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棲(qī欺):本指鳥停在樹上,泛指居住或停留。此指隱居。

[題解]此曲亦用對句及扇麵對,典雅工麗。另一個特點是用典多,如王驥德《曲律·論用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九三事第二十一》:“引得的確,用得恰好,明事暗使,暗事明使,務使唱去人人都曉,不須解說。”

折桂令歸隱望南山歸去來兮[1],怕世態炎涼,人麵高低。跨百尺長鯨[2],逐采鳳雙飛[3],通一點靈犀[4]。駕高車乘駟馬吃跌怎起[5]?啖肥羊飲法酒傷了難醫[6]。茅舍疏籬,稚子山妻。無榮無辱,快樂便宜[7]。

[注釋][1]望南山:指過隱居生活。陶淵明《飲酒》詩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歸去來兮:是陶淵明抒寫自己歸隱之樂的一篇文章的題目。

[2]跨長鯨:指過詩豪的生活。李白嚐自署為海上騎鯨客。

[3]采鳳雙飛:指成仙飛升。春秋時秦穆公女兒弄玉與其夫蕭史乘鳳凰鳥雙雙飛去。

[4]通靈犀:指得遇相知相契之人。李商隱《無題》詩:“心有靈犀一點通。”

[5]駟馬:四匹馬拉的車子,為顯貴者所乘。

[6]法酒:古代朝廷舉行大禮儀或開大筵時飲的酒。

[7]便宜:便利,方便。

[題解]這首小令寫歸隱的樂趣,表現作者厭棄塵俗、遠離官場的思想感情。先正麵寫歸隱的種種好處:悠閑賞菊,有望成仙,可得相知,生活自在,充滿親情,無榮無辱。再反麵寫世俗的可厭與官場的可怕:世態有炎涼,人麵逐高低,說不定哪一天失了足,就要受懲處,滅九族。兩相對比,優劣自明,因而頓覺不如學陶淵明,及早歸去。

劉伯亨劉伯亨生平不詳。盲藝人,今存散曲套數一首。

沙子兒攤破清江引可意的金釵,何曾簪雲髻。可意的花鈿[1],何曾貼翠眉。可意的紗衣,何曾傍香體。科場去幾時,薄情間千裏。他閃的我淒涼[2],我為他憔悴。強步上涼亭,晚風清似水。好景宜多歡會。

藕花蕩紅香,荷葉搖青翠。故人他未來秋到矣。

[注釋][1]花鈿:婦女頭上的飾物。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劉伯亨一九四[2]閃的:拋撇。

[題解]此為閨中念遠曲。其好處在妙用賦筆,於鋪排冷落珠寶、無意妝飾之中,透露閨中人的慵懶無緒。三個“何曾”,層層遞進,展示怨情之深、之濃。“強步上涼亭”別起由頭,繼之肆筆鋪寫秋景,突出其晚、老、清、涼,見遲暮之意與落寞之懷。如此使墨如潑,較詩詞抒情獨重比興,以含蓄為貴,顯出曲子特有的個性,加上口語化的表述,使曲味更濃。

倪瓚倪瓚元散曲作家,字元鎮,號雲林,又號風月主人。無錫(今屬江蘇)人。生於大德五年(1301),自幼讀書過目不忘。稍長,強學好修。《錄鬼簿續編》說他:“群書博極,愛作詩,不事雕琢,善寫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名重海內。”家有清灶閣,藏書甚豐。

又善操琴,精音律,通書畫,多所成就。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樂仕進。元順帝至正初(1341),盡散其家貲與親故,離家出走,泛舟五湖間,張士誠招之不出。自稱懶瓚,又稱倪迂,號滄浪漫士、淨名庵主等。晚年則黃冠野服,漫遊山水,足跡不涉貴門。偶而興之所至,援筆塗抹些竹枝或煙林小景,時則流落於市,人競購買,雖千金不惜。與虞集、張雨相友善。明洪武七年(1374)卒,年七十四。著有《清灶閣集》。《新元史》、《明史》有傳。散曲今存小令十二首,皆見《雲林先生詩集·附錄》。《全元散曲》一並收錄。

人月圓失題(其一)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台[1]。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2]。悵然孤嘯[3],青山故國,喬木蒼苔[4]。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5]?

