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到嘴邊,深深吸一口氣,還沒等喝仙人們的心就已經醉了。
然後輕輕地吮了一小口,細細地咂細細地品,然後是第二口……
半碗酒,他們喝了好久好久。
半碗酒終於喝下之後,是一片沉靜,沉靜得兩伊河水分外清亮,沉靜得金秋的陽光都有火花爆響。
“我們釀成了世上最美的酒!”
隨著誰的一聲喊,八位仙人突然撲到一起抱到一起歡呼到一起,何仙姑的眼角甚至還有激動的淚花閃現!
八仙們請來了給予他們多方關照的鄉親們,端上親手釀造的美酒招待。這裏山好水好,當地人自然自古就有釀酒的習慣,博羅河屯的美酒遠近聞名,但大家卻沒有喝過這麼好的酒——這酒香醇而又平和,綿厚而不火爆,不上頭不傷身更不亂性,鄉親們和八位開懷暢飲,快意非常。當興奮異常的八仙情不自楚地踏上雲端翩翩起舞縱情放歌之時,鄉親們才知道這八位外鄉男女不是凡人。
快意忘形的八仙一不留神暴露了身份,盡管十分不情願,可也不得不離開了。依依分別之際,鄉親們向仙人請教釀酒密方,八仙實言相告,說他們沒有秘方,隻是用這河水加上汗水用心釀造而已。
八仙離開了,他們釀酒的那片寶地就被稱為了八仙地,人們繼續在那裏釀酒,而且人們也像八仙一樣認真做好每道工緒,絕不偷工減料,用心用情,所以他們造出的酒和八仙造的一樣淳厚綿長,香飄八方。
這一天又來了兩個外鄉人,一個富富態態,一個文質彬彬。這兩位也不是凡人,他們一個叫杜康,是造酒的祖師,一個叫劉伶,是飲酒大王。也不知是聽到了名聲還是聞到了香氣,他們是為酒而來。一開始杜康也許不服,劉伶也許信,可待到酒喝到嘴裏兩位才知這酒直是名不虛傳。
杜康口服心服自歎弗如,劉伶則是酒興大發一定要跟杜康賽賽酒量。杜康不想比賽但想喝酒,於是欣然應戰。兩人拉開架勢,坐在八仙地西北一處山頂平坦山梁上,搬出八仙留下的最後一甕擺在八仙地東南,既不用杯也不用盞,隻是端起酒甕你灌一氣我灌一氣。兩個人是越喝越香越喝越美越喝越想喝,而那酒則是越喝越多甕也越喝越大。
兩個人從早喝到晚,從春喝到夏,沒分出勝負卻是喝累了,於是兩人靠在一起睡著了。原隻說打個盹兒接著喝,不想這一睡就是百年千年,兩個人就睡成了酒仙台上緊靠在一起的兩座山峰。後來那座山便被稱為酒仙台,再後來就簡化成了台山。而那個酒甕也慢慢化成了一座山,原本就叫酒甕山,後來當地人覺得叫著文縐縐的不順嘴,就形象地叫它大肚山。
據說大清康熙帝去圍場未獵路過皇姑屯也就是過去的博羅河屯,見台山雙峰危聳,烘雲托日,於是就問起了山名。聽了山名和傳說後,康熙再望望那青蔥高聳的山峰,略加思索,便拿過禦筆寫了兩個字:苔山。從此台山便被受皇封成了苔山。題過字後,康熙還點了八仙地所產的燒酒大宴群臣,君臣都誇這酒勝過京城所有的禦酒,康熙也連連點頭直叫好酒賽過瓊漿。
上過皇帝了的大宴受過皇帝讚賞,八仙地的老燒名頭更響,很快就叫成了“禦宴瓊漿”酒。後來康熙乾隆每次路過都要親點“禦宴瓊漿”,回京時則是能帶多少帶多少,喝沒了再派人過來買或是命當地派人送。據說那時候北京城送禮帶上兩瓶“禦宴瓊漿”才叫上檔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