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俗趣話(2 / 2)

麥蠶吃罷吃攤粞,

一味金花菜割畦。

立夏秤人輕重數,

秤懸梁上笑喧閨。

詞中“持衡”即“持秤”(金花菜即草頭),可見,清代上海立夏秤人是頗熱鬧的。立夏秤人的風俗依然與預防疰夏有密切的關係,疰夏在中醫上叫作“夏痿”,是主要暑症之一,常發於兒童和體弱者身上,症狀為心煩身倦,體熱食減,患疰夏者因食量減少而削瘦。人們擇立夏日秤人,再到立秋日複秤,就是檢驗人的體重,如體重減輕,就表示該人在夏日得過疰夏之疾。久而久之,立夏秤人就作為一種風俗傳下來,盡管後人大多已不知道其所以然。

民初以前,秤人多用杆秤。我家還有一杆大秤。我的祖母曾對我講,我們住的弄堂裏隻有我家有這樣的大秤,所以每當立夏,鄰居們都會到我家秤人。以後,街頭設立秤體重的磅秤漸多,我家附近的許多商店也備有秤物的磅秤,每年立夏,自然又是磅秤最忙的時間。大概在十幾年前,一些小商還手抱一隻體積較小的磅秤到弄堂裏吆喝:“秤人喲!秤人喲!”但僅隔數年之後,這種現象就消失了。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講,立夏秤人隻是一個離奇的故事罷了。

端午節和雄黃酒

五月初五,節號“端午”,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相當早,據《史記》、《論衡》等古籍記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田文出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認為“五月子長與戶同,殺其父母”,因為“五”與“戶”、“父”諧音,認為他長大後會克煞父親,就叫妻子把這個兒子殺了,但是,孟嚐君在其母親的保護下長大成人,後來成了叱吒風雲的政治家。

古人對端午日的忌諱很多,如禁忌造房和上房頂(《酉陽雜俎》)、禁忌到井邊汲水(《帝京歲時紀勝》),甚至禁忌出遠門或夫妻同房(《抱樸子》)。據《荊楚歲時記》講:“五月,俗稱惡月”,而五月五日尤甚,難怪古人如此害怕端午。

五月五日正值春夏之交,氣溫潮濕多變,百蟲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所以,五月五日的風俗大多與防病治害有關,其中飲菖蒲雄黃酒是主要風俗之一。如《抱樸子》中講,單服雄黃可以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辟”,還可使“百病除”,還說“菖蒲益聰”。到了唐代,端午日飲菖蒲雄黃酒逐漸形成固定的習俗。

雄黃酒的製作很簡單,取雄黃10克,菖蒲若幹切成細條,入半斤黃酒中燉熟,即可食用。人們還把吃剩的雄黃酒塗在小孩前額,或灑在房間四周,據說可以為小孩壯陽辟邪,真如古詩中所寫:

細切蒲菹勸舉觴,不須九節認靈菖;

嬌兒怯試燒春味,一抹妝成半額黃。

稱錘粽子堆滿盤,好侑雄黃入酒杯;

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牆隈。

雄黃又叫“雞冠石”,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ASS),是製造信石(即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也用於製造殺蟲劑。據《本草綱目》講,少量服用雄黃可鎮驚癇、瀉內毒,外敷有殺菌鎮痛的功效。但服用過量會引起神經性中毒,甚至死亡。

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既可以尊重傳統的風俗習慣,同時提醒大家,在醫學發達的今天,不必服用雄黃酒。後記

《中國文化史叢書》是一套針對廣大文史愛好者普及中國文化知識的通俗讀物,旨在宏揚中國文化的輝煌成就。該書的編輯出版,除了編委會成員的辛勤工作外,還得到各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指導意見,使本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知識性和普及性。此外,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等單位提供了許多支持與幫助;河南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楊鈞及其他各位老師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另外,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歉意。同時也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 書 編 委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