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一生的修煉。隻要我們看看那些在社會上功德圓滿、路路皆通的人,就知道他們都是有著大城府、大機智和大心胸的人,都是在做人方麵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他們之所以能達到如此至高無上和完美無憾的境地,就因為他們一生都在恪守做人的智慧。
以其無私成其私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
因此聖人他把自己的利益擲於民眾之後,民眾卻把他的利益捧在前頭;他把自己的利益擲於身心之外。其身心卻得以完美的存活。聖人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因為沒有私心雜念嗎?因此,聖人的理想總能得以成就。
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才能長存永在,人間的“聖人”由於忘私退身而成就其偉大理想。我們都知道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人民擁戴他為天子。他就足以成為“聖人”。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統治者。
這句話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他一再地歌頌天地。天地是“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從而真正地體現道。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說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統一的。老子認為“利他”往往能夠轉化為“利己”。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
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於為政治世,又要用於修身養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指落於人後反能先到。“聖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說把身體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小我換大我,以“無我”的方式“為我”。
石頭把自己交給路,反而無傷害,能長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裏,反而被開采,不能存璞。“以其無私成其私”,就是用無私來成就自己。有的人永不滿足,所以永遠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滿足,所以能夠得到。
呂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歡把人家的過失記在心裏。他剛任宰相不久,上朝時,有一個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了過去。許多官員都為他憤憤不平,要求查問這個人的名字和擔任什麼官職。呂蒙正急忙阻止了他們。退朝以後,那些官員心情還是平靜不下來,後悔當時沒有及時查問清楚。呂蒙正卻對他們說:“如果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麼一輩子就忘不掉。寧可不知道,不去查問他,這對我有什麼損失呢?”官員們都佩服他氣量恢弘。
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麵,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以一己之心去衡量他人思想。也不能隻關注自己而忘卻他人的存在。學會做一個心底無私的人,你會因自己的無私而得到別人的敬仰,還會得到許多意外的收獲。
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能戰勝他人的有力量,能戰勝自己的是強者。
保羅迪克的祖父留給他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他一直為此而自豪。可是不幸發生在那年深秋,一道耀眼的雷電引發了一場山火,無情地燒毀了那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傷心的保羅決定向銀行貸款,以恢複森林莊園以往的勃勃生機。可是銀行卻拒絕他的申貸。
沮喪的保羅茶飯不思地在家裏躺了好幾天。太太怕他悶出病來,就勸他出去散散心。保羅走到一條街的拐角處,看見一家店鋪的門口人山人海。原來一些家庭主婦在排隊購買用於烤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裏的木炭,保羅忽然眼前一亮。回去後,他雇了幾個炭工,把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木炭,分裝成1000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銷店。結果,那1000箱木炭沒多久便被搶購一空。這樣,保羅便從分銷商手裏拿到了一筆錢。第二年春天他購買了一大批樹苗。終於,他的森林莊園又綠浪滾滾了。
一場大火燒毀了前人留給他的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也毀掉了他曾經擁有的自豪。麵對挫折和失敗,主人公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困難,重新贏回了失去的一切。
“勝人者”,憑借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借的是堅強的意誌。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誌的人。天地之誌是收獲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隻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能以己之長處勝過別人,則可以形容為“有力”。而真正做到戰勝自己不合於大道的種種欲望,除去自己的弱點和缺陷,才是真正的“強”。
老子說的“自勝”,可能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意義。前一種就是克製、戰勝自我。老子認為“自勝”比“勝人”更為困難,是因為我們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惡劣的習性,都是根深蒂固的東西,是“自我”的構成因素。比如當一個人的權利、名譽、地位和利益應有盡有的時候,他最害怕什麼呢?那就是伴隨而來的孤獨。人有時在麵對自己的時候是很脆弱的。人要戰勝自己是如此的困難。然而,一個人如果無法戰勝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認為不該做的事,就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人。
在另一種意義上,“自勝”可以理解為:在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壓倒別人、把自我與他人置於對抗的位置,而隻需要關心如何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這一層意義與前一層意義,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兩麵。人必須戰勝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談得上完善與發展。一般人說“勝”的時候,總是把眼睛盯著某個對手,而不能達到真正的“強”。“自勝者強”,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勝”,也可以說是不勝而“勝”。
其實,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需要說自己勝過什麼人。成功不是超越別人,成功是超越自我。“強者”這頂桂冠隻能戴在那些戰勝了自己的人頭上。古人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話實在有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還有一些見不得人的欲望。如果我們成了這些情感、欲望的俘虜,我們就會變得荒淫、自私、貪婪、怯懦、懶惰,那樣,什麼壞事和醜事都幹得出來,我們就成了披著人皮的野獸,任何一件有價值的工作也辦不好。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人立業沒有不斷地“破心中賊”的意誌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平時所說的做自我批評,就是不斷戰勝自我,把卑鄙的念頭和衝動壓下去。
