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領袖(5)
正如“三巨頭”簽發的《德黑蘭宣言》所說的:
我們完全承認我們以及所有聯合國家負有至上的責任,要創造一種和平,這和平將博得全世界各民族絕大多數人民大眾的好感,而在今後許多世代中排除戰爭的災難和恐怖。
我們將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和積極參加,那些國家的人民就和我們本國的人民一樣,都是要全心全意消除暴政和奴役。
我們將歡迎他們,聽他們抉擇,到一個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大家庭裏來。
我們懷著希望和決心來到這裏。離開這裏時,我們作為事實上的朋友和誌同道合的朋友而在這裏分手。
羅斯福總統從德黑蘭返國途中,特意到西西裏島去視察戰場並看望部隊。他飛到奧蘭時,“衣阿華”號已經等候在那裏了。
就這樣,羅斯福再次穿過海峽,從風平浪靜的海上回國。這次通過海峽時,由於納粹分子埋伏在那裏,比上一次還要危險得多。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
1944年6月5日,盟軍出動近300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實施“霸王”作戰計劃。至此,歐洲第二戰場形成。
早在一年前,羅斯福、丘吉爾等人就在華盛頓召開會議,集中討論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8月,英美魁北克會議批準“霸王”計劃。11月的德黑蘭會議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盟軍立即開始製訂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曆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是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是附近要有大港口。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製訂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這個時間是因為天氣原因而最後確定的。
“霸王”作戰計劃實施以後,在灘頭爭奪戰時期,盟軍主要通過激戰來鞏固和擴大登陸場。7月,盟軍在攻占瑟堡和岡城之後,登陸場擴大為正麵寬100公裏、縱深過50公裏的地帶。7月25日至30日,美軍的“眼鏡蛇”戰役實現了對德軍防線的突破。8月1日,布萊德雷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群組成,隨後,美軍橫掃布列塔尼。盟軍挫敗莫爾坦反攻後,發現可在法萊斯形成對德軍的包圍圈。艾森豪威爾命令實施圍殲德軍的作戰。自8月8日起,盟軍通過機動兵力從北、西、南對法萊斯形成包圍態勢。至20日,德軍被俘5萬,死亡1萬。諾曼底戰役至此結束。8月25日,盟軍解放巴黎。
羅斯福等人建議發起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後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這次登陸作戰中,盟軍成功組織了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
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幹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係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裏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製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
盟軍在登陸作戰掌握了絕對製空、製海權。在登陸前空軍對德國空軍基地、航空工業及新武器研製基地等目標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盟軍憑借絕對優勢的海空軍,保障了登陸部隊在航渡中的安全。在登陸前後,盟國空軍對戰區範圍內的交通線進行了嚴密的空中封鎖,使德軍為數不多的增援部隊也無法及時成建製投入反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的關鍵時刻,海空軍更是給予了極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奧馬哈海灘,完全依靠海空軍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盟軍為確保登陸成功,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準備,而且參戰部隊多,裝備全,登陸前盟軍作戰物資和裝備器材的準備十分充足。在登陸後,也保障了不間斷的後期補給,尤其是創造的人工港和海底輸油管線,更是在保障部隊和物資的順利登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在偵察保障中,一麵作為戰略欺騙對加萊地區組織了偵察,一麵對諾曼底地區進行了大量水文、氣象、地質偵察,為選擇具體登陸時間和登陸地點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還通過空中偵察基本獲得了諾曼底地區的德軍兵力部署、防禦設施等情況,對戰役的順利實施起了重要作用。
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複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複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特別是湯普森的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天氣是登陸作戰中關鍵因素之一。由於惡劣天氣的影響,盟軍不僅將登陸時間由6月5日推遲到6月6日,而且在空降作戰、海上航渡、火力準備等過程中都遇到不小困難。但也正是惡劣天氣使德軍喪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陸的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