[注釋][1]越王台:亦簡稱“越台”。此台為春秋時越王勾踐為招納賢士而建。任皏《述異記》卷上:“吳既滅越,棲勾踐於會稽之上,地方千裏。勾踐得範蠡之謀,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台於外而館賢士。今會稽山有越王台。”張可久小令[正宮·醉太平]《登臥龍山》:“上越王古台,半天虹雨殘雲載,幾家漁網斜陽曬。”

[2]“鷓鴣啼處”三句:參見楊維楨[雙調·夜行船]《吊古》。東風:春風。

[3]孤嘯:獨自一人長嘯。

[4]青山故國,喬木蒼苔:意謂故國已成青山,喬木已長滿蒼苔,極言其荒涼破敗的景象。

[5]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素影,指明月。明月依然是當年的明月,光明如初,你從何處飛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倪瓚一九五如此。”又,《蘇台覽古》:“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語意皆相近。

[題解]這是一首吊古傷今之作,所吊之“前朝”、“故國”具體何指呢?有人以為:“‘前朝’,即詩人的故國元朝。”其實,這是一個根本的錯誤,倪瓚以宋為故國,一生未仕元朝,晚年泛舟江湖,“無家無國”,其民族意識相當濃厚。他曾在杭州寫過一首《竹枝詞》:“阿翁聞說國興亡,記得錢王與嶽王。日暮狂風吹柳折,滿湖煙雨綠茫茫。”來到杭州便懷念民族英雄嶽飛,因為他曾誓死收複失地;到紹興便一再登臨越王台,因為勾踐矢誌報仇最終滅吳複國。而今元亡明興,詩人“重上越王台”,“悵然孤嘯”,感慨萬端,頓生無限“青山故國”之思。綜合這一詞一曲,不難看出,作者“傷心”的是金亡北宋、元滅南宋的往事,而這份情感又滲透在對吳越興亡、元明陵替這種人事代謝不已的興歎之中,雖隱約卻也分明。這樣的解析既符合倪瓚的生平經曆及其民族意識,也符合他的創作實際。

人月圓失題(其二)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1]。畫屏雲嶂[2],池塘春草[3],無限消魂[4]。舊家應在,梧桐覆井,楊柳藏門。閑身空老[5],孤篷聽雨[6],燈火江村。

[注釋][1]漁唱:即漁歌,漁民所唱的反映生活情趣和生產勞動的歌。南津:南麵的渡口。

[2]畫屏雲嶂:畫屏,畫有圖畫的屏風,這裏形容遠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雲嶂,即高入雲層的峰巒。

[3]池塘春草:言初春來臨,池塘上長出春草。語出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句。

[4]消魂:一作“銷魂”。靈魂離開肉體,形容極度的悲傷、愁苦或極度的歡樂。此為前意。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5]空:白白地。

[6]孤篷:孤寂之客舟。

[題解]此曲為作者於元末大動亂中離家出走後的作品,寫思鄉懷家之情。首二句起的突兀,三四五句寫因景傷情。六七八句照應開首,寫想象中的故鄉之景。末三句寫人老未歸的愁苦。全曲多由景物組成,時空轉換快,感情含蓄深沉,風格上更近於詞。

折桂令擬張鳴善[1]草茫茫秦漢陵闕[2]。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3]。山人家堆案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倪瓚一九六圖書[4],當窗鬆桂,滿地薇蕨[5]。侯門深何須刺謁[6]?白雲自可怡悅[7]。

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

[注釋][1]擬:模擬,模仿。

[2]草茫茫秦漢陵闕:茫茫,漫無邊際。草茫茫,這裏極力形容荒蕪景象。陵闕,陵墓前的石樓台,這裏指陵墓。這句話是說,秦、漢兩代帝王的陵墓現在已被茫無涯際的荒草掩沒,一派冷落荒涼。李白《憶秦娥》詞:“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3]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每個朝代的興衰更替,正像月亮的有圓有缺一樣。

[4]山人家堆案圖書:山人,隱居山裏的人,指代隱士,這裏是作者自稱。王勃《贈李十四》:“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案,桌子。堆案圖書,形容藏書十分豐富。倪瓚家有“清灶閣”,收藏古籍數千卷,還有三代鍾鼎、曆代著名書畫、名琴古玩等。

