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老子告訴你怎麼做人(2 / 3)

理查的經驗告訴我們,隻有和同事們保持合適距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同事歡迎的人。不論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責任。所以在權力上,聰明的人都不喧賓奪主,但也永遠不會說:“這不是我分內的事”之類的話,因為過分涇渭分明隻會搞壞同事間的關係,而過分涇渭不分,也不利於同事圈這一特定範圍。

所以,朋友之間,既要相識、相知又要做到親密有間,要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彼此不依賴又不生分。相處時談笑風生,分開時互相惦記;心照不宣時會心一笑,觀點相異時各自保留;相互之間既不遠得讓人感到陌生,也不近得不分彼此;不去打聽探究對方的隱私,卻又心甘情願地為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那麼,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真正意義上的君子之交。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信奉:同事之交,乃君子之交也。君子之交,理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恐怕就是提倡一種同事間的適距原則:“太近則昵,太遠則疏。過於親昵則遭忌,忌則謗生;過於疏遠則遭議。議論多則是非生。”那麼,還是淡如水的好啊!

做人要有同情心

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饜食而貨財有餘,則謂盜誇。——《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農田極其荒蕪,倉庫十分空虛,有的人卻還穿錦繡、佩利劍,享受精美的食物,搜刮盈餘的財物,對百姓毫無同情憐憫之心,這種人就叫做強盜頭子。

老子把不知同情百姓疾苦的人罵作強盜;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講的是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是愛的開始。托爾斯泰說,要是他有兩件外套而別人沒有,他就會不安。他們都強調了同情心的重要。

每個生活在世間的人們,誰敢說自己一生都會順利、不遇到一點困境,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管是生活上還是事業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磕磕碰碰,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困難,需要得到幫助,也許他身邊人的一臂之力就可能使他渡過難關。

小時候聽大人訓斥孩子:“笑話人,不如人!”就是說對別人遇到的困難千萬不能抱著旁觀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如果你對別人在遇到麻煩時抱著這種不友善的態度,將來你遇到的困難和不幸比他還要大。孟子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講一個人如果連同情心都沒有,簡直就不是人。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良寬容並富於同情心的民族,即便他們曾遭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和傷害,即便自己曾經承受多大的屈辱,但對於無辜、對於弱者卻充滿仁愛,用他們的愛溶化怨恨,用他們的愛展示出偉大的人性和寬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中國人收留了數萬名逃難的猶太人,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況下,給予他們幫助;看看那些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人丟棄的遺孤,也正是遭受日寇殺戮、蹂躪、對侵略者有著血海深仇的中國百姓,用他們那顆充滿慈愛的心,節衣縮食地將這些日本遺孤撫養成人!這些展示出了中華民族無比寬大的胸襟。

北京北郊一個城鄉結合部正在大搞建設,工地一角突然坍塌,腳手架、鋼筋、水泥、紅磚無情地倒向下麵正在吃午飯的民工的軀體,煙塵四起的工地頓時傳來傷者痛苦的呻吟。這一切都被路過的兩輛旅遊大客車上的人看在眼裏。旅遊車停在路口,從車裏迅速下來20多名年過半百的老人,他們好像沒聽見領隊“時間來不及了”的抱怨,馬上開始有條不紊地搶救傷者現場沒有誇張的呼喊,沒有感人的誓言,隻有訓練有素的雙手和默契的配合。沒有手術刀就用瓷碗碎片打開腹腔,沒有紗布就用他們自己的換洗襯衣壓住傷口。急救車趕來的時候,已經是60分鍾以後的事情,一個匆匆趕來的外科醫生的眼睛來看,這些老人至少保住了10個民工的生命。

記得前幾年,廣東一個餐館的廚師在從蛇籠裏捉蛇的時候,被一條毒蛇咬了,傷口蔓延得很快,生命危在旦夕,而當時醫治這種蛇毒的特效藥隻有北京的某個大醫院才有,但趕到當地機場卻沒有航班,在這緊要的關頭,餐館老板為了挽救廚師的生命,毫不猶豫地花十萬元包了一架飛機,火速趕到北京,由於治療及時,廚師終於得救了,這件事在當時被傳為一段佳話。

在生活中,倘若遇到失敗受挫的人,請不要放棄他。如果對方是需要信心的人,那麼就去幫助他總結教訓多加勸慰;如果對方需要冷靜,那麼就遞給他一杯水然後離開;如果他一個人支撐不住的時候,那麼就挺起胸和他站在一起!

當你犯了錯誤、失敗的時候,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勸慰,而非冷嘲熱諷甚至落井下石。將心比心,如果你能體諒同事的處境,並且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你定會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同情心是人的美好品德之一,一個具有豐富同情心的人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比如你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不論和你有沒有關係,千萬不要幸災樂禍或冷眼旁觀,你的冷漠會令他們極為寒心。

學會取舍,不要太過貪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入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十二章》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聲音使人聽覺失靈,豐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貴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搶。因此高尚的人隻求安飽而不逐聲色,拒絕物質的誘惑而保持內心安足的生活。

老子從色、聲、味以及打獵、藏寶的角度說明聲色犬馬的物質享受、感官刺激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聲音使人聽覺失靈。豐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貴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搶。因此高尚的人隻求安飽,而不逐聲色,拒絕物質的誘惑而保持內心安足的生活。

老子指出,人不能縱情聲色,糜爛生活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物欲橫流讓人精神腐蝕。我們之所以喪失自我,甘願把自己作為商品推銷出去,有智力的出賣自己的智力,沒有智力的出賣肉體,其根源是我們想以此交換金錢物質,以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

