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出身於書香門第,193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先生自嘲道:“我從小學到大學,都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我所專注的不是課本,而是古老的家具,天上悠揚的鴿哨,大小形狀各異的葫蘆,甚至還有那些叫個不停的蟋蟀,能抓兔咬獾的鷹與狗。”正是這些愛好,使他領略和感受了生活中的諸多樂趣,也正是對這些愛好的追求,養成了一個好身體。生性好動的王世襄每天早晨都會騎著自行車去日壇公園打太極拳,“不為長壽,隻為活動活動,心裏頭痛快,胳膊腿兒舒坦。”住平房時,老爺子已過80歲,跑幾步追公共汽車、騎自行車換煤氣都是小菜一碟,“請人來做也行,也請得起,可總覺得那樣就少了個伸胳膊動腿的活動機會,孩子們也說過我,可我總覺得自己還行。”這種自信就源於平時無意中鍛煉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少時與年輕時驅狗逐兔的頑皮……
談及養生秘訣,王老略思片刻,說:人到老年,性情和心理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要使自己擁有良好的狀態,性情和心理是很重要的,我以為大致可歸為“六心”:
開心常言說:笑一笑十年少。人要樂觀,物質生活要知足,不去做毫無意義的妄想和給自己增添煩惱的攀比。
童心“老來俏”是老人不服老的心理反應,會使老人樂於接受新事物、新觀念,老年人不妨多一些玩心,在童心與玩心中,獲得一份好心情。
寬心善待別人,心胸大度,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人相處,尤其是被人誤解的時候,要有高姿態,待對方曉得真相後會更佩服你。
愛心老年夫婦之間要以愛心相伴,老年人的愛情是一劑長生不老的補藥,精神補助強於食物補助許多倍。有些老年夫婦為做一頓好吃的飯,而發了一頓火,那這頓飯就不如不做、不如不吃。
靜心常言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寧靜,可以節約能耗,消除機體疲勞,達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恒心恒心與情趣與誌向相伴,有興趣使然,無論遇上多少困難,都會鍥而不舍,苦中作樂。鍛煉身體也是如此,通過運動來達到健身的目的,就需恒心,非一朝一夕所能得到。
早已功成名就的王老爺子絲毫沒有什麼“大家”、“學者”的架子,一身樸素的中式服裝,一副平易近人的長者姿態,一口語音地道的京腔京韻……尤其是那大俗見大雅的學者風度,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六、老子糊塗養生法
謙下不爭,海納百川
“功遂身退”的另一重要方麵,是謙下不爭,不爭才能身退。老子宣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八章)。老子提出的“不爭”的人生態度,並不是消極地逃避社會或隱居山林,而是要求人們順乎自然規律,避免無謂之爭。不與人在名利上強爭不讓,這是一種崇高的人生觀,也是老子精神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則。
老子曾以水的利物、不爭、處下三種特性,比喻道也有善利萬物、不爭、處下的特點。在老子看來,樸素、謙下是聖人的美德。法道的聖人應把謙下不爭作為自己處世的法寶,以謙下不爭處世,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效。聖人體現了宇宙本原道的德性,而道的德性就是無為無欲、樸素處下的。因此,聖人也應是敦厚樸實、謙虛處下的。“不爭”是不要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要求統治者不要搜刮民財,積斂財富,與人相處則不要顯露鋒芒,不要乞求過分的名與利,要會藏內斂,與人和平共處。不爭才能順應自然,才可進入淡泊淳樸,清淨虛無的境界。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值春秋末年,政治動蕩,社會混亂,你爭我奪,四分五裂。麵對這樣一種社會狀況,他提出了“守雌”之處世原則。《道德經·二十八章》指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的處世原則。意思是:深知什麼是強雄,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他認為人們隻有這樣做了,才可以反璞歸真,達到天下大治。老子的“守雌”是建立在“知雄”的基礎上的,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裏麵。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是告訴人們生在人世間,處於社會的大舞台上,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即“不爭”。