[5]當窗鬆桂,滿地薇蕨:薇蕨(jué決),植物名,可以充饑。這裏是說自己的居所四圍,滿種名木異草,環境優美清幽豳。滿地薇蕨,又暗用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籲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6]侯門深何須刺謁:侯門,王侯之門第,這裏用以泛指官宦顯貴之家。深,森嚴的意思。刺,古人拜客用的名片,因用的是竹簡,上要刺上拜訪者的名字,所以稱為“刺”。此處義同謁。刺謁,求見,拜訪。原句是說,何必去到那官宦門第去拜訪呢?

[7]白雲自可怡悅:怡悅,愉快,歡悅。句言自有山中的白雲給人帶來愉快和歡樂。

梁·陶宏景《詔問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此化用其句。表逸情於塵世以外,而不願出仕之意。

[題解]這首曲談古論今,述誌寄懷。前三句感歎朝代興亡如月亮的陰晴圓缺,沒有什麼永恒的鐵打江山。次三句寫隱逸生活的簡淡高潔。七、八兩句寫自己的情誌,蔑視達官貴人而以山林生活為樂。最後三句照應開頭三句,歎世間沒有什麼真正的英雄豪傑。前三句談古,末三句論今,前後照應,結構完整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

小桃紅失題一江秋水澹寒煙[1],水影明如練[2],眼底[3]離愁數行雁。雪晴天[4],綠萍紅蓼參差見[5]。吳歌蕩槳[6],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7]。

[注釋][1]一江秋水澹寒煙:澹(dàn淡),水波動蕩的樣子。曹操《步出夏門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煙,水麵上呈現的霧氣。李白《夢遊天姥(mǔ母)吟留別》:“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句話是說,秋天的江水在煙霧籠罩下動蕩搖曳。

[2]水影明如練:練,白色的綢子。謝癙《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倪瓚一九七靜如練。”

[3]眼底:視線以內,眼前。

[4]雪晴天:雪,明亮。雪晴天,極其晴朗的天。

[5]萍:浮萍,也叫紫萍或水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葉子扁平,表麵綠色。蓼:一名“水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披針形,花淡綠色或淡紅色。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的樣子。見:同“現”,呈現。北朝民歌《敕(chì刺)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6]吳歌蕩槳:吳歌,吳地一帶的民歌,即蘇州一帶的民謠、歌曲。蕩槳:槳,劃船工具,木製,上半圓柱形,下半扁平而略寬。蕩槳,即劃船。

[7]驚起白鷗眠:言哀怨的歌聲一響起,就驚飛了正在睡眠的白鷗。

[題解]這首曲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前人評唐代詩人、畫家王維),體現出畫家兼詩、曲作家的獨特風格。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曲也不是純客觀性地描繪景色,而是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思於其間,“眼底離愁”,“一聲哀怨”是什麼,作者雖然沒有明說,但其內心的不平靜卻是顯然可見的。

殿前歡癝啼紅[1],杏花消息雨聲中[2],十年一覺揚州夢[3]。春水如空,雁波寒寫去蹤。離愁重,南浦行雲送[4]。冰弦玉柱[5],彈怨東風。

[注釋][1]癝啼紅:揩掉紅粉上的淚痕。

[2]“杏花”句:直用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客子光陰詩卷裏,杏花消息雨聲中”詩句。

[3]“十年”句: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4]南浦: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5]冰弦玉柱:指箏。

[題解]這首曲子寫一個客居他鄉的遊子在歸故鄉前與自己的心上人離別的情景。“杏花消息雨聲中,十年一覺揚州夢”都是提醒自己該回去了,不得不回去了,所以,他“啼紅”,替自己的心上人揩幹眼淚。雖然如此,但“離愁重”,重如山,以致“雁波寒寫去蹤”,“南浦行雲”也來“相送”。這時候,心上人彈起了“冰弦玉柱”,埋怨著東風無情吹(催)別離。全曲景淒情重,情景交融,寫得雖然含蓄蘊藉,用了不少前人成句,但化用自然妥貼,了無痕跡,十分真切感人。

