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紹興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皆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還根據劇情需要,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及部分民歌小調,並開始進行男雙檔演出的嚐試,除發揮原說唱特點外,還增加表演部分。其書目日益豐富,由紹劇改編的《血淚蕩》錄音,已為浙江人民廣播電台保留節目。由《娘家節詩》整理改編的《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並獲創作、音樂、演出三個一等獎。後又選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參加文化部組織的演出團,到內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區巡回演出。1985年以來,紹興市連續舉辦3次全省紹興蓮花落調演,全市現有蓮花落專業演員30餘人,業餘演員50餘人。
紹興蓮花的傳承
紹興蓮花落藝人多因個人愛好由別業轉入,並無嚴格的師承關係。後來出現了專業演員,倪齊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的當代傳人。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紹興蓮花落的前景也不容樂觀,特別是近幾年,演出市場逐漸萎縮,觀眾大量流失。出現這種局麵,原因眾多,但主要是兩方麵:一是文藝樣式空前發展,演出市場競爭激烈,蓮花落這一民間說唱藝術難敵對手,二是本曲種演出形式單一,演唱曲目陳舊,適應不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當然還有演唱隊伍老化,尖子演員青黃不接等原因。麵對這一現狀,紹興蓮花落若再不改革創新,也存在著被淘汰的可能。當前,紹興蓮花落的發展麵臨著如何適應新形勢的問題,進一步保護與發展這種藝術已成為一個艱巨的任務。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紹興蓮花落的藝術特色
紹興蓮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組演出。前期唱調為哩工尺,後期為基本調。哩工尺以唱說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幫唱,其中一人以板、鼓擊節,均為徒歌清唱,無絲弦伴奏,按板式分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無眼的走板。
20年代中期,紹興蓮花落開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來徒歌清唱、人聲幫接的形式,逐步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其唱說形式為,唱說者一人手執三敲板、紙扇,桌置醒木。伴奏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隨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現在紹興蓮花落唱腔已有較大發展,除演唱基本調外,時有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和民歌小調等,並開始嚐試男女雙檔演出,除說唱外,還增加表演。
3.紹興蓮花落的表演方式
浙江主要曲種之一。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地區。相傳起源於明末清初。當時的演唱者多化裝為乞丐,沿街說唱一些宣揚神道、勸人為善的曲詞。
一般由二人組成一檔,一人主唱,持串起銅錢的竹板敲擊兩臂、肚、胸、兩腿以為節拍,另一人幫腔接調。後來,逐漸發展成為說唱新聞,有說、有唱、有表演,改用三翹板擊節,另有四胡伴奏。 由於唱腔流暢、婉轉動聽,善於敘事,也宜抒情,生動風趣,通俗易懂,特別為農民群眾所喜愛,成為農閑時的一種文藝活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職業藝人。
流傳的曲目有《珍珠塔》、《何文秀》、《鬧稽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蓮花落在音樂唱腔上有所改革和發展,增加了琵琶、阮、揚琴、二胡等樂器伴奏,並新編了不少曲目,如《血淚蕩》、《夜搶李秀英》、《徐文長三氣竇太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