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領袖(6)(2 / 3)

實際上,盡管英、蘇讚成建立聯合國但在這個國際組織的某些細節上並沒取得完全一致。羅斯福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三巨頭”聚會德黑蘭後所發的《德黑蘭宣言》中,有關聯合國組織的文字這樣說:

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以及所有國家負有創造和平的無上責任,這種和平將獲得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民大眾的擁護,並在未來的許多世代中排除戰爭的禍患和恐怖。

我們將尋求所有致力於消滅暴政的人民的國家之合作和積極參加。我們隨時歡迎它們自願加入到這個民主國家的世界大家庭中來。

在德黑蘭會議後,美國加緊為聯合國的成立做具體準備。此時,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向羅斯福提交了一份意義深遠的計劃,建議成立國際金融組織,促進美國外貿,避免1929年經濟大危機重演。羅斯福看到該計劃使他的戰後世界藍圖更加完善,欣然接受。

在美國的積極倡導下,1944年7月1日至22日,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會議通過的《最後決議書》規定,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係,即各國貨幣直接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彙率,可按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的比價,隨時在美國兌換黃金。

為此,會議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其附屬機構“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

由於美國認購了世界銀行91億美元資本中的3175億美元,並擁有基金組織中三分之一的表決權,因而從一開始,美國人就從人事和資金上完全控製了這兩個機構。

接下來,四大國的外交代表於1994年8月至10月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召開會議,討論建立聯合國的具體組織事宜。美國國會兩院也已分別通過了康納利決議案和富布萊特決議案,保證支持美國參加戰後國際組織。

為了營造四大國親密和諧的會議氣氛,羅斯福在白宮舉行的歡迎會上發表了即席講話。

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四國就聯合國組織的總形式和許多具體細節都達成了一致。會議通過的《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規定了聯合國組織的宗旨與原則以及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秘書處等重要機構的組織權限。

但在安理會的否決權問題上,美蘇發生了嚴重分歧。蘇聯堅持要求保證常任理事國的絕對否決權,美國則認為,作為當事一方的常任理事國不能否決有關討論和行動。

蘇聯還擔心聯合國大會中會形成以美國為首的美洲集團和英聯邦集團,因而提出接納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同時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對此,美國以自己有50個州亦應有50個席位予以反駁。這兩個問題最後未能達成協議。

1945年2月,美英聯軍和蘇聯紅軍開始從東西兩翼向德國腹地進攻,德國法西斯的壽命危在旦夕。隨著軍事勝利的到來,三大國盡快達成戰後安排顯得格外重要。

作為聯合國組織的總設計師,羅斯福的心情更為迫切。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他必須找到排除最後障礙的辦法。他仔細分析了他的兩個對手,覺得他們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民族利益。

由此羅斯福意識到,絕不可能把舊世界的一切推倒重來,用全新的材料去建築國際大廈。相反,隻能在一個被毀壞的文明世界的廢墟上動工,清除那些無用而礙事的瓦礫,利用留存下來的完好結構,這裏補上一些磚瓦,那裏安上一個新拱門。想通了這個道理,他決定作出必要的妥協。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巨頭”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再次聚首。

這次會議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下述問題上達成一致:關於大國否決權問題,三國同意,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論是否當事國,對實質性問題均有否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