憑闌人贈吳國良[1]客有吳郎吹洞簫[2],明月沉江春霧曉[3]。湘靈不可招[4],水雲中環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倪瓚一九八佩搖[5]。

[注釋][1]吳國良:不可考,當為作者的友人。

[2]吳郎:即指吳國良。洞簫:樂器名。《漢書·元帝紀讚》:“元帝多材藝,善史書。

鼓琴瑟,吹洞簫。”《注》引如淳:“簫之無底者。”古代的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為排簫。

排簫以蠟蜜封底,無蠟蜜封底的稱洞簫。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今稱單管直吹,正麵五孔,背麵一孔者為洞簫。

[3]明月沉江春霧曉:言洞簫所傳出的優美意境就如同“明月沉江春霧曉”一般。

[4]湘靈不可招:湘靈,傳說中的舜的妃子,死後成為湘江女神,號湘夫人。《楚辭·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兩篇均寫湘君期待湘夫人的到來,而終未如願。前篇寫他隻好吹簫以寄托對她的思念之情。

[5]水雲中環佩搖:環佩(pèi沛),古代女子佩帶在身上的玉飾。句謂湘夫人聽到簫聲後激動不已,在迷水雲之中,隨簫樂而搖曳起舞。

[題解]此曲旨在讚美吳國良蕭聲的造詣。第二句以“明月沉江春霧曉”的美景來描寫蕭聲優美的意境。末二句以湘靈起舞顯示蕭聲的感染力。全曲形象鮮明,使抽象的簫聲形象化,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夏庭芝夏庭芝字伯和,一作百和,號雪蓑,別署雪蓑釣隱,一作雪蓑漁隱。鬆江(今屬上海)人。夏氏為鬆江巨族。隱居不仕,與當時曲家及藝人都有往來。曾追憶舊遊,著《青樓集》,記載一百多位藝人、曲家的事跡,為戲曲史重要資料。散曲現存小令二首。

水仙子贈李奴婢麗春園先使棘針屯[1],煙月牌荒將烈焰焚[2]。實心兒辭卻鶯花陣[3]。誰想香車不甚穩,柳花亭進退無門。夫人是夫人分,奴婢是奴婢身,怎做夫人?

[注釋][1]麗春園:即麗春院,名妓蘇卿住處,後泛指妓院。屯:滿布。

[2]煙月牌:妓女花牌。

[3]鶯花陣:妓院的代稱。

[題解]《青樓集》記:“李奴婢,妝旦色,貌藝為最,仗義施仁。嫁與傑裏哥兒僉事,伯家閭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夏庭芝一九九監司動言章,休還。名公士夫,多與樂府長篇、歌曲詞章。”看來李氏從良不成,被迫休還一事,曾引起風波。此曲設身處地,通過李奴婢“實心”嫁人、香車不穩、進退無狀的悲喜變化,由其婚姻悲劇引出更深的人生悲劇,揭示出造成悲劇的社會原因,寄予同情,控訴不合理的社會製度。

劉庭信劉庭信元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詳。一作廷信,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長而黑,故人稱“黑劉五舍”。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後居益都(今山東省益都縣),為南台禦史劉廷翰之族弟,累官至江南諸道行禦史台侍禦史。後卒於武昌。《錄鬼簿續編》言其“風流蘊藉,超出倫輩,風晨月夕,惟以填詞為事……語極俊麗,舉世歌之”。亦可參見《青樓集》“般般醜”條及《玩齋集》卷一〇《劉公壙(kuàng況)誌銘》。他又工於談笑,天性聰慧,信手拈句,出口成章。他能化街談俚語於曲作之中,使其散曲作品語辭豐富,新鮮活潑,能言人所不能言之語。《全元散曲》輯錄其小令三十九首,套數七套。

《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摩雲老鶻(hú胡或gǔ古)”。

折桂令憶別(其一)想人生最苦離別,三個字細細分開[1],淒淒涼涼無了無歇[2]。別字兒半晌癡呆[3],離字兒一時拆散,苦字兒兩下裏堆疊。他那裏鞍兒馬兒身子兒劣怯[4],我這裏眉兒眼兒臉腦兒乜斜[5],側著頭叫一聲“行者”[6],閣著淚說一句“聽者”,得官時先報期程[7],丟丟抹抹遠遠的迎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