品。

天香引西湖感舊問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1]。問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幹戈,暮也幹戈[2]。昔日也,二十裏沽酒樓,香風綺羅[3];今日個,兩三個打魚船,落日滄波[4]。光景蹉跎,人物消磨[5]。昔日西湖,今日南柯[6]。

[注釋][1]“朝也笙歌”二句:朝朝暮暮都在演奏音樂,極力渲染昔日西湖的繁華。

[2]幹戈:指戰爭。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部殺元朝守將,占領杭州,與朱元璋反元軍形成對立局麵。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張士誠失敗,杭州陷於戰亂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湯式二〇三達十年之久。其間杭州城屢次攻守掠殺,多年積累的繁華蕩然無存。

[3]“昔日”句:形容昔日西湖的繁華。

[4]“今日”句:描繪今日西湖的荒涼。落日滄波:夕陽西下時的碧波。

[5]人物消磨:人們意誌消沉。

[6]南柯:南柯一夢。言杭州經戰亂後昔日繁華已成夢境。

[題解]這支曲子,詩人以極其激憤的心情,對昏君無能、奸臣誤國的罪行進行了嘲諷。

作者著力渲染西湖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形成涇渭分明的對比。首句“問西湖昔日如何?”以一“問”字起筆,寫出一種省惕人心的情感,用“昔日”二字點明時間,為下句作出鋪墊。二、三句疊用“笙歌”二字,概述了昔日杭州的熱鬧非凡,繁華至極的景象。四句“問西湖今日如何”采用與首句相同的句式,意在提醒讀者把杭州的今昔進行對比。五、六句疊用“幹戈”二字,倍為恰切地寫出了貴族之間狗咬狗的爭鬥甚於敵國的情狀;同時,與昔日的杭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七、八句承上啟下,寫出了昔日的安定景象,和今日動亂的局麵,這也成了霄壤之別的對比。九、十句用“蹉跎”二字喻年華,來表現時光虛度,用“消磨”二字喻人生道路的波折,揭露了現實的黑暗。最後二句運用“南柯一夢”的典故,對現實社會作了入骨的譏諷。題中的一“感”字,就意在其中了。

慶東原京口夜泊[1]故園一千裏[2],孤帆數日程[3]。倚篷窗自歎漂泊命[4]。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鍾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並[5]。

[注釋][1]京口夜泊: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夜晚停船於京口。

[2]故園:故鄉。宋·王皗《別張自強》:“故園更在北山北,佳節可憐三月三。”一千裏:言離家很遠。非確數。

[3]孤帆數日程:孤帆,孤舟。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句言孤舟漂泊在外,已有幾天的路程。

[4]倚篷窗自歎漂泊命:篷窗,即船窗。宋·汪元量《湖州歌》之十:“靠著篷窗垂兩目,船頭船尾爛弓刀。”漂泊,流離無定。庾信《哀江南賦序》:“下亭漂泊,高橋羈旅。”

句言靠著船窗,自歎漂泊命苦。

[5]三處愁相並:指“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鍾聲”所引起的愁思,一齊襲來。劉一止《夢橫塘》:“聽疏鍾斷鼓,似近還遙,驚心事傷羈旅。”意境類似。

[題解]這首曲寫作者在鎮江夜泊時的寂寥愁緒。其最突出特征是以景襯情,渲染寂寞淒涼的氣氛。尤其是中間三句,分別借城頭、江心、山頂的三種景物,三種聲音來襯托主人公內心的愁緒,渲染環境,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湯式二〇四小梁州九日渡江秋風江上棹孤舟[1],煙水悠悠[2],傷心無句賦登樓[3]。山容瘦,老樹替人愁。

[麼]樽前醉把茱萸嗅[4],問相知幾個白頭[5]。樂可酬[6],人非舊。

黃花時候,難比舊風流[7]。

[注釋][1]棹(zhào照)孤舟:劃孤船。

[2]悠悠:遙遠而渾茫的樣子。南朝民歌《西洲曲》:“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3]傷心無句賦登樓:漢末動亂時,王粲投奔荊州劉表,劉表卻以貌取人,不予重用。王粲偶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以述其誌。後以“王粲登樓”為遊子思鄉,懷才不遇的典故。

