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老子告訴你怎麼做事(2 / 3)

他屢屢進諫韓王,但昏聵無能的韓王卻根本聽不進去,一心隻在享樂上。韓非平素不受韓王重用,當韓王得知秦國打算先亡韓的消息後,才想到韓非,於是急忙派他出使秦國,說服秦王,以圖存韓。韓非原為韓王的使者,但以後的事實卻使情況發生了陡轉急下的變化。

公元前234年,韓非到了秦國,他看見秦國國富民安,一派萬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這是個英明國君治下的國度,在秦國英雄可以一展宏圖,韓非不禁為之振奮。秦王讀過韓非的《內儲》、《外儲》、《五蠹》等文章,很是敬重和愛惜韓非,於是就把他留在秦國,想日後重用他。但一山難容二虎,李斯與韓非就此結下矛盾。韓非並非等閑之輩,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則岌岌可危。韓非當年就學時,才學在李斯之上,因為口吃,不擅言辯,更促使他致力於著說撰文,日久則文筆日益鋒利洗練,遠非李斯可比。

韓非曾解過《老子》,但老子的智慧他半點也沒學到。韓非仗才自傲,不能審時度勢臣服於李斯,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奪走自己受寵的地位,也怕他破壞自己“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戰略計劃,於是下決心除掉韓非。李斯為除掉韓非,不擇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趙而緩伐韓等為借口,在秦王麵前輪番誹謗讒陷韓非。日久秦王漸漸對韓非心生疑竇。李斯見火候已到,不失時機地諫秦王道:“韓非身係韓國公子,終究是心向韓國,必不肯為秦國效力,這是人之常情。日後若放他歸國,定然貽害不淺;不如尋他個過錯,依法誅殺了事。”

秦王既已對韓非產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歸山之議,將韓非拘捕入獄。李斯怕秦王日久會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韓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藥給韓非,催促他馬上自殺。韓非一人獄,就多方設法上書秦王,申辯其冤情。但李斯對此早有所料,預先已將牢獄各關節都堵住,使韓非哭訴無門,隻得被迫飲毒酒自殺。除掉韓非,李斯一方麵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麵又得以借韓非智慧,為我所用,可謂一石二鳥。

同行是冤家,競爭對手的強弱,將直接關係到自己的命運。可惜當時韓非並不知曉這其中的奧妙。李斯在秦國位高權重,又深得秦王信賴。韓非未識時務,隻知進,不知退,麵對強手竟不識眉眼高低,硬著頭皮與之爭鋒,顯然缺乏做事的功夫。

唐順宗在做太子時,好作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條件。但如果太子能勝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舉動,所以又常會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響的名氣。唐順宗做太子時,曾對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

他的幕僚於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收買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了猛然醒悟。唐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才開始進行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

而隋煬帝的太子楊晾就沒那麼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於是尋了個罪名把楊晾的太子名號給廢了。同為太子,順宗明時度勢終登皇帝之位,而楊晾卻爭強好勝,功高蓋主,終被廢黜,可見是否懂得“守弱”,不與強者爭鋒事關一人的前途命運。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以衣帶詔簽名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警惕。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誰為當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否認。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到,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

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炫、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曆數英雄,在表麵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他對老子的守弱哲學是心領神會的。

做事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耍小聰明,沒有大智慧;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於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是假聰明。

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善戰者不怒。——《道德經?第七十章》

善於作戰的人,能不被對方激怒。

中國哲學中,關於剛強與柔弱的辯證關係是討論頗多的。所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實是深知事物轉換之理的極高智慧。老子曾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意思是,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於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常立於不敗之地。應該說,老子的這種哲學對中國人也影響匪淺。

清人傅山說過:憤怒正到沸騰時,就很難克製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如果你想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後果。既然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克服自己,不讓自己輕易動怒。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裏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於是約張良再見麵。這個老人後來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多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不意氣用事。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幹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林肯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讓狗咬,不如給狗讓路。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傷口。”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知(心裏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這話很值得玩味。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一次因牽連某案而上了法庭。當對方的律師以粗暴的口氣向他連連質問時,他本來快被激怒了。但他很聰明,不會那麼魯莽。他態度平和,不動聲色地答複律師的挑釁,結果律師反而被氣得快發狂,語無倫次,而洛克菲勒則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明人呂坤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福禍關。”所謂忍是忍耐,指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激是激動。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禍中,所以要認真把好這一關。

中國古代作戰時,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將護城河的吊橋高高吊起,緊閉城門,那攻城的便無可奈何。實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穢罵,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燒,殺出城來——一攻城的就可以乘機獲勝了。兵法上叫“激將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製忍耐,對方也就無計可施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結果造成了慘劇。在法國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這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流浪漢向他討煙抽。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流浪漢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流浪漢連開四槍,流浪漢倒在了血泊中……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作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未能克製自己,而引發爭吵、罵吵、打架,甚至流血衝突的情況。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或一句話說得不當。在地鐵時爭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都可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或拳腳演練的導火索。在社會治安案件中,相當多的案件都是由於當事人不能冷靜地處理事情才導致發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保護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後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一定要學會克製,而不要像炮撚子,一點就著。

在中國人看來,忍讓絕非怯懦,能忍人所不能忍,才是最剛強的。天下之人莫不爭強,而純剛純強往往會招致損傷。

忍耐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弱也者,道之用也。——《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運用。

老子認為:“弱者,道之用。”宇宙萬物繁盛的反麵——靜、柔之處往往蘊藏著無窮的動力。事物總是向對立麵轉移的,陰極陽生,陽消陰長,物極必反。故解決問題的訣竅就在於從事物的反麵或反方向人手。我們應學會“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溪、穀為謙和柔弱之謂。

當你不願讓命運來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沒有扼住命運咽喉的本領時,切記應當學會忍耐。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強調忍耐的重要,隻有忍到最後一刻才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轉機。或許你仍在向往一帆風順,可是麵對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謂的一帆風順隻能是心靈的一種慰藉而已,惟有奮鬥不息才能夠讓你成為命運的主人。而在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須學會忍耐。

實際上,忍耐是醞釀勝利的一種高超手段。雖然忍耐有可能錯過一些小的機遇,但謹慎小心可以避免意外的發生,使意外的發生不那麼讓人意外。忍耐實質上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忍耐能幫助我們透過煩冗迷惑,獲取真諦。所以要學會忍耐,那麼人生無論是在“上漲”還是“下跌”,低迷抑或是高漲,你的人生都將美麗如畫。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不痛快,這時,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因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這就非常不值得了。

三國時的諸葛亮輔佐劉備,立誌要收複中原,他經常兵出祁山,攻打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總不肯出來和諸葛亮對打。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來羞辱司馬懿,司馬懿總是置之不理,總之,就是不肯出來和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蜀軍自然就退兵回去蜀國,戰爭就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後來連唐朝的大詩人杜甫也為他惋惜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司馬懿能夠忍,所以沒有被一代儒將諸葛亮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