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壽(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別字旭道人,晚號旭遲老人,又號麗生,江蘇常州人。官直隸同知。山水、花卉、人物皆能,尤長於墨龍。人物仕女多用工筆重彩,有改琦逸韻;山水則多以青綠法為之,頗見功力;雙鉤花鳥,亦工致而不刻板。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秋山飛瀑圖》軸等。
倪田(1855~1919),初名寶田,字墨耕,號默道人、壁月盦主,江蘇江都人,僑居上海。師從王素,工人物仕女及馬、走獸等,後參以任伯年法作設色花卉。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寫吳昌碩六十六歲肖像》軸等。
程璋(1868~1938),字德璋,號瑤笙,原籍安徽新安,移居江蘇泰興,後居上海。曾為典當學徒,後從湯潤之學畫。早年工沒骨法花卉,中年後參用西法,尤長於寫生,形象逼真,色彩穠麗。曾執教於清華大學等校。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鄉景圖》軸等。
姚華(1876~1930),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陽人。光緒進士,精於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之學。久居北京蓮花寺,因別署蓮花庵主。與陳師曾友善,工書法,偶以書法作畫,古拙有奇趣。代表作品有《重九登高圖》扇麵等。
吳昌碩的傳派
由於吳昌碩的在清末畫壇聲望的影響,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風味的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成就,使得一批後起的年輕畫家追隨了他的腳步,比如王震、陳師曾、趙雲壑、王個簃等,此外,齊白石和潘天壽也受到了他的畫法的影響。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梅花館主,別署白龍山人,法名覺器,浙江吳興人,生於上海。少年時曾於畫店學徒,後拜任伯年弟子徐小侖為師,並受到任伯年的指點。後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成為清末上海三大買辦之一。並曾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及上海商會主席。1911年開始師從吳昌碩,畫風由清俊轉為渾厚。工人物、佛像、花鳥、山水及書法,曾為吳昌碩和康有為等畫像,多畫古代曆史人物、民間傳說及四君子題材等。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染倉室等,江西修水人。祖父陳寶箴為清末湖南巡撫,是著名的維新派成員。父親陳三立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弟陳寅恪是著名曆史學家。少承家學,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南通、長沙、北京等地任職和任教。曾向吳昌碩學畫及篆刻,並遠師沈周、石濤、龔賢等。工山水、花卉及人物,長於寫意,筆力雄健,著色吸收西畫之法而不露痕跡。並曾撰文對文人畫的價值進行闡釋,頗有見地。齊白石的衰年變法即受其啟發所致。可惜早逝,未能發揮更大作用。
民國中後期的畫家
1927年,由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與封建軍閥的爭戰基本結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年,吳昌碩在上海去世,齊白石則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變法”,中國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齊白石和北京的畫家群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後改名璜,字瀕生,以號行,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本貧農,12歲其學木工,以此聞名。27歲時學書畫,習詩文,刻印章。中年時多次出遊南北,57歲後定居北京。常與陳師曾切磋畫藝。推崇徐渭、八大、石濤、李鱓及吳昌碩諸家。60歲後,“衰年變法”,畫風大變,自成一家。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寫意、工筆兼善,尤以畫花鳥蝦蟹聞名。其大寫意花鳥,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神態活潑,色彩鮮明強烈,並善於把工細草蟲與寫意花卉結合;山水、人物皆執筆塗抹,不入常格。作畫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書法及篆刻成就亦很高。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美協主席等職,並於1956年獲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傳世畫跡很多,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都藏有其畫作,影響極大。代表作品有:藏於中國美術館的《蝦》、藏於榮寶齋的《荷蛙》、《貝葉工蟲》、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雨後》等。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有《齊白石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