追逐外物必然喪失自己的本性。我們今天的生活,隻知拚命攢積金錢財富,隻看重動物性的滿足發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財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縱感官肉體的快樂裏麵。這樣,我們追逐到的財富越多,我們的心靈就越空虛,我們本性的喪失就越厲害,我們的精神就越貧乏,我們的生命表現就越少。

元代名士許衡,夏季一天與眾人趕路,口幹舌燥時,正巧發現路邊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隻有許衡默默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吃,這梨樹沒有主人啊!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該亂拿,現在世道混亂,梨樹無主,難道我的心也無主嗎?”子罕和許衡這兩位賢人都拒絕誘惑,以不貪為立身持命的“寶”和“主”。內心有主,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種人生將是自信、自立、自尊、自愛的,是不會為誘惑所累的。

人們莫不由於對外物的貪欲而喪失本性,小人犧牲自己去求財寶,讀書人犧牲自己去求功名,當官的犧牲自己為了升遷,國王犧牲自己去求天下。這幾種人事業不同、名聲各異,但他們犧牲自己喪失本性卻一樣。隱士伯夷為了名聲好聽餓死在首陽山下,盜蹠為了金銀財寶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這兩人死的原因雖然是一個求名一個為利,卻同樣殘害了生命喪失了本性。

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東西是財、官、色、味。為了口腹之樂不惜盜用公款,為了聲色之娛可以喪心病狂,為了金錢可以出賣肉體,為了當官更可以出賣良心。這些人弄到了官、財、味、色,還以為自己有所得,臉上浮現著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實,這與被賣掉裝在籠子裏的猴子沒有什麼兩樣,籠子裏的猴子有吃有穿,我們仍然可憐它被出賣,如今我們出賣了自己換來金錢地位,不僅不知道可憐自己,反而還飄飄然得意起來。

春秋時宋國有個賢人叫子罕,官至輔政。國中有人拿了一塊碩大的美玉獻給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獻玉者問他:“你為什麼不要這塊玉呢?這是件玉匠鑒定過的寶物,價值連城啊!”子罕回答:“我就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我們倆應該各守其寶。請你把玉拿走吧。”

對手握大權的人,誘惑實在太多了,欲望也實在太多了。如何抵禦種種誘惑?老子說得好,“見欲而止為德”,“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當官掌權若忘記了世界觀的改造,忘記了清正廉潔,忘記了立黨為公的道理,難免產生邪心惡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將毀身”,到頭來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頭。當權力變成一個工具、一個為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一個為所欲為的工具的時候,帶來的並不是幸福。這種把持權力的人,或許能夠得到一時的滿足感、獲得一時的快樂、獲得物質上的富有,但是他們的心理也因此深感不安,誠惶誠恐。

“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後,主神宙斯為了報複,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宙斯讓潘多拉帶給厄庇米修斯一個盒子。潘多拉想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就經受不住誘惑,打開了那個盒子。盒子裏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了出來,使人間從此充滿了各種災禍。抗拒誘惑非常困難。每個人都有許多需要,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愛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還有一些需要,對人有巨大的誘惑力。而如果為了暫時的滿足而抵抗不住誘惑,就會造成長遠的和重大的損失。

人不能太貪婪。思想家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如“饑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於生理需要而產生的生存欲望,是生來就有的;人還有乞求物質與精神享受的欲望,“餘財潛積之富”,即聚財致富的欲望等等。對於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張“製禮義”加以調節,並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荀子同時指出,人往往由於“好利”而使欲望“窮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強調:“欲雖不可去”,但“求可節也”,意思是:對於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對於過度的、乃至貪得無厭的奢求,還必須加以節製。

人人都想活得快樂一點、輕鬆一點、瀟灑一點,但終其一生也不能如願以償。羈絆我們的東西就是功名利祿。功名利祿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潤。其實功名利祿是一副用花環編織的羅網,隻要你進去了,你就無法自在與逍遙。沒有功名利祿,於是想得到功名利祿。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祿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祿,得到功名利祿,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祿。人生就在這患得患失中度過,哪裏品嚐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純滋味呢?世人隻知道功名利祿會給人帶來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祿也會給人帶來痛苦。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勞心、勞神、勞力;為了功名利祿,我們計劃、忙碌、奔波;為了功名利祿,我們懷疑、欺詐、爭鬥;為了功名利祿,我們玩陰謀、耍詭計、溜須拍馬;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戒貪戒詐,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養。曆史上許多仁人誌士都深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麵對“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如果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甘於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麵對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果能夠保持平衡的心態,神閑氣安,堅持默默無聞的奉獻;麵對人生的各種逆境,如果能夠保持平常人的心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那樣,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純粹的幸福。

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比喻繽紛絢麗的色彩。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基本音階,比喻紛繁、悅耳的音樂。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比喻豐盛的美味佳肴。五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使人聽覺不靈敏,五味使人喪失口感,縱情圍獵使人心發狂,稀罕的寶物使人行為變壞。因此得道的聖人隻為飽腹不為耳目享受,所以要拋棄後者選取前者。過分追求物質享受會喪失人生本性,會損壞人體感官功能,安於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為腹),而不去追求過度的物質享受(為目),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定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不為物欲之引誘而迷途,去外取內,身心寧靜,當能免去許多人生之禍害,並能進而求得天地間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相,這是人生的智慧,同樣也是快樂之源。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對於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說這話的目的一方麵是告誡我們不要上花言巧語的騙子的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守信用,重諾言,不做言而無信的輕薄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