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李可染、石魯和新寫生派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自幼喜愛繪畫,曾拜錢食之為師,學畫山水。後入上海美專習畫,畢業後,回鄉任教於徐州藝專。1929年考入杭州藝專研究班,師從法籍教師克羅多,後因參加左翼團體被迫回鄉。抗戰開始後,參加政治部三廳美術科的工作。1943年,任國立藝專中國畫講師,專心國畫創作與研究,以寫意人物畫聞名於時。1946年,任北平藝專教員,次年拜齊白石為師,同時執弟子禮請教於黃賓虹。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長期主持山水畫教學。1979年,被選為中國美協副主席,兩年後,兼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40歲前兼習國畫和西畫,國畫主要學石濤和八大。新中國成立後,他接受了“改造舊國畫”、“從生活中和寫生中尋求出路”的思想,從1954年起至60年代前期,到東南、西南及海外,寫生作畫。其山水畫,以墨為主,濃重渾厚,深邃茂密,被稱為“李家山水”,影響了一大批山水畫家的創作。

趙望雲(1906~1977),河北束鹿人。畢業於北京京華美專。抗戰時,創辦《抗戰畫刊》宣傳抗日。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西安美協主席、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以人物、山水寫生見長,長安畫派的奠基者。建國前作品多取材於平民生活及西北各地風情,畫風平實樸素;新中國成立後,到關中、陝南、陝北、甘肅、青海等地寫生,地方特色更加濃鬱。弟子有黃胄等。傳世作品有藏於中國美術館的《雪天馱運圖》等。

石魯(1919~1982),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早年學習傳統水墨,抗戰時赴延安,長期從事抗戰和革命宣傳,創作過許多版畫及年畫。新中國成立後,任陝西美協、書協主席等職。50年代後重畫國畫,以富有獨創性和多才多藝著稱。人物、山水、花鳥皆長。以用水墨表現黃土高原聞名,其畫渾厚有力,生氣勃勃。是長安畫派的核心人物。文革中受迫害後,精神一度失常。後期創作多為四君子題材,筆鋒散亂,墨色濃重,風格奇特、狂怪。代表作品有藏於中國美術館的《轉戰陝北》軸、《梅》軸等。

何海霞(1908~),初名福海,字瀛,又字登瀛,滿族,北京人。早年曾入中國畫學研究會,1934年夏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魯入川,臨摹大量宋元明清畫跡。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陝西美協專業畫家、陝西國畫院副院長等,是長安畫派的主要幹將之一。長於山水畫,尤以青綠山水著名,亦善界畫,多畫西北景色,筆力凝健,意象雄奇。代表作品有《華山下棋亭》等。

林風眠(1900~1992)原名鳳鳴,廣東梅縣人。出身石匠世家,18歲赴上海,1919年赴法國留學。先後在法國、德國學習西畫。1924年在巴黎與同學林文錚等組織霍普斯會,並舉辦中國美術作品展覽。1925年回國,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1927年任國民政府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1928年,創杭州國立藝術院並任校長。抗戰時曾一度潛心創作。1945年後,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後複回杭州藝專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杭州藝專教授,1952年退休後居上海,任上海美協副主席等職。文革中遭受迫害,1977年出國舉辦展覽,1979年定居香港。早年創作以油畫為主,兼畫水墨山水、花鳥等,30年代後,致力於變革傳統繪畫的探索,曆經多年,探索出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並吸收了民間瓷繪的意匠。其畫多方形構圖,線鉤色染,水墨淋漓,多畫秋騖、白鶴、楓林、睡蓮、瓶花、仕女等,別具一格,在現代變革中國畫的探索中,他的創造性勞動具有裏程碑的意義。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畫院的《鷺》、《靜物》等。受其影響的人很多,如吳冠中、黃永玉等。

其他畫家及其創作

俞劍華(1895~1979),名琨,以字行,另字玉愚,山東濟南人,長期寄寓上海、南京。1918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手工科。曆任上海美專、西畫藝專、暨南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人華東藝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工山水,花卉,為陳師曾弟子。傳世作品有《空岩雪瀑圖》軸等。並長於史論研究,著作很多,以《中國繪畫史》和《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影響最大。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漁,以字行,江蘇常熟人。曾師從於同鄉陶鬆溪,後任教於上海美專。28歲開始賣畫為生。新中國成立後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花鳥,雙鉤與沒骨均長,尤擅描繪各種禽鳥,風格近華喦,並得益於虛穀、任伯年頗多,所仿幾可亂真。傳世作品有藏於上海中國畫原的《杜鵑鸚鵡》、《白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