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待客必須用酒。至於待客的酒禮,是十分講究的。主客入座後,要先舉行“察朝裏”儀式,意思是“飲酒的禮節”。在舉行這個儀式時,主人敬的酒客人是不能喝的,要用無名指在酒碗或酒杯中連蘸三下,還要連彈三下。第一次彈向空中,表示敬天敬神第二次彈向鍋灶,表示敬火神第三次向放桌子處的地上彈,表示敬大地。然後才能暢飲。不少地方的蒙古族還有一種禮俗,蒙古語稱“德吉”,意思是“物的頭一件”或“酒的頭一盅”,是一種敬酒的儀式,象征著對客人的尊敬。主人敬“德吉”時,要先從長者或最尊貴的客人敬起,客人要伸出雙手接住酒碗,在飲酒之前,要先舉行“察朝裏”儀式,然後將酒一飲而盡。客人如果不善飲酒,要事先說明,不能悄悄地把酒倒在地下。否則會被看作是對主人的蔑視和侮辱,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在蒙古族農區,待客還要沏茶,不給客人獻茶或不沏新茶都是不禮貌的。與漢族不同的是,漢族以“淺茶滿酒”為敬,而蒙古族則以滿杯酒滿杯茶為敬。
維吾爾族食俗
維吾爾族人口約有720萬(1990),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另有一小部分居住在湖南常德和桃源。
饢即烤餅,是維吾爾族最主要的麵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傳說唐僧去印度取經時,就是靠著身上帶的饢走出新疆大沙漠的。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內,陳列有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的鑲。鑲用麵粉製作,主要用小麥麵,也有用玉米麵或高粱麵烤製的。一般呈圓形。因為饢的形狀、大小、厚薄和麵粉裏的佐料不同,名稱也有多種,如大饢、小圓饢、薄饢、油饢(用麵粉加牛奶、羊油製成)、肉饢(以羊肉、洋蔥為餡)等。
饢是在一種特製的被稱作“饢坑”的烘爐裏烤製而成的。普通的饢坑高約1米,形狀像壇子。周圍用土壘成方形土台,以便操作。烤饢耐存放,食用方便,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傳統色彩的方便食品。維吾爾族家庭並不是每天每餐都要烤饢,一般一次烤很多,至少能吃一個星期,大大節省了做飯的時間。壤的吃法也有講究,一般要掰開來一塊一塊吃,不能拿著整個饢咬,那樣既不禮貌也不美觀。狩獵聚餐圖
在維吾爾族人的生活中,饢不僅是不可缺少的食品,而且具有特殊意義。無論是款待客人還是籌辦婚姻大事,都離不開饢。維吾爾族人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即在婚禮上,由德高望重的主婚人分別賜給新郎新娘一小塊饢,兩位新人用饢蘸著鹽水吃下去,以表示同甘共苦,白頭偕老。而當鄰居家生了小孩時,人們也要送饢和抓飯表示祝賀。
抓飯是新疆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和哈薩克等民族喜愛的一種飯食。因用幹淨的手抓著吃而得名。傳說古時候有一位醫生,年邁體弱,無論吃什麼藥、怎樣治療都無效,於是,他改用食療的方法,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吃一小碗用鮮羊肉、胡蘿卜、洋蔥、大米、羊油、植物油等原料做成的飯。結果食欲大增,病很快就好了。後來,大家紛紛效仿,這種既有營養又好吃的“藥”也傳到了維吾爾族的家家戶戶,就是今天人們見到的“抓飯”。維吾爾族人在逢年過節、招待貴客或遇到婚喪大事時都要做抓飯。抓飯的花樣與種類很多,其中最講究的是“阿西曼土”,即“包子抓飯”,即在每碗抓飯上放上幾個薄皮包子,用來招待貴賓好友。抓飯的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十全大補飯”。做抓飯時千萬不能忘記放鹽,如果一個未婚的維吾爾族姑娘說:“今天吃了一頓沒有放鹽的抓飯。”意思就是她在戀愛中上當受騙了。可見,鹽在維吾爾族人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疆的烤肉鮮香味美,無論是烤魚還是烤羊肉,都使人胃口大開,吃了還想吃。到過新疆的人都稱讚那裏的羊肉鮮香肥嫩,沒有膻味,非常好吃。新疆烤羊肉串選用的是綿羊肉,當地最有名的肉用羊種有:阿勒泰大尾羊、哈薩克羊、巴音布魯克大尾羊和塔什庫爾幹大尾羊等。製作的方法是:先把新鮮羊肉切成三厘米左右的片,然後穿在幹淨的鐵釺子上,再放到鐵皮製的烤肉槽上烤。常用調料有精鹽、孜然粉、辣椒麵等。
苗族食俗
苗族人口約有738萬(1990),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湖南、四川、廣西等地。苗族支係很多,稱謂也多種多樣,如“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
苗族日常以大米為主食,另外配有苞穀、小米等雜糧。副食種類有蔬菜、豆類、瓜類及辣椒、蔥、蒜等,肉食以家禽、家畜和水產品為主,如豬、牛、雞、鴨、魚等。苗族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湯菜。因為曆史上苗族地區不產鹽,人們常受缺鹽之苦,因此,做酸菜的習俗十分普遍。酸湯魚是苗族著名的風味菜肴,也是苗家的四季菜。苗族的另一傳統名菜是醃魚,具有鹹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獨特風味。
苗族釀酒的曆史比較悠久,盡管各地苗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差別,但在喜歡飲酒和熱情好客上卻是共同的。苗族待客的酒禮之多,在各民族中非常突出。至今居住在邊遠山寨中的苗族人仍然習慣用家釀美酒招待客人,如黔東南山區的苗家人在貴客來到之前,就先在村寨外的大路上和村寨口擺上“攔路酒”,少則三五道,多則七八道,最多達十二道。客人要喝完每一道攔路酒後才進得了村寨。遇有重大節日慶典活動,苗族人還要在寨門的木樓上掛一對牛角杯,客人來到時,由身穿傳統服裝的寨老和節日盛裝的苗家姑娘,雙手捧著牛角酒杯,向客人們一一敬酒。這是貴州苗族人待客的極高禮數。苗族是一個崇敬牛的民族,因為牛的辛勤耕作為他們帶來了糧食和財富。苗族人把牛當作朋友,逢年過節,也要用竹筒盛上酒請牛嚐一嚐。當耕牛死去,人們就把牛角鋸下製成酒杯,懸在屋中,表示紀念。平時一般不用,隻有在喜慶日子或貴客臨門時才取下來用,一方麵表示對牛的懷念,另一方麵也表示對客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