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俗趣話(1 / 2)

四、食俗趣話

上巳和薺菜花

《詩經》中有:“誰謂荼若,其甘如薺”,這裏的“薺”就是薺菜,薺菜秋天開始生長,到第二年的二三月份出許多孽枝,隨後開出許多小白花,給早春二月帶來了若幹春意,於是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滿天星。據說,佛教僧人常用薺菜梗挑燈,說可以辟蚊蟲,因為它可以保護眾生免受蚊蠅之虐,所以又叫作“護生草”;據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講,薺菜根可以“治目痛,明目益胃”,於是民間又把它叫作“眼亮花”。薺菜花有如此美好的傳聞和神奇的藥用功能,所以江南民間從農曆二月薺菜開花起就紛紛到河邊地間采摘薺菜花,或放在灶頭邊,或插在門框上,到了三月三上巳那天,不論男女老少都把薺菜花插在頭發上,“三月戴薺花,挑李羞繁華”,平時不引人注目的薺菜花反而成了人們喜慶春日的吉祥之物,於是薺菜花又被詩人叫作“一枝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上巳之日互贈薺菜花也曾是江南風俗之一了。

立夏吃蛋和稱人

立夏日一般發生在公曆的5月6日、農曆的四月頭上,中國曆法定這一天為夏季的開始,所以叫作“立夏”。立夏處於春夏之交,氣溫變化較大,同時,古人認為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將經受酷暑的考驗,尤其是抵抗力較差的孩童可能會得一種叫作疰夏的疾病,於是各地流傳種種預防疰夏的方法和風俗。

清代大學問家梁章钜在《浪跡叢談》中記載,浙江一帶的老百姓都要在立春(一般發生在公曆的2月4日,中國曆法把這一天作為春天開始的第一天)的這一天折樟樹枝,帶葉焚燒,取其灰燼,到立夏日那一天,把樟樹灰燼和麵粉製作饅頭,再將饅頭油煎或油氽,然後給小孩吃,據說,服後可以預防疰夏。這種風俗當地人稱之“誌春”。北方也有相近的風俗,據《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北方人在清明掃墓後,用柳條將祭祀祖宗供的糕點幹果穿起來,放在屋簷下風幹,“至立夏日油煎與小兒食之,謂不齒楚(通疰)夏。”

上海地區也有自己的預防疰夏的良方。一種就是在立夏日那天吃薺菜餛憬,或吃一種叫作“草頭攤粞”的食品,草頭即苜蓿的嫩葉,將其剁碎後和在米粉裏攤餅。還有一種即吃麥蠶。立夏時,大田裏的小麥正在灌漿,離收割期尚有半個月。人們把尚在灌漿而未成熟的麥子磨成漿,製成一種形狀如春蠶的食品,據說“小孩食之不蛀(同疰)夏。”以上介紹了幾種各地流傳的預防疰夏的方法,至於其是否真能預防疰夏,那就“天曉得”了。

江南最流行的預防疰夏方法當數“七家茶”了。據《清嘉錄》、《吳郡誌》、《西湖遊覽誌》等記載江南風俗的書中講,在立夏的那一天,江南城鎮和農村的婦女都會向鄰居乞討一些陳年的茶葉,每家每戶也必定會準備些陳年茶葉等候他人來討,叫作“乞家茶”。大概到了清代中葉,由於“乞”和“七”諧音,於是乞討茶葉規定以七戶人家為限,又被叫作“七家茶”了,再把討來的茶葉放在一起,用隔年的陳炭燒煮茶水,小孩吃後就不會疰夏了。

雞蛋的蛋音諧誕生的“誕”,至遲在宋代,民間就流傳將雞蛋染色成為“華蛋”來慶賀生日——“華誕”的風俗;而古代漢語中,“華”、“花”、“夏”是可以通用的,而蛋的形狀是圓的,又可以暗喻圓圓滿滿、平平安安,於是農家主婦在每年立夏用線繩編織小小的網袋,再在袋裏裝上一隻染色的熟雞蛋掛到孩童的胸前,用以祈禱保佑小孩順利度過酷暑。

實際上,立夏時期也是農家青黃不接的時期,初春播下的種子尚為幼苗,去冬種下的麥子尚未收割,而立夏前後倒是家禽產蛋的旺季,農家幾乎家家存有不少的雞蛋,“四月雞蛋賤如菜”,市場上雞蛋的價錢極為便宜,這可能也是中國人把立夏吃蛋當作風俗傳統的一個原因。清文學家袁枚《隨園食譜》中就詳細記錄了茶葉蛋的烹製方法,興許,今日所講的茶葉蛋就是立夏“七家茶”與吃蛋風俗的混合。

清代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中詠道:

深院垂簾靜晝長,

家廚櫻筍酒初香。

持衡笑語論輕重,

骨相憑君子(仔)細量。

清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中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