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4.二人轉的演出方法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隻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醜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醜。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簡單化妝。

5.二人轉的表演手法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第三十節紹興蓮花落的學習訓練

1.紹興蓮花落概述

紹興蓮花落簡介

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紹興地方的一種曲藝。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或說由唐時“散花樂”變為“蓮花樂”再變為“蓮花落”。因其演唱生動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流暢,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蓮花落為群眾喜聞樂見。

紹興蓮花溯源

蓮花落曲藝淵源,據有關資料記載,宋元時期已經流行,佛典《續傳燈錄》第23《俞道婆》載:“一日聞丐唱《蓮花樂》雲:‘不因柳毅傳書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見最初是丐者賣藝所演唱。紹興蓮花落相傳始於清光緒年間,時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帶)綽號“長手指甲”之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並收徒定居於紹興。先後收上虞鬆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

民國初,唐茂盛受越劇呤嗄調及宣卷調之影響,開始采用接調方法,創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賣唱而改為登台演出。後逐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段子,稱為“節詩”。據傳,節詩隻有18隻半,第一節詩的唱辭各用一韻,共有18個半韻。節詩如《娘家節詩》、《長婆節詩》、《分家節詩》、《箍桶節詩》等,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主人公多為農夫農婦或手工業者,一個節詩敘述一個情節較為簡單的故事,具有滑稽、誇張、譏諷、幽默的特點,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繼而開始說唱長篇,仍以民間軼事、傳說為題材,如《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後借鑒和吸收戲劇及其他唱說文藝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顧鼎臣》、《遊龍傳》、《龍燈傳》、《珍珠塔》、《後遊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