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序(2 / 2)

在全球性生態危機之中,探索自然與人的關係,喚醒人的生態意識,已成為文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生態文學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的定義,作家必須以全新的位置意識和生存方式呈現人與世界,與此同時,文學所要呈現的對象,則從人類社會延伸向整個世界與宇宙,文學關注的將不僅僅是人類的利益,而是整個生態圈的利益,並從是否對這個生態整體的利益有所貢獻來確立文學品質的標準。文學在升華為守護家園的事業以後,文學家的使命也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不應再像主體性文學時代的文學家那樣簡單地謳歌人的力量、描述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表現人對世界的征服,而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反映和推動人們守護家園的事業。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生態文學的源頭是英國博物學家和作家吉爾伯特·懷特的《塞爾朋自然史》。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瑪麗·奧斯汀、阿爾多·利奧波德、雷切爾·卡森等繼承了這一傳統,使之延伸到了美國。生態文學之引人注目,不單是因為萬物關聯的深刻思想,對當下人類困境的觸及與揭示,更在於它形式上的新穎和獨特,它主要以散文、日記等形式出現。其最典型的表達方式是以第一人稱為主,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作者由鋼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進荒野冰川的自然環境時那種身心雙重的朝聖與曆險,是將個人體驗與對自然的觀察融合無間的結果。

生態文學也有其自身的發展曆史,它從開始時偏重科學考察的純粹自然史,逐漸過渡到將文學的詩意與科學的精確結合起來;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與個人的思想行為關係為主的自然散記,發展到當代主張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文學。

生態文學促使人們去理解文化對自然的影響,把人與自然的生態關聯視為社會和文化問題的深層內涵和動因,並從自然生態尋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因此,閱讀生態文學作品,我們不應將它們看做遊山玩水的休閑讀物,而應看做人類為擺脫生存困境、尋求精神健康的朝聖記錄。

本叢書選譯的三位作家均為美國生態文學名家,他們的著作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經典,收錄的他們的作品多為國內首譯,具有填補空白的重大意義。

主編 馬永波

二○一二年三月

我常自問 ,“為什麼人們不像給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樣給自己的書取個名字呢 ,那樣隨心所願 ,根據具體情況讓名字或多或少有些意味呢?”最近這卷書 ,也許是我最後的戶外作品了 ,我就以哈德遜河畔這個地方將之命名為 “河畔小屋”吧。就在這裏 ,我完成了草稿 ,就在這裏 ,這麼多年來 ,我饒有興致地觀察過自然界的生命,隨著季節的更替 ,潮漲潮落的河水從我的門前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