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豐七年(1084年)間,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其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的營房廢地數十畝,讓他開墾耕種。[34]沛然:水勢湍急的樣子,指迅速。[35]馳驟從之:奔馳著追趕他。指努力向蘇軾學習。[36]“其和淵明”二句:蘇轍跟著蘇軾也寫了少量和陶詩。《欒城後集》有《次韻子瞻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次韻子瞻和陶公止酒》《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等。[37]紹聖四年:1097年。紹聖,宋哲宗年號之一。
【譯文】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把家安置在羅浮山下,隻與小兒子蘇過挑著東西渡過南海。在那裏用茅草竹子修搭房屋居住,每天吃苦菜山芋,從而使心中沒有華屋美食之想。他平生沒有特別的愛好,隻以讀書作文為樂,到儋耳之後也全免了,隻喜歡寫詩,其詩精深華妙,看不見老年人衰老憊的氣象。
當時我也正謫居海康,東坡寫信來說:“古代的詩人有擬古之作,沒有追和古人的作品,追和古人則從我開始。我對於詩人沒有什麼特別的偏好,隻喜好陶淵明的詩。陶淵明寫詩不多,但他的詩表麵質樸而實際華美,表麵清瘦而實際豐腴,從曹植、劉楨到鮑照、謝朓、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他。我前後追和他的詩作共有一百幾十篇,至於我的得意之作,自認為不是太愧對陶淵明。如今將收集整編它們,留給後世君子,你為我記下此事。既如此,我對於陶淵明難道僅僅是喜歡他的詩嗎?實在是對他的為人有感啊!陶淵明臨終寫下了《與子儼等疏》,告誡陶儼等人:‘我從小就窮苦,常常因為家境貧寒四處奔走,性格剛直才能愚拙,與外物多有抵觸。自我思量如為了自己,必定久留下世俗之患,故隱居不仕,使你們從小就遭受饑寒。’陶淵明的這些話,的確是大實話。我現在真有這種毛病,但卻未能早點發現,半輩子做官而犯了世俗之患。這就是我之所以深深佩服陶淵明,並希望在晚年向他學習一點東西的原因。”唉!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一次束帶去見鄉裏小兒,而子瞻卻做官三十餘年,郎當入獄,最終不能悔改,以至於遭受大難,才想在遲暮之年自我寄托於淵明,有誰肯相信他呢?盡管如此,子瞻做官的種種事跡仍是可以考查的,後世君子,他們肯定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此事。孔子說:“就轉述而不創作、誠實而愛好古代文化而言,我私下自比於古之賢大夫老彭。”孟子說:“曾子、子思(地位雖異但)道相同。”些微之事,不足以談讀書人。
我小時沒有老師,子瞻二十歲學業有成,先父叫我向他學習。子瞻曾稱讚我的詩有古人之風,但自認為不如。自從他貶謫黃州,其學業日益長進,非常迅速猶如大水流淌而至。他的詩比之於杜甫、李白,綽綽有餘,於是與陶淵明相比。我雖努力追趕他,但常落在他後麵,他追和陶淵明的詩作,我學他寫的詩也不過幾首而已。
紹聖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海康城南東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