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1 / 2)

【題解】

本文選自《欒城後集》卷二十一。紹聖三年(1096年)蘇轍由筠州移貶雷州(即海康,今廣東省海康縣),次年寫了此文。文中,作者轉錄了其兄子瞻寫來的信,體現了蘇軾對陶淵明詩歌藝術特色和陶淵明為人的評價,由此引發議論,表明自己對蘇軾為人及詩歌創作的看法,並對其詩作了概括評論,其觀點極有見地。本文是研究陶淵明和蘇軾詩歌的重要資料,也是體現了蘇轍一定文藝觀點的篇章。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淵明,東晉最著名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大量描寫出水田園生活的第一位詩人。有《陶淵明集》。引:一種類似序言的文體。

【原文】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1],置家羅浮[2]之下,獨與幼子過[3]負擔渡海。葺[4]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5],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6],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7]之氣。

是時轍亦遷海康[8],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9]之作矣,未有追和[10]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於東坡。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11],臒而實腴[12],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13]。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數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並錄之,以遺後之君子,子為我誌之。然吾於淵明豈特好其詩也哉?如[14]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15]:‘吾少而窮苦,每以家貧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16]。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17],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18]自知,半生出仁以犯世患[19]。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20]。”

嗟夫!淵明不肯為五鬥米、一束帶見鄉裏小兒[21],而子瞻出仕三十餘年,為獄吏所折困[22],終不能悛[23],以陷於大難[24],乃欲以桑榆之末景[25],自托於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26],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27],後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28]。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29]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30]區區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31]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嚐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32]也。然自其斥居東坡[33],其學日進,沛然[34]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餘,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35],常出其後,其和淵明,繼之者亦一二焉[36]。

紹聖四年[37]十二月二十九日,海康城南東齋引。

【注釋】

[1]儋耳:今海南省儋縣。[2]羅浮:即羅浮山,在廣東省。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至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被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常遊羅浮山。紹聖四年二月蘇軾遷入白鶴峰新居,即被遠謫儋耳,其家未遷,故曰:“羅家羅浮之下。”[3]過:即蘇過,字叔黨,蘇軾幼子,北宋文學家,時稱小坡。有《斜川集》。[4]葺:原指用茅草蓋房子。[5]日啖荼芋:每天吃苦菜和山芋。荼,苦菜。芋,芋頭。[6]“以圖史為園囿”二句:以圖書史冊為留連之地,以文章為合奏的樂器,即以讀書作文為樂。園囿,種植花木,畜養珍禽異獸供人觀賞之地。鼓吹,合奏樂器。[7]衰憊:衰老疲憊。[8]海康:宋屬雷州,今廣東省海康縣。[9]擬古:摹擬古人。擬古詩與追和詩不同,前者不需步原韻,後者則要依原韻而作。“追和古人”並非“始於東坡”,但全心全意盡和某一古人詩作,則是東坡首創。[10]追和:和,仿照他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依韻作詩詞。陶淵明其時已作古,故曰“追和”。[11]質而實綺:表麵質樸而實際綺麗。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形容鮮豔美麗。

[12]臒(qú)而實腴(yú):表麵清瘦而實際豐腴。臒,瘦。腴,胖、豐滿。[13]“自曹、劉”句:曹,曹植,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諡思,世稱陳思王。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鍾嶸推稱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曹子建集》。劉,指劉楨,“建安七子”之一。鮑,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縣北)人,南朝宋代文學家,以七言歌行最有名,與當時著名詩人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參軍集》。謝,謝朓,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朝齊代詩人,對唐人絕句的形成和山水詩的發展都有一定貢獻。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有《謝宣城集》。李,盛唐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李太白集》。杜,盛唐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字子美,與李白並稱“李杜”,有《杜少陵集》。[14]如:於。

《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饑寒。”[15]淵明臨終疏告儼等:陶淵明臨終明,寫了《與子儼等疏》,告之自己平生經曆與誌向。疏,文體之一種。儼等,指淵明之子儼、俟、份、佚、佟等人。[16]與物多忤:與外物多抵觸。忤(wǔ),違逆、抵觸。《新唐書·李義府傳》:“凡忤意者,皆中傷之。”[17]黽勉辭世:盡力辭別世人,指隱居不仕。黽勉,亦作“僶俛”,努力、盡力。《詩經·小雅·十月》:“黽勉從事,不敢告勞。”[18]蚤:通“早”。[19]世患:世俗之患。[20]“欲以晚節”句:想在晚年向他學習一點東西。晚節,晚年。《漢書·魯恭王傳》:“初好音樂輿馬,晚節吝,惟恐不足於財。”顏師古注:“晚節,猶言末時也。”師範,學習。萬一,極言其少。[21]“淵明不肯”句:陶淵明為彭澤令,“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 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解綬去職。”束帶,整束衣帶,穿著整齊,以示恭敬。事見《晉書·陶淵明傳》。[22]為獄吏所折困:元豐二年(1079年)朝廷以訕謗新政罪把蘇軾逮捕入京,投入禦史獄,史稱“烏台詩案”。[23]悛(quān):改過,悔過,悔改。《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24]陷於大難:紹聖元年貶官惠州,紹聖四年再貶儋耳。[25]桑榆之末景:本指日暮,喻指晚年。《後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日出處。桑榆,日落處。[26]雖然:即使如此,雖然如此。[27]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蘇軾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事跡仍可考查。[28]其必有以處之矣:後世君子必定能正確對待蘇軾的出入進退。處,對待。之,代指蘇軾為官之事。[29]“孔子曰”幾句:語見《論語·述而》。老彭,殷商時代的賢大夫。亦說指老聃和彭祖。[30]“孟子曰”二句:語見《孟子·離婁下》。曾子居武城,寇之對於他們的態度就不一樣,“易地則皆然”。[31]既冠:已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禮,表示成年。[32]不若:不如。[33]斥居東坡:指貶官黃州。元豐三年(10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