[4]樽:酒器。茱萸:又名越椒,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三種。生於川穀,其味香烈。古代風俗,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戴茱萸,以祛邪避災。《太平禦覽》卷三二晉·周處《風土記》:“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於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禦初寒。”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嗅:聞。

[5]問相知幾個白頭:與李白《九日登山》:“古來登高人,今複幾人在?”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同一意蘊。

[6]酬:敬酒。在這裏代指飲酒。

[7]黃花時候:黃花,即菊花。菊花盛開的時候,此指九月九日重陽節。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舊風流:指往日的風流。

[題解]這首曲子寫九月九日重陽節作者在江上所感。前五句寫作者眼前身邊的情景,後六句展開想象,遙想故鄉,追憶往事,表達了作者的思鄉懷舊之情。

蟾宮曲冷清清人在西廂,叫一聲張郎,罵一聲張郎[1]。亂紛紛花落東牆,問一會紅娘,絮一會紅娘[2]。枕兒餘,衾兒剩[3],溫一半繡床,閑一半繡床。風兒斜,月兒細,開一扇紗窗,掩一扇紗窗[4]。蕩悠悠夢繞高唐[5],縈一寸柔腸,斷一寸柔腸[6]。

[注釋][1]罵一聲張郎:張郎,就是指《西廂記》中的書生張君瑞。按,《西廂記》三本三折:

“我則道你文學海樣深,誰知你色膽有天來大?”“你本是個折桂客,做了偷花漢。不想去跳龍門,學騙馬。”即為此句所本。

[2]問一會紅娘,絮一會紅娘:《西廂記》三本二折:紅娘將張生的簡帖兒放在妝盒兒上,隻見鶯鶯“厭的早皘(gǔ鼓)皺了眉頭,忽的波低垂了粉頸,氳(yūn暈)的嗬改變了朱顏”。然後大罵紅娘道:“誰敢將這簡帖兒來戲弄我?”然當紅娘揭了她的底,她又絮絮叨叨地問紅娘:“張生近日如何?”即為此句本處。

[3]衾(qīn親):被子。

[4]風兒斜,月兒細,開一扇紗窗,掩一扇紗窗:鶯鶯寫給張生的詩道:“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句本於此。

[5]蕩悠悠夢繞高唐:高唐,見馮子振[正宮·鸚鵡曲]《城南秋思》。《西廂記》二本四折:“便做道十二巫峰,他也曾賦高唐來夢中。”原句是說,魂夢悠悠,恍惚間成就了男女幽歡之事。

[6]柔腸:柔軟的心腸,多用以指女性的纏綿情意。歐陽修《踏莎行》:“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李清照《點絳唇·閨思》:“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題解]這首曲借《西廂記》題材發揮,以崔鶯鶯為女主人公刻寫相思之情。寫法上純用白描手法,用極其尋常通俗的語言,並采用略有變化的重複句式,反複吟詠,一唱三歎,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從這首曲子,也可看到王實甫《西廂記》一劇在元代的影響。

天淨沙閑居雜興近山近水人家,帶煙帶雨桑麻。當役當差縣衙[1]。一犁一耙,自耕自種生涯。

[注釋][1]當役當差縣衙:作者曾在自己的家鄉做過縣吏,但不久即辭歸,流落江湖。

[題解]此曲唱村野生活。山水人家,煙雨桑麻,是山居之佳景;一犁兩耙,自耕自種,是山居之生活。信筆塗抹之中,流露出作者對適意自得之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技法上,全曲大多數節奏點都落在名詞上,形成輕鬆格調,舒緩節奏。唯“當役當差”一句,卻於動詞上落拍,顯得拗突無狀,隱然有對自己縣衙身份的怨憾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