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選自《欒城集》(四部備要本)卷十七。它是一篇讚美文與可墨竹畫的文章,文中,作者通過對話的行式,記載了文與可墨竹畫之所以會達到傳神程度的原因,是因為他長期與竹相處,“觀竹之變多矣”。對自己所畫的對象十分熟悉,且被竹子高尚的品質所感動,並由墨竹生長的規律悟到了書畫的道理,所以提筆作畫,渾然天成,達到忘物、忘我而身與竹化的階段,以致於忘記了“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其實,本文亦是蘇轍的重要畫論之一,他通過且體實例,指出了細致觀察客觀事物,然後有感而發的重要性。的確,與一般科學反映客觀事物不同,文藝創作必須對客觀事物了如指掌,且“有觸於中”,然後發而為文或發而為畫,才能達到傳神的地步。不過,蘇轍本文強調道而不強調技法,其兄蘇軾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說:“子由未嚐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可參考理解。

【原文】

與可[1]以墨為竹,視之良竹也。客見而驚焉,曰:“今夫受命於天,賦形於地,涵濡[2]雨露,振蕩風氣,春而萌芽,夏而解馳,散柯[3]布葉,逮冬而遂[4]。性剛潔而疏直,姿嬋娟以閑媚[5]。涉寒暑之徂變[6],傲冰雪之淩厲[7]。均一氣於草木,嗟壤同而性異。信物生之自然,雖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鬆之煤[8],運脫兔之毫[9],睥睨[10]牆堵,振灑繒綃[11],須臾而成。鬱乎蕭騷[12],曲直橫斜,穠纖庳高[13],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於崇朝[14],子豈誠有道者耶?”

與可聽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隱乎崇山之陽,廬乎修竹之林[15],視聽漠然[16],無概乎予心[17],朝與竹乎為遊[18],莫與竹乎為朋[19],飲食乎竹間,偃息[20]乎竹陰,觀竹之變也多矣。若夫風止雨霽[21],山空日出,猗猗[22]其長,森乎滿穀,葉如翠羽[23],筠[24]如蒼玉。澹乎自持[25],淒[26]兮欲滴,蟬鳴鳥噪[27],人響寂曆[28]。忽依風而長嘯[29],眇掩冉以終日[30]。筍含籜[31]而將墜,根得土而橫逸[32],絕[33]澗穀而蔓延,散子孫乎千億。至若叢薄[34]之餘,斤斧所施,山石犖確[35],荊棘生之。蹇將抽而莫達[36],紛既折而猶持,氣雖傷而益壯,身已病而增奇。淒風號怒乎隙穴[37],飛雪凝冱乎陂池[38],悲眾木之無賴,雖百圍[39]而莫支,猶複蒼然於既寒之後,凜乎無可憐之姿。追鬆柏以自偶[40],竊仁人之所為,此則竹之所以為竹也。始也,餘見而悅之,今也,悅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41],而修竹森然[42]。雖天造之無朕[43],亦何以異於茲[44]焉!”

客曰:“蓋予聞之:庖丁,解牛者也[45],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46]。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況夫夫子之托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47]?”與可曰:“唯唯[48]。”

【注釋】

[1]與可:即文與可,名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長於畫竹。四川梓潼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曾知洋州(今陝西省洋縣)和湖州(今江蘇省吳興縣),因稱“文湖州”。他是蘇氏兄弟的好朋友和親戚(中表兄弟)。有《丹淵集》傳世。[2]涵濡:滋潤,潤濕。涵,沉浸。濡,潤濕。[3]柯:樹枝。[4]逮冬而遂:到了冬天便長成。逮,到、及。遂,順利完成,引申為長成。[5]姿嬋娟以閑媚:嬋娟,姿態美好。閑媚,嫻雅嫵媚。閑,通“嫻”。[6]涉寒暑之徂(cú)變:經曆了寒來暑往的變化。涉,經曆。徂,消逝或開始。《詩經·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7]淩厲:昂揚奮起的樣子。[8]研青鬆煤:運用鬆煙製成的墨。墨為鬆煙所製,故曰。[9]脫兔之毫:毛筆。因毛筆多用兔毛製成,故曰。[10]睥睨:側目而視,引申為注視。 [11]繒綃:泛指絲綢絹帛之類畫料。繒,絲織品的總稱。綃,生絲織成的薄綢。[12]蕭騷:風吹竹子枝葉發出的聲音。[13]穠纖庳(bì)高:繁茂纖細、低矮高大相雜的樣子,形容竹子濃密繁盛。纖,細小。庳,低矮。[14]崇朝:終朝,天明至早飯前的一段時間。《詩經·衛風·河廣》:“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朱喜注曰:“崇,終也。”朝,早上。[15]廬乎修竹之林:在美好的竹林中修築房屋 。廬,用作動詞,修建房屋。[16]漠然:冷淡的樣子。[17]無概乎予心:不放在我心上。概,係念,放在心上。[18]為遊:交朋友。遊,交遊。[19]莫:通“暮”。《詩經·周頌·臣工》:“維莫之春。”[20]偃息:停息。偃,仰臥。[21]雨霽:雨過天晴。[22]猗猗:長而美貌。《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23]翠羽:翠綠色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