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馬燈調概述
馬燈調是民間跑馬燈演唱的一種小調,江浙一帶頗為流行。
2.馬燈調的特點
曲調簡樸、輕快、活躍,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較濃,適合填鼓動性、歌頌性和敘述性的唱詞。
唱詞每四句為一節,句式都是七個字。句末可加數板。“哎格倫登唷”、“啊”、“拉個”等襯句襯字,使情緒更加活躍、風趣、歡快。
3.馬燈調的表演
新馬燈調是在馬燈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般用於歡樂愉快的場合。可以齊唱,也可以分成領唱、對唱等。如第一、二句領唱;第三、四句齊唱;第五句兩個三字句分兩部對唱;最後齊唱結束。曲前曲後還可配上鼓鑼。一是烘托氣氛,二可起段間連接和襯托作用。第十六節天津時調的學習訓練
1.天津時調概述
天津時調從民歌發展而來。
2.天津時調特點
曲調婉轉活潑,伴奏以三弦和四胡為主,通常為一個慢板與一個快板反複迭用。慢板用以描寫介紹環境,由四句組成一段,拖腔甚有韻味,快板是由慢板發展而來的。數板以五字為好,上句通常是說,下句通常是唱,常落2音。句間均加小過門。數板通常不限製句數。通常快板第一句與慢板第一句(已略去)相同。所不同的隻是速度加快。接著,轉上麵的數板(2/4)速度由中板轉快,可以反複多次,推動劇情發展,最後再轉慢,到結尾處慢下來結束。
3.天津時調的藝術特色
天津時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一種曲種。其原名叫“時調”,源於下層社會流行的民歌、小調。如有來自手工業者自編自唱的“靠山調”;有來自於青樓妓院的“鴛鴦調”(俗稱“窯調”);有膠皮車(人力車)的車夫們,在勞累之餘,坐在自己的車簸箕上哼唱的一種“膠皮調”和來自民間生活的“拉哈調”等。靠山調,大約生於清同治末年或光緒初年,緔鞋作坊裏的工匠每當日落時,坐著小馬紮(用木條或木棍交叉組成支架,坐處用帆布帶繃紮而成),背靠房山自編自唱的一種曲調。內容多是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憂愁。這種小調,被人們稱之為“靠山調”。後經演唱者不斷完善,創造出新的曲牌,如“悲秋調”、“解憂調”、“怯五更調”、“小五更調”、“反正對花調”等,這種所謂“九腔十八調”,成為“靠山調”的基本調式。拉哈調(“拉哈”為天津土語,指作事不認真),是由流行在河北和天津一帶的民歌小調“糊塗調”、“撒大潑”等演變而成。此調的旋律以天津方言為基礎。因字行腔、拍節也是一板一眼,常以對唱的形式出現。像《要婆婆》、《要女婿》等都是傳統的名唱段。這些小調先後流傳到妓院,經過青樓妓女們的哼唱,又被稱之為“窯調”。後來經過文人和歌妓們的改編革新,形成了時調。
時調在詞句、腔調和板式等方麵都與其他曲種有別。它在詞句上,全篇最多不過五六十句,甚至隻二三十句,就能把整個內容表達出來;唱腔上,周而複始地反複唱定型的曲譜;板式上,隻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種。詞句的規律是四句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後麵加一襯腔,即“哎哎喲”。唱詞有七字句或五字名,可以加“三字頭”或襯字,句尾多押平聲,以陽平為合格(因天津話多為陽平)人這種格調多用於靠山調。時調的“數子”不分頭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於四句為一番。可根據情節分成幾段。拉哈調則不受句、番數的束縛。在節奏方麵,靠山調是慢板,數子是快板,拉哈調是二六板。在演唱上,靠山調是唱,數子是說,拉哈調是半唱半說。總之,天津時調的腔調豪放,演唱時爽朗潑辣,不拘謹滯澀,很能表達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4.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
為一人或二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天津城區。其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調”、“鴛鴦調”、“大數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調”、“秦樓悲秋”、“怯五更”、“後娘打孩子”、“叉杆解獄”、“對花”、“十杯酒”等,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第十七節寧波走書的學習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