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楚生(1902~1975),原名稷勳,以字行,一字鳧,號貧翁、楚鳥,別署非葉、木人,晚號初升,浙江蕭山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書法篆刻,善闊筆花鳥,宗法徐渭、八大及李鱓、趙之謙等,兼法吳昌碩、齊白石筆意,造型簡略,以篆刻刀意入畫,風格古拙有致。傳世畫作有藏於上海中國畫院的《墨竹》、《芭蕉青蛙》等。

郭味蕖(1908~1971),原名析,後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山東濰縣人。早年於上海藝專習西畫,後入故宮博物院從黃賓虹學中國畫。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精於金石、鑒賞,工書畫,善畫花鳥,以工帶寫,水墨與重彩、白描與點染互用,風格秀麗清新,題材多從寫生中來。有著作《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等行世,影響頗大。

新時期的國畫創作

文革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開始,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得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地解放。一批卓有成就的老畫家的作品大放異彩,顯得格外的突出,中年和青年的畫家則開始改變舊的思維方式,重新思考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問題。水墨畫的現代轉向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卓有成就的老畫家

李苦禪(1898~1983),原名英傑,後改名英、超三,號勵公,以藝名行,山東高唐人。1925年就學於北平藝專西畫係,不久後師從齊白石學國畫。先後在北京師範學校、北京華大藝專、北平藝專、杭州藝專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等職。長於大寫意花鳥,廣泛吸收石濤、八大、揚州畫派及吳昌碩、齊白石諸家畫法,筆墨雄闊,氣勢磅礴。代表作品有《盛荷》、《群鷹圖》等,作品多藏於山東濟南萬竹園的“李苦禪紀念館”。

朱屺瞻(1892~1997?),乳名增均,號起哉、二瞻老民,江蘇太倉人。幼習丹青,1913年與徐悲鴻等熟識,任上海圖畫美術園教師。1917年赴日,入川端美術學校,從藤島武二學習素描。不久回國,在家鄉辟畫室梅花草堂。後曆任新華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上海美協常務理事、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等職,遍遊山川,80年代後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初習油畫,後轉中國畫,善寫意山水,花卉,間作人物。其山水樸拙淋漓,設色穠麗,並率先將丙烯色用於國畫。所作花卉,多用濃墨、焦墨和重色,用筆酣暢,造型質拙。傳世代表作品有中國美術館藏《蘭幽香風遠》等。

陸儼少(1909~)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入無錫美術專門學校,退學後拜畫家馮超然為師,並結識吳湖帆。30年代起,遍遊南北勝地。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畫院畫師,並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後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以山水聞名,兼作人物、花鳥。善於用筆,以筆之不同部位表現山川的不同變化。尤善描繪雲水,其山水多江河浩淼,雲蒸霧靄,變化豐富。代表作品有《硃砂衝哨口》軸等。

勇於變革的吳冠中

吳冠中(1911~),別名荼,江蘇宜興人。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1946年至1950年留學法國,回國後相繼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在法國時接受了現代主義的教育和藝術思想,但是在改革開放前的時代,他的藝術思想和追求沒有能夠得到施展,文革後,他率先提出了“形式決定內容”、“抽象美”等觀點,在美術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70年代以前,他主要從事油畫創作,70年代以後,他開始從事水墨風景畫創作,偶爾也畫人物和花卉。他繼承了老師林風眠融合中心的主張,試圖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精神相結合。他的水墨畫,多取材於江南的白牆黑瓦,綠柳紅花,也有作品描繪都市風貌,點線交錯迷離,色墨飛舞輝映,抽象意味濃重,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榕樹》卷等。

其他重要畫家

吳作人(1908~1998),安徽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早年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預科,業餘習畫,1926年考入本科建築係。1927年入上海藝術大學美術係,1928年轉入南國藝術學院美術係,師從徐悲鴻,並參加南國社,後至中央大學藝術係。1930年起,赴法、比利時留學。1935年回國後,曆任中央大學藝術係講師、北平藝專教務主任兼油畫係教授等。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教務長、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等職。早年主攻油畫,作有大量作品。40年代中期開始畫水墨畫,60年代後形成清新簡約、平和優雅的獨特風格,多畫駱駝、熊貓、金魚、鷹等動物禽鳥畫。代表作品有《牧駝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