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國畫的指畫技法
關於指畫藝術,因具有它自己的特點,所以在技法表現上,亦與毛筆畫有所不同。作畫的指頭,指甲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禿。指甲過長,運用時則有礙於指向,隻可全用指甲,而不能兼用指向,所作的線條,往往不能圓渾。指甲過禿隻可全用指向,不能兼用指甲,則無助於指力,所作線條浮、軟弱,不見滑力。指甲與指向兩者必須相輔而相成,使能達到圓渾沉著而有骨力的效果。指畫的用指,最常用的是食指,食指著紙,不是甲背,也不是羅紋的前端,而是用指頭前端的左、右側麵,甲肉並下。除用食指以外,小指與大指亦常常應用,小指多用指甲作細線。與大指食指稍異,所作線條略比食指的所作線條稍細。除以上大小指及食指以外,中指及無名指是不常用的。然而有時畫潑墨破荷葉等,可用食指與中指無名指合並應用。指畫用墨一般來講宜用大焦墨、大濕墨、大潑墨以及枯墨淡墨等。指畫畫大潑墨時,用指蘸墨,往往苦於水墨分量太少,可用小杯子,先調好濃淡的墨水在杯子內,傾倒於宣紙上,用無名指、中指、拇指三指並用,輕快塗抹,極能得到墨跡淋漓之妙、指畫用破墨法,往往以濃墨破淡墨為多,以淡墨破濃墨為艱難、要學好指頭畫,還得從毛筆的基礎入手,不能隻玩玩墨趣。
9.中國畫的減筆畫技法
減筆畫為南宋畫院畫家梁楷所創,他變細筆白描為水墨逸筆,自成一格。“減筆畫”,要求畫家深入體察所畫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簡練的筆墨,豪放的作風,表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精神氣質。如《李白行吟圖》就是典型的“減筆”畫風格,畫家以幾筆粗放的線條勾出詩人的身軀,又以輕盈流暢的筆墨刻劃詩人的麵部,畫家力圖把詩人豁達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表現出來。減筆畫一般多用線來表現人和物。因為線比較明確而又概括,麵較易平板,點則易瑣碎“減筆畫”即注意於用線,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畫背景,以空白作為畫的對比。
10.中國工筆畫人物技法
起稿,先用鉛筆或木炭條在圖畫紙上認真、準確地把人物造形畫下來,注意人物形與神的刻畫,用線條要準確、肯定。再將草稿拷貝到宣紙或礬絹上,然後再把拷貝好的宣紙或絹繃到一塊尺寸大小相同的畫板上。
落墨,落墨時以深淺不同的墨色,按人物和其它物象的結構關係及質感、立體感的要求,用不同的線勾出、從線和墨的運用上,就把人物的皮膚和衣服的質感表現出來了。分染,為了表現人物的質感與立體感,可以根據物象的結構關係和固有色進行分染。也可以采用些光影效果,以增加表現力,為下一步的統色打下基礎。
統色,根據物象及人物各部位顏色的不同,平塗罩染即可。用筆要求比較單純,對比要鮮明,但一定要注意畫麵整個色調的處理。另外,在正式平塗罩染前,可先畫一個色彩稿,然後再正式著色、衣服、背景和其它道具因麵積大,則應用大筆渲染、著色。
整理,顏色基本完成後,最後再根據畫麵的需要,局部用色或墨勾一次,如頭發、眼後等。
11.中國寫意人物畫技法
因性別與年齡的不同,畫法也略有不同。一般的畫法是頭部可用濃墨,也可用淡墨,也可濃淡並用,這要依據具體人物與環境而定。在勾勒麵部與五官時,可按結構,也可略微結合一定的明暗關係來處理。勾畫後,可稍以淡墨渲染,如眼角、眼眶、鼻底、嘴角、唇中線、下巴等處,渲染以少為好,不要留筆觸。
人物的手、足較為難畫,尤其手更難一些,畫時隻要抓住指尖、指中關節及基部關節等處的基本形,手指就可畫好。同時注意性別、年齡、質感的不同。如女性的手,柔軟而有彈性,男性的有力、沉厚。腳的畫法,基本上同手的畫法一樣,但用筆可比手更粗實些。
衣服畫法,淺色衣服,用勾勒法。深色衣服,用沒骨潑墨法。用勾勒法時,較薄織物,用線可略細些,堅挺些;較厚織物,用線較粗壯些。這樣可表現出不同質感。要注意表現結構的衣紋。不是結構衣紋,可大量省略,同時要注意衣紋的組合與疏密關係。
著色,以墨為主,以色為輔。人物畫的色彩,基本上用濃淡的固有色。女性以朱磦為主,男性以赭石為主,麵色白些的可適當調粉。寫意人物著色,一般情況下,水分宜大些,色彩淋漓滲化,使色墨融為一體。
12.中國山水畫的技法
唐朝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唐末、五代、北宋時期,山石才有皴,這是山水畫一大發展。前人對自然界的山石經過長期的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麵關係的造型手段——勾皴方法;經過曆代畫家的藝術實踐,這些方法又在不斷發展充實著。傳統的華法種類繁多,常見的皴法有:披麻皴、折帶皴、米關皴、斧劈皴、拖泥帶水皴等。勾皴的用筆可分為中鋒、側鋒、逆鋒。要注意穿插交錯,疏密聚散,長短曲直的變化。擦是不帶筆觸的皴,在用筆時,要注意虛實關係處理,並增強山石的“厚重”感。點的用筆要注意節奏,要有大小,快慢,橫豎的變化。染,可以用淡墨染,也可用淡彩染,要做到墨不傷筆,墨不礙色,色不得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但在實際作畫中,也不能過於機械地照此程序去做。畫法步驟往往是交替進行的。應以所要表現的物象特盧為依據,靈活地進行畫麵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