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演員出場時可敲連續的快節奏上場,即“嗆……嗆”。然後,再敲前奏,接著就停下鑼鼓,甲講第一句詞,乙、丙、丁順序接上。

表演時,每說完一句,四個人同時敲擊一下手中持的樂器。當第四句的半句講完後則要敲擊一遍前奏。這樣反複將幾段或十幾段詞演完,再敲擊連續快節奏下場。第十三節雙簧的學習訓練

1.雙簧的語言特點

雙簧是一個靈活多變、幽默風趣的曲藝節目。它吸收了相聲的語言和技巧,表演起來又很象木偶戲。它善於模仿各種人物講話,學唱各種戲曲或流行歌曲。在開始表演前,經常使用相聲的“墊活兒”作鋪墊,演出過程中也是使用相聲“翻包袱兒”的方法。這種形式容易排演,很適合臨時填寫現編現演的說詞和唱詞,是基層文藝晚會受歡迎的節目。

2.雙簧的編寫

雙簧一開始是兩個人先對話,其形式與相聲相同,經常使用相聲的墊話兒手法“入活”。當然,也可寫與要表達主題有直接關聯的對話,對話中要對雙簧表演的內容進行鋪墊。但此段對白不宜太長,要盡快進入雙簧的表演。

在鋪墊過程中,最能出現“包袱兒”,其手法與相聲製造“包袱兒”的寫法相同。進入雙簧表演時,詞是一段一段組成的。可以是一段唱詞,也可以是一段快板,也可以是一支歌曲或戲曲,也可以是一段說白。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圍繞要表達的同一主題。

在每一小段雙簧表演完畢,還要再加上一段對話,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對話的內容則應緊扣主題,同時為下一段雙簧的表演做必要的鋪墊。每段雙簧的結尾要製造出一個“包袱兒”為好。其手法經常是用乙反複重句而造成甲的難看,由甲來翻“包袱兒”。雙簧的結尾是由最後一段雙簧收住,它和相聲的“底”一樣,必須要有“包袱兒”。

3.雙簧的化妝

演雙簧必須有場麵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說相聲用的醒木、手絹、折扇之外,還有一個演雙簧專用的頭飾:套在頭上的小辮,一般都用繩圈拴一個小圓托,上連一根衝天杵獨辮,也有其他樣式的。趙靄如演雙簧,就用青綢子條做的兩個小羊犄角辮套在頭上,兩辮在耳上。這可能是根據不同臉型而設計的。

雙簧演員甲(表演者)化妝時,先坐在桌後椅子上,由演員乙(說唱者)將其大褂領子窩進去,露出脖頸,然後自己用大白塊將兩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塊白,為了看清頭部動作、麵部表情和語言口型。甲邊化妝邊說,在窩領子時甲把乙當成理發師傅,說:“就一個人呀?我刮刮臉!”開始抹大白時說:“人是衣,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飭不好看,倒飭起來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磣!”抹完大白,戴上小辮就開始表演。化妝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趙靄如演雙簧化妝是將大白壓成粉末,用手捏著往臉上揉。這可能是他臉瘦,眼窩深,用平麵大白塊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幾年,電視裏曾播放莫歧、王鳳朝的雙簧。莫歧化妝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妝粉。拿定妝粉撲,將兩眼和嘴撲上三個白圓餅。隨著表演,隨著從臉上往四下飄飛白粉末。一段雙簧詞沒演完,三個白圓餅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廬山真麵。撲粉代替大白,雖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絕不會燒傷皮膚,毀壞容顏。

4.雙簧的表演

雙簧要兩位演員前後配合表演。舞告上要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演員甲所需的小道具及化妝品,可放在桌子上。表演時,一位演員(甲)坐在前邊以表演動作為主,一位演員(乙)蹲在椅子後邊以說唱為主。演員甲要善於模仿各種人物,隻作表情、動作,而不出聲音。演員乙不作表情,隻出聲音。演員乙所出的語言或唱詞一定要和演員甲對上口形,就好象是演員甲自己說的唱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