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會給他的樂譜指揮樂隊演奏的時候,發覺有不和諧的地方。起初他以為可能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然有個地方不和諧,不如意。小澤征爾向評委們提出樂譜有問題。但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權威人士都鄭重說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請他找出原因,把樂曲演奏好。當時小澤還不是世界級的指揮家,而隻是一個參賽者。但他稍加考慮,麵對一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台上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參賽的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有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的“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終因趨同權威人士而遭淘汰。小澤征爾卻自信堅定,因而摘取了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類似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有些人在作出選擇和決定後,一遇到領導、專家甚至是同事、朋友提出不同意見,就發生動搖,懷疑自己的主意不對頭,遂放棄原來的選擇與追求,甚至明明發現權威的指示與實際不符,也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以致將錯就錯,隨風搖擺。
當然,自信不是主觀武斷,是以真才實學為基礎的。但對許多人來說,最難的不是學習掌握某種專業或職業的學識,而是強化自信主動意識,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即發揮人的最偉大之處。
讓我們放開眼界來看看國際上的先進與落後的變化有什麼奧秘吧。有人說:“技術和管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但這“兩個輪子”又是由什麼力量推動的呢?在現代社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一般並不保密,四處傳播,誰都可以學習和掌握。為什麼有些國家用得好,有些國家不行呢?即使是同樣社會製度的國家,如歐美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為什麼也有很大的差距呢?從近代到今天的發展輪廓來看:18世紀是英國的奇跡,稱霸全球;19世紀是德國的奇跡,突飛猛進;20世紀主要是美國的奇跡,最為富強,還有“二戰”後的日本的經濟騰飛。為什麼有些國家不行?難道這些國家不知道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嗎?而且,即使采用了同樣的技術和管理的方法,如全麵質量管理,為什麼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手裏,其效果也大不一樣呢?這就如同人們讀同一本書,體會不會一樣;聽同一個講座,收獲也會不同;進行同樣的變革,效果也會有明顯差別。這就是因為人的心態、意識,尤其是欲望與動機有所不同。正是意識的不同決定了能否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和工具自然是重要的,正如同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一樣。但這些東西是供人掌握和使用的。它能否發揮作用,發揮到什麼程度,卻是由人的意識決定的。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在文弱書生手裏,未必能發揮作用。上好的宣紙狼毫對不愛好書法的人來說,又有多少用途呢?等於是廢物。家長買了高級的鋼琴未必能培養孩子成為鋼琴家。學了許多經營管理知識的廠長或經理不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推動技術和管理這兩個輪子向前發展的驅動力是什麼呢?有關學者將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表現的人們發奮圖強、求取成就的意識與同時期、同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對照,結果發現,經濟增長的多少快慢總是以人們的成就動機的強弱為先兆,並與之成正比的。
經濟發達國家創造奇跡的時期,都是他們的成就動機和創業精神最旺盛的時期。相反,任何國家缺乏拚搏進取的精神就會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處於落後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