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選自《欒城第三集》(三蘇祠藏本)卷十。它寫於崇寧四年(1105年),當時蘇轍六十七歲,是他晚年的作品。文中,作者由子女為自己修築遺老齋一事而引出話題,簡明扼要地對自己一生的經曆作了敘述,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蘇轍十九歲進士及第,二十三歲又舉直言進諫科,從此入仕,參與朝政。由於他對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見,又加之不避忌諱,直言敢諫,且受其兄“烏台詩案”的牽連,一生多艱,大起大落幾多次,飽受了政治的打擊和生活的磨難。但是,與其兄東坡一樣,他也是一位坦然豁達的人,麵對諸多坎坷,常能泰然處之,以一種樂觀的情緒麵對生活,即使是在遭貶謫的時候,也能擁有比較曠達的情懷,不僅慰藉自己,也以此寬慰他人,在《吳氏浩然堂記》《武昌九曲亭記》《黃州快哉亭記》等諸多作品中都體現了這種情懷,本文亦不例外。當時作者雖九死一生,從南荒貶地蒙恩北歸,但時已人至暮年,且年老體衰,隻能賦閑,可他仍然能在回憶自己幾十年坎坷的經曆時保持平靜淡泊的心境,並以“如意”二字概括自己“退居一室”的生活,把它視為自己平生最快樂的時期,實屬難得。

【原文】

庚辰[1]之冬,予蒙恩歸自南荒,客於潁川[2],思歸而不能。諸子[3]憂之曰:“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4],吾儕之責也。”則相與卜築[5],五年而有成。其南修竹古柏,蕭然[6]如野人之家,乃辟其四楹[7],加明窗曲檻[8],為燕居[9]之齋。齋成,求所以名之,予曰:“予,潁濱遺老也,盍[10]以‘遺老’名之?汝曹誌之[11]:予幼時從事於詩書,凡世人所能,茫然不知也。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直言,有以予應詔者。予采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12],自謂必以此獲罪,而有司果以為不遜,上獨不許,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13]?’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14],自是流落凡二十餘年[15]。及宣後臨朝[16],擢為右司諫[17],凡有所言,多聽納者,不五年而與聞國政。蓋予之遭遇者再[18],皆古人所希有,然其間與世俗相從,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雖號為得誌,而實不然。予聞之:樂莫善於如意,而憂莫慘於不如意[19]。今予退居一室之間,杜門卻掃,不與物接。心之所可,未嚐不行;心所不可,未嚐不止。行止未嚐少不如意,則予平生之樂,未有善於今日者也。汝曹誌之:學道而求寡過,如予今日之處遺老齋,可也。”

【注釋】

[1]庚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2]“予蒙恩”二句:宋徽宗即位初,大赦天下,蘇轍被許從貶地循州(今廣東省海豐縣)回歸北方。南荒,南方荒僻之處,此特指循州。客,客居。潁川,郡名,今河南許昌市,宋設許州。[3]諸子:蘇轍的幾個兒子。[4]完:完成,修好。[5]相與卜築:一起選址修築。卜,選擇。築,修建房子。[6]蕭然:非常寂靜的樣子。[7]楹:計算房屋的單位,一列為一楹。[8]曲檻:彎曲的欄杆。檻,窗下或長廊旁的欄杆。

《漢書·朱雲傳》:“雲攀殿檻,檻折。”[9]燕居:同“宴居”,閑居之意。《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漢書·陸賈傳》:“平常燕居深念。”[10]盍(hé):何不。《論語·公冶長》:“盍各言樂誌?”[11]誌之:記住它們。之,代詞,代指下麵所說的話。[12]“予采道路之言”二句: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蘇轍二十三歲,參加直言進諫科考試,宋仁宗親策之於廷,蘇轍因其所問極言為政之得失,而於禁庭之事談得更為激切,老臣胡宿認為不敬,請求黜之,仁宗說:“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蘇轍由此免被黜之難。宮掖之秘,宮中那些秘不能宣之事。掖,掖庭,嬪妃所居之處,亦稱禁庭。[13]其謂我何:將會怎麼說我呢?其,副詞,將、將會。《詩經·唐風·蟋蟀》:“我今不樂,日月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