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40年代的北京,還生活著許多畫家,著名的有陳半丁、蕭謙中、溥心畬、於非闇、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蓀等。其中以溥心畬成就最大。
溥心畬(1887~1963),名儒,以字行,號西山逸士,遼寧人,滿族,清宗室,恭親王後裔。自幼好學,通經史,畢業於北京法政大學。辛亥革命後隱居北京西山戒檀寺,前後十年,後遷居頤和園。以山水畫聞名於世,與張大千合稱“南張北溥”。其山水畫兼有南派山水的秀麗含蓄和北派山水的力量和氣勢。1949年移居台灣,曾任教於台北師範大學美術係,晚年對台灣畫家有很大影響。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溪舟訪友圖》軸、《秋山樓閣圖》軸等。
陳半丁(1877~1970),名年,以字行,一作半癡,又字靜山,浙江紹興人,居北京。曾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等職。工山水、人物、花卉,以花卉見長。初得任伯年、吳昌碩之法,後吸收明清諸家法,有秀潤蒼古之趣。代表作品有《牡丹》、《菊花》等。
蕭謙中(1883-1944),以字行,號大龍山樵,一作龍樵,安徽懷寧人。為薑筠弟子。山水似其師,並多為其代筆。後學石濤、龔賢,筆力蒼勁,氣勢雄渾。曾任北京美專教授,代表作品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山水橫幅》等。
於非闇(1887~1959),原名照,以字行,又號閑人,山東蓬萊人,生於北京。清末貢生。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畫院副院長。擅書畫篆刻,書宗瘦金體,畫初學寫意花鳥和山水,46歲後開始趨向工筆花鳥,從陳洪綬入手,上溯唐宋諸家法,所畫花鳥,富麗絢爛,對現代工筆花鳥有較大影響。代表作品有《雙鉤水仙圖》軸等。
胡佩衡(1892~1965),原名衡,又名錫銓,以字行,號冷庵,河北涿縣人。工山水,取法四王並上溯元四家等,風格蒼茫深秀,亦重視寫生,富於生活氣息。曾任北京畫院畫師。傳世作品有《漓江春雨》等。
秦仲文(1896~1974),原名裕,號柳湖,以字行,河北遵化人,寓居北京。從《芥子園畫傳》入手學畫,後入中國畫法研究會和中國畫學研究會,得賀履之、陳師曾等指教。曆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京華美院、北平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畫院畫師。工於山水,宗法“四王”,雄渾蒼秀。代表作品有《烏江天險圖》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