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領袖(2)
羅斯福指出:
今天我們進行的這場戰爭,是一場新型的戰爭,是一場取決於全世界一切地方保障自由和正義的權利與義務的鬥爭。他說,納粹分子和日本人的目的是:分割美國、英國、中國和俄國,把它們互相孤立,以便逐個包圍,切斷供給和增援部隊的來源。這是人們熟悉的“分而勝之”的軸心政策。
如果聽從孤立主義者的意見,我們就要失敗,全世界就要遭受法西斯的奴役。因此,必須堅決拒絕采取烏龜政策。拿出英雄主義氣概,徹底打敗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統率三軍重整軍備
戰爭使美國社會正經曆著一場巨大的變革,其全麵性和深遠的意義,直到戰後才被美國人逐漸體會到。它無微不至地、不可抗拒地延展到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的運轉都圍繞著贏得戰爭勝利這一中心來進行。
為了贏得戰爭,羅斯福下令實施戰爭動員和改組軍隊指揮機構。就這樣,美國的戰爭總動員開始了。羅斯福的當務之急是贏得軍事勝利,因此在美國宣戰後,他立即展開了規模浩大的重整軍備運動。
羅斯福表現了掌握和控製十分緊迫的事態的高超才幹,而這正是一位政治家最難能可貴的特點。他顯得有條不紊,鎮定自若,心情愉快,神態莊重,不知疲倦而又滿懷信心。全部權力都集中在白宮,他也以三軍統帥而不是以總統的身份與客人會晤。
羅斯福動員了美國曆史上人數最多的軍事力量。為此,國會迅速廢止了禁止將應征入伍者派赴西半球以外的規定,並規定服役期延長到戰爭結束後六個月。
新兵役法還規定所有20歲至44歲的男子進行兵役登記,年齡在45歲至65歲的男子進行後備勞務登記。這樣在征兵局登記者共達3100萬人,其中1000萬人經嚴格的體格和智力檢查而被征召入伍。
戰爭期間在各種武裝部隊中服役的人數,共達1500多萬。
空軍力量也急劇地得到增強,珍珠港事件爆發時,美國陸軍航空隊不足30萬人,能適應作戰的飛機不到1500架,而大戰結束時在陸軍航空隊服役的人員高達230多萬,飛機7萬多架。
海軍也迅速發展為世界上最強大者,海軍在編人員在四年不到的時間內增加了10倍,它所擁有的各類艦船增加到91萬艘,為1941年底的20倍。
作為三軍統帥,羅斯福總統比絕大多數美國人更為清楚地懂得,現代戰爭不僅是作戰部隊之間的一場搏鬥,也是互相競爭的技術之間的一場搏鬥。美國在參戰的同時又兼充“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軍火裝備和後勤物資的需求量激增。
羅斯福在起草1942年的《國情谘文》時,堅決要把他的部屬提出的各種生產數字予以提高,把這一年生產的飛機增加到6萬架,坦克25萬輛,高射炮2萬門,商船600萬噸,以填補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這還隻是個開端。下一年的指標是125萬架飛機,75萬輛坦克,35萬門大炮和1000萬噸船舶。
到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工廠製造了2993萬架飛機,721萬艘艦艇,4900艘商船,863萬輛坦克,850萬支步槍,1400萬噸彈藥。
關於羅斯福是否有效地動員了美國的生產能力,斯大林大概是公正的見證人,他曾經宣稱:“沒有美國的軍事生產,聯合國可能永遠打不贏這場戰爭。”
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二款,美國總統是美國陸海空軍以及現役各州民兵的總司令。美國參戰後兩個月,華盛頓成立參謀長聯席會議,由喬治·馬歇爾將軍、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和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將軍組成。這就是戰時軍事指揮體製。
戰時軍事指揮體製是陸海空三軍的主要協調機構,直屬於總司令。它隨時向總司令報告軍事戰略事宜、武裝部隊人員需要、軍用物資彈藥的生產和分配情況及所有三軍共存的政策問題。它下設幾個重要的附屬機構:副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秘書處、參謀長聯合計劃署、聯合情報委員會、心理戰聯合委員會,其他還有如野戰運輸、通信、後勤、氣象、軍需分配等附屬機構。
疑難問題一般由這些下屬機構解決,專家們常被派往前線出任某一戰區指揮官的高級參謀。
羅斯福統領全局,主要精力用於全球戰略的籌劃、與盟國協調關係以及製定戰時外交政策並構想戰後世界格局。
重大戰役的製定也要與羅斯福密切磋商,由他審定總政策和總目標後,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定運輸供應、裝備分配和兵力配置,具體作戰方案一般均由當地司令官製訂。
鑒於總統本人涉事太多,精力有限,羅斯福特別任命李海海軍上將為總司令的參謀長,即由李海充當他與參謀長聯席會議間的中介。羅斯福很喜歡直接去白宮裏警戒最森嚴的白宮地圖室,以詳細了解戰爭進程的最新情況。一批才識過人的年輕軍官日夜輪流在這裏工作,把接收到的軍事電訊及時反映在各類地圖上。
為便於羅斯福坐在輪椅上查看,地圖室的地圖懸掛得很低,不同顏色的小旗和指示針標誌出美國三軍在全球的位置以及變幻莫測的戰局。在地圖室裏,羅斯福就可以把命令經五角大樓聯絡中心發布到世界各地。
對於分布在各戰區的美軍司令官,羅斯福作為總司令有權直接任免或調換。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常向他舉薦一些有潛質的軍官和軍功卓著的老將軍,前者如50歲的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後者如喬治·巴頓,都是由馬歇爾陸軍參謀長建議起用的。
至於驕縱自負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現代美軍發展史上的特殊人物,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軍內就享有獨特的地位,戰前任菲律賓軍事顧問,在珍珠港事件的前四個半月時出任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司令。
在整個大戰期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職責權限一直沒有明確地規定下來。李海將軍經常代表羅斯福出席聯席會議,於是當然地主持會議,製定議程,簽署主要文件和決議。
李海在其回憶錄裏指出:由於缺乏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職權範圍的明文規定,這就使得這一組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根據戰爭情況變化的需要而變更其活動範圍,這種變更往往同總統的想法有關,總統足智多謀,實際上通過這個機構直接指揮著這場戰爭。
另外,前所未有的大戰為羅斯福擴大總統作為總司令的職能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如他廣泛而充分地行使總司令的職能,繞過國會以超齡軍艦換取英國海軍基地,允許美軍開往格陵蘭和冰島,以總司令的身份加強和監控戰時生產,發布行政命令劃定“軍事區”,將十多萬日僑和日裔美國公民強行送進“集中營”。
由於盟國聯合作戰的需要,羅斯福與丘吉爾於1942年1月23日共同創建了聯合參謀長會議,以密切協調英美軍事行動。美方成員主要是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三人和李海將軍,英方成員有英國陸軍元帥艾倫·布魯克爵士及其代表、海軍大臣龐德爵士及其代表、空軍上將波特爾爵士等。
羅斯福自1943年起,儼然就是盟國陸海軍司令,他“愈益成為全球戰爭的中心人物”。大多數職業軍人都欽佩他的領袖才能。史汀生認為美國陸軍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比他更優秀的統帥。
艾森豪威爾寫道:“羅斯福先生的某些政治措施,我是永遠不會讚成的。但是他是戰時國家統帥,我完全是從他這個身份認識他的,而且從這個身份來看,我覺得他完全滿足了大家對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