一個人想要戰勝自己,關鍵是要自信。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我一定能行,這點失敗算什麼?另一種是,算了,認輸吧,再拚恐怕也躲不過失敗的厄運。這兩種心態中自信是天使,不自信是魔鬼,而且它們也都是最真實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你要小心不要被魔鬼打敗。
有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青年,去報考一家大公司,結果名落孫山。這位青年得知這一消息後,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幸虧搶救及時,自殺未遂。不久傳來消息,他的考試成績名列榜首,是統計考分數時,電腦出了差錯,他被公司錄用了,但很快又傳來消息,說他又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小的打擊都承受不起,又怎麼能在今後的崗位上建功立業呢?這個青年雖然在考分上擊敗了其他對手,可他沒有打敗自己心理上的敵人,他的心理敵人就是懼怕失敗,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給自己製造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
世界著名的遊泳健將弗洛倫絲,一次從卡得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海灣,在海水中泡了16小時,隻剩下一海裏時,她看見前麵大霧茫茫,潛意識發出了“何時才能遊到彼岸”的信號,她頓時渾身困乏,失去了信心。於是她被拉上小艇休息,失去了一次創造紀錄的機會。事後弗洛倫絲才知道,她已經快要登上成功的彼岸,阻礙她成功的不是大霧,而是她心中那個可怕的魔鬼。是她自己在大霧擋住視線之後,對創造新的紀錄失去了信心,然後才被魔鬼所俘虜。過了兩個多月,弗洛倫絲?查德威克又一次重遊加利福尼亞海灣,遊到最後,她不停地對自己說:“離彼岸越來越近了!”她的潛意識發出了“我這次一定能打破紀錄!”的信號,頓時渾身來勁,最後弗洛倫絲?查德威克終於實現了目標。
人有了信心,就會產生意誌力量。人與人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意誌力量的差異。人一旦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力量,就能戰勝自身的各種弱點,就能做成在這個世界上能做的任何事情。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戰勝自己,唯獨自己是最難戰勝的。有位作家說得好:“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已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大凡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在人生道路上。失敗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走出失敗的陰影,充滿信心,也得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失敗和挫折並不是最終結局。隻要信心不被打碎。用自己的智慧戰勝自我,就會成為真正的強者。
謙虛是成長的土壤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道德經》
不有意地表現自己。所以在眾物之中才顯得很突出;不自以為是,所以在眾物之中才顯得很卓著。
謙虛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它是一個人內在素質和外在素質的綜合反映,是一個人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以及文化修養的綜合表現。它的內涵之豐富遠遠超出我們現代一般人的想象。謙虛可以使人獲取更多的知識,可以使人贏得更多的朋友,也可以使人得到更多成功的機遇。謙虛既是一種美德,更是學習態度,處事態度,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生一切內在的體現。
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一。自古以來,有許多這方麵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滿招損,謙受益一,“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對謙虛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他說:“謙虛是藏於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更高的美德由此發芽生長。”可見,謙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多麼大。
一天,蘇格拉底的弟子聚在一塊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學生,當著所有同學的麵,誇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片廣大的田地。當他在吹噓的時候,一直在旁邊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底,拿出一張地圖說“麻煩你指給我看,亞細亞在哪裏?”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洋洋得意地說。
“很好!那麼,希臘在哪裏?”蘇格拉底又問。
學生好不容易在地圖上找出一小塊來,但和亞細亞相比,實在太微小了。
“雅典在哪兒?”蘇格拉底又問。
“雅典,這個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一個小點說著。
最後,蘇格拉底看著他說:“現在,請你指給我看,你那塊廣大的田地在哪裏呢?”
學生滿頭大汗找不到了。他的田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找不到!”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和偉大的天地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當我們能以一顆謙卑的心,珍惜所獲得的一切時,那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在我們的生活中,謙虛謹慎的人,往往沒有出眾的才華。才華出眾的人,往往有時顯得不夠謙虛謹慎。既有真才實學,又謙虛謹慎的人,實在是比較難得。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隻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這不是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老是自以為大的人其實很不聰明,老是自誇的人從來沒有彰顯什麼成就。
朋友相處應保持適當距離
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治理大國和烹製小鮮魚是一個道理。
這一道理用在交友上。就是告訴我們與朋友之間也應有一定的距離。人往往就是這樣,越是交往密切,也就極容易分出個厚薄來。而人一旦有了這層認知,一些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就演變得很複雜化。
朋友之間要交往,就避免不了要接待,吃吃喝喝是常有的事,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朋友間的日常交往關鍵在於度,隻是,這其中的度又有誰能夠真正把握到呢?這中間要保持什麼樣的距離才算是合適?合適的距離究竟是多遠,又有幾人能說得清?如果這種你來我往的交情,延續成相互的謀取利益,這友情就變質了。因為友情一旦摻有了利益的水分,那麼,交往就成了交換。而一個換字,就把所有的情感全部顛覆了,友情便被淩遲成不堪回首的創傷。
理查是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的雇員,由於工作勤奮努力,成績斐然,在短短的幾年間,步步高升,事業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而有幾位跟他一同起步的同事,限於能力和機會,卻至今仍保持著多年前的原狀。因此在大家相處之時,理查總覺得不太自然,甚至還有些戰戰兢兢。
起初他為了避免老同事們指責他過於高傲,惹個“一朝得誌便不可一世”的批評,頻頻地請這幾位老同事吃飯,而且說話也比過去更加小心,客氣了,飯菜檔次更是極顯尊重。
不料同事不僅沒領他的情,反倒認為他簡直得意忘形,太“招搖”了,甚至越發不平衡起來,認為理查原本就是個“草包”,原來就是憑著這些“卑劣”手段爬上去的。理查最終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幾乎吐血。痛定思痛之後,他決定卸掉包袱,輕裝上陣,僅以平常心淡然麵對平常事,一切竟然又應付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