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4日,丘吉爾對英國和全世界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那天午餐以後,羅斯福特地到橢圓形辦公室收聽了英國首相的講話。
丘吉爾聲音洪亮,他的語調中充滿著力量,振奮人心。他的聲音充滿著自豪,蓋過了短波中幹擾的噪聲。他表示要以堅定的目光注視未來。
在這極端危急的時刻,他不乞求,也不自誇。他是在代表一個臨危不懼的民族講話,他的聲音就是處於最偉大時刻的英國的聲音:“不論代價多大,我們都將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地點戰鬥,我們將在田野裏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林中戰鬥。我們決不投降。”
羅斯福聽著這位首相的英雄誓言,心潮起伏,深為這篇偉大的演說所打動。他下定決心,要衝破重重阻力,為正在受難的國家和人民提供軍火,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積極的貢獻。
1940年7月15日,當民主黨人在芝加哥舉行總統提名會議時,代表們仍不清楚羅斯福是否會尋求從華盛頓總統以來就沒有先例的第三個任期。
對此,羅斯福很策略地通過參議員艾爾本·巴克利向提名會議發表聲明,宣布他沒有再任下一屆總統的願望和目的,並敦促代表們選舉他們中意的無論什麼人,但又通過參議員利斯特·希爾把自己的名字列到提名名單上。
羅斯福向選民保證,他是主張和平的,他許下諾言:“你們的孩子不會被送去參加任何外國的戰爭。我們防禦的目的就是防禦。”
羅斯福夫人立時從紐約飛往芝加哥,在會內會外發表講話,從而很快改變了會場氣氛。她說:“現在不是通常時期,而是戰爭迫近的非常時期,除了我們可以為整個國家利益做些什麼的問題之外,我們不應為其他任何問題而進行爭吵。”羅斯福夫人的話打動了代表們的心。當晚的報紙上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羅斯福夫人的講話,選民們的情緒也一下子倒向了羅斯福。
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代表們驟然聽到安裝在大廳四周和地下室的擴音器裏傳出雷鳴般的一個聲音:“我們需要羅斯福。”幾百名參觀者熱鬧地湧向走廊和主席台前,與擴音器裏的聲音一唱一和。遊行的口號是一陣又一陣的吼聲:“芝加哥要羅斯福!”“伊利諾斯要羅斯福!”“紐約要羅斯福!”“美國要羅斯福!”最後演變成“世界需要羅斯福”。
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眾望所歸的,而羅斯福自己又無法抗拒的場麵,這些代表們在他的感應、啟發或暗示下理直氣壯地敦請羅斯福不要下台。這樣一種出自公眾意願的聲勢,才有望抵消、衝破那個無形的屏障,即反對總統連任三屆的政治傳統或不成文法。
這場角逐變成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而人們的情緒越激動,對羅斯福的出場越有利。因此,當羅斯福答應參加競選時,人們往往並沒有注意到他違反了傳統或慣例,隻認為他是在接受對手的挑戰。
另外,法國在6月份陷落後,千百萬美國人頓生一種趨安厭亂的心理,而總統連任一般既可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又可避免換人帶來的那種必然的震蕩。
被各種恐懼折磨得相當脆弱的公眾,顯然已害怕經受哪怕是並不太大的折騰,他們寧願生活在已習慣了的、可以預期不會有多大起色的羅斯福任內,盡管它有諸多不如意之處,歐陸轟鳴的炮火聲,使他們本能地往現任總統的身邊聚攏。
選舉的結果清楚了,羅斯福以大多數票獲勝。大局已定,芝加哥會議廳傳出了羅斯福的演說聲:
此時我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麵我個人深切希望退休;另一方麵,良心又不允許我這樣做。隻有人民才能召喚他們自己的總統。
如果人民向我發出了這樣的召喚,我願以最簡單的言辭向你們表示,我將在上帝保佑下,繼續獻出我的才智